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宣言》是2010年10月31日在上海世博会闭幕之际诞生的,汇聚了世博会的思想成果,表达着城市时代全球公众对和谐美好城市生活的共同愿景。

地点

上海

诞生过程

2010年10月31日,由联合国、国际展览局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三方共同起草的《上海宣言》,在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上正式发布,246个国

《上海宣言》诞生

家和国际组织作为参展方共同承诺:“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而不懈追求与奋斗!”

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有过战火,有过纷争,既经历了文明史上最为快速的科技进步和财富积累,又曾遭遇史上破坏性最大、死伤最为惨重的两次世界大战。每一次灾难和危机,都促使人类不断反思,不断从反思中成长。

从1928年31国代表签署《国际展览公约》到1945年50国代表通过《联合国宪章》再到2010年由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的世博会发表《上海宣言》,这一文明薪火相传的历程昭示我们:无论世事沧桑如何变化,只要各民族团结起来,全人类就有勇气和智慧面对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考验,就有信念和决心追求更加美好的明天!

承诺:为世界留下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在2005年12月1日获得国际展览局第138次成员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中,有这样一段陈述:“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还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上海世博会闭幕前发表《上海宣言》。这一世纪性的宣言将汇集各国人民在世博会上的真知灼见,承载人们对全球未来合作与人类未来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广泛共识。这将是上海世博会为世界人民留下有关城市主题的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注册报告》是一份关于上海世博会整体实施方案的法律文本,也是筹办上海世博会的基础纲领。”为更好地完成《上海宣言》的组织工作,上海世博局先期就委托国内专家,对宣言的性质和惯例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并形成10万多字的宣言资料库。

作为一种国际文件,宣言可分为意愿性和约束性两类,根据世博会本身性质和实际情况,此次《上海宣言》明确为一份意愿性宣言,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宣言中不出现行动纲领和具体时间表,也不必由全体参展方共同签署。“但是作为一份由世博会主办方起草,由各参展方和所有参与者共同见证并发表的纲领性文件,《上海宣言》在世博会展览展示、文艺活动与系列论坛的思想成果基础之上,体现了各方的共识和愿景。”

思考:寻找“城市时代”的准确定位

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今天全球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城市化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经济、社会、生态问题,如何客观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关系着《上海宣言》起草的逻辑起点。6场主题论坛、上百个世博场馆、2万多场文艺演出,为人类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城市,提供了最为丰富的基础。在此过程中,《上海宣言》的起草者们对“城市时代”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而准确:

——城市是全球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但作为人类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它也是全球性问题的主要受害者,由于人口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发展,许多国家的大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水源、垃圾、交通和噪声污染等问题。

——全球信息通信技术的加速创新发展,一方面在城市化过程中通过渗透应用产生了广泛影响;另一方面却也在客观上扩大了区域和人群间的“数字鸿沟”,如何在信息爆炸时代维护人类居住环境的和谐并促进城市科学发展,成为新的课题。

——城市是人的创造,城市更新必须以文化传承为起点和归宿,然而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文物破坏、文脉断裂、特色失落、风格趋同等现象,使得解决这一问题显得格外迫切。

——城市发展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科技使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但这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城市居民渴望获得更大的空间、更好的住房条件,给城市环境带来更多压力。

突破:首次由三方共同起草世博宣言

在过往的世博会上,也曾有一些主办方在闭幕前发表宣言,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发表的《上海宣言》,则开创了由联合国、国际展览局和世博会组委会三方共同起草宣言的先河。

2008年5月,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确定高峰论坛将由联合国、国际展览局和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三方共同主办,《上海宣言》也将由三方共同起草。2008年10月和2009年11月,三方领导人分别举行工作会议,成立高峰论坛工作秘书处,下设宣言联合起草团队,并初步确定宣言的内容框架。之后,高峰论坛主办三方一直保持热线畅通,召开了数十次电话工作会议,明确各自分工与职责,及时对宣言起草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交流。

为了形成最初的宣言草案,上海世博会组委会首先指定4位国内权威专家分别拿出宣言起草方案,每位专家的背后都有着五六十人的工作团队作为支撑。综合专家的意见后,产生了十多个宣言版本,工作团队在此基础上不断对宣言内容进行修改,经过无数次思想碰撞和头脑风暴,最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宣言草案,交付联合国、国际展览局的工作团队进行讨论。

从国际展览局角度来说,特别强调“教育、创新和合作”这3个关键词,而这些精神最终也落实到了《上海宣言》的文本之中。“《上海宣言》是国际展览局首次与世博会主办方合作发布的宣言,我们对这一过程非常满意,这也有利于将本届世博会理念更好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汇智:平等听取意见凝聚世界智慧

如果单从参与方的数量而言,《上海宣言》应当是已有的达成共识参与方最多、得到认可程度最高的国际文件之一,联合国、国际展览局和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三方共同起草,世博会200多个参展方也都在文件起草过程中平等地发表了意见,并达成共识。

