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衡水木刻法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兴于明,盛于清,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充分呈现了汉字书法的精妙。

2011年5月23日,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201。

批准时间

2011年5月23日

遗产编号

Ⅷ-201

历史渊源

阎庄法帖拓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当朝蜀王太傅盖文达病故长安,归葬于衡水桃城区东葛村祖坟,碑文由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历代名流皆相前去拜仰临摹碑文。有商家就地拓印碑文售卖,拓片广为流传。后来,衡水县附近县民效仿商家拓碑售卖,一时间,拓印、造纸、制墨在东葛村周边乡民中兴起。历经千年,至清康熙十九年的《衡水县志》中有对盖文达碑“今剥落矣”的记录。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

北宋年间,官方盛行将前人书法拓印成墨本收藏,聪明的衡水人看到在石碑上镌刻文字拓印的不方便,就把历代名家的书法墨迹临摹刻在木板上再拓印装裱,成册后售卖。由于木板方便搬运,镌刻省时省力,为后来拓印技艺形成产业化有很大促进作用。

明代末年,阎家庄有一个叫阎荣章的人在北京琉璃厂帖铺当学徒,回村后把刻拓法帖的手艺传给了阎家庄的乡亲们,村民代代相传,人人以刻拓为技,制帖为业。至清中期,阎家庄法帖刻拓已形成产业链。清末民初,阎家庄法帖经营进入京城,据冀州人孙殿起所辑《琉璃厂小志》一书所载,衡水阎家庄人阎世竹和阎秉彝师徒在北京琉璃厂文化街设有经营法帖拓印书法册页的店铺。分别是光绪二十年开设的“怡墨堂” 、民国十六年开设的“蕴竹斎” 。这一时期,由于维新思想,提倡新学,社会兴办学校,倡导男女平等,儿童均入学读书习字,习字以传统书法临帖为主,一时间,社会大量需求法帖摹本,这也推动阎家庄法帖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当时除京津冀一带销售外,衡水文化商贩还远赴山西、陕西、内蒙、辽宁等地外销。

到抗战爆发,衡水法帖由于战乱而停止,新中国成立,新的技术兴起,传统技艺无人问津,当地遗留的法帖拓板、拓片等珍贵文物又在“文革”中被当做“四旧”遭到破坏,幸存百幅旧帖板已是很少一部分。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衡水法帖拓印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政府通过指定传承人、兴建博物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努力让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工艺特征

衡水市阎庄法帖雕版拓印技艺精湛娴熟,书体潇洒飘逸,能够把书者的非凡气度与书法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字形秀美,字体齐全,魏晋风韵、唐法、宋意、元明尚态、清怪的特点尽显其中,流派纷呈,风格各具,或笔势遒劲,或圆润流畅,又不泛孤品和精品。

工艺流程

衡水法帖为木板雕刻法帖,其工序可分为选稿、选材加工、上板、雕版、拓印、装帧。选稿是选择古代的石碑、牌匾,把上面的文字拓印在宣纸上作为木板雕刻的样稿。一般是将宣纸敷在碑上,用排笔蘸清水在宣纸上轻轻刷,宣纸便粘在了石碑上,然后用毛刷轻轻捶打,宣纸上就会出现清晰的字体轮廓,当宣纸七成干,开始泛白时,便可拓印墨稿,拓印用拓包轻轻捶打纸面,拓包是用手纺棉布,里面包裹棉絮、麦麸制成,吸墨量大、散墨均匀。纵横捶拓两遍便可制成墨稿。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

