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隅,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全县辖16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200个行政村。宁强地处秦岭和巴山两大山系的交汇地带,境内东南高,西北低,中部有五丁山隆起。宁强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大部地区属暖温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降水强度大,年降水量最高达1812.2毫米。辖区总面积3260.31平方千米。[4]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宁强县常住人口256373人。

宁强县是一个南北交汇、襟陇带蜀的山区县,是大西北进入大西南的主要门户和黄金通道。宝成、阳安铁路纵横县境,108国道、西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汉江的发源地,素有“三千里汉江第一城”之美誉。2015年11月宁强县被中国民协评为“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020年2月27日,经陕西省政府同意,宁强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名单。

2021年,宁强县生产总值12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10]

中文名

宁强县

下辖地区

16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

别名

大安

地理位置

陕西省西南角(最西端)

面积

3260.31 km²

人口

256373人

方言

西南官话

气候类型

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型季风气候

电话区号

0916

政府驻地

汉源镇

外文名

Ningqiang County

车牌代码

陕F

邮政区码

724400

机场

汉中城固机场

火车站

宁强南站

行政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西北

建立时间
行政代码

610726

GDP

124.99亿元(2021年)

历史沿革

宁强县

商及西周时代为氐羌所据。

春秋战国时期,白马氐据其西境,蜀据其东境。秦置蜀郡,全境归辖。

两汉为葭萌县地。蜀汉为汉寿县。晋改汉寿为晋寿。

隋属绵谷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分绵谷县,在通谷镇(今大安镇)置金牛县,此为境内设县治之始。

唐武德四年(621年)又分绵谷置三泉县和嘉牟县,不久撤金牛、嘉牟,尽入三泉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三泉县治由故县址移向东北120里,即今唐渡擂鼓台。

唐宝历元年(825年)降金牛县为镇并入西县。

宋朝,北宋乾德五年(967年)三泉县直隶京师。三泉县直隶京师达137年,开中央直辖县之先例。至道二年(996)在三泉县西1里置大安军,三年军废,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复置。

元初在金牛镇(今大安镇)设大安州,至元二十年(1283年)降州为大安县,属沔州。

明初并入沔县。洪武三年(1370年)撤销大安县。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阶、文军乱,太祖遣宁正为平羌将军讨伐,翌年乱平,置宁羌卫于徽州。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建立宁羌州,因古代为氐、羌聚居地,取羌地永宁之意名州,州卫并存。

清代废卫存州,辛亥革命后,民国2年(1913年),罢州设宁羌县。

民国17年(1928年),直属省。

民国24年(1935年)红四方面军攻克宁羌,建立宁羌、阳平关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宁强县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红军北上,建置复旧。

民国31年(1942年)元旦,改宁羌县为宁强县。于右任曾为宁强赠题“安宁强固”4字,并云:“可作解释新县之名”。

1949年12月11日,宁强解放。

1949年,属陕南行署区。

1951年,属南郑专区。

1953年,属汉中专区。

1958年,撤销县制,辖地划归凤县和汉中市。

1969年,属汉中地区。

1996年汉中撤地设市,宁强县遂为汉中市属县。

地理环境

位置

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隅,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理坐标北纬32°27′06"~33°12′42",东径105°20′10"~106°35′18",东西长101.65公里,南北宽65.32公里,总面积3260.31平方千米。

地貌

地处秦岭和巴山两大山系的交汇地带,北属秦岭山系,大部分海拔1000~1600米;南属巴山山系,大部分海拔1000-1800米。地形多呈“V”形构造,境内东南高,西北低,中部有五丁山隆起,分为谷坝、谷地、低山、中心和高中山五个地貌类型。最高海拔毛坝河镇三道河九垭子主峰2103.7米,最低海拔燕子砭镇嘉陵江入川处520米。

