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辖县,位于广西西南部,距南宁市200千米,东邻崇左市江州区,南接宁明县、凭祥市,东北面与大新县相连,西北与越南接壤,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总面积2311.19平方千米,辖5镇7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龙州县常住人口为232068人。 

龙州为边防重镇,是一座具有多年历史的边关商贸历史文化名城,西有水口关,西南为平而关。光绪十五年(1889年),龙州被辟为对外陆路通商口岸,是广西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

龙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江革命胜地。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1日,在李明瑞、俞作豫等同志的领导下,爆发了龙州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重要的革命遗迹有红八军军部旧址。名胜古迹有小连城和棉江花山崖壁画等遗迹。 

2018年8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龙州县退出贫困县。2019年3月,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1年,龙州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4.19亿元,增长8.9%。[6]

中文名

龙州县

电话区号

0771

别名

龙津县

地理位置

中国华南

面积

2311.19平方千米

人口

232068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方言

壮语

气候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区生产总值

104.19亿元(2021年)

外文名

Longzhou County

政府驻地

龙州镇康平街28号

下辖地区

5镇7乡

车牌代码

桂F

邮政区码

532400

火车站

龙州站(在建)

著名景点

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行政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

行政区划代码

451423

历史沿革

龙州县

龙州,古为百粤地。秦属象郡。

汉初,属南越(粤)国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为壅鸡县地,属郁林郡。

三国孙吴黄武六年(公元227年),属交州郁林郡。

晋朝,属广州晋兴郡。

南朝,属南定州晋兴郡。

隋朝,属扬州郁林郡。

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置羁縻龙州(州署在今逐卜乡谷阳村旧州屯),属广州郁林郡辖地。州名相传系以上龙乡水陇屯后山脚有泉名“龙泉”而命名,是为县得名之始。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在今金龙乡置有羁縻金龙州,属岭南道安南都护府。

五代十国(公元907~959年)龙州先属楚,后属南汉宜州治地,州治移至今龙州镇的北门附近。

宋初,复置羁縻龙州,州治移至今龙州城北门外,另于今县地下冻、布局一带置羁縻冻州,均隶广南西路(后改广西路)左江道。原羁縻金龙州改为迁龙寨,隶属无考。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朝廷对龙州实行土官治理,是为龙州土司世袭之始,仍属左江道。

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升龙州为万户府,府治移至今龙州城内,属湖广行中书省广西两江道太平路。将羁縻冻州分置上峒、下峒两土州,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合称上下冻州,归龙州万户府承审,仍属太平路。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龙州万户府,复称龙州,上下冻州因旧,属广西布政司左江道太平府。九年(公元1376年)迁龙寨改名金龙峒,隶太平府安平土州。

清初因袭明制。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分龙州为上龙、下龙两个土巡检司,隶太平府。五年(公元1727年),下龙司改土归流,废世袭制,移太平府通判驻龙州城接管。上龙司因原制,仍隶太平府。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于下龙司地复置龙州,隶太平府,上龙司归龙州承审。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改龙州为龙州厅,仍属太平府。金龙峒于嘉庆末年为越南侵并,归越下琅州。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广西行省太平归顺道移治龙州。同年,金龙峒复归中国,仍隶太平府安平州。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上龙土司,上下冻土州废世袭制,属龙州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金龙峒从安平州划归龙州厅管辖。

1912年1月,依照广西军政府厘定的《广西地方官暂行章程》规定,龙州厅升为龙州军政分府,辖凭祥厅、上龙土司、上下冻土州及金龙峒。

1913年6月,裁军政分府,置龙州县,仍辖上龙土司、上下冻土州及金龙峒,隶镇南监督区。凭祥厅归原治。

1927年,改土归流,上下冻土州并入龙州县。

1928年上龙土司、金龙峒并置上金县,隶镇南督察区(区治设于龙州)。

1930年2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龙州起义,两县成立革命委员会,到3月20日红八军撤离龙州前,属左江革命委员会管辖。是年9月,广西省政府公布修正广西民团组织暂行条例,在龙州设置第九民团区,龙州、上金两县隶第九民团区。

1932年4月属民团龙州区。民国23年属龙州行政监督区。民国26年4月,龙州县易名为龙津县。龙津县、上金县隶第十二行政监督区,后改为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解放初期,龙津、上金两县县名不变,属广西省人民政府龙州专员公署管辖。1951年5月5日,两县合并为龙津、上金联合县,县治设于龙州城,1952年8月,改县名为丽江县,属崇左专区管辖。1953年4月23日经政务院批准丽江县名因县名与云南省丽江县同名,复称龙津县,属广西省邕宁专区。同年12月,属桂西僮族自治区邕宁专区。1953年初,直隶桂西僮族自治区。1956年初直隶桂西僮族自治州,1958年1月,属广西壮族(原僮族改为壮族)自治区南宁专署。同年12月,龙津、宁明、凭祥三县(市)合并成立睦南县,治凭祥市,1959年1月改名龙州县。5月,裁撤并县建置,原龙津县各机关迁回龙州,仍称龙津县,属南宁专署。1961年5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龙津县更名为龙州县,1961年12月31日,正式更名为龙州县至今,仍属南宁地区。

