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阴,曹州古称,因在济水之南而得名。汉高祖五年彭越于梁国,都定陶。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从梁国分出,始为国,明年为郡,郡治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东汉时期,济阴郡属古兖州八郡国之一。隋又建济阴县(定陶西南),为济阴郡附郭。唐武德四年改为曹州(治今山东曹县西北),济阴郡从汉至明存在1500多年,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

《史记·货殖列传》:“夫自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陶、睢阳亦一都会也。昔尧作游成阳(菏泽东北),舜渔雷泽(鄄城东南),汤止于亳(曹县东南)。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致其蓄藏。”(司马迁把帝尧发祥于成阳,虞舜渔于雷泽,商汤兴起于亳,定位在今菏泽市境内。)

中文名

济阴

别名

陶、曹州

历史遗址

帝尧陵;汤王陵

区域

今山东省菏泽、定陶、曹县

历史

济阴,以其地在济水之南而得名,地名从汉至明沿用1500多年。

公元前12世纪,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铎为曹伯,建曹国,都陶丘(今菏泽市定陶区北)。《说文》:“陶丘有尧城,尧尝居之。

自春秋至西汉800多年间,陶丘“扼菏、济之要,据淮、徐、宁、卫、燕、赵之脊”,一直是中原地区著名的水陆交通中心、经济都会和军事战略要地,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

定陶国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改定陶国为济阴郡。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更名为定陶国,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又改为济阴郡,属兖州。

东汉时期,初为定陶国,不久,改为济阴郡。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刘长被封为济阴王,立十二年,元和元年卒,因无后,国除,复为济阴郡。延光三年(公元124年),汉安帝太子刘保被废为济阴王,延光四年刘保即皇帝位,济阴复为郡。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济阴复为国。

三国,据《补三国疆域志》载:济阴郡,领县九:定陶、冤句、成阳、乘氏、句阳、单父、成武、己氏、离狐。仍治定陶。

晋,《晋书·地理志》载:兖州,济阴郡,统县九:定陶、乘氏、句阳、离狐、宛句、己氏、成武、单父、成阳。”仍治定陶。

济阴[中国古代地名(济水之南)]

南北朝,先属刘宋,南朝刘宋时期,济阴与湖陆等地合并划分为高平郡、兖州郡、济阴郡三部分。元嘉末年(453年),济阴郡的一部分陷于北魏,泰始四年(469年)宋失山东,济阴郡全面归属北魏势力范围。《魏书·地形志》载:“西兖州,济阴郡,领县四:定陶、离狐、冤句、乘氏。”仍治定陶,后迁左城(今菏泽市定陶区西北)。

隋,《隋书·地理志》:“济阴郡,统县九:济阴县、外黄、济阳、成武、冤句、乘氏、定陶、单父、金乡。”隋置济阴县为济阴郡附郭,同治左城,隋末动乱,郡、县治所西南移五里,仍称左城(今菏泽市曹县西北),旧左城称左岗。《太平寰宇记·济阴》谓:“左岗在济阴县东北五里,冈阜连属,林木交映,以近左城,故以名焉。”

唐,《旧唐书·地理志》:隋济阴郡,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为曹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曹州为济阴郡,领县六:济阴、冤句、乘氏、南华、成武、考城。仍治济阴(今菏泽市曹县西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曹州。

宋,据《宋史·地理志》载:济阴郡,县四:济阴、宛亭、乘氏、南华。仍治济阴。

县治于乘氏县故城(今菏泽城区),济阴属曹州。

元,济阴县仍属曹州。据《元史·地理志》载:曹州,领县五:其中有济阴。

明,据《明史·地理志》载:洪武元年91368年)省济阴县入曹州。

遗址

尧陵

《汉书》:“昔尧作游成阳,舜渔雷泽,汤止于亳。”《汉书·地理志》:“兖州济阴郡成阳县,有尧冢、灵台。”东汉《风俗通义》:“姚墟在济阴成阳县,帝颛顼之墟,阏伯之墟是也。应劭:姚墟与雷泽近,后世称为姚城。”《郑玄诗谱》中《诗·曹风集说》:“昔尧尝游成阳,死而葬焉。舜渔於雷泽,民俗始化,其遗风重厚,多君子,务稼穑,薄衣食以致畜积。”

济阴[中国古代地名(济水之南)]

