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振(656年-713年),男,名震,字元振,以字行,并州阳曲县(今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人,生于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唐朝时期宰相兼名将,济州刺史郭爱之子。

出身太原郭氏,进士及第,起家通泉县尉。因写作《宝剑篇》而得到武则天的赏识,授右武卫铠曹参军、奉宸监丞。又进献离间计,使得吐蕃发生内乱,授主客郎中。大足元年(701年),出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北却突厥、西走吐蕃、大兴屯田,促进凉州地区得以安定发展,迁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因反对引入吐蕃军队攻打娑葛而得罪宰相宗楚客,险遭陷害。景云元年(710年),入为太仆卿。次年,拜同中书门下三品、吏部尚书,改兵部尚书,封馆陶县开国男,成为宰相。先天二年(713年),再次拜相,参与肃清太平公主集团,进封代国公,出任朔方军大总管。参加唐玄宗骊山讲武,犯下军容不整之罪,坐罪流放。

开元元年,迁饶州司马,抑郁而终,时年五十八岁,追赠太子少保。

中文名

郭元振

原名

郭震

性别

出生日期

0656

去世日期

0713

籍贯

阳曲县

祖籍

并州阳曲县(今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

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

爵位

馆陶县男→代国公

职业

政治家

所处时代

唐朝

主要成就

离间吐蕃君臣

官职

凉州都督

字号

字元振

代表作品

郭元振集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咸亨四年(673年),年仅十八岁的郭元振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通泉县(今四川射洪)县尉。在任内,郭元振常做些违法之事,甚至铸造私钱、掠卖人口,百姓对他非常厌恶并深以为苦。

长寿二年(693年)为止,郭元振还在通泉县任上。后来,武周皇帝武则天得知此事,将郭元振召入京城,准备将他治罪,却在与他交谈之后,发现他才华横溢,便索要他的文章。郭元振便把自己所作的《宝剑篇》呈上,武则天大加赞赏,让学士李峤等人进行传阅,并任命他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后又进封奉宸监丞。

离间吐蕃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吐蕃请和,武则天命郭元振出使吐蕃。吐蕃大将论钦陵要求武周撤去安西四镇的守军,并求取十姓突厥之地。郭元振道:“安西四镇、十姓突厥与吐蕃是不同民族,请撤朝廷守军,难道不是有兼并的打算吗?”论钦陵道:“吐蕃如果贪求土地,想成为中原的边祸,则会东侵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怎会谋利于万里之外呢!”于是,论钦陵派遣使者随郭元振入朝提出上述请求。 

当时,朝廷对此犹豫不决。郭元振上奏道:“论钦陵要求罢兵割地,这是利害的关键,确实不应轻易作出决定。如果直接拒绝他,肯定会招致很深的边患。四镇的利益距离我们很远,但是甘州、凉州的受害离我们很近,不可不慎重考虑。应当用计策拖延时间,使他和好的希望未断绝就好了。那四镇、十姓,吐蕃是很想得到的,而青海、吐谷浑也是国家的要地。我们不如答复:‘四镇、十姓之地,本来对中原没有什么用处,之所以派兵戍守,是想安定抚慰西域,分散吐蕃的军力,使吐蕃不能全力东侵。如果吐蕃无东侵的打算,就应当归还我吐谷浑各部及青海故地,而西突厥五俟斤部也应当归还吐蕃’。这样便足以堵住论钦陵的嘴,而且也未与他断绝关系。如果论钦陵稍有违背,则是他无理在先。而且四镇、十姓诚恳归附已久,如果不考察他们的向背、事情的利害,就远远地抛弃他们,恐怕要使各国伤心,不是控制四夷的良策。”武则天听后,同意了他的建议。 