1962年2月,撤销13个大公社,设置6区1镇,区镇以下划为82个小乡(小公社)。1984年9月1日,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桂政函(1984)79号通知,龙州县撤销11个人民公社建置,改建11个乡、1个镇。

1996年,龙州县面积2321平方千米,人口约25.9万人。辖5个镇、8个乡:龙州镇、下冻镇、水口镇、金龙镇、响水镇、霞秀乡、八角乡、上降乡、彬桥乡、上龙乡、武德乡、逐卜乡、上金乡。县政府驻龙州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龙州县总人口255790人。其中:龙州镇41317人,下冻镇20176人,水口镇21309人,金龙镇26529人,响水镇15295人,霞秀乡20276人,八角乡10670人,上降乡11507人,彬桥乡18338人,上龙乡18134人,武德乡17712人,逐卜乡17179人,上金乡17348人。

2002年7月2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2]126号)同意将霞秀乡与龙州镇合并为龙州镇,原霞秀乡、龙州镇所辖的行政区域全部归龙州镇管辖,龙州镇政府驻原霞秀乡政府驻地。调整后,全县辖5个镇、7个乡:龙州镇、下冻镇、水口镇、金龙镇、响水镇、八角乡、上降乡、彬桥乡、上龙乡、武德乡、逐卜乡、上金乡。

2002年12月28日,撤销南宁地区,设立崇左市,龙州县划归崇左市至今。

2018年8月8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龙州县脱贫摘帽,成为广西3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片区县)中第一个摘帽的县。

行政区划

截至2003年龙州县辖(5个镇、7个乡):

龙州镇辖:康平、北门、新华、龙江、高祥、城东、利民7个社区;贯明、百农、岭南、板门、镇秀、新民、河屯、自清、塘巧、东合10个行政村。

下冻镇辖:下冻居委会;布局、两庄、那花、春秀、洞埠、扶伦、峡岗、驮江、下冻9个行政村。

水口镇辖:水口居委会;合平、洞桂、共和、埂宜、沿山、罗回、北胜、康宁、思奇、独山10个行政村。

金龙镇辖:金龙、双蒙、武联、高山、贵平、立丑、光满、横罗、板梯、新兴、民建、侵笔、花都、三圣、敢赛15个行政村。

响水镇辖:新华居委会;响水、平南、龙江、图强、红阳、棉江、高峰、四清、鸣凤9个行政村。

八角乡辖:陇均、龙边、箕斗、菊埂、四平、屏案、八角7个行政村。

上降乡辖:上降、永恒、纯仁、梓丛、江村、里城、鸭水、呼咬8个行政村。

彬桥乡辖:红岭、清明、岜苗、念读、彬桥、垌旦、彬迎、青山、俸村、绕秀、安镇、安民12个行政村。

上龙乡辖:新联、武权、民权、上龙、民强、弄平、板汪、岜那8个行政村。

武德乡辖:三联、精威、保卫、农干、科甲、群合、近梅、武德8个行政村。

逐卜乡辖:牌宗、三叉、广合、崇德、锦阁、逐卜、板要、卫国、峪阳、立信、弄岗11个行政村。

上金乡辖:联甲、新旺、勤江、联江、上金、进明、云江、中山、两岸、卷逢10个行政村。

现龙州县共辖5镇7乡,117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社区)。

截至2018年,龙州县下辖5镇7乡,即:龙州镇、下冻镇、水口镇、金龙镇、响水镇、八角乡、上降乡、彬桥乡、上龙乡、武德乡、逐卜乡、上金乡。  县人民政府驻龙州镇康平街2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龙州县位于中国南疆、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隅左江上游,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06°33`11``至107°12`43``,北纬22°8`54``至22°44`42``。东邻崇左县,东南接宁明县,南靠凭祥市,西及西北与越南国相邻,东北连大新县。县城龙州镇在东经108°51`,北纬22°20`,距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239公里(公路里程)。

气候特征

龙州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有明显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总的是冬春微寒,夏炎多雨,秋季温凉,干湿季分明,湿热、干冷同季;年无霜期为350天,有霜期13天。县内因地形环境影响,降雨亦有显著的特点:山地雨量多于丘陵河谷地区;雨量分布自西北向东南递减,与我国热带、亚热带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相反;夏季雨量占全年雨量一半以上,易于发生冬干、春旱,雨季从4月中下旬开始,天气多变,农民把这种气候形容为“孩儿面,一天三变”。由于小气候环境的影响,龙州的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低温阴雨、寒露风、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等。

地形地貌

龙州县境内地势南北较高,中部水口河——丽江——左江横贯全境,形成低平的河谷平原。江北以岩溶地貌(俗称石山)为主,主要有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和峰林谷地,走向大致为北西——南东向,海拔高度多为500~700米;江南主要是土山和岩溶地貌:土山是大青山山脉,走向北北西——南南东向,主峰海拔1045米,岩溶地貌以峰林谷地为主,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下,分布比较零散。

水文

龙州县内地表水水域面积共69524亩,其中江河36347亩,山塘2941亩,水库7956亩,池塘7653亩,沟渠14627亩。主要河流有水口河、平而河、左江、明江、黑水河5条,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县内总长178.5千米,总集雨面积35977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总径流量735.5亿立方米。其它小河流31条,全长311.5千米,集雨面积1066.8平方千米,最大流量517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6.96立方米/秒,总落差1966米,年径流量4.39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龙州县

