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无危陆生动物植食性简介红腹锦鸡(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1]又称金鸡、山鸡、采鸡[8]。红腹锦鸡野外特征非常明显,全身羽毛颜色互相衬托,光彩夺目,是驰名中外的观赏鸟类。红腹锦鸡属于中型鸡类,体长59~110厘米。尾长约38~42厘米[4]。红腹锦鸡雌性头顶和后颈呈黑褐色,其余体羽为棕黄色,满缀黑褐色虫蠢状斑和横斑。雄鸟身披七色彩霞,腹部羽毛呈大红色,头顶金黄色丝状羽冠,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所以民间又叫“金鸡”[5]

红腹锦鸡只分布于中国[5]。陕西省宝鸡市之所以命名为宝鸡,是因为红腹锦鸡在附近的秦岭山脉分布最多[3]

2018年红腹锦鸡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低危(LC)物种[15]

2021年2月,红腹锦鸡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10]

中文名

红腹锦鸡

别名

金鸡

体重

雄性575~710克

拉丁学名

Chrysolophus pictus

雉科

脊索动物门

鸟纲

锦鸡属

红腹锦鸡

动物界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鸡形目

亚纲

今鸟亚纲

亚目

鸡亚目

食性

植食性

生活环境

陆生动物

保护级别

无危

体长

雄性1000~1060毫米

分布区域

宁夏回族自治区、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青海省等地

形态特征

雄鸟6960次播放01:35红腹锦鸡又名金鸡,这次能近距离看到野生的,真是幸运!

红腹锦鸡雄鸟图

红腹锦鸡雄性体型显小但修长(98厘米)[2],头上具金黄色丝状羽冠,覆盖于后颈上,脸、颏、喉及前颈等均锈红色;后颈围以橙棕色的扇状羽,形成披肩状,各羽缘以蓝黑色细边;上背浓绿,羽缘绒黑;下背、腰及较短的尾上覆羽均深金黄色,各羽的羽支散离如发,自腰以次的两侧,羽端均转为深红色;较长的尾上覆羽的基部桂黄色,而具黑褐色波状斜纹,端部狭长,而为深红色。它们尾具18枚尾羽:中央一对尾羽黑褐,布满着桂黄色点斑;外侧尾羽桂黄,而具黑褐色波状斜纹;最外侧3对尾羽转为暗栗褐色,各羽的大部分亦具黑褐色斜纹,但至端部则杂以黑色细点。肩羽暗红;翅上最内侧的覆羽和飞羽深蓝;小、中覆羽以及次级飞羽大都栗而有黑斑,覆羽的栗色特深而沾红;大覆羽黑而杂以棕黄斑,羽干和羽缘也呈棕黄色;初级覆羽及飞羽黑褐,各羽均外缘以棕白色为主。红腹锦鸡下体自喉以下几乎纯深红色,羽缘散离如发;肛周羽暗桔黄色,覆腿羽也一样,但更深浓。它们虹膜、肉垂、眼周的裸出部均淡黄;嘴和脚均角黄色,跗蹠具一短距[3]

雌鸟

红腹锦鸡雌鸟图

红腹锦鸡雌性头顶棕黄,而具黑褐色横斑;脸棕黄缀黑;耳羽暗银灰;背棕黄以至棕红,而杂以较粗的黑褐色横斑;腰及尾上覆羽均棕黄,而密布着黑褐色虫蠹状细点和粗斑;尾棕黄,具不规则的黑褐色横斑及点斑;两翅与背略同,但黑斑较宽阔,而棕黄色的羽端部亦满杂以黑点。颏和喉白而沾黄;胸及两胁和尾下覆羽等均棕黄,而具黑色横斑;覆腿羽亦然,但横斑甚狭,而仅限于腿的外侧;腹部淡棕黄色,而无斑点。虹膜褐色;眼周裸出部黄;嘴和脚均角黄色[3]

幼鸟

初生的红腹锦鸡幼鸟,嘴淡黄褐色,跗蹠淡黄绿色,虹膜暗黄色。头与颈的背面淡棕色,中间有一深棕褐色纹;眼耳纹黑;体背棕褐;两翅大都褐色,具淡色斑;喉黄绿;腹污黄色,初生雏鸟平均体重为18.7~20.5克[3]