气候

宁强县属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3℃,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0.3℃,极端最高气温36.2℃,无霜期247天。雨量充沛,降水强度大,年降水量最高达1812.2毫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22年4月,宁强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宁强县自然资源局、宁强县统计局联合发布宁强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县主要地类数据如下:(一)耕地32753.33公顷(49.13万亩);(二)园地2086.67公顷(3.13万亩);(三)林地271400.00公顷(407.1万亩);(四)草地666.67公顷(1.00万亩);(五)湿地13.33公顷(0.02万亩);(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233.33公顷(10.85万亩);(七)交通运输用地2933.33公顷(4.4万亩);(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420.00公顷(6.63万亩)。[9]

矿产资源

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产8类31种200余个矿点,已探明储量6类18种,矿产地26处,总蕴藏量达3.09亿吨,名列汉中市第二位。主要分布在五丁关以北的大安、代家坝、阳平关一带。其中金属矿有铁、铜、锰、金、镍、铅、锌、铬、银等10种70余个矿点;非金属矿有磷、硫、重晶石、蛇纹石、花岗岩、铝土、海泡石、大理石等12种20余个矿点。其中位于宁强、略阳、勉县3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是全国五大黄金出产地之一。

生物资源

宁强生物资源

宁强县生物资源数量丰富、品种多样,有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植物类中,有木本植物586种,分属85科202属;牧草62科约500余种;农作物有70多种。森林植被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树种有连香、杜仲、银杏、鹅掌楸、黄檗、厚朴、棠棣、香果树等8种;列为省级保护的粗榧、铁坚杉、白皮松、杜仲、鹅耳枥、黄杨、山楂、七叶树、樟木、楠木、红豆杉、刺楸等12种。宁强县林业用地面积357.48万亩,森林面积284.4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595.49万m3,森林覆盖率58.5%。动物资源

动物类中,已查明的陆生野生动物有18目50科142属,属于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0种。鸟类11目30科107种;爬行动物2目5科8种;哺乳动物3目16科17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金丝猴、羚羊、黑鹿、金雕等。“宁强矮马”属国家珍稀的家畜原种。

水资源

宁强县多年平均地表自产水径流量11.4亿立方米,过境客水56.2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径流量为汉中市均量的1.29倍,陕西省均量的3.8倍,全国均量的2.05倍。水能理论蕴藏量为45.4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22.95万千瓦。在水能开发上,先后建成东方红、关峡、石羊栈、元坝子、黑坛子、卧龙台电站(一期)等小水电51座,装机59台11094千瓦,率先实现小水电装机万千瓦县。1999年,建成天生桥、二郎坝、卧龙台三个梯级电站,总装机5万千瓦,年发电2亿度。在玉带河干流上,利用其自产径流和二郎坝工程引嘉入汉水量,建设胡家坝、铁锁关两级电站,胡家坝电站装机7500千瓦时,铁锁关电站装机7500千瓦时。2010年建成装机1890千瓦的白果树电站,2011年建成装机8300千瓦的胡家坝电站和装机容量1260千瓦的八海水电站。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49年12月,全县设城关、大安、嶓冢、阳平关、燕子砭、凤凰、天池、天台、靖安9区,区下设乡、村。1950年5月,撤嶓冢区,分别并入大安、阳平关两区;燕子砭、凤凰区合并为广坪河区;全县为7区、72街乡。个街

1951年6月,以序数名各区,9月增设第八区,即:城关第一区,大安第二区,阳平关第三区,广坪第四区,天池第五区,天台第六区,靖安第七区,代家坝第八区。第六区增设孙家岭、李家坝2乡。第七区增设挂子山、小褒城2乡。共76街乡。

1953年,将第七区的黎坪、元坝子、禅家岩、五郎坝、板苍坝、小褒城、挂子山7乡,第六区的孙家岭、李家坝、水田坪3乡和第五区的张家桥、唐家坝2乡,以及铁锁关乡的松坪子行政村均划归黎坪中心区;增置燕子砭、舒家坝、铁锁关、冯家营4区;全县共11区,90街乡,355行政村。