龙州县土地总面积3476728亩,平均每人14.34亩。土地总面积中,耕地397257亩(人均1.63亩),占总面积11.43%(其中水田194010亩,旱地203247亩>,园地面积28021亩,占总面积0.81%(其中果园14437亩,茶园13584亩),林业用地1152000亩,占土地总面积33.13%(其中有林地543000亩,疏林地48000亩,灌木林地219000亩,未成林造林地15000亩,宜林荒地327000宙),森林覆盖率15.8%,牧地50441亩,占总面积1.45%,宜农荒地69349亩,占总面积2%,宜牧荒地198892亩,占总面积5.72%;城乡居民占用地72300亩,占总面积2.07%(其中城镇11300亩,村庄61000亩),工矿用地3200亩,占总面积0.09%,交通用地11600亩,占总面积0.33%(其中公路3500亩,农村道路8200亩),水域占地56902亩,占总面积1.64%(其中河流35800亩,水库8100亩,山塘3100亩,沟渠600亩,池塘7900亩,其它1402亩),特殊用地595169亩,占总面积17.12%(其中国防用地27000亩,名胜古迹15000亩,自然保护区553169亩),难于利用土地603064亩,占总面积17.35%,其它238533亩,占总面积6.86%。动物资源

龙州县石灰岩山地占多,山峰林立,常绿阔叶林分布及植被覆盖面较广,为动物提供较好的生存条件,据不完全统计,县内有兽类7目20科30种,禽类11目25科71种,鱼类175种,节肢、两栖、爬行类动物11目12科39种,昆虫14目101科707种,其中林木害虫天敌43种,农作物害虫天敌86种,主要药用昆虫29种。县内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白头叶猴、华南虎、黑叶猴;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红腹角雉、林麝、穿山甲、冠斑犀鸟,属国家三类保护动物有猫头鹰、灰鹊、红腹锦鸡、狲猴、蟒(南蛇)、白鹇、大灵猫、小灵猫、苏门羚等。

植物资源

龙州县地处北热带,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属北热带岩溶峰丛洼地季雨林区域,加之地形复杂,各类植物生长繁茂。据调查,县内有用材植物500多种,药用植物690种,占广西此类植物种数25%,纤维植物138种,占广西野生纤维植物总数35%,淀粉植物33种,约占广西野生淀粉植物种数的30%;油脂、蜡类植物58种,占广西同类植物21%;橡胶植物5种,占广西同类植物31%,饲料植物82种。占广西此类植物种数28%,野果植物48种,占广西野果植物总数的23%;饮料植物21种,占广西同类植物37%;鞣料植物32种,占广西此类植物种数23%,紫胶虫寄主植物16种,占广西此类植物种数64%,芳香植物48种,占广西芳香植物总数22%,观赏植物105种,栲胶植物31种,占广西此类植物21%。另外,还有蜜源植物21种、蔬菜类植物26种、农药植物35种、绿肥植物33种、染料植物22种、树脂糊料植物10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凹脉金花茶、擎天树,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蚬木([木宪]木)、金丝李、叉叶苏铁、格木、紫荆木等21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有香梓楠、云南苏铁、见血封喉、肥牛树等。列为珍稀频危保护植物51种。

矿产资源

解放后,经初步勘查,县内金属矿有:铜、铁、锰、铅、锌、钛、和含有钇、钆、钕、镧等稀有矿物。非金属矿物有辉目、煤、硫磺、大理石、辰砂、石膏、水晶、磷矿、石灰石和陶土等。

人口民族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有41136户232764人,其中男性116575人,女性116189人,总人口比第二次人口时增加63307人,增长37.36%,平均年增长2.08%。截至1985年末统计全县有44783户,24390人,其中男性121029人,女性121361人。

截至2017年底,龙州县户籍总人口272287人,其中城镇人口51159人,乡村人口221128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139461人,占总人口51.2%;女性人口132826人,占总人口48.8%。全县出生人口4486人,人口出生率为1.65‰;死亡人口4993人,死亡率1.83‰;全县净增人口-50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6‰。  有壮、汉、瑶、苗、回、侗等民族,壮族人口占总人口95%。

2021年5月30日,崇左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发布,龙州县常住人口为232068人。[1]

经济

综述

2017年,龙州县生产总值实现1216075.81万元,比上年增长8.2%。分季度看,一至四季,全县生产总值分别累计增长4.2%、5.0%、7.7%、8.2%。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累计增长3.1%、3.3%、6.8%、8.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71421万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519510.79万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425144.02万元,增长10.9%。三个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8%、39.2%、40.0%。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1、3.1、4.0个百分点。人均GDP53702元,增长7.6%。分结构看,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为22.3%、42.7%、35.0%,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8个百分点。

2017年,龙州县全部单位在岗职工和劳务职工平均工资47551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30924元,增长6.5%;事业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62076元,增长11.9%;机关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67611元,增长0.4%。