郭元振又道:“吐蕃百姓为徭役和兵役所苦,早就愿意与我们和好;只有论钦陵图统兵专制的私利,不想归附。如果我们每年都派去表示和好的使者,而论钦陵常不从命,则吐蕃百姓对论钦陵的怨恨就会日益加深,盼望得到国家的恩惠就会日甚一日,他要想大规模动员他的百姓,肯定就困难了。这也是逐渐离间的办法,可以使他们上下猜疑,祸乱从内部产生。”武则天深表赞同。

圣历二年(699年),吐蕃内乱,论钦陵被诛杀,其弟赞婆率部降周。武则天闻讯后,命郭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率骑兵前往迎接。

久视元年(700年),吐蕃大将麹莽布支入寇凉州,被凉州都督唐休璟击退。郭元振也因参与军机,被封为主客郎中。

治理凉州

大足元年(701年),吐蕃与后突厥联合进犯凉州,正在洛城门举办宴会的武则天听闻此事后立即罢乐,任命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调集秦中大将五万人,号称二十万,奔赴河西。郭元振到凉州后,吐蕃向来听说他的威名,表示:“我们吐蕃赞普都怕他,我们又怎么能打过他呢?”于是相继撤兵离去。郭元振因为凉州西抵吐蕃,北有后突厥,久示其弱,未扬天威,于是征调陇右兵马一百二十万,号称二百万集于湟州,分十道齐进,过青海,抵达吐蕃赞普牙帐(逻些城·布达拉宫)。吐蕃赞普屈膝请和,献马三千匹,黄金三万斤,牛羊不可胜数。郭元振大张军威,受其蕃礼而班师回朝。降伏西戎后,威望震慑北狄。后突厥便献马二千匹,并将俘获的凉州人士都放回边塞。从此藩镇肃清,蕃国敬畏仰慕,令行禁止,道不拾遗,凡是这里的典范,都被后世效法。河西陇右十多个地方为他建立祠堂,立碑颂德,阎立均等人为其撰文。

当初,凉州南北不过四百多里,突厥、吐蕃常来侵扰,凉州军民深以为苦。郭元振到任后,在南部边境的硖口修筑和戎城(今甘肃古浪),在北部边境的沙漠中设置白亭军(今甘肃民勤东北),控制了凉州的交通要道,将凉州边境拓展了一千五百里。从此,突厥、吐蕃的兵马再也无法到州城侵扰。 

郭元振又让甘州刺史李汉通实行屯田政策,充分利用当地的河流土地从事农业生产。此前,凉州地区的谷子每斛高达数千钱,而屯田后,一匹细绢就可以换到数十斛粮,积存的军粮可供数十年之用。 

郭元振擅长安抚、统治百姓,在凉州任职的五年中,深受当地各族百姓敬仰,并且法令严正,军纪严明,使得治下牛羊遍野,路不拾遗。

安西都护

神龙二年(706年),郭元振改任左骁卫将军、检校安西大都护。

后来,突骑施首领乌质勒部落强盛,表示愿意与唐朝通和,郭元振便到突骑施牙帐商议军事事宜。当时,天降大雪,郭元振立于帐外,与乌质勒会谈。大雪愈积愈厚,郭元振足不移地,而乌质勒因年老体弱,不耐严寒,会谈结束后竟被冻死。乌质勒的儿子娑葛认为是郭元振设计害死父亲,打算率兵袭击唐军。副使御史中丞解琬闻讯,劝郭元振连夜逃走。郭元振道:“我以诚心对待他们,又有什么可以怀疑和害怕的呢!再说我们都在他们的势力范围之内,就算是想逃走,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次日,郭元振身穿素服前往吊唁,半路上遇到娑葛的士兵。敌军没料到郭元振会来,也不敢轻举妄动,连忙说是来迎接他的。郭元振走进帐中,吊唁赠礼,哭得非常悲伤,留下来 帮助料理丧事。娑葛被郭元振的诚意打动,向唐朝派去使者,进献良马五千、骆驼二百、牛羊十余万。不久,朝廷任命郭元振为金山道行军大总管。