1956年8月撤区并乡,撤销第五区(燕子砭)、第七区(舒家坝)、第十区(胡家坝)、第十一区(冯家营)4个区,全县辖城关、大安、代家坝、阳平关、广坪、茅坪沟、铁锁关7区,下设52乡镇。1958年,略阳县的庙坝乡和黎坪区的禅家岩、三道河(1957年4月由四川旺苍县划归黎坪区)、水田坪乡(1953年由宁强县划归黎坪中心区)划归宁强县,分属大安、茅坪沟、铁锁关3区;同年9月,改7区为7个公社,原乡(镇)改设55个管理区。

1961年5月撤销7个公社,恢复区建制,改管理区为(小)公社,全县为7区50个公社,366个生产大队(以下简称大队),2397个生产队。1962年调整为53个公社,365个大队,2225个生产队。1964年调整为2镇55个公社,365个大队、4个居委会,2539个生产队。1965年调整为2镇54个公社。1966年全县设7区54个公社。1981年全县为7区2镇52个公社。

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改生产队为村民小组;恢复传统地名,全县为7区2镇52乡。1986年,城关镇归县直辖;大安、阳平关、千丘划为乡级镇;全县设7区、1个县辖镇,3个乡级镇、50个乡,367个村、8个居委会,2460个村民小组。

1996年撤区并乡:高寨子、罗村坝2乡合并设高寨子镇,王家坪、金家坪2乡并入城关镇,沙河子乡并入舒家坝乡,桑树湾、白杨林、烈金坝3乡并入大安镇,代家坝、南沙河、徐家坝(流溪沟村划归曾家河乡除外)3乡合并为代家坝镇,大长沟乡、唐渡乡并入阳平关镇,千丘镇、燕子砭乡、新场乡、中坝乡合并设立燕子砭镇,广坪、金山寺2乡合并设立广坪镇,青木川、玉泉坝2乡合并设立青木川镇,铁锁关、周家坝、坪溪河3乡合并设立铁锁关镇,胡家坝、龙王、老代坝3乡合并设立胡家坝镇,毛坝河、三道河、大竹坝3乡合并设立毛坝河镇。调整后,宁强县辖11个镇、21个乡:城关镇、高寨子镇、大安镇、代家坝镇、阳平关镇、燕子砭镇、青木川镇、广坪镇、铁锁关镇、胡家坝镇、毛坝河镇、舒家坝乡、滴水铺乡、庙坝乡、宽川乡、南屏乡、东皇沟乡、巩家河乡、曾家河乡、双河乡、竹坝河乡、苍社乡、太阳岭乡、巨亭乡、安乐河乡、八海河乡、水田坪乡、二郎坝乡、黄坝驿乡、茅坪沟乡、关口坝乡、禅家岩乡。

2001年,撤销滴水铺乡并入城关镇更名为汉源镇,撤销双河乡、竹坝河乡并入阳平关镇,撤销八海河乡并入安乐河乡,撤销水田坪乡并入二郎坝乡,撤销茅坪沟乡、关口坝乡,合并设立巴山镇。调整后,宁强县辖12个镇、14个乡:汉源镇、高寨子镇、大安镇、代家坝镇、阳平关镇、燕子砭镇、广坪镇、青木川镇、毛坝河镇、铁锁关镇、胡家坝镇、巴山镇、舒家坝乡、庙坝乡、南屏乡、宽川乡、巩家河乡、东皇沟乡、曾家河乡、太阳岭乡、苍社乡、巨亭乡、安乐河乡、禅家岩乡、黄坝驿乡、二郎坝乡。