2017年,龙州县财政收入47661万元,比上年下降29.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738万元,下降33.2%。全年税收收入完成35633万元,同比下降31.3%,在四大主体税种中,增值税完成-2098万元,下降121.2%;营业税完成110万元,下降96.7%;企业所得税完成9722万元,增长70.6%;个人所得税完成3452万元,下降40.2%。非税收入完成12028万元,下降25.0%,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25.2%,比上年上升1.6个百分点。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64218万元,增长3.3%,其中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城乡社区、农林水事务等事务等领域支出加快,分别增长67.5%、233.8%、302.2%、29.0%。教育、交通运输、住房保障等领域支出相对2016年有所下降,分别下降22.8%、78.7%、31.9%。全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9%,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人均财政收入2098元,下降30.3%。

2017年,龙州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94436万元,同比增长12.7%。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完成投资118.47亿元,增长12.4%,其中,国有企业完成投资68.24亿元,下降10.8%;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投资22.91亿元,增长170.9%;私营企业完成投资27.33亿元,增长49.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投资0.74亿元。从资金来源看,全县项目投资建设资金来源133.3亿元,其中上年末结余资金11.6亿元,占8.7%;本年资金来源150.3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102.2亿元,占68.0%;国内贷款资金3.1亿元,占2.1%;债券0.8亿元,占0.5%;自筹资金35.6亿元,占23.7%;其他资金来源8.6亿元,占5.7%。从投资构成看,建筑工程完成投资95.5亿元,同比下降1.9%;安装工程15.3亿元,增长438.1%;设备购置6.7亿元,增长23.2%。

2017年,龙州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02元,增长8.8%。从收入结构看,工资性收入13935元,增长9.7%;经营净收入7259元,增长7.1%;财产性收入1065元,增长6.8%;转移性收入4643元,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264元,同比增长10.1%。其中食品烟酒消费6533元,增长6.7%;衣着类消费637元,增长6.8%;居住类消费2324元,增长12.4%;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996元,增长8.8%;医疗保健支出586元,增长20.0%;交通通信消费1913元,增长16.3%;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811元,增长12.0%;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464元,增长12.7%。

2017年,龙州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9799元,增长10.8%。从可支配收入结构看,工资性收入1761元,增长11.4%;经营净收入7248元,增长10.2%;财产净收入67元,增长14.3%;转移净收入723元,增长15.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585元,增长10.2%。其中食品烟酒支出2516元,增长9.6%;衣着类支出202元,增长8.8%;居住消费支出1295元,增长10.4%;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337元,增长11.6%;医疗保健类支出271元,增长13.5%;交通通信消费支出872元,增长11.6%;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980元,增长10.0%;其他用品和服务消费支出112元,增长8.9%。

2020年,龙州县生产总值为89.89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7.99亿元,同比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7.90亿元,同比增长2.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3.99亿元,同比增长2.0%。全年三个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5%、18.1%、31.4%。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57、0.56、0.97个百分点。分结构看,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为31.1%、19.9%、48.9%。[3]

2021年,龙州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4.19亿元,增长8.9%。[6]

第一产业

龙州县

农业是龙州县国民经济的基础。1949年农业人口97740人,占总人口76.66%,1978年200343人,占总人口90.25%;1985年213482人,占总人口88.07%。据县统计局统计,1978年龙州县社会总产值(1978年前没有统计)8010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农业总产值4823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60.21%;1980年社会总产值7133万元,农业总产值3954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55.23%;1983年社会总产值9459万元,农业总产值4931万元,占社会总产值51.93%,1985年社会总产值13187万元,农业总产值6048.8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45.87%。龙州县工农业总产值,1949年1600万元,其中农业1559万元,占97.43%,1978年6526.39万元,其中农业4823.39万元,占73.9%;1985年9761.86万元,其中农业6049万元,占61.96%。

农业中种植业占很大比重,主要是粮食作物,其次是经济作物。1949年,粮食播种总面积(含复种,下同)35.25万亩,经济作物面积3.4万亩,当年种植业总产值879.54万元,其中粮食作物占75.2%,经济作物占16.9%,其他占7.9%。1978年粮食播种面积63.78万亩,经济作物9.05万亩,当年种植业总产值3088.66万元,其中粮食作物占74%,经济作物占19.6%,其他作物占3.8%,茶叶占1.9%,水果占0.7%。1985年粮食播种面积48.61万亩,经济作物13.84万亩,当年种植业总产值4055.26万元,其中粮食作物占47.7%,经济作物占32.9%,茶叶占10.4%,水果占4.4%,其他作物占4.6%。

龙州县粮食生产发展起伏不定,增长速度也较缓慢。1949年,粮食总产量2103.5万公斤,人均产粮164.95公斤。解放后,1950年到1956年,连年都有所增长,1956年粮食总产量4869.9万公斤,人均产粮335.9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加131.51%和59.72%。1957年到1969年,连续13年,粮食产量都少于1956年。1963年粮食总产仅2306.92万公斤,人均产粮138.4公斤。1970年粮食总产量5030.28万公斤,人均产粮258公斤。1971年1972年,又连续两年下降,接近1956年产量水平。1973年以后,每年保持在6000万公斤左右。1976年,粮食总产量8169万公斤,人均产粮379.5公斤,是解放后粮食产量最高年份。1983年以后,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蔗糖生产,1985年粮食总产量5861.35万公斤,人均产粮241.8公斤。