体征数据
性别体重(克)全长(毫米)嘴峰(毫米)翅尾(毫米)尾(毫米)跗蹠(毫米)
雄性[3]575~710约1000~106021~23182~200640~75073~75
雌性[3]550~665约650~70020~23180~18875~41568~76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红腹锦鸡是中国中部特有种类之一,见于青海东南部,甘肃和陕西南部,四川北部、中部及东部,湖北西部、东北部,贵州,湖南西部及广西东部[6][2]

栖息环境

红腹锦鸡栖息地海拔高度为500~1600米[6],生活在多岩的山坡,出没于矮树丛和竹林间,主要栖息在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及针阔混交林中[6]

生活习性

习性

红腹锦鸡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喜有矮树的山坡及次生的亚热带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7]。红腹锦鸡性机警,畏人,视觉、听觉都很敏锐,受惊时迅速奔跑逃窜或急飞上树隐没。它们善奔走[6],举步高而长;奔走时,遇有低岩嵴或小片空旷地,就半展两翅,滑翔而过[3]。红腹锦鸡飞翔急速、灵敏,能在密林中自如飞行。白天大都在地上活动,它们夜间在松树的低枝上栖宿,距地面不及4米[3]。红腹锦鸡的天敌主要为豹猫、黄鼬、狐、大灵猫、小灵猫、隼等食肉动物,它们均可偷食卵和袭击孵卵的雌鸟和幼鸟[6]

交流行为

红腹锦鸡图

红腹锦鸡雄鸟受惊时,会边飞边发出一连串急促的“吱吱吱……”的声音。雌鸟很少鸣叫,只在呼唤雌鸟时,会发出微弱的“归(gui)一归、归”或“归一谷(gu)谷谷……”声,前面的“归”声短促,后面的“谷……”声婉转并带颤音。幼鸟在失群时或呼唤时均会发出“吱、吱、吱”的鸣叫[6]。发情期内雄鸟常在自己的领域内频繁鸣叫,尤其是早晨[9]。雄鸟在清晨6:30左右从它们的栖息地发出单调的“嚓(ca)嚓、嚓”声,在“嚓”声后略带微弱“啪(pa)”的尾音,或为“嚓一查查(ca--ca)”声,反复多次。这种叫声一直持续至5月下旬为止[6]

觅食行为

红腹锦鸡主要以野豌豆、野樱桃、青蒿、蕨叶、野蒜、悬钩子、酢浆草、蔷薇、胡颓子、羊奶子、箭竹、橡子、华山松种子、稠李、漆树、杜鹃、雀麦、栎树、茅栗和青冈子等植物的叶、芽、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小麦、大豆、玉米、四季豆等农作物。它们也会吃甲虫、蠕虫、双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等动物性食物[8]

生长繁殖

发情期13万次播放01:45人们都说红腹锦鸡十分美丽,走近看了才知道名不虚传呀!

红腹锦鸡图

红腹锦鸡每年3月下旬进入繁殖期[9],一直会延续至6月中旬,整个繁殖期长达80天。在低纬度、低海拔地区繁殖一般均早于高纬度、高海拔地区。但同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地区也有先后之分。自然条件下,头年的幼鸟第2年仍不能参与繁殖活动。繁殖期雄鸟间相斗非常激烈,胜者各据一个山头,1雄配2~4雌。为了获得雌鸟的青睐,雄鸟发出低鸣,或绕雌鸟转圈或往返疾奔,待站立在雌鸟正前方时,将身上华丽的羽毛都向外蓬出,像抖开的折扇。它们微微侧身,将翅膀、腰背和尾巴上五彩斑斓的羽毛都展现在雌鸟面前,双眼向雌鸟脉脉传情。这时,雌鸟已被雄鸟搞得眼花缭乱,不时地发出“咝咝”的艳羡声[5]

产卵期

雌性红腹锦鸡4月中下旬即开始营巢产卵。产卵场所附近有约半米高的野草,和较多的突出岩石,非常隐蔽,不容易被敌害发现[3]。红腹锦鸡巢简陋,仅为一椭圆形浅土坑,内垫以树叶、枯草和羽毛,巢的大小为直径16~23厘米×16~17厘米,深6.5~10厘米[8][6]。每窝产卵5~9枚,卵椭圆形,浅黄褐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为41.0~51.4毫米×30.0~37.3毫米,重24.4~27.3克[8]