2011年,撤销黄坝驿乡并入汉源镇,撤销南屏乡、宽川乡并入大安镇,撤销东皇沟乡并入代家坝镇,撤销曾家河乡、巨亭乡合并设立巨亭镇;撤销舒家坝乡、庙坝乡、巩家河乡、太阳岭乡、苍社乡、安乐河乡、二郎坝乡、禅家岩乡乡的建制,相应设立镇的建制。调整后,宁强县辖21个镇:汉源镇、高寨子镇、大安镇、代家坝镇、阳平关镇、燕子砭镇、广坪镇、青木川镇、毛坝河镇、铁锁关镇、胡家坝镇、巴山镇、舒家坝镇、庙坝镇、巩家河镇、太阳岭镇、苍社镇、巨亭镇、安乐河镇、禅家岩镇、二郎坝镇。

2016年,我县镇村撤并工作全面完成,行政区划由21个建制镇、269个村民委员会和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调整为16个建制镇、2个街道办事处,200个村民委员会和1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区划详情

宁强县辖16个镇、2个街道:汉源街道、高寨子街道、大安镇、代家坝镇、阳平关镇、燕子砭镇、广坪镇、青木川镇、毛坝河镇、铁锁关镇、胡家坝镇、巴山镇、舒家坝镇、太阳岭镇、巨亭镇、安乐河镇、禅家岩镇、二郎坝镇。

人口民族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宁强县7区75乡共有45670户,207325人,其中男110687人,女96638人。城镇人口31012人,占总人口的14%。回民41户363人,占总人口的0.17%。宁强县选民131549人,占总人口的63.45%。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宁强县7区55乡(镇)372个生产大队,有52538户,234047人。男120791人,女113256人。非农业人口17621人,占总人口的7.53%。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宁强县有总户数63176户,总人口312854人,其中男162362人,女150492人。非农业人口25205人,占总人口的8.06%。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宁强县376个村(居)委会2513个村(居)民小组,有74780户328579人,其中男172062人,女156517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宁强县总人口313395人。

2010年,宁强县户籍人口为331522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户籍人口减少1011人。宁强县常住人口为30888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9600人相比,十年共减少10715人,减少3.4%,年平均减少0.3%。

2016年年末户籍总人口326567人,其中:男性170554人,城镇人口44353人。常住人口308846人,出生率为8.99‰,死亡率为8.39‰,自然增长率为0.59‰。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宁强县常住人口256373人。[4]

经济

综述

2016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均为2011年的1.7倍,年均分别增长12.5%、11.3%。大力实施工业翻番工程,循环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大幅增强,工业经济保持年均20%以上高速增长。强力推进农业倍增工程,主导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青木川”牌茶叶、“巧姑妈”香菇酱、青木食品山野菜等农特产品出口韩国、意大利等国家。旅游三产持续繁荣,青木川古镇、汉水源森林公园创建为国家4A、3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分别为2011年的5.3倍、6.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7%,是2011年的1.9倍。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1年的30∶29∶41调整为27:30:43。

2017年,生产总值完成83.3亿元,增长8.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2亿元,同口径增长13.87%;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788元、9555元,增长8.6%、9.3%。

2020年,宁强县实现生产总值106.64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63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42.17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3.84亿元,增长1.9%。人均生产总值34528元,增长6.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4.87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60.83%。[7]

2021年,宁强县生产总值12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52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57.06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46.41亿元,增长8.8%。人均生产总值49132元,增长19.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8.91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63.13%。[10]

农业

宁强风貌

1949年,宁强县粮食总产3704万公斤。1950年2月县政府组织干部300多人在宁强县开展减租反霸运动,次年结束,农民获得胜利果实,计粮食158.46万公斤,人民币3049万元。1952年宁强县粮食总产5892万公斤,增长59%。1954年上升到7014万公斤。

1956年2月,发展到1163个,入社农户3.48万户,占总农户的85%。

1956年1月,宁强县在罗村坝、滴水铺乡及城关镇等乡镇试办高级农业合作社10个,然后全面推开。截止是年底,宁强县共建高级社273个,入社农户3.98万户,占总农户的98.44%。

1965年粮食总产8548万公斤,比1961年增长66.1%。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逐步放宽农村经济政策,改革农村经济体制。1979年宁强县开始实行分组作业,个别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