景龙二年(708年),娑葛与阿史那阙啜忠节不和,多次发生冲突。阙啜忠节由于兵少将微,逐渐不敌。郭元振遂奏请将阙啜忠节召入京师宿卫,将其部落迁徙到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锁阳城)、沙州(今甘肃敦煌西)一带。阙啜忠节率部东撤,在播仙城(今新疆且末西南)与唐朝西域经略使、右威卫将军周以悌相遇。周以悌劝他不要入朝,贿赂宰相宗楚客、纪处讷,联合安西军与吐蕃军共击娑葛,并求册阿史那献为可汗,以招抚突厥十姓人马,这样既能报娑葛相欺之仇,又可以保住对部落的控制,胜于入朝受制于人。阙啜忠节深以为然,便率军攻陷于阗坎城,并遣使厚贿宗楚客、纪处讷。

郭元振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即上疏,极力劝阻,并认真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指出如果将吐蕃引入西域,会引发安西四镇的危机,同时认为阙啜忠节所求立的阿史那献同阿史那元庆、阿史那斛瑟罗一样,都无过人之才。但是,朝廷没有接受他的建议。 

不久,朝廷派御史中丞冯嘉宾持节安抚阙啜忠节,侍御史吕守素处理四镇事务,任命牛师奖为安西副都护,统领甘州、凉州兵马,联合吐蕃一起进击娑葛。

娑葛的使者娑腊此时正在长安,闻讯后立即赶回,通报娑葛。娑葛大怒,发动四路兵马,分别攻打安西、拨换(今新疆阿克苏)、焉耆、疏勒。

由于娑葛兵势甚盛,郭元振屯兵疏勒,设栅于疏勒赤河(今克孜勒河)河口,不敢出击。娑葛趁阙啜忠节迎接冯嘉宾时,派兵偷袭,生擒阙啜忠节,杀死冯嘉宾。

不久,吕守素、牛师奖先后遇害。娑葛乘胜攻陷安西,断绝四镇之路。郭元振便将娑葛的信呈给唐中宗。宗楚客大怒,奏称郭元振有不臣之心,征他入朝,准备治罪。郭元振派儿子郭鸿走小路将实际情况向唐中宗一一奏明,请求留在西域稳定局势,不敢返回朝中。不久,周以悌被流放白州(今广西博白),唐中宗再次任命郭元振为安西大都护,下诏赦免娑葛的罪行,并册立为十四姓可汗,派军进驻焉耆,讨伐娑葛。娑葛写信给郭元振道:“我与汉人本来没有矛盾,只是与阙啜忠节有仇。但是宗尚书接受阙啜忠节的贿赂,毫无道理地想发兵攻破我的部落,并且冯中丞和牛都护相继率军而来,我又岂能坐以待毙!我听说阿史那献也将来到此地,他的到来只会使安西四镇冲突增多,恐怕今后难以有安宁的日子好过。请您看着怎么解决吧。

郭元振便将娑葛的信呈给唐中宗。宗楚客大怒,奏称郭元振有不臣之心,征他入朝,准备治罪。郭元振派儿子郭鸿走小路将实际情况向唐中宗一一奏明,请求留在西域稳定局势,不敢返回朝中。

不久,周以悌被流放白州(今广西博白),唐中宗再次任命郭元振为安西大都护,下诏赦免娑葛的罪行,并册立为十四姓可汗。

担任宰相

景云元年(710年),宗楚客等人在政变中被杀,唐睿宗继位,郭元振被征拜为太仆卿,加银青光禄大夫

。郭元振离任时,安西各部落的酋长有的甚至划破脸面、痛哭相送。刚刚行到玉门关,离凉州还有八百里时,凉州百姓就已经准备好壶浆欢迎。

景云二年(711年),郭元振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接替宋璟出任吏部尚书。不久,郭元振又改任兵部尚书,封馆陶县男。同年冬,郭元振与韦安石、张说被罢去相位。

