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县,古县名,县治大部分时间在邺城。1954年,邺县合并到安阳县之后,隶属于安阳县的白壁镇,现区划为河南省安阳市管辖。

中文名

邺县

外文名

Yexian

历史隶属

属魏郡、邺郡、相州

政区类别

县级

始置时间

春秋齐桓公时期(前685——前643)

著名人物

西门豹

所处地区

河南

所属地区

先后属邺郡、相州

地名概述

邺县,古县名,县治大部分时间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北,临漳县南)。1954年,邺县合并到安阳县之后,隶属于安阳县的白壁镇。

历史上先后属于魏郡、邺郡、相州。战国时代,魏国置邺县,西晋时,邺县属司州魏郡,邺城仍为郡治,建兴二年(314年)为避晋愍帝司马邺之名讳,将邺改称临漳县(335年邺县复旧)。东魏天平初年(534年),把荡阴、安阳划入邺县。这时的邺城两县都很大。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废邺县为邺镇,邺县地并入临漳县。于是临漳与邺又合而为一。今天临漳县境内邺城遗址上仍有以邺镇为名的村镇存在,这是邺城经历千百年后至今留下的唯一以邺为名的地名。1947年4月,解放军占领水冶,西部河南省安阳县政府迁驻水冶,中国共产党在平汉铁路以东,冯宿桥以西和原临漳县漳河以南地区设置安东县,5月初改称邺县,县政府驻辛店集,后迁今河北临漳县的孙陶镇、隆化、申村等村,属太行五专区。1949年8月划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置平原省,安阳地区归平原省所属。同年划安阳县城区及近郊置安阳市,移安阳县治水冶镇,又拆安阳、临漳二县漳河以南地置邺县,治所驻崇义集。废了近千年的邺县又重新复置。1952年撤消平原省,划临漳属河北,邺(移治安阳白壁集)、安阳属河南。1954年又废邺县入安阳,于是殷邺又合为一。同年6月迁安阳县还治安阳市。 

历史沿革

战国时代,魏国置邺县。《史记·滑稽列传》载:魏文侯时西门豹曾任邺令。后又归赵国。秦代仍为邺县,属邯郸郡。西汉至东汉中期,邺县属魏郡,邺城且为魏郡治所。

东汉末曾为冀州刺史部治所,至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取邺城,于此始建邺都,其后曹丕继位,称此为五都之一。

西晋时,邺县属司州魏郡,邺城仍为郡治,建兴二年(314年)为避晋愍帝司马邺之名讳,而改称临漳。

东魏天平初年(534年),把汤阴县、安阳县并入邺县。

北齐的设置与前朝相同,《北齐书·路去病传》曾有“邺、临漳、成安三县同治邺城”的记载。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隋公兼丞相杨坚镇压了对自己不服的相州总管尉迟迥,为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遂下令火焚邺城,相州、魏郡和邺县及所有居民一并南迁至安阳城。从此安阳城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新邺城。

从东汉末年曹操营建邺城开始,安阳和邺城的关系更加密切。曹丕称帝之后,分邺、荡阴两县地置安阳县,后又废除,到晋朝才恢复。邺为都城时,今安阳县境为国都近畿。北魏在邺城设“相州”,这是安阳沿用的古地名之一;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毁旧邺城,相州、魏郡、邺县移治于安阳古城,安阳亦称邺,安阳城遂为相州、魏郡、邺县治所,即为新邺城。也有学者引用史载称,安阳是邺城的后身和继承者,若以地名沿袭而言。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废邺县为镇,邺县地并入临漳。于是临漳与邺又合二为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邺县政府迁至崇义,1953年又迁驻白璧集。1954年9月,邺县并入安阳县,属河南省安阳专区,县政府迁驻安阳市城区二道街,后移今解放大道,于是殷邺又合为一【此处指邺县非邺城】。同年6月迁安阳县还治安阳市。 

新中国成立后,邺县治所在崇义村,崇义村位于安阳古城的东北隅,洹河南岸。在1954年之前,原为邺县政府所在地,1954年,邺县合并到安阳县之后,隶属于安阳县的白壁镇,现区划为安阳新区管辖。 

历代地理志

西汉:邺,故大河在东,北入海。

东汉:邺,有故大河,有滏水,有污水,有污城,有平阳城,有武城,有九侯城。

西晋:邺,魏武受封居此。

南北朝·宋:邺令,汉旧县,属魏郡。江左避愍帝讳,改曰临漳。孝武始立,属魏郡,大明七年度此。

北魏:林虑,真君六年(445年)并(入)邺,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复。

临水晋属广平,真君六年并(入)邺,太和二十一年复。

东魏:邺,二汉、晋属(魏郡),天平初并荡阴,安阳属之荡阴。太和中置关,今罢。有西门豹祠、武城、牖里城、荡城、石窦堰。有南部、右部、西部。天平中,决漳水为万金渠,今世号天平渠。

隋:邺,东魏都。后周平齐,置相州。大象初(公元580年)县随州徙安阳,此改为灵芝县,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又改焉。

唐:邺,汉县,属魏郡。后魏于此置相州,东魏改为司州。周平齐,复为相州。周大象二年(580年),隋文辅政,相州刺史尉迟迥举兵不顺,杨坚令韦孝宽讨迥,平之,乃焚烧邺城,徙其居人,南迁四十五里。以安阳城为相州理所,仍为邺县。炀帝初(590年),于邺故都大慈寺置邺县。贞观八年,始筑今治所小城。