1981年,80%以上的生产队实行粮油生产大包干。1982年全面实行以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按人劳比例联产承包划分到户,耕畜、农具处理到户。1991年粮食总产达1.15亿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比1980年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1元。

2007年底,宁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23元,比2002年增长29.7%。宁强县粮油生产安全,产量稳步增长。2007年粮食产量10万余吨,较2002年增加0.7万吨;油菜籽产量达到0.9万吨,较2002年增长50%。茶园面积逐年扩大,产量成倍增长,2007年发展到9.5万余亩,产量410吨。

2012年,宁强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54727万元,实现增加值152006万元,分别增长12.1%和6.0%。粮食播种面积463468亩,同比增长0.71%,粮食总产82208吨,同比增长6.8%;其中:夏粮31120吨,同比增长6.8%,秋粮51088吨,同比增长6.7%。油料播种面积95474亩,比上年同期增长0.9%,油料总产11514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9%。肉类总产量31775吨,增产5.7%;水产品产量559吨,增产0.5%。生猪出栏39.7万头,增长5.9%,存栏31.86万头,增长2.3%,猪肉产量28622吨,增长6.1%;中药材种植面积86286亩,产量6552吨;茶园实有面积123045亩,茶叶总产量3712吨;食用菌总产量4690吨;烟叶种植面积2325亩,产量363吨;蔬菜种植面积44387亩,产量44120吨。

201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76亿元,增长4.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61753亩;粮食总产85656吨。

2020年8月,入选农业农村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

工业

宁强县

宁强工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由于长期受以农业为本思想的影响和自然农业经济的束缚,一直发展缓慢。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即有制陶业,唐宋时就有酿酒业的记载。至明朝,宁羌为西秦军事重镇,用于制造兵器的金、银、铜、铁、铅、硝等矿物先后得到开采。清代,纺织、土陶、印染、冶炼、火柴等工业渐次兴起。尤以宣统三年(1911)投产的宁羌州保惠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规模居当时宁强县工业之首。

民国年间,出现一批米面加工、缝纫、制鞋、染色、木器、砖瓦、造纸等小厂或家庭作坊,多系手工业操作,资力微弱,难于振兴。

解放后,宁强县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从1953年起,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全民所有制企业。到1957年底宁强县有火柴、食品、缝纫、农具制造等工业企业98个。1958年“大跃进”,开展群众集资办工业运动,先后筹建起农机制造、造纸、火力发电、采矿等一批地方国营工业企业,但是采矿工业一拥而上,效益欠佳。1963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关、停、并、转一批工业企业。“文革”中宁强县工业是在排除干扰中发展的。70年代,兴办“五小”工业(小钢铁厂、小煤矿、小机械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逐步采用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强县工交企业经过整顿,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行技术改造,优秀新产品相继问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宁强县工业生产的一大支柱。工业门类也由解放时单一的火柴制造业,发展到食品、饮料、造纸、印刷、冶炼、机械、建材、采矿、化学、电力、缝纫、工艺、包装等门类较多的工业体系。

工业企业技改项目,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1976万元,年均增长11.4%,工业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宁强县地方工业总产值完成28.03亿元,年均递增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6.09亿元。2006年,宁强县地方工业总产值完成9.29亿元,其中26户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6亿元。县境内有嘉陵江、汉水两大水系,蕴藏水能资源17.46万千瓦,已开发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23万千瓦,正在建设中的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二郎坝水电工程计划装机5万千瓦,年发电量2亿度。

2003年,县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6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66亿元,同比增长14.3%;城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56.7万元,同比增长66.9%。2005年,通过国企改制、重组及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等方式,改变了以前工业运行管理模式,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壮大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规模。县属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0户,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7231万元。