2010年10月21日至24日,上海世博局集中征集各参展方总代表对宣言草案内容的书面意见,包括美国、俄罗斯和一些非洲国家在内的十多家参展方都提出了修改意见。26日,宣言起草小组专家会同联合国和国际展览局官员,对总代表们的书面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讨论,汲取了其中的精粹,对宣言进行了适当的调整。27日,宣言三方起草小组共同拟定了答复总代表的信函,对他们提出的每一条建议都进行了说明和回复。

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同日满含着集体智慧结晶的《上海宣言》也宣告诞生。[1]

内容

我们,来自全球各地的参展方和所有参与者,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引导下,共同参与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在184天

的会期里,各具创意的展览展示、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智慧迭出的论坛研讨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引领城市发展。我们高度认同,必须重新审视城市化过程中人、城市与地球家园的关系。我们一致认为,通过创新来建设和谐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

今天,50%以上的人已经居住在城市,我们的星球进入了城市时代。城市化和工业化在带给人类丰富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些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挑战中应运而生,在世博会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为主题,通过城市最佳实践区和网上世博会等创举,总结实践经验,勾勒未来图景,对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

今天,上海世博盛会即将闭幕,我们高度肯定,世博会作为文明展示与交流平台的重要价值。作为对本届世博会思想成果的总结,我们一致同意发表《上海宣言》,以表达城市时代全球公众对和谐美好城市生活的共同愿景。

为此,我们共同倡议:

创造面向未来的生态文明

城市应尊重自然,优化生态环境,加强综合治理,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设低碳的生态城市;大力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共同创造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追求包容协调的增长方式

城市应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注重公平与效率的良性互动,创造权利共享、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使每个居民都能分享城市经济发展成果,充分实现个体成长。

坚持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 

城市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创造新的产业和就业岗位;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增强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实行开放与互利共赢的原则,促进全球城市的共同发展。

建设智能便捷的信息社会

城市应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信息化来加强诸多领域的服务,促进信息与知识的有效传播;构建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城市神经系统,自我完善和调整城市的运行效能;加强信息化教育,缩小数字鸿沟,让居民接触与获取更多的信息。

培育开放共享的多元文化

城市应积极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多元文化繁荣发展;倡导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积极开展文化间交流与互动,在尊重文化传统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为城市和人类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构筑亲睦友善的宜居社区

城市应构建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合理规划,营造文明、安全、宜居的城市社区,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平等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与管理,关注城市移民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消除社会隔阂与冲突。

促进均衡协调的城乡关系

城市应兼顾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特别注重推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加强城市功能向农村的辐射,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关注弱势群体利益;积极引导城乡对话,实现城乡和谐互动。

我们呼吁,认真总结上海世博会展览展示、论坛和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思想成果,汇集各国城市发展的宝贵经验和人类探索城市发展的共同智慧,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与广大民众共同交流,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城市建设和管理经验。

我们倡议,将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之日定为世界城市日,让上海世博会的理念与实践得以永续,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而不懈追求与奋斗![2]

解读

和谐城市

被视为上海世博会思想成果的《上海宣言》,全文不过1600多字,文字平实。但“和谐城市”理念的提出,蕴含着宝贵的价值。

《上海宣言》开宗明义:“我们高度认同,必须重新审视城市化过程中人、城市与地球家园的关系。”“重新审视”这一略显严峻的词语,意味着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的城市发展之路急需反思。正如《上海宣言》所指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在带给人类丰富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城市贫困、文化冲突,正在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人类在深刻自省之后必须明确新的发展方向,探索“和谐城市”之路。

什么是“和谐城市”?《上海宣言》这样表述:“和谐城市,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合理有序、自我更新、充满活力的城市生命体;和谐城市,应该是生态环境友好、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的城市综合体。”

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将其放在人类与地球十字路口的背景下观察,可谓在挑战中应运而生,举办正逢其时。未来发展道路漫长曲折,但《上海宣言》明确提出“和谐城市”理念及其相关倡议,无疑增强了人们面对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城市生命体

《上海宣言》洋溢着开放和包容的精神以及由此激发出的创新思维。例如,七项倡议中的第二条是“追求包容协调的增长方式”。

这一条无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鼓励公民全面参与城市规划和管理,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注重社会公平与个体成长,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上海宣言》还不乏概念的突破与创新。例如,所提出的“城市生命体”概念,意味着城市不是建筑的堆砌物,而是具有自我完善和调整机能,拥有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活”的系统。这一赋予了城市生命力的新概念,让每一个人在回头看待自己生活的城市之时,多了一份亲和力与责任感。

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已开始对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案例进行总结,并制定了相关推广和合作方案,从而将《上海宣言》的思想成果转变为实际行动,以期对全球的城市规划、管理乃至城市化进程产生实际的影响。

发布方式

上海世博会各参展方对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形成共识的重要文献,发表于 

世博高峰论坛。

发布地点

2010年10月31日在世博园区内的世博中心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