育雏期

红腹锦鸡的孵化期为23±1天[16]。雏鸟全部孵出后,雌鸟并不立即带出巢外,而是在巢中等待1~2天,待雏鸟羽毛干透,可以站立跑动才带出巢外活动。开始一般只在巢附近觅食,遇天敌或人为干扰时,亲鸟在地上作出啄食状,发出很轻但较急促的“Kui 、Kui …”声,雏鸟听见召唤声便向雌鸟跑去藏于腹下。雌鸟的护雏能力极强。若有入侵者危及到雏鸟的安全时,便会不顾一切地争斗,直至赶走入侵者。当雌鸟被迫离开时,藏于腹下的雏鸟立即四散逃开,利用其保护色较好的优势,藏于树根下或草丛中。夜幕降临时,雌鸟便会寻找一个安全场所,将雌鸟藏于腹下过夜[17]。红腹锦鸡的稚后换羽是完全换羽,但初级飞羽第1枚当年不脱换。小翼羽、初级飞羽的生长及脱换顺序基本上是由内向外进行的,即先长出者先换。三级飞羽的生长与脱换顺序则相反,是由外向内进行的,但也为先生长出者先脱换。次级飞羽生长与脱换是由中间向两侧生长及脱换。而尾羽几乎同时长出,但脱换却是由外侧至中央的“向心型”[6]。红腹锦鸡幼鸟一年后可成熟产卵[3]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红腹锦鸡已被引入英国,截至2002年约有1000~2000只[15]

在中国佛坪保护区三官庙地区,种群密度最高,达3.79只/平方公里,且多年保持稳定。在植被遭受严重破坏的长青保护区大坪地区,种群密度最低,为2.49只/平方公里[11]

致危原因

红腹锦鸡图

由于森林树木乱砍乱伐,导致红腹锦鸡的栖息地减少,红腹锦鸡的数量也在日益减少[15]

人为破坏鸟巢:在贵州宽阔水林区,红腹锦鸡的11个巢中,被人为破坏5个,锦鸡弃巢的有3个[11]

非法捕猎:一些地方开办的狩猎场和各地的动物园,对红腹锦鸡的需求量很大,但是人工养殖和动物园间交换的种群数量有限,这些地方所需要的红腹锦鸡,主要来源依然是靠野外捕获[11]

保护措施

人工养殖:人们基本掌握了红腹锦鸡的驯养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繁殖和猎杀的矛盾[5]

保护级别

2021年2月,新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红腹锦鸡为中国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10]

2018年红腹锦鸡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低危(LC)物种[15]

2004年,红腹锦鸡被列入《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 》[11]

衍生文化

红腹锦鸡图

红腹锦鸡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古书中记载的凤凰,其实就是雄性的红腹锦鸡,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凤翔县就因其而得名。古人赋予它许多神话色彩,认为其与天穹中的“天鸡星”相对应,传说国家有重大喜事,天鸡星必定会出现在天空中。所以在举行大赦礼仪时,红腹锦鸡是必不可少的“演员”[5]

被古人神化为凤凰的锦鸡,历来被视为高贵、典雅的象征,人们认为见到它,就能拥有幸福和吉祥。而由锦鸡神话后形成的凤凰,更是见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人把许多美好都赋予凤凰,龙凤呈祥的崇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浓厚情结[5]

人工繁殖

人工驯养

驯养圈舍:红腹锦鸡的圈舍规格54.0米×15.0米×3.0米(其中小运动场高为2.0米,大活动场高为4.0米),由房舍、小活动场和大活动场三部分组成。圈舍四周用砖墙构成,其中房舍为砖瓦房,这样可以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小活动场和大活动场都用网孔2厘米×2厘米的电焊网封顶。房舍与小活动场、小活动场与大活动场之间都用砖墙隔开,墙上开门。房舍建在地势高且避风的地方[12]

饲料:红腹锦鸡食性杂,人工驯养一定要保证饲料的多样性。饲喂红腹锦鸡的饲料有玉米、豆粕、麦麸、鱼粉、添加剂(骨粉、酵母、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添加剂、食盐、硫磺)和青绿饲料(白菜、青草、次果等)[12]