邺县,紧。二。南至州四十里。本汉旧县,属魏郡。晋以怀帝讳,改邺为临漳县,石季龙徙都之后,复改为邺县。冉闵及慕容于于东魏、高齐并都於此,其县名直至隋氏不改,皇朝因之。浊漳水,在县北五里。西门豹为邺令,引漳水以富魏之河内。後史起为邺令,又引漳水溉邺,人歌之曰:“邺有贤令,号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泻卤生稻粱。”今天谷井堰,即其遗址也。故邺城,县东五十步。本春秋时齐桓公所筑,自汉至高齐,魏郡邺县并立之。今按魏武帝受封於此,至文帝受禅,呼此为邺都。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

邺,紧。南五里有金凤渠,引天平渠下流溉田,咸亨三年开;有铁。

北宋:邺县。北四十里,旧十五乡,今四乡。本魏国之邺邑。汉为县,属魏郡。后汉桓、灵之间,冀州刺史尝寄理于此。《晋书》曰:“建兴二年,避懐帝讳,改邺为临漳县。”又云:“石勒诸将佐议,欲都于邺,将攻三台。张宝进曰:‘三台险固,攻守未可卒下。’于是进据襄国。”历东魏、北齐,皆都于此。后周置相州,后移相州于安阳,此地复为邺县。故邺城:在县东五十步。本春秋时齐桓公所筑也,自汉至高齐,魏郡并理邺县。今按:魏武帝受封于此。至文帝受禅,呼为北都。黄戋谷:《九州岛要记》云:“谷中有冡,俗为佛母冡。”今牛马不敢近。浊漳水:在县东北有永乐浦,浦西五里俗谓紫陌河,此即俗巫为河伯娶妇处。黄衣水:隋《图经》云:“黄衣水,经野马冈东南,注万金渠,入鸬鹚陂。”即此水。紫陌桥:《地理志》云:“漳水,出上党邺中。”赵武帝于漳水造浮桥,接紫陌,故号曰紫陌桥。桥之下有天井堰。二十里内作十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相灌注。即《魏都赋》云:“墱流十二,同源异口。”西门桥:按《邺城故事》云:“西门豹为令,造十二渠,决漳水以溉民田,因是户口丰饶。”今渠一名安泽陂。高齐天保五年,仆射魏收为碑,存焉。西门豹祠:隋《图经》云:“豹祠,在县东南七里,北临太平渠。”佛图澄冡:澄死,葬于此。经冉闵开视,了无骸骨。又《邺中记》云:“澄死后,有人于陇上见之。石虎令开视,惟有一石虎。曰:‘石者,朕也。葬吾而去吾,其死矣。’果然。”凤阳门:即邺城门也。按《记》云:“魏太祖都之,城内诸街有赤关。南面西头曰凤阳门,上有凤二枚。其一飞入漳水,其一仍以锁绊其足。邺人旧歌曰:‘凤阳门南天一半,上有金鳯相飞唤,欲去不去着锁绊。’”梁期城:汉梁期县故城。尚存。玄武苑:又有新河水所经,亦魏武帝新筑,有钓台、曲池在焉。长明沟:《水经》云:“魏武引漳水入铜雀台,下伏流入城,谓之长明沟。”三台:铜雀中台也。金虎冰井:南台、北台也。石虎于上藏冰三伏之月,以赐大臣。《邺中记》:“魏武于铜雀西立三台。”《魏都赋》云:“三台列峙而峥嵘。”石虎故城:虎于冬月施流苏斗帐,用大小明光、博山文锦,以房子绵,施屈膝屏风,烧百和名香。又于魏武故台立大武殿,窗户宛转,画作云气。拟秦之阿房、鲁之灵光,流苏染鸟羽为之,以五色线编蒲心荐席。又选拣宫人皆才艺者为女尚书入座,侍中、纳言皆貂珰直侍。又作戏马书,令人立于马上,屈一脚,马上立书,而字皆正好。又衣伎儿作猕猴形走马,或在头尾卧侧纵横,名为猿骑。又作金龙,吐酒于殿前,金鐏可容五十斛,供正会。又金华殿后作皇后浴室九龙、衔水之象。又种双长生树,根生于屋下,枝叶交于栋上。是先种树,后立屋,安玉盘容十斛于二树之间。又皇后出从女骑千人为卤簿,脚着五文织成靴,手握雌黄婉转弓。又作云母、五明、金簿、黄雉等扇。又,虎每猎,着金线织成合欢袴。天乐寺:石虎因佛图澄造寺。内有文石香炉,即澄所执供养者。又有鸣鹤、飞龙等舟。三陵:即魏武帝、文帝、甄皇后三陵。华林苑:石季龙发万人筑苑,垣周旋数十里。天暴雪三尺,冻死者数千人。太史奏:“非时降雪,此变异。”乃诛尚书朱轨以塞灾。高齐时,名游豫园。《邺中记》:“季龙于华林园植众果,人间名果悉有之。季龙作虾蟆车,四搏掘根去一尺深一丈,合土载车,中植之,无不生焉。”凌云城;金花洲;光碧堂;飞雪殿;御宿堂;五回路;芜岛;杜若洲;贫人村。已上皆在华林苑中。

熙宁六年省邺县为镇入临漳。

临漳,紧。熙宁五年(1072年),省邺县入焉。

1947年4月,在平汉铁路以东,冯宿桥以西和原临漳县漳河以南地区设置安东县,5月初改称邺县。

1954年9月,邺县并入安阳县,属河南省安阳专区,县政府迁驻安阳市城区二道街,后移今解放大道,于是殷邺又合为一。年6月迁安阳县还治安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