先天元年(712年),唐睿宗退位,唐玄宗继位,郭元振出任朔方军大总管,修筑丰安(今宁夏中卫西)、定远城(今宁夏平罗南),使戍守军队得以有屯驻之所。

先天二年(713年),郭元振以兵部尚书之职再次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年七月,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郭元振亲自率兵“保护”太上皇唐睿宗,在中书省宿卫十四夜,因功进封代国公,不久加官御史大夫、天下行军大元帅。

后来,郭元振出朝任职朔方军大总管,防备突厥。

抑郁而终

先天二年(713年)十月,唐玄宗在骊山举行军演,并亲自擂鼓。郭元振突然出班奏事,打乱了军演。唐玄宗见军容不整,非常生气,命人将郭元振立即斩首。刘幽求、张说劝谏,唐玄宗便赦免了郭元振的死罪,将他流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不久后,唐玄宗念及郭元振昔日功劳,十一月二十八日受尊号时专门特赦郭元振,起复他为饶州(今江西鄱阳)司马。郭元振遭此挫折,心情抑郁,在赴任途中病逝,终年五十八岁。

开元十年(722年),郭元振被追赠为太子少保。

其他作品

郭元振著有文集二十卷(或二十二卷),《定远安边策》三卷,《安邦策》一卷,《九谏书》一卷。

《全唐文》收录其奏疏五篇:《劾赵彦昭韦嗣立韦安石奏》《论去四镇兵疏》《离间钦陵疏》《论阙啜忠节疏》《上安置降吐谷浑状》

《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3首:《古剑篇》(宝剑篇)《塞上》《寄刘校书》《同徐员外除太子舍人寓直之作》《春江曲》《王昭君三首》《子夜四时歌六首》《二月乐游诗》《十月乐游诗》《萤》《蛩》《云》《野井》《米囊花》《惜花》《莲花》。

家族成员

关系姓名备注
父亲郭爱以济州刺史之职致仕。
妻子不详
妾室薛瑶新罗贵族薛承冲之女
儿子郭鸿

轶事典故

乐于接济

郭元振十六岁时在太学读书,家中给他送来四十万钱。这时,有一个穿着丧服的人到他门前请求救济,并称:“我祖宗五代都没有安葬,希望您能接济我,让我能够办理丧事。”郭元振听后,也不问他姓名,就把家中寄来的钱全部给了他,没有丝毫吝惜之色。

牵线得妻

野史记载郭元振年轻时相貌俊美,多才多艺,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女婿,但他有五个女儿,难分高下,不知选谁是好,于是让五女各持丝线,在帐幔前让郭元振任意牵取,牵走的就是许配给他,郭元振牵了一根红线,结果是张嘉贞第三女,郭元振就娶她为妻。后人虽指出此故事不足取信,但“牵红线”这一说法就是从这儿来的。

郭震行状

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

张说

公名震,字元振,本太原阳曲人也。大父任相州汤阴令,因居于魏。公少倜傥,廓落有大志,仪观雄杰,身长七尺,美须髯。十六入太学,与薛稷、赵彦昭同业。时有家仆至,寄钱四百千以为学粮,忽有一人,缞服叩门云:“五世未葬,棺柩各在一方,今欲齐举大事,苦乏资用。闻君家信至,颇能相济否?”不问姓名,以车载去,一无所留,深为赵、薛所诮。公怡然曰:“济彼大事,亦何诮焉?”

十八擢进士第,其年判入高等,时辈皆以校书正字为荣,公独请外官,授梓州通泉尉,至县,落拓不拘小节,尝铸钱,掠良人财,以济四方,海内同声合气,有至千万者。则天闻其名,驿徵引见,语至夜,甚奇之。问蜀川之迹,对而不隐,令录旧文,乃上《古剑歌》,其词曰:“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煅炼凡几日,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生明月。正逢天下无风尘,幸且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那知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虽则沈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则天览而佳之,令写数十本,遍赐学士李峤、阎朝隐等。遂授右武卫胄曹右控鹤内供奉,寻迁奉宸监丞。