选材加工是选择上好的杜梨木或桃木、梨木加工成帖板。先将选好的木料在水中浸泡半年捞出风干,加工成帖板,刨平后再用砂纸打磨去掉木板上的毛刺。

上板是先在木板表面刷上一层薄薄的浆糊,以木板表面刚刚变色最好,刷的太薄样稿粘不牢,太厚浆糊中所含水分进入木板中,容易导致木板变形。然后按住样稿一端对齐木板边,轻轻展开样稿的同时,用细密平整的棕刷按照“米”字形或弧形方向轻刷,反复刷动,样稿便粘牢在帖板上。等自然晾干,再往表面涂上一层薄薄的小磨香油,一是让样稿上黑白反差加大,字迹更加突显;二是油透过样稿留白的字迹进入底下木板,使要雕刻的木板表面软化,雕刻时下刀容易,刀口平滑整齐。

雕版分为阴刻和阳刻,字迹凹进去为阴刻,字迹凸出来为阳刻。衡水法帖木刻分陡刀立线和“V”字形两种刀法,无论是阴刻还是阳刻,使用陡刀立线法都要遵循“悬刀陡立,入刀轻准,落到有力,收刀利落”的十六字真言。这种刀法在雕刻时刀柄与板面成垂直角度,手腕用力,将力量聚集在刀尖部位,沿字体轮廓,由身体外侧向内侧走刀,走刀完毕,通过锤击平头铲刀将木屑铲除,再用针刀对凹槽的毛边进行清理。陡刀立线法雕刻出来的字体轮廓垂直清晰,凹槽底部平滑,铁板使用次数多,多次拓印字体轮廓依然不走形。“V”字形刻法大多用于阴刻,沿字体轮廓两边分别倾斜走刀,两刀交汇就形成了“V”字形凹槽。

拓印首先是上纸,分干敷法和湿敷法,干敷法用干燥的宣纸,用排笔蘸水,轻轻抚擦宣纸便可敷在木板上,此时,立刻用干燥的宣纸吸附水分,否则大量的水分进入木板,容易导致木板走形。湿敷法要把宣纸用水浸溶,宣纸浸透为好,把宣纸敷在木板上,无论是干敷法还是湿敷法,宣纸敷在木板上以后,都要用棕刷找平,找平后的纸面会微微陷入字体轮廓以下,拓印出来的字体才会立体感十足,用下木槌封边,宣纸便规规矩矩的敷在木板上,当宣纸泛白就可以拓印了。拓印的技法分捶拓和擦拓,捶拓用细布拓包蘸墨,于纸面垂直落下、抬起,像使用锤子一样,动作讲究快、抬、轻、压,上下左右墨迹依次衔接。擦拓使用拓包掠过纸面,留下墨迹。擦拓只适用于阴刻字体的拓印,讲究悬而不离,从落到起,拓包始终保持一个水平面做弧线运动,一气呵成才能做到着墨均匀。衡水法帖技艺传承了自宋代以来的蝉翼拓和乌金拓这两种古老的拓印效果。蝉翼拓,水多墨少,墨色浅淡,有无间透着宣纸纹理,犹如蝉翼般通透淡雅。乌金拓,水少墨多,墨色厚重,层次分明,犹如乌黑般光亮透彻。

拓印完成后将揭下的拓片平整,然后装裱、复背、折叠式装订成册。

传承意义

传承价值

衡水法帖拓印技艺不单是曾经为中国书法艺术传播起到推广作用的一门古老印刷技术,流传到现在,它也是一种艺术,作为印刷技术可以被现代印刷取代,但是作为艺术,它融入了制作者对书法艺术原作的理解和情感,通过木刻和拓印的方式转换成纸品艺术形式,这种制作体验本质上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其具有艺术价值。

传承现状

学习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使得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面临传承难的问题。

传承人物

闫长浩,男,汉族,1934年出生,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人。2008年,入选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李广民,男,汉族,1972年出生,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人。2013年,入选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1994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在宝云寺院内建起了“法帖博物馆”。

2009年,衡水市桃城区委、区政府投资70万元,将法帖博物馆迁入市中心人民路习三展览馆。

社会影响

2009年3月,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成为河北省唯一在北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大会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1年1月,雕版印刷与法帖拓印第一次实现了跨区域交流,“世遗”与“国遗”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