龙州县粮食生产不能自给。据县粮食局提供的资料,从1953年到1985年33年中,粮食销多于购的有23年。从1959年(1958年前无资料)到1985年,全县调出县外的粮食(多属交换性)共5215.5万公斤,从县外调进的粮食15011.2万公斤,调进比调出多9295.7万公斤,平均每年调进362.8万公斤,才可解决县内粮食供求。

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万多户6.7万多人;2014、2015年退出4101户1.6万多人,2015年末贫困人口为14018户5万多人;2016年减贫2405户9559人;2017年减贫1万多户3.7万多人,达到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

截至2018年8月,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127家,带动贫困户9000多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已累计发放产业奖补1.7万多户9050.5万元,发放小额信贷8525户3.3亿多元。在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扶贫产业中,建成31家乡村旅游区200多个旅游点,带动贫困户人口近7000人,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发展“观鸟经济”,带动166户每户年均增收1.5万多元。

第二产业

据民国时期《龙州县志》记载:清代,太平府在今上龙乡的芭汤、水陇两地开发硝矿。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转由龙州厅经办,当时年产土硝二、三十吨,为龙州县最早官办的化工工业。

清光绪初年,李炳枢在响水圩附近开办炼铁厂,雇用100多工人,是龙州最早的冶炼工业,后因中法战争爆发而停产。

清光绪二十五年,广西边防督办苏元春在龙州县城西门外双凤山下(又名公母山)创办龙州制造局(兵工厂),购进德国克鲁伯工厂生产的机械设备,生产子弹及修理枪炮。这也是龙州用机械生产最早的工业企业和兵工厂。民国3年(1914年),广西督军陆荣廷将该局机械设备搬往南宁,遂停办。

民国期间,近代工业有电力厂、印刷厂、制糖厂、碾米厂;手工业有打铁、打首饰、铸犁咀、制革、制鞋、制酱、榨糖、榨油、酿酒、纺织、缝纫、制糕饼、南粉、干米粉、木制农具家具、编织竹器、藤器、草绳、烧砖瓦、烧石灰、烧陶器、印染、刻字、镜画、修钟表、五金修理、打星铁桶、炮竹、制黑色火药、土香、纸扇、造船、制酒饼等202个行业,共1000多户,从业人员1700多人,均为个体手工业。据不完全统计,民国3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41.2万元(1957年不变价),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2.5%。

龙州解放后(1949年12月),继续开业的有制鞋、制酱、印刷、碾米厂等4家和各行业的个体手工业。1950年何柏年等3人又合资新办一家碾米厂,一家印刷厂。同年,县人民政府创办电力厂、食油加工厂等。1952年,全县有国营工业3家,私营工业7家,职工共90余人,全县工业总产值68.6万元。

1954年以后,上述这些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年底,已组织起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4个,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28个,参加人员624人。1956年全县共组织手工业合作社18个,手工业合作小组8个,参加人数1159人。手工业合作社、合作小组隶属于县手工业管理科(后改为局)领导。私营碾米厂、印刷厂、酱料厂,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手工业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7年,全县有各类工业企业32个(国营9个,公私合营3个,合作社20个),工业总产值223.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9.8%。

大跃进期间(1958~1960)缺乏科学技术,工业盲目上马。1958年“大跃进”,公私合营工厂和一批手工业合作社转为国营企业。是年9月,从各公社抽调1万多农民组成“钢铁大军”,以今上降乡那盆一带为主要“战场”,土法上马,大办钢铁,办厂办矿。农村公社也兴建了一批农具厂、颗粒肥料广、造纸厂等。是年,全县工业企业猛增至57个(国营28个,集体29个),工业总产值377.4万元,比1957年增长69%。但是,产品质量低劣。如那盆土高炉群炼出的只是烧结铁,各公社农具厂产的木制插秧机等农具也不实用。仅几个月时间,土法炼铁、木制插秧机等即被迫先后下马停产。1961年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由手工业合作社转为国营企业的,全部恢复为集体企业;土法上马,条件不备的国营、集体企业下马停办。至1962年,国营企业从1958年的28个减少至10个(其中国营农场办企业从5个降至3个,县办企业从23个降至7个),职工人数从1960年的1121人(当时职工人数最多年份)减少至340人,全县工业总产值285万元,比1958年下降24.4%,其中国营工业产值154万元,比1958年下降53.5%。

三年调整及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1963~1970),全县工业总产值逐步回升增长,主要是国营农场办的工业和县属手工业合作社有所发展。县办国营工业,1963~1968年仍处于下降状态。年产值徘徊在49~77万元之间,均低于1962年水平(87万元)。1969~1979年,县第一糖厂、八四厂、民矿站相继建成投产,县办国营工业产值才有所回升。1970年,全县有工业企业44个(国营13个,集体31个),工业总产值57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14.47%,比1962年增长1倍。