属吐蕃请和亲,令报命至境上,与赞普相见,宣国威命。责其翻覆,长揖不拜,瞋目视之,赞普曰:“汉使多矣,无如公之诚信。”远近疆界,立谈悉定,因遗金数十斤而还,公悉以进上,奏言:“揣彼上下之情,人倦其隶役久矣,咸愿早和,大将论钦陵不争四镇,独不欲耳。但国家每岁不绝其使,而钦陵常不禀命自然,彼蕃之人,怨钦陵日深,望国恩日甚。设欲广举兵徒,难矣,斯乃反间之微旨也,必可使其上下俱怀猜阻矣。”则天甚然之。无何,吐蕃君臣果相疑贰,遂诛钦陵,弟替婆及其兄子莽布支并来降,公声名籍甚。授御史,加朝散大夫,迁主客郎中。

吐蕃与突厥连和,大入西河,破数十城,围逼凉州,节度出城战没,蹂禾稼斗米万钱。则天方御洛城门酺宴,凉州使至,因辍乐,拜公为凉州都督兼陇右诸军大使,调秦中五万人,号二十万,以赴河西。公至凉州,吐蕃素闻威名,相谓曰:“我赞普犹惧,吾辈何可敌乎?”相率而去,公收合余众,缮修城壁,施法令,屯田一年而复,公之功也。公以凉州西拒吐蕃,北有突厥,久示其弱,未扬天威,因徵陇右兵马一百二十万,号二百万集于湟州,营幕千里,举烽号令。时宗楚客为相,素与公不协,令人告变,则天惶惧,计无所出。狄仁杰、魏元忠、韦安石、李峤、宋璟、姚崇、赵彦昭、韦嗣立、张说二十五人抗表请保,如公有异国,并请身死籍没,则天由是稍安。兵既大集,人又知教,分兵十道齐进,过青海,几至赞普牙帐。赞普屈膝请和,献马三千匹,金三万斤,牛羊不可胜数。公大张军威,受其蕃礼而还。既伏西戎,震威北狄,突厥献马二千匹,所获凉州人士,皆放归塞上。从此方镇肃清,蕃落畏慕,令行禁止,道不拾遗,凡所规模制作,率为后法。河西陇右十余处,置生祠堂,立碑颂德,阎立均等为其文。

寻有诏许入朝,公素无第宅,寄居友人之舍,候鼓入朝。忽有人马前送状,开缄前人已去,状中惟有物数,而无姓名,便于树下获骡马二十余匹,帛三千匹。公曰:“岂非太学请葬之士乎?”因以买宅居止,薛稷、赵彦昭闻之,皆嗟叹良久。景龙年中,宗楚客、韦处讷等潜结朋党,憎功害能,授公骁骑大将军兼安西大都护四镇经略使金山道大总管。时乌质勒久恃众倨傲,不屈朝廷,纵兵远掠,道路不通。公以众寡不敌,难以力制,因率麾下数十骑,径入部落。乌质勒大出兵卫出迎,望见公威容端毅,风鬣若神,不觉屈膝,因而下拜。公宣国威命,抗声与语,自朝至暮,雪深尺余,竟不移足,质勒频拜伏。语毕归帐,相去二十余里,质勒久立雪中,仓卒疾发,是夜暴卒。其嗣子娑葛集诸将曰:“汉使杀我君父,今须复雠。”大举兵众将追杀。公闻质勒死,迟明,素服来吊,道路相逢,兵围数匝。娑葛见公忽来,未之敢逼,但言卫护汉使。公至其帐下,大哭流涕,因抚定其嗣,蕃人大喜。留数十日,助其葬事,娑葛献马三千匹,牛羊十余万,移居千里,西域无事,道路肃清。诸蕃闻之,遣使归降者十余国。时人语之曰:“郭元振诡杀乌质勒。”知娑葛与阙啜有衅,奏请移于瓜州,制从之。会中书令宗楚客受金,遂寝其事,公具以状闻。楚客恃势嘱请,召公将陷之,公不从,又奏请斩楚客,清蕃落。时韦庶人窃弄国权,中宗竟不之省也。