2006年,县属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23户,实现工业总产值4.0554亿元,同比增长35.7%,实现利润总额1579.6万元;上缴国家增值税3533万元,二产地税入库2531万元。2007年,县属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26户,实现工业总产值7.72亿元,同比增长56.34%,上缴国家税金3417万元。

2012年,宁强县工业总产值327966万元,同比增长22.6%,实现工业增加值113090万元,增长24.9%。全部工业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1879万元,同比增长30.5%;其中:县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2673万元,增长33.2%。

2016年,工业增加值13.77亿元,同比增长18.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58.12亿元,同比增长23.4%;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07亿元,同比增长20.1%。

文化

民间音乐

民歌曲调

民歌曲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县文化馆编印的《宁强县民间歌曲集》,共收集200余首,按其体裁一般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民间歌舞曲、风俗歌曲等。

民间器乐

宁强县民间器乐主要有唢呐、箫、笛、笙、弦、锣、鼓等。其中以唢呐吹奏最为广泛,无论婚丧喜庆都以唢呐为乐,一般最少由两支唢呐前后接应,轮番换气。对宁强县唢呐曲牌整理编辑而成的《宁强县民间唢呐曲牌集》,收录唢曲牌74首。吹奏的名曲主要有《万年欢》《刘备过江》《隔河叫》《大摆队》《九道拐》《长路》《石羊搬兵》等。

民间歌舞

羊角舞

宁强夜景

又名《端公舞》或《羊皮鼓》,是秦巴山区民间祭祀性的巫舞,分上、下两坛,上坛当地人称“武坛”,下坛为“文坛”。武坛无唱,其舞姿古朴雄健;文坛所唱多为《请神歌》《坛歌》等,或夹杂民歌小调。舞者把面部涂成狰狞的脸谱或戴面具,红布包头,饰以黄表纸花,纸带,腰扎红裙,衣挂铜铃,手执羊皮鼓,边跳边打,动作粗犷,节奏豪放。

社火

社火又称哑戏,自古相传。宁强县大安、广坪、城关一带流行较盛,又有芯子、高跷之别。芯子社火,也称杠子社火,分单台、悬台两种。单台由一孩童饰一古戏角色,悬台由2人以上共饰一折戏,多以铁制芯子支撑,由16~20人用长杠肩抬,在锣鼓声中漫游街头。公路通行,改肩抬为车运。高跷社火,扮演者脚蹬1米左右的木腿,多人组成一戏,伴以锣鼓,跳跃作舞。

龙灯

主要有板凳龙、火龙、水龙等形式。板凳龙又称三脚龙,即用长凳装饰为龙,前两人,后1人,锣鼓伴奏中,3人合舞多种舞姿。火龙又称亮龙,用竹编圆筒竹笼,外罩龙衣,内燃蜡烛,下置柄,于夜间表演。水龙,多用以迷信祈雨,以柳条、竹丝盘扎成龙形。人们争相用水泼洒,欲以动神明而兴云雨。

交通

2003年10月,宁强县第一条“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公路竣工;GZ40二连浩特至河口高速公路勉宁段全长54.858公里,2003年11月建成通车,实现了宁强县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2004年,宁强县启动通达工程建设项目,即国家对全国农村公路普查后不通公路的建制村进行道路新建,建设资金从中央车购税(费)中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补助和采取“民办公助、民工建勤”、“一事一议”方式新建村级公路。

2006年,宁强县启动通村水泥(沥青)路建设项目。随着阳平关至青木川、何家坟至毛坝河、县城至黄土岭、大安至庙坝等干线改建工程、通达工程、通村公路硬化工程相继启动。2007年,以高速公路过境段、大青公路、108国道过境段、康宁公路等干线公路为主骨架的“两横四纵”公路网已初步建成。