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国营工业发展较快。先后建成投产的有县第二糖厂、制药厂、氮肥厂、磷肥厂、农药厂、水泥厂、鸭水滩水电厂、水电预制构件厂和龙北农场茶叶加工厂、北耀农场制胶厂、广西农垦龙州机械厂等。同时,县八四厂并入县磷肥厂。这期间,社办集体工业亦有所发展。1975年,全县有工业企业62个(国营26个,集体36个),工业总产值1374万元(按1970年不变价计),占工农业总产值23.24%,比1970年增长1.41倍。

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1976~1980),新建投产的国营工业企业有县霞秀糖厂、造纸厂、汽车修配厂和北耀农场茶叶加工厂、先锋农场茶厂、橡胶研究所制胶厂等。新建投产的集体工业有县航运砖厂、龙州镇手表元件厂。同时,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停办了县第一糖厂、氮肥厂、磷肥厂、农药厂。经过整顿,1980年全县有工业企业82个(国营25个,集体57个),工业总产值173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30.48%,打下了龙州工业的基础。

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国营工业健康发展,集体工业作了调整。这期间,停办了县造纸厂,新建投产的国营工业企业有罐头食品厂、水口电站和龙北、先锋农场剑麻加工厂,橡胶研究所茶叶加工厂等。同时,扩建了县霞秀糖厂、第二糖厂,提高了生产能力。

1985年,全县有各类工业企业85个,总产值3713万元,其中国营工业企业45个,列入县属有霞秀糖厂、第二糖厂、酒厂、印刷厂、制药厂、水泥厂、农机修造厂、汽车修配厂、罐头食品厂、矿山公司、鸭水滩电厂、水口电厂、保卫电站、小水电公司,预制构件厂、县粮油加工厂、直属库面条加工厂、县木材公司加工厂、县自来水厂、饲料加工厂、大米厂、糖业公司糕点厂、饮食服务公司糕点厂、霞秀、八角、彬桥、下冻、水口、金龙、逐卜、响水、上金粮所粮油加工车间等。上述国营工业企业,动力机械总能力18688千瓦,企业占地总面积515714平方米,建筑面积135270平方米,其中生产用建筑面积82089平方米,企业共有职工1904人(科技人员39人),产值2283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县工业总产值61.48%,占全民社会总产值14.76%,产品销售收入2271.4万元,产品销售税金367.2万元,所得税37.5万元,固定资产净值2667.8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374.5万元。

全民企业外,全县有集体工业企业40个,其中县属15个,乡镇属25个。县属企业中,纺织缝纫工业7个,纸制品3个,刀具1个,木制品、麻制品各1个,制鞋1个,建材1个。当年工业产值38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0.39%,占全县社会产值2.49%,净产值90.3万元,占产值23.39%。1985年,全民所有制的自治区办工业、县办工业企业加集体工业企业,全县共85个企业,总产值3327万元,占当年社会总产值21.51%,净产值861万元,占总值25.87%,产品销售收入2513.4万元,占总产值75.54%,固定资产原值3592.9万元,净值3007.27万元。

第三产业

2017年,龙州县房地产业增加值15774万元,增长7.9%。

2017年,龙州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9068万元,增长11.8%。分季度看,一至四季度分别累计增长9.1%、10.0%、11.3%、11.8%,总体稳定;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255414万元,增长27.9%,零售业销售额247088万元,增长15.4%,住宿业销售额1707万元,增长15.3%,餐饮业销售额34604万元,增长10.8%。

2017年,龙州县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增加值69868万元,增长4.7%。

2017年,龙州县金融业完成增加值36496万元,增长7.7%。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1.98亿元,比年初增长9.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9.71亿元,比年初增加6.107亿元,增长11.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0.01亿元,比年初增加7.68亿元,增长14.6%,其中短期贷款1.87亿元,比年初增加减少0.37亿元;中长期贷款20.59亿元,比年初增加2.39亿元,增长13.1%。

交通

龙州县

清朝光绪至民国年间,龙州、上金二县的交通运输,陆路有:龙——南(龙州至镇南关)、龙——水(龙州至水口关)、邕——龙(今南宁至龙州)公路,县境路长63公里,县城利民街先后设有铁路局、公路局、汽车站和私营的德利、卯琼电(汽)车公司。水路有平而河、水口河、左江和明江,县境内航道177.9公里,城区先后设有利济局、电船公司和西南水上运输处。民国23年,设有西南航空公司(又称龙州航空公司)飞机场,航线有龙州——南宁——梧州——广州,龙州——河内2条,航程643公里。

解放后,人民政府努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干线公路逐步扩展完善,地方公路从少到多,纵横交错,城乡沟通。至1988年,全县公路总长583.03公里,比解放前增加8倍,其中干线公路225.23公里,地方公路357.8公里。全县13个乡镇全部通汽车,520个村委会有492个通车,占94.4%。按人口平均每万人有20.5公里,按平均密度计每100平方公里有公路22公里。水路因拦江筑坝修建水利及水电工程,航道受阻,因此,水路只能搞短途运输。目前通航河道尚有69公里。

龙州县有国家一级口岸——水口口岸,国家二级口岸——科甲口岸(未恢复业务),已开通中国龙州至越南高平国际汽车交通运输业务。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龙州——夏石二级支线公路、龙州至水口口岸二级路竣工投入使用。 