三国《皇览》:“尧冢在济阴成阳。”西晋《帝王世纪》:“尧葬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是为谷林。”“尧冢在济阴成阳。”尧“葬于济阴之成阳西北,是为谷林。”“尧葬谷林,谷林即成阳。”“《墨子》以为尧堂三尺,土堦三等,北教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山海经》曰:‘尧葬狄山之阳,一名崇山。’二说各殊,以为成阳近是尧冢也。”《晋书·地理志》:“成阳县有尧陵、灵台,舜渔雷泽在西北。”

北魏《水经注》:“成阳有尧冢、灵台,今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于城为西南,称日灵台,乡日崇仁,邑号修义,皆立庙。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泽(指雷泽湖)通泉,泉不耗竭,至丰鱼笋,不敢采捕。前并列数碑。栝柏数株,檀马成林。二陵南北列,驰道迳通,皆以砖砌之,尚修整。尧陵东城西五十余步中山夫人祠,尧妃也。”

唐《括地志》:“尧陵在濮州雷泽县西三里,陵南一里为灵台。”唐《括地志》:“姚城在雷泽东十三里,即姚墟。”唐《十道志》:“尧冢在曹州界。”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同《括地志》记载。唐《通典》:“尧冢在曹州界。”元《文献通考》:“尧冢在曹州界。”

汤陵

三国《皇览》记曰:“汤冢在济阴亳县北东郭,去县三里。冢四方,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处平地。

济阴[中国古代地名(济水之南)]

汉建平元年大司空御史长卿按行水灾,因行汤冢。”梁孝元皇帝《兴王篇》有成汤“崩,葬于济阴薄县东北郭,去县三里,冢高七尺,汉哀帝时遣大司空行汤冢。”

刘宋裴骃说:“汤冢在济阴薄县北。”(《水经注·汳水》)《水经注》又引杜预曰:“梁国蒙县西北有薄城,城中有成汤冢。”

晋人伏滔《北征记》曰:“望蒙、亳间,成汤、伊尹、箕子之冢,今为丘墟也。”

《汉书·地理志》晋傅瓒注曰:“汤居亳,今济阴亳县是也。今亳有汤冢,己氏有伊尹冢,皆相近也。”

《曹州府志·古迹志》载:“故亳城在县南20里涂山之阳。其旁为蒙城。”《曹县志·疆域志》上又载:“在汤陵东南三里,一曰景薄,一名北亳,即此。”

汤王陵历代都有重修,明万历《曹县志》记云:成汤祠在县南十八里土山集,不祥所始。墓前有石碣刻云:“宋皇佑四年(1052)年重修;元延佑五年(1318)重修;明宣德八年重修;成华丙申(1476)重修,李秉有记;弘治五年(149)年重修;嘉靖三十五年(1556)重修;万历九年(1581)岁次辛巳春三月八日重修。”由此可知,至迟从宋代起,官方便开始对曹县商汤陵进行重修和祭祀。

辖县

古兖州辖八郡国:陈留东郡东平任城泰山济北山阳济阴郡等八郡国。

济阴郡,故梁,景帝分置。洛阳东八百里。十一城,户十三万三千七百一十五,口六十五万七千五百五十四。两汉曾辖十一县,治定陶。

〖定陶〗本曹国,古陶,尧所居。有陶丘亭。(今菏泽市定陶区北)

〖冤句〗有煮枣城。(今菏泽市牡丹区西南)

〖成阳〗有尧冢、灵台,有雷泽。(今菏泽市鄄城县南)

〖乘氏〗侯国。有泗水。有鹿城乡。(西汉乘氏县,今菏泽市巨野县西南)

〖句阳〗句阳县南有垂亭。(今菏泽市牡丹区北)

〖鄄城〗(今菏泽市鄄城县北)

〖离狐〗故属东郡。(今菏泽市牡丹区北)。

〖廪丘〗故属东郡。有高鱼城。有郓城。(今菏泽市郓城县西北)

〖单父〗侯国,故属山阳。(今菏泽市单县)

〖成武〗故属山阳。有郜城。(今菏泽市成武县)

〖己氏〗故属梁。已氏县近薄(亳)县,汤所都。(今菏泽市曹县东南)

