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Zhengzhou Airport Economy Zone)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我国唯一一个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航空港经济区、我国内陆首个人民币创新试点和引智试验区之一、河南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郑州航空港区定位于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是一个拥有航空、高铁、地铁、城铁、普铁、高速公路与快速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

截止2020年底,郑州航空港区规划面积4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21382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1亿元,已形成国际航空快递物流为主导的航空物流业、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为主导的高端制造业、电子商务与专业会展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航空港区被列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引领”、河南“三区一群”国家战略首位、河南最大的开放品牌、带动河南融入全球经济循环的战略平台。

中文名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邮政区码

451162

别名

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

地理位置

河南省

面积

415平方公里

人口

621382人(2020年常住人口)

方言

豫语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电话区号

0371

政府驻地

河南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新港大道297号

下辖地区

13个街道办事处(2018)

车牌代码

豫A

外文名

Zhengzhou Airport Economy Zone

机场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

火车站

郑州航空港站

著名景点

郑州园博园

开发区级别

省级

所属地区

中国中部

建立时间

2013年3月8日

财政收入
行政区类别

正厅级

管委会主任

万正峰

地区生产总值

1041亿元

地铁轨道

郑州地铁二号线(运行)、郑州地铁城郊线(运行)

历史沿革

2007年10月,为加快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郑州航空港区。

2010年10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

2011年4月,根据中央编办批复精神,经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区)管理委员会,为省政府派出机构。

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批准《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出以郑州航空港为主体,以综合保税区和关联产业园区为载体,以综合交通枢纽为依托,以发展航空货运为突破口,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批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标志着全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正式起航。

2014年1月1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2013-2040年)》

2015年2月28日,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总体方案》。

2016年2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2014~2040)》开始公示。

2016年3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支持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2016年9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郑州航空港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范围已划定,包括航空港区和郑州经开区全域,共计573平方公里。

2016年12月23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的批复》,12月20日,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地区[2016]2664号正式印发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快发展,同时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2016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复《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再次确认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其中不少涉及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郑州机场的内容,规划提出,加快推动郑州机场形成覆盖全球、通达各洲的国际客货运航线网络,迈进世界级主要货运枢纽行列;将郑州打造成国际性枢纽城市。[1]

规划指出,中原城市群建设要“把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首要突破口,强化郑州的对外开放门户功能,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功能”。关于“拓展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规划指出,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持续完善郑州站、郑州东站和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三大枢纽场站功能,建成郑州航空港站等一批枢纽站,加快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三大物流园建设,将郑州打造成国际性枢纽城市。规划提出,中原城市群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完善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核心的国际航线网络,打造空中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支持郑州等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加强物流枢纽建设,强化货源支撑,完善运输组织,推进中欧班列(郑州)健康有序发展。

规划还提出,适时启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三期工程及北货运区配套设施建设,支持郑州航空口岸开展72小时过境免签、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适时申请设立口岸进境免税店

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做精做强主导产业。加快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2]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底,辖13个街道办事处:新港办事处、郑港办事处、滨河办事处、银河办事处、张庄办事处、龙港办事处、三官庙办事处、明港办事处、龙王办事处、冯堂办事处、八岗办事处、清河办事处、八千办事处。

战略定位

2013年3月7日,中国政府批准设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面积415平方公里,定位于: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中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国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1]

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机场,进一步发展连接世界重要枢纽机场和主要经济体的航空物流通道,完善陆空衔接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提升货运中转和集疏能力,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是中国八大枢纽机场之一、国家一类航空口岸,远期规划五条跑道,其中一条专用货运跑道。截止2019年底,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已入驻运营的客运航空55家,其中国内35家、国际地区20家;开通客运航线208条,其中国内181条,国际地区27条;开通货运航线34条,其中国内5条,国际地区29条。稳居中西部首位,基本形成覆盖中国内陆主要城市与欧、美、亚和大洋洲的航线网络。

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发挥航空运输综合带动作用,强化创新驱动,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大力发展航空设备制造维修、航空物流等重点产业,培育壮大与航空关联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全球生产和消费供应链重要节点。

截止2020年底,郑州航空港区已形成以国际中转物流、航空快递物流、特色产品物流为重点,完善分拨转运、仓储配送、交易展示、加工、信息服务等配套服务功能的航空物流业;以航空设备制造及维修、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重点,建设精密机械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化发展终端、高端产品,推动周边地区积极发展汽车电子、冷鲜食品、鲜切花等产业的高端制造业;以专业会展、电子商务、航空金融、科技研发、高端商贸、总部经济的现代服务业,打造为区域服务的产业创新中心、生产性服务中心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