另南崇城际铁路延长线崇左至凭祥铁路经过龙州,并设龙州站。

2017年,龙州县客货运周转量72268万吨千米,增长8.5%,其中公路客运周转量18050万人千米,下降5.6%;水路客运周转量38万人千米,增长72.0%;公路货物周转量70426万吨千米,增长9.0%;水路货物周转量18万吨千米,下降45.9%。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8805万元,增长93.0%,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5132万元,增长103.2%;邮政业务总量3673万元,增长30.6%。

社会

教育

截至2017年底,龙州县共有普通中学6所,在校生9824人,专任教师557人;小学51所,在校生15025人,专任教师988人。 

医疗卫生

截至2017年底,龙州县共有卫生机构19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209张,执业(助理)医师378人。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社会保障

截至2017年底,龙州县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9325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8528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4762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223441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24105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45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250人。

文化

文化场所

龙州县

调子舞台

民间流传一句俗语:“大戏(粤剧)上戏台,调子要搭台;一块竹笪垫地底,采茶班子亦都来。”意思是说,调子戏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凡请调子班来演出之前,当地群众自己集资捐款,借木献料,构搭调子戏台。其规格为:高5尺,长与宽各12尺,并用竹笪围隔留3尺左右的后台。如果需要连续演出,戏台顶端还要以竹笪覆盖,以避免小雨或露水淋湿演员和乐器道具。

戏院

新龙戏院:新龙戏院(今印刷厂址)由当地官商合股投资,于光绪末年(1908年)建成,为龙州最早的一家戏院。总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800人。民国24年拆毁。

合龙戏院:位于合龙桥南侧。民国8年(1919年)由广西“十属会馆”集资兴建,建筑设计和面积与新龙戏院基本相同,为接纳外地戏班最多的戏院。民国22年10月,广州王醒伯戏班演出《神眼娥媚骂东官》一剧时,由于观众起哄,造成走马楼后墙坍塌,死伤多人,第二年才重修开放。解放初期,县政府拨款改建。1952年县人民政府又拨专款30多万元,将原戏院全部拆毁,建成一座拥有1200多个座位的龙州剧院。

龙江戏院:民国17年由广东粤东会馆筹建,院址在今皮革厂址后侧,有600个座位,民国32年拆毁。

太平戏院:民国18年(1929年)由龙州商家韦光大,周冠文将康平街几家铺头改建而成,可供四、五百人看戏。民国37年又将该戏院改为铺面经商。

双溪戏院:民国19年,地方政府被迫接受公众舆论谴责,取缔了在白沙码头下开设的双溪妓院,老板把拆迁的草席竹棚搬到岸上(今土产公司处)搭建一间戏院,院名仍称“双溪”,可容纳500观众,先后接待过几个广东戏班和广西戏班。但因地方过偏,日渐冷落,几年后便自然倒塌。

新声戏院:民国37年建成,地址在龙江街两湖会馆旧址(今电影院),是龙州商家投资建戏院的最后一间。有座位600个,曾接待二、三个过山班路过演出。1950年10月,由越南回到龙州的胜利粤剧团(今百色粤剧团前身)在该院演出了一段时间。戏院于1953年塌毁,同年,县政府拨款在原址改建成露天影场。

上金康乐戏台:民国31年在上金街中心建成。戏台没砌围墙,四面通风,戏台用一层木板分开,中间留二个出入口,形成“二向”性的前后两个舞台。戏台宽6.66米;长13.32米,高4.98米,台面全用木板铺平。台下是1.8米高的通道,两边各摆着猪肉台,有时圩日,台上唱戏,台下卖猪肉,别有一番情趣。该台在1966年拆毁。

下冻关帝庙戏台:建于民国15年(1926年),是一间祭神、演戏两用庙台,占地约50平方米;舞台高约4米,宽约6米,长约8米,因常年失修,1954年舞台损毁,1956年乡政府拨款在原地修建一座简易戏台,四周砌以围墙,成为下冻乡唯一的露天剧场。1984年1月1日下冻电影院(800个座位)在此建成并正式开业。

水口慈沁园戏台:民国21年由广西督军谭浩明(水口人)从广州拨专款在水口街河岸上建成,面积约80平方米,宽约8米,长约10米,台口高约1米。左右两壁是山墙,中间隔以一堵3米高的墙壁,将舞台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台为三合土地板,后台用木板铺成,台内音响效果极佳。戏台上方镶嵌着一块一米长的横匾,镌刻“慈沁园”三个红底金色大字。该戏台于1978年倒坍并拆毁。

民间艺术

邕剧

民国6年(1917年),广西有名的邕剧军民乐剧社来龙州新龙戏院演出,约于民国13年离开龙州。从此,邕剧便成为龙州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剧种之一。解放以后,由于新风粤剧团迁来龙州安家落户,粤剧便逐渐取代邕剧,以致邕剧这一古老剧种慢慢地在群众中消失。

粤剧

粤剧,是继邕剧之后传入龙州的第二个剧种。民国5年农历十月初四,“班氏娘娘”神诞之期,请来了广东南海红船班参加演出活动,从此,粤剧传入龙州。

1952年5月,新风粤剧团从思乐县(今宁明海渊)来龙州安家落户,改名为龙州粤剧团,该团自1952年至1964年,在本县和外地巡回演出剧目达200多个,近代和现代剧目都占一定的比例。“文化大革命”中该团撤销。演职员下放农村插队落户。此后龙州、上金、下冻、水口各业余粤剧团队,纷纷解体,粤剧几乎濒于灭绝。