史书记载

封域

汉,《汉书·地理志》:“济阴郡,县九:定陶、冤句、吕都、葭密、成阳、鄄城、句阳、秸、乘氏。”治定陶。

东汉,《后汉书·郡国志》载:“济阴郡,十一城:定陶、冤句、成阳、乘氏、句阳、鄄城、离狐、廪丘、单父、成武、己氏。”仍治定陶。

济阴[中国古代地名(济水之南)]

晋,《晋书·地理志》载:兖州,济阴郡,统县九:定陶、乘氏、句阳、离狐、宛句、己氏、成武、单父、成阳。”仍治定陶。

南北朝,属北魏势力范围。《魏书·地形志》载:“西兖州,济阴郡,领县四:定陶、离狐、冤句、乘氏。”仍治定陶,后迁左城(定陶西南)。

隋,《隋书·地理志》:“济阴郡,统县九:济阴县、外黄、济阳、成武、冤句、乘氏、定陶、单父、金乡。济阴郡县因战乱皆西南移治五里,仍称左城(曹县西北)。

唐,《旧唐书·地理志》:隋济阴郡,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为曹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曹州为济阴郡,领县六:济阴、冤句、乘氏、南华、成武、考城。仍治济阴。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曹州。

宋,据《宋史·地理志》载:济阴郡,县四:济阴、宛亭、乘氏、南华。仍治济阴。

金,天会七年(1129年),改兴仁府济阴郡为曹州,从此无济阴郡。大定六年(1166年)省乘氏县入济阴县。八年左城为河所没,迁州、县治于乘氏县故城(今菏泽城),济阴属曹州。

元,济阴县仍属曹州。据《元史·地理志》载:曹州,领县五:其中有济阴。

明,据《明史·地理志》载:洪武元年91368年)省济阴县入曹州,从此无济阴县。

封王

西汉济阴王:济阴哀王刘不识是梁孝王之儿子,孝景帝中元六年受封为济阴王。死后封国被废除,封地变为济阴郡。

东汉济阴王:济阴悼王刘长,孝明帝刘庄子,永平十五年封。建初四年,以东郡之离狐、陈留之长垣益济阴国。立十三年,薨于京师,无子,国除。

东汉济阴王:东汉顺帝刘保,延光三年(124年),刘保被废为济阴王。延光四年,汉安帝去世,因阎皇后无子,便先废了汉安帝的独子济阴王刘保,同年十一岁的刘保拥立为帝,改年号为永建。

东汉济阴王:刘熙,建安十七年,汉献帝刘协之子刘熙封为济阴王,二十五年,刘协退位降为列候。

西晋济阴王:司马衍(yǎn),吴孝王司马晏第五子,晋愍帝司马邺的私亲弟。司马衍最初封为新都王,私亲弟秦王司马邺于313年即位后,改封为济阴王,官居散骑常侍。317年,晋愍帝出降,长安陷落,司马衍随后被伪汉昭武帝刘聪杀害。

北魏济阴国共历六王,由小新成和平二年(461)初封,传至元晖业时北齐禅代而降爵,约历九十年,济阴国才告终。

北魏济阴王:拓跋小新成,和平二年(461),魏文成帝拓跋濬封魏景穆帝子小新成为济阴王。

北魏济阴王:元诞,字昙首,济阴王拓跋小新成孙,袭济阴王。

北魏济阴王:元赞,济阴王元诞之第。

北魏济阴王:元晖业,北魏第四代济阴王,北齐建立降封美阳县公。

唐代济阴王:李俯,唐玄宗李隆基之孙,靖恭太子李琬之子。天宝年间,李俯被封为济阴郡王、太仆卿同正员。

唐代济阴王:济阴王李嗣庄,字延敬,唐睿宗李旦孙,让皇帝李宪子。开元五年(717)封济阴郡王,食邑三千户。后授太子左谕德。其墓志铭称其“文章得俊,剑术称雄。”

唐代济阴王:李柷,唐昭宗李晔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乾宁四年(897年),封辉王。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遇害后,李柷即位。李柷在位三年后被废为济阴王,次年被朱温鸩杀,葬于温陵(菏泽市定陶区)。

太守

西汉:孟郁、沈靖、胡广

东汉:郑袤、袁叙、汜宫、虞昺、沐并、姜洪、杜根、张郃

三国:夏侯惇、程昱、吴质

西晋:祖逖、巴西文、徐敏信

南北朝:李方叔、崔阐、郭沙、萧锫、何戢

五代十国:孙绍

隋朝:单匡、杜猷、房恭懿

唐朝:张齐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