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提升航空港开放门户功能,推进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发展和陆空口岸建设,完善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层次,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富有活力的开放新高地。

截止2020年底,郑州航空港区跨境电商单量达到1.39亿单、货值11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1.72%、62.01%,分别是2015年的186倍、128倍,年均分别增长184.6%、163.9%,全市业务量占比由2015年的1.6%提升至60.6%。郑州机场航空货运达到63.94万吨,同比增长22.5%,增速排名全国大型机场第一,是2015年的1.6倍,年均增长9.6%,货运量全国排名由2015年的第8位提升至第6位;其中,国际货运达到45.13万吨,同比增长47.91%,是201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7%,“空中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地位进一步提升。

现代航空都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优化实验区空间布局,以航兴区、以区促航、产城融合,建设具有较高品位和国际化程度的城市综合服务区,形成空港、产业、居住、生态功能区共同支撑的航空都市。

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强化产业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综合实力,延伸面向周边区域的产业和服务链,推动与郑州中心城区、郑汴新区联动发展,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最具发展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区域。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人口民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常住人口为621382人,男性336956人,女性284426人,年龄结构中0-14岁占比14.86%,15-59岁占比76.57%,60岁以上占比8.57%,65岁以上占比6.08%。[3][9]

经济

综合情况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41亿元,同比增长7.8%,是2015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68亿元,同比增长10.8%,是201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2%。进出口总额突破4000亿元,达到4447亿元,是2015年的1.4倍,年均增长7%,全省、全市占比分别达到67%、90%。

产业发展

重点发展具有临空指向性和关联性的高端产业,培育临空高端服务功能和知识创新功能,构筑中原经济区一体化框架下具有明显特色和竞争力的空港产业体系。

航空物流业:以国际中转物流、航空快递物流、特色产品物流为重点,完善分拨转运、仓储配送、交易展示、加工、信息服务等配套服务功能。

高端制造业:以航空设备制造及维修、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重点,建设精密机械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化发展终端、高端产品,推动周边地区积极发展汽车电子、冷鲜食品、鲜切花等产业。

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专业会展、电子商务、航空金融、科技研发、高端商贸、总部经济等产业,打造为区域服务的产业创新中心、生产性服务中心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1]

重点产业:

智能终端及新型显示产业:重点发展智能终端产业链高端,在稳固整机产量的同时,延链补链强链,强力推进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高端项目引进。

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整车、新能源电池、车体电子控制系统、车载电子电器、车联网及智能驾驶等细分产业。

智能装备产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机器人、智能物流仓储装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等细分产业。

航空港区电子商务

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细胞技术和IVD/第三方检测等细分产业。

航空制造和服务产业:重点发展整机交付、零部件制造、维修及飞机租赁、培训服务等细分产业。

航空物流产业:重点聚焦航空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等特色物流发展,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支持区域物流总部及结算中心落户。

电子商务产业:重点支持跨境电商进出口电商企业发展。

文旅商贸产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商贸会展等细分产业,支持国际高等教育、综合及特色专科医疗等项目引进。

政治

航空港实验区党工委书记:张俊峰[5]

航空港实验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万正峰[6]

航空港实验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常继红[7]

航空港实验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春山、魏学彬、樊福太[8]

空间布局

空间结构

以空港为核心,两翼展开三大功能布局,整体构建“一核领三区、两廊系三心、两轴连三环”的城市空间结构。

总体布局

一核领三区:以空港为发展极核,围绕机场形成空港核心区。以轴线辐射周边形成北、东、南三区。

两廊系三心:依托南水北调和小清河打造两条滨水景观廊道,形成实验区“X”形生态景观骨架。同时结合城市功能形成三大城市中心:北区公共文化航空商务中心、南区生产性服务中心、东区航空会展交易中心。

两轴连三环:依托新G107、迎宾大道打造城市发展轴带,形成实验区十字形城市发展主轴。同时结合骨干路网体系形成机场功能环、城市核心环、拓展协调环的三环骨架。

空港核心区:主要发展航空枢纽、保税物流、临港服务、航空物流等功能。

城市综合性服务区:集聚发展商务商业、航空金融、行政文化、教育科研、生活居住、产业园区等功能。

临港型商展交易区:主要由航空会展、高端商贸、科技研发、航空物流、创新型产业等功能构成。

高端制造业集聚区:主要由高端制造、航空物流、生产性服务、生活居住等功能构成。

获得荣誉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