2010年,扎实开展“农村公路管养年”活动,累计完成日常养护投入520万元、养护工程投入824万元,完成县、乡、村公路水毁抢修恢复投入1020.6万元,确保乡公路年均优良路率分别达到78%、55%。加大路政巡查和查处力度,共清理堆物占道271处5412平方米,路政事案查处率97%,结案率98%。初步建立县人民政府负责,交通、公安、工商等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治超长效机制。对县境内14家较大货物运输企业实行长期源头装载检查,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检查车辆2300余辆,劝返超限车辆67辆,查处39辆,分卸载货物100余吨,超限超载率降低到3%以内。

2011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15%,同比增长13%,提前2个月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中:公路建设完成投资36435万元,公路养管完成投资1565万元。实施灾后重建续建项目12个,新、改建公路10条213.98公里、桥梁2座405延米,完成灾后重建投资33795万元。

2016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5540万元,同比增长5.2%。

社会

教育

宁强天津中学

宁强在北宋庆历年间,今县城就有儒学之设。明朝设卫建州,兴学增校,至清末废科举,宁羌共考中进士、举、贡337名。此后,新制学校渐兴,在起风岗设立州立高等小学堂。

民国16年(1927),县立高等小学首设初中班。抗日战争中,沦陷区教师来县服务,外地学校迁宁重振,受其启迪推动,宁强县教育事业在国难中激发生机。30年(1941)县立初级中学诞生。至33年(1944)保有国民学校,乡有中心学校,各校多附设民教班作识字教学。但由于国民党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教育事业乍暖还寒,每况愈下。

解放后,人民政府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的教育思想改造、建设人民教育事业。宁强县教育事业迅即得到复苏和发展。但在“左”的路线下,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中使宁强县教育事业备受挫伤,曲折发展。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日益完善,教师待遇提高,校舍和设备改观。乡有初中,区有高中。1992年宁强县已为大专、中专输送学生2289人。同时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和业余教育均有成就。1990年经省、地检查验收,宁强县已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无盲县”标准。

2002年,宁强县普通中小学校536所(不含铜矿子校),职业高中1所,少年儿童业余体校1所,公办幼儿园1所。普通中小学校含单设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1所,单设初级中学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8所,完全小学146所,初级小学202所,小学教学点120个。

2004年底,宁强县远程教育试点项目学校317所,其中一模式33所,二模式268所,三模式16所,通过省、市检查验收。宁强县教育信息化建设总投资达1000余万元,共配备计算机1521台,建成网络教室22个,教育卫星收视系统340个,教学光盘播放点63个,天网地网合一的学校达135所,信息技术教育专任教师62人,覆盖学生5万多人,有16所学校被命名为省、市级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学校,有2所学校建立了教育网站,县城中小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2005年10月底,宁强县66所中小学、幼儿园有学生食堂,其中县直6所,乡镇60所。

2006年,宁强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及教育单位全部完成互联网工作。

2007年底,宁强县普通中小学校344所(不含铜矿子校),职业高中1所,少年儿童体育学校1所,公办幼儿园2所。普通中小学校含单设高级中学1所(县直),完全中学1所,单设初级中学11所(县直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县直小学2所,乡镇中心小学27所,对其他村小负有管理职能的村完小31所,其他村完小11所,初小170所,小学教学点80个。

2012年,宁强县有普通中学16所,招生5581人,在校生18642人,毕业6215人。宁强县小学51所,招生2695人,在校生20370人,毕业4572人。幼儿园共有253个班,在园幼儿5981人,专任教师203人。宁强县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91人,专任教师23人。

2016年,全县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招生143人,在校生1448人,毕业544人;高中3所,招生2549人,在校生7468人,毕业2624人;初中19所,招生2698人,在校生8190人,毕业2914人;小学45所,招生2610人,在校生14830人,毕业2671人;幼儿园67所,共有252个班,在园幼儿7214人,专任教师349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93人,专任教师25人。