粉碎“四人邦”后,戏曲艺术获得了新生。1978年~1980年,龙州镇先后成立了三个业余演出队。

彩调

是县内民间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广大农村,是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据老艺人口碑,调子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冬,由何家恩发起组织芹江调子戏班,这是龙州最早的调子戏班。班里聘来了调子艺人朱师傅(宜山人)和梁师傅(桂林人)。由于调子艺人游乡串寨传授技艺,敬习调子,一时龙州广大乡村教调子戏成风,逢年过节,赶歌坡,庙会敬神,庆丰收等喜庆日子,无论在平原圩镇、山乡村寨的群众,自愿集资、出力,献料搭台,邀请由各村自由组合的调子班前来演戏。这种活动,往往从大年初一开始,到元宵结束,已成为传统的习俗。

根据调子艺人提供,全县13个乡镇都有调子戏流行,尤其龙州镇的菊扣,上金乡的芹村、联甲、江那、驮思,下冻乡的春秀、左庄,水口乡的罗回、更宜,武德乡的蒲彩,驮马,彬桥乡的驮敏,上降乡的鸭水、呼交,霞秀乡的民强、药松、板弄、那浪,响水乡的棉江,逐卜乡的弄岗,金龙乡的金龙街等最为流行。

名优特产

龙州南粉

龙州南粉是龙州县的传统食品,迄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选用新鲜饱满的饭豆或绿豆50千克,脱壳后磨成豆粉,然后置粉桶中,加适量水搅拌成团,取出放入榨粉机加压榨粉,压榨出来的粉丝,让其自然落入正沸腾的水锅中煮熟。然后捞出置清水池中漂洗,俗称过“冷河”。最后把湿粉搭在架上晾晒至干,包装后便成成品。其特点是粉条细长,色泽洁白,富有光泽,耐炒耐煮,嫩滑爽脆。 

青竹鱼

青竹鱼,俗称倒刺鲅,主要分布在越南河及与越南山水相连的广西龙州县水口河、丽江河段。常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或山涧溪谷之中。为杂扁草食性鱼类,体色清绿,背部灰黑,喜食浮萍、蔬菜、嫩叶及人工配合饲料。2002年获得南宁地区名牌农产品称号。

旅游

龙州县

龙州县境内的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163亩,保护区内有植物1282种之多,其中陇呼枧木高48.5米,胸径2.99米,单株材积达106.7立方米,堪称枧木王,为世界之最。动物资源达281种,珍稀动物有白头叶猴、黑叶猴、猕猴、大灵猫、果子狸、冠斑犀鸟等。

此外,古朴神秘的左江风光、中山公园、响水瀑布、紫霞洞、跑马洞、双龙戏珠、水陇龙泉等自然景观,均能让人大饱眼福、留连忘返。

在人文名胜方面,有被誉为“南疆长城”的中法战争古战场遗址——小连城、当年邓小平领导龙州起义建立了中国红军第八军的军部旧址、记载着龙州昔日沧桑的法国驻龙州领事馆、大青山起义旧址、陈勇烈祠、武建军纪念塔、乐寿亭、文昌阁、文笔塔、伏波将军庙,还有壮族祖先的文化遗产棉江花山壁画、神秘的崖悬棺等等。

在民族、边关风情生态旅游资源方面,龙州县境内居住着壮、汉、苗、回、瑶等12个民族,壮族人口占95%,壮族文化底蕴深厚,壮族的民居、民俗、民风、民情、民歌等,都是极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如农历四月十三日的“歌圩节”、正月初十的“侬垌节”,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对山歌、斗牛、斗鸡、斗画眉、抢花炮、抛绣球、打毽子、舞狮舞龙舞凤等民间传统活动项目。

此外,金龙壮锦、龙州“青龙刀”、龙州枧木菜板、龙州桄榔粉、龙州山黄皮、苦丁茶等凝聚着民间民俗工艺精华,可以发展为丰富多彩的民族旅游商品。

龙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天然养生福地,龙州人民的平均寿命逐年提高。截止2014年底,龙州县实足存活百岁以上老人共31人,占总人口26.96万的11.50/10万。

2015年7月7日,“中国长寿之乡”广西龙州授牌仪式在广西龙州县举行,中国老年学会和老年医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宝华、中国老年学会和老年医学学会秘书长翟静娴,龙州县委书记秦昆、县长王方红等县四家班子领导出席授牌仪式,赵宝华为龙州县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的牌匾。

龙州获得“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意义重大。下一步,龙州县将以获得“中国长寿之乡”为契机,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旅游支柱产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全力打造“中国生态长寿乡”,把龙州建设成为国际山水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度假目的地、中国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和中越跨国红色旅游示范区,成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

左江花山岩画的部分也在该县,该岩画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与宁明县,江州区,扶绥县以左江花山岩画名义联合申遗,且龙州县为第二遗产区)

获得荣誉

2018年7月11日,龙州县入选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名单。

2020年11月25日,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龙州县位列第452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