初,安西南有毒河源,远在葱岭西北河岸百步,人畜踏之者辄死。公威振西域,所向无不从者,因验念图经。知其源,率兵三万人,历于阗、康居、大食等十余国。所过之国,令供资粮,仍署其国王为左右总管,率兵前进。北至葱岭,牙帐前十二国王兵百余万。其河源上有大树,高千余尺,垂阴数顷,大军至日,有黄龙绕树,以口吐毒气而拒官军,三军悉睹焉。公手书操檄文,令左拾遗张宣抗声读之毕,黄龙解树而下,公率诸军诛之,数日方倒,聚而焚焉。河源且绝,数十里内悉为良田,在安西十余年,四镇宁静。韦庶人知政,屡徵不至,因下伪诏,令侍御史吕守素、中丞冯家宾相继巡边,欲将害之。未及,皆为娑葛等诸蕃劫杀之。

睿宗即位,徵拜太仆卿,敕至之日,举家进发。安西士庶,诸蕃酋长,号哭数百里,或剺面截耳,抗表请留,因绐之而后即路。其至玉门关也。去凉州八百里,河西诸州百姓蕃部落,闻公之至,贫者携壶浆,富者设供帐,联绵七百里不绝。公旌节下玉门关,百姓望之,宛转叫呼,声动岩谷,自朝至暮,传呼至凉州。凉州城中男女在衢路,并歌舞出城,咸言我父至矣,通夜城门不受禁制。都督司马逸客闻之。谓公近矣,陈兵出迎,会候骑至,云始入玉门关,都督嗟叹良久,且状闻。至京,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迁兵部尚书,封馆陶县男,依旧知政事。寻转吏部尚书,知选举。嘱请不行,大收草泽,睿宗屡下诏褒美。后默啜大寇边,拜刑部尚书,充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筑丰安、定远等城,以拒贼路。寻加金紫光禄大夫,再迁兵部尚书知政事,仍旧元帅。

会太平公主、窦怀贞潜结凶党,谋废皇帝,睿宗犹豫不决,诸相皆阿谀顺旨,惟公廷争不受诏。及举兵诛窦怀贞等,宫城大乱,睿宗步出肃章门观变,诸相皆窜外省,公独登奉天门楼躬侍。睿宗闻东宫兵至,将欲投于楼下,公亲扶圣躬,敦劝乃止。及上即位,宿中书十四日,独知政事。因下诏曰:“大臣立事,夷险不易;良相升朝,安危所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上柱国、馆陶县开国伯元振,伟才生代,宏量匡时,经纶文武,今之王佐;出入将相,古之人杰。夙侍帷扆,畴咨庙堂,思致尧、舜,以期管、乐。朕往在储闱,洎登宝位,每观其仗义感激,愿制凶邪,立诚慷慨,密陈宏益:尔其至矣,朕实嘉之。顷者枭獍兴谋,干戈作衅,太上皇帝既命朕除讨,元振又驰奉宸极,始则赍予为弼,终则宁朕问安,可谓格于皇天,贯于白日。元恶既翦,庶物惟新,昌言是图,朕岂忘旧?宜开井邑,永誓山河,可进封代国公。赐实封四百户,物一千段,子五品官。”

寻兼御史大夫、天下行军大元帅。是岁,大徵兵众,阅武骊山,兵一百万,号三百万,并奉公节度。是日三令之后,上将亲鼓,公虑有大变,因略行礼。上大怒,引坐纛下,紫微令张说犯鳞而谏,上乃曰:“元振有保护之功,宜舍军法流新州。”未至,属开元元年册尊号,赦曰:“元振往立大功,保护于朕,顷因阅武,颇失军容,责情放逐,将收后效。可饶州司马。”未至,卒于道,时年五十八。有集二十二卷。文章有逸气,为世所重。