医疗卫生

解放前宁强县无专门卫生行政机构,行政事务由历代政府部门和县内最高医疗卫生机构管理。

解放初,卫生由教育科兼管。1952年5月教育科改为文教卫生科,由干事4人分管卫生工作。1955年6月,文教、卫生两科分设。1958年10月,县党、政机构合署,宣传部、文教科、卫生科合并为宣教办公室。1960年2月设卫生局、6月1日正式启用印章。1970年10月,文教、卫生局两局再度合并,称文卫局,次年复分设。有职工9人,分别管理医政、药政、防疫保健和爱国卫生。

2007年,宁强县有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35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8个(医疗、保健机构3个),计生服务站1个,中心卫生院8个,乡镇卫生院17个,厂矿医院1个,村卫生室314个,个体诊所11个。有卫生人员1368人,其中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670人,计生服务站29人,厂矿医院47人,村医611人、个体医生11个,平均每千人拥有医护人员4.03人。开设病床612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1.8张。宁强县共有执业医师210人,执业助理医师144人,执业护士271人,执业乡村医生456人。

2012年,宁强县有医院、卫生院30所,拥有床位数1261张。宁强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28.66万人。全年医疗卫生支出14473万元,增长30.7%。

2016年,年末共有医院、卫生院28所,拥有床位数1383张。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28.5万人。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旅游

综述

宁强县已建成汉水源森林公园、青木川古镇和羌博园3个旅游景区景点。其中汉水源森林公园为AAA级景区,青木川古镇为国家AAAA级景区。形旅游成宁强县城一级接待及集散中心,青木川镇二级接待及服务中心和汉中—九寨沟陆路宁强段(即大安—阳平关—广坪—青木川一线)和108国道、二河高速公路宁强段(即汉源镇—宁强县城—胡家坝一线)两大旅游线路,以汉水源森林公园、天湖、草川子风光为主体的“汉水源自然生态风景区”,汉水源头、金牛古道、大鱼洞、祥龙洞、泛珠泉为主体的“大安金牛古道溶洞峡谷文化景区,以嘉陵江沿岸三国唐宋遗址遗迹、白龙湖和青木川古镇为主体的“青木川古镇旅游区”。青木川景区被陕西省旅游局、省文物局、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中国高铁旅游媒体联盟、三秦都市报社授予2014大美陕西“新丝路新发现”,青木川镇获“陕西旅游公众推荐活动美丽乡村旅游”名镇,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被住建部授予“全国美丽宜居示范小镇”、“2016森林中国·发现森林文化小镇”,青木川村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的中国传统村落。宁强禅家岩天坑——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天坑,宁强县被中国气象协会授予“中国天然氧吧”。

汉水源森林公园

汉水源森林公园

汉水源森林公园,位于陕西西南边陲的宁强县,地处嘉陵江上游、汉江源头。森林公园距汉中110公里、四川广元67公里,距宁强县城17公里。京昆高速公路依公园而过,108国道与森林公园大门相接,交通极为便利。森林公园总面积278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7%。公园呈东西走向,海拔900-1859米,山体陡峭,沟谷深陷,多呈“V”形构成,山顶地势开阔,局部形成坦地,中部四平里南侧的独秀山峰为公园最高点,海拨1859米,北部的长寿谷为公园最低点,海拨900米。公园年平均气温12.9℃,极端最高气温36.2℃,极端最低气温-10.3℃,无霜期189天,年平均降水量1178mm。白龙湖景区

白龙湖景区

白龙湖属川陕交界处水利水电人工湖泊,位于陕西省宁强县广坪镇西南角,也是陕西省的最西南角,地处川陕交界。距汉中110公里,有旅游公路可直达。白龙湖为四川北部宝珠寺水库扩容后形成的湖泊,总面积约73平方公里,库容量22亿立方米,湖区流域跨越陕甘川三省。入川230公里,可达九寨沟风景区。

获得荣誉

2019年5月18日,宁强县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5]

2020年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0年4月,被中共陕西省委平安陕西建设领导小组授予“2019年度平安县”荣誉称号。

2020年7月,入选2020中国最具安全感百佳县市。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名单。[6]

2020年11月16日,入选“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1年8月,被陕西省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