红腹锦鸡饲喂方法:不同时期,红腹锦鸡的营养需要及采食量也不尽相同。从4月份开始,红腹锦鸡进入繁殖期,开始陆续产蛋。其采食量也逐渐增加,对日粮营养水平的要求也提高,要适当增加日粮中动物性和植物性蛋白饲料比例,同时添加适量多维和矿物质添加剂。在此期间,红腹锦鸡的采食量为每只每天50~55克。7月初,雌鸟停止产蛋,雄鸟和雌鸟都开始换羽,可适当降低日粮中蛋白饲料的比例,增加青绿饲料,去掉多维和矿物质添加剂,但一定要保障含硫氨基酸的含量。由于天气酷热,锦鸡食欲减退,此期间饲喂量为40克/只/天左右。从10月份开始,进入静止期,饲料营养水平降低,但红腹锦鸡的食量却增加,每只每天平均55克左右。到翌年2月份,进入繁殖准备期,为了给繁殖期做好准备,应提高日粮的营养水平,此期间食量为每只每天45克左右[12]

红腹锦鸡在具体的饲喂中应注意以下问题:青绿饲料单独投喂,通常以悬挂或切碎两种形式给予,其它饲料拌匀后一起投喂。一般有干喂和湿喂两种投喂方法。4~9月份(也就是繁殖期和换羽期),天气比较热,为防止饲料腐败变质,采用干喂法。其中4~7月份,红腹锦鸡正处于产蛋期,应尽量减少其出入圈舍的次数。所以每天投食2次,7∶00左右和16∶30左右;7~9月份,每天投食3次,7∶00左右、12∶00左右、17∶30左右。10月份到翌年3月份(也就是静止期和繁殖准备期),采用湿喂法(每千克饲料中添加0.4千克水拌匀即可),每天3次,7∶00左右、12∶30左右、16∶30左右。除了投食外,饮水非常重要,每天都要保障有充足清洁的饮水[12]

饲养密度:养殖场刚引种来的红腹锦鸡由于环境条件的突然改变而易受惊,在圈舍内四处乱飞,再加之红腹锦鸡之间也易发生争斗。如果密度过小,就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密度过大,饲养员进入圈舍后操作也不便,甚至还会炸群。所以,驯养初期的密度一定不能过大或过小,1只红腹锦鸡的占地面积应保持在6平方米左右[12]

野性驯化:驯养员用青菜或其它食物引诱、驯化红腹锦鸡,使之不怕人,愿意接近人。饲养人员服装颜色要固定,并且不能穿鲜艳的服装。随着饲养员每天通过投食、供水、清扫卫生等活动逐步接近红腹锦鸡,使之尽快适应新环境[12]

卫生和防疫:驯养人员需要每天清扫圈舍,保障饲喂用具的干净,并定期对食具和水具进行浸泡消毒。夏、秋季节每隔5天消毒1次;冬、春季节每隔10天消毒1次。圈舍要定期进行喷雾消毒,夏、秋季节1个月2次;冬、春季1个月1次。在搞好卫生的同时,一定要做好防疫工作。谢绝参观,杜绝外来人员带来疾病;饲养员出入换鞋,穿消过毒的衣服;按时接种疫苗。每隔1个月要在饲料中添加0.04%的土霉素和0.004%的氯苯胍,连用3次,以防止禽霍乱、禽白痢和禽球虫病的发生。若遇连续阴雨天,应在饲料中添加0.01%的痢特灵,连喂2次,以防禽白痢的发生[12]

注意事项

引种的红腹锦鸡到新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养,见到饲养员不再惊恐逃避,逐步习惯于新环境[12]。人工驯养红腹锦鸡,其日粮中谷物性饲料占71%~84%(其中玉米占48%~62%、豆粕占 10%~20%、糠麸6%~12%)、青绿饲料占10%~20%、鱼粉占3%~5%,再适当搭配滋补饲料。饲料不必碾得过细,以免降低采食量,但也不能过于粗糙,否则会使红腹锦鸡挑食,造成营养不良。在配合饲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可适当降低动物性蛋白饲料的比例,而增加植物性蛋白饲料量;能量饲料若以玉米为主,缺乏糠麸类饲料时,应注意防止发生维生素B族缺乏症;青绿饲料一定要多样性,在青绿饲料充足时,可适当增加其在日粮中的比例,以降低饲料成本[12]

在第1年,1只雌性红腹锦鸡产蛋6~12枚,平均每只产蛋9枚;第2年,每只雌性红腹锦鸡产蛋8~16枚,平均每只产蛋12枚。在公、母锦鸡比例1:2,1个圈饲养4组的情况下,受精率为70%左右。转移禽舍对禽类极为不利,轻则影响生长,重则造成机械操作和发生疾病,造成伤亡。所以,驯养像红腹锦鸡这样野性强的野禽,最好放入终生制禽舍内[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