睿宗尝曰:“元振正直齐于宋璟,政理逾于姚崇,其英谋宏亮过之矣。”旧于宣阳里居二十余年,不至诸院马厩。每朝回,对二亲言笑,归室俨如也,不问家事。与狄仁杰、朱敬则、魏元忠、李峤、韦安石、赵彦昭、韦嗣立、薛稷、张说等为忘言之友。

事父母以孝闻,父爱,授济州刺史,后以为相,奏请解职,授银青光禄大夫济州刺史致仕。公殁后,二亲犹在,自我唐受命,宰臣有二亲者,惟公而已。

题解:

本文为唐代郭元振行状,选自《张燕公集》卷六,《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三亦录有本文。作者张说,唐代幽州范阳人。作者张说,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北京一带),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其后徙家洛阳。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玄宗朝官至宰相,封燕国公。两《唐书》有传。

郭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贵乡人。祖籍为太原阳曲人。郭元振早年举进士,授通泉尉。累官至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馆陶县男,进代国公。因事触怒玄宗,贬官流新州。未几,再起用为饶州司马,在赴任途中去世。本文开头即言明其祖籍,“本太原阳曲人也”,则其祖先本是太原阳曲人,后来到了他的祖父(所谓“大父”)因官至相州汤阴县令,方才徙居魏州贵乡。《旧唐书》《新唐书》皆有传记。

作者张说与郭元振属同朝为官,本文后来被收录入《张燕公集》,撰写时间在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以后不久,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要早问世300多年。既然张与郭元振同朝为官,元振死后,张又为其撰写形状,属于当朝人记述当代事之性质,因而要比晚出300年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郭元振之记载可靠很多。

屠猪救女

唐代传奇小说集《玄怪录》中,有一篇《郭代公》,讲述郭元振解救民间少女,杀死猪妖的故事。

史籍记载

《旧唐书·卷九十七·列传第四十七》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四十七》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唐纪二十一》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唐纪二十三》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唐纪二十四》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唐纪二十五》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唐纪二十六》

《钦定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三·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

后世纪念

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评定前代功臣,郭元振与李孝恭、尉迟敬德等十四位凌烟阁功臣同列第二等二十四人之内。

唐建中元年(780年),郭元振与裴寂、刘文静等三十四人被定为功臣上等。

唐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其中就包括“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代国公郭元振”。

唐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择取功臣三十七人,将他们的画像挂在凌烟阁,郭元振名列其中。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郭元振。

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郭元振亦位列其中。

人物评价

总评

郭元振守边多年,无显赫武功,以建设、安抚见长,故能“克致隆平”,“安远定边”。他“武纬文经”,以诚信对待边疆少数民族,因而深得他们的爱戴,能化干戈为玉帛,不战而屈突厥、吐蕃之兵,这就是所谓的“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了。此等边将,对于保持边疆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作用。

郭元振年轻时负气仗义,好使气任侠,不以细务为意,爱打抱不平。[1]

历代评价

李旦:元振正直齐于宋璟,政理逾于姚崇,其英谋宏亮过之矣。

李隆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郭元振,伟材生代,宏量镇时。经纶文章,今之王佐;出入将相,古之人杰。

张说

:公少负气纵横,遣意磊落,作尉巴蜀,不修名检,及登朝受任,屡使遐方,霜明烈心,玉立贞节。言行忠正,居取俭约,饬体杂于皇王,致君期于尧舜。公务之暇,手不释卷,虽子弟家人,未尝见其喜怒。前后上事切谏得失十数道,俱焚其藁草,不以语人,故朝廷莫知也。

刘肃

:郭元振、薛讷、李适之等,咸以立功边陲,入参钧轴。

杜牧:①郭代公元振,亦进士也,镇凉州仅十五年,北却突厥,西走吐蕃,制地一万里,握兵三十万,武氏惕息不敢移唐社稷。②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于内,功后成于外。

刘昫:郭代公、张燕公解逢掖而登将坛,驱貔虎之师,断獯戎之臂,暨居衡轴,克致隆平,可谓武纬文经,惟申与甫而已。

欧阳修:①元振虽少雄迈,及贵,居处乃俭约,手不置书,人莫见其喜愠。建宅宣阳里,未尝一至诸院厩。自朝还,对亲欣欣,退就室,俨如也。②元振功显节完,一跌未复,世恨其蚤殁云。

张预:孙子曰:“智者必杂于利害。”元振请不罢四镇兵。又曰:“亲而离之。”元振间吐蕃而诛钦陵。又曰:“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元振置和戎、白亭二城,而虏不得近凉州是也。

陈元靓:文武兼任,嫡系唐室。拔自儒官,显提戎律。承祖周教,洞孙吴术。西土底宁,功庸奚匹。

陈子龙: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虞诩、诸葛亮、周瑜、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温峤、谢玄、韦睿、崔浩、李靖、裴行俭、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韩琦、李纲、虞允文之徒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在唐代传奇小说集《玄怪录》中,有一篇《郭代公》,讲述郭元振解救民间少女,杀死猪妖的故事。

诗作选摘

  《句》

  前山尚无人到,更别说后山山更高。

  《句》

  人世几番更换面目,仙山依旧锁烟霞。

  《东郊赋诗》

  今日出东郊,东郊好春色。青青原上草,莫放征马食。

  《王昭君三首》

  自嫁单于国,长衔汉掖悲。容颜日憔悴,有甚画图时。

  厌践冰霜域,嗟为边塞人。思从漠南猎,一见汉家尘。

  闻有南河信,传言杀画师。始知君念重,更肯惜蛾眉。

  《子夜四时歌六首.春歌》

  陌头杨柳枝,已被春风吹。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

  青楼含日光,绿池起风色。赠子同心花,殷勤此何极。

  《子夜四时歌六首.秋歌》

  邀欢空伫立,望美频回顾。何时复采菱,江中密相遇。

  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与子结绸缪,丹心此何有。

  《子夜四时歌六首.冬歌》

  北极严气升,南至温风谢。调丝竞短歌,拂枕怜长夜。

  帷横双翡翠,被卷两鸳鸯。婉态不自得,宛转君王床。

  《光囊花》

  开花空道胜於草,结实何曾济得民。却笑野田禾与黍,不闻弦管过青春。

  《海棠》

  又随桃李一时荣,不逐东风处处生。疑日四方嫌不种,教於蜀地独垂名。    

  《老卒》

  老来弓剑喜离身,说着沙场更怆神。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莲花》

  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诗二首》

  流落天涯怀海涯,旧山终日恨归迟。思量却得蹉跎力,会尽人间一肚皮。

  江楼四面立屏风,到此诗家合用功。沽酒店藏花影内,打渔村在浪声中。

  《宿渔家》

  几代人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题龙华山》

  昔年曾到此山来,百鸟声中酒一杯。最好寺边开眼处,段文昌有读书台。

  《闻蛩》

  愁杀离家未达人,一声声到枕前闻。苦吟莫入朱门里,满耳笙歌不听君。

  《惜花》

  艳拂衣襟蕊拂杯,绕枝间共蝶徘徊。春风满目还惆怅,半欲离披半未开。  

  《野井》

  纵无汲引味清澄,冷浸寒空月一轮。凿处若教当要路,为君常济往来人。

  《萤》

  秋风凛凛月依依,飞过高梧影里时。处暗若教同众类,世间争得有人知。

  《渔者》

  江柳弄风颦翠黛,山光着雨湿臙脂。却收短棹拈长笛,一叶舟中仰面吹。

  《云》

  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倚看。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

  《纸窗》

  偏宜酥壁称闲情,白似溪云溥似冰。不是野人嫌月色,免教风弄读书灯。

  《古剑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