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经济带作为珠江主干流的西江上接云南,纵贯广西和广东,通江达海,自古以来就是连接西南和华南的“黄金水道”。2008年10月,广西提出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重大战略。

2010年4月广西公布了《广西西江黄金水道规划》,提出到2012年实现内河港口总吞吐能力达到1亿吨以上,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形成西江经济带。2010年上半年,西江黄金水道交通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1.62亿元,超额完成计划,内河完成吞吐量2813万吨,增长24.9%,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也已批准设立。从“十二五”规划开始,把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南方重要的开发轴带,成为大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段,成为大珠三角功能辐射的承接地,成为大西南开发的先导地区,成为中国向南开放合作的前沿基地。

中文名

西江经济带

外文名

The xijiang economic belt

所属地区

广西广东

建立时间

2010年上半年

地理位置

广西、广东

机场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4F级)

火车站

广州南站(南方最大)

方言

粤语(广州)

广东内河港口

广州港、肇庆港、云浮港、佛山港

广西内河港口

南宁港、梧州港、贵港港、来宾港

交通

南广航空、南广高铁、南广高速

基本概况

西江是珠江水系重要组成部分,西接云贵、贯穿广西、东连粤港澳,是重要的通航河流,素有“黄金水道”之称,是国家内河水运规划“两横一纵两网”主骨架中的一横。本文所论的西江经济带是指西江黄金水道涵盖的范围。

西江黄金水道由连接南宁、贵港、梧州、百色、来宾、柳州、崇左市的1480公里内河水运主通道所组成,并涵盖流经桂林、贺州、河池、玉林市等地区性重要航道1218公里。2008年底,西江黄金水道流域范围内的11个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21.6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92%;年末总人口448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89%。沿西江的桂东、桂中、桂北地区面向珠江三角洲,背靠西南腹地,交通运输便利,工业基础较好。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柳州市是西南工业重镇,工业体系比较完备,汽车产业发达,是国内第三个汽车产量超过100万辆的城市;工程机械饮誉中外,多项技术领先全球;冶金、化工等产业也具备相当竞争力。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旅游业发达,机械、汽配、橡胶、医药、特色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等正处于产业升级换代加速期;西江黄金水道中心城市梧州,是广西东大门,地处“三圈一带”,交汇节点,自古以来便被称作“三江总汇”、“两广咽喉”,是中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城市之一,是中国西部地区十二省(区、市)中最靠近珠三角地区和粤港澳的城市,也是连接珠三角与北部湾的主要通道城市,世界人工宝石之都、广西现代工业的发源地,有色金属和钢铁冶炼、林化林产、船舶修造等产业实力较强,拥有“田七”、“索芙特”、“新华电池”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随着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推进,近两年,林浆纸、燃料乙醇、火电、核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谋划进驻梧州,临江、临港产业跨越发展势头强劲。玉林是玉柴集团总部所在地。目前,玉林已经形成以玉柴和玉林制药集团为主的医药、以海螺、三环企业为龙头的水泥陶瓷等支柱产业。皮革、服装等是玉林的传统优势产业。玉林物流纳入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以物流为主的服务业驶入发展快车道。贵港是沿西江又一重要城市,是华南最大内河港口城市,制糖、造纸是该市传统优势产业。近年,随着台泥、华润水泥等世界500强企业进入带动了该市建材、物流、金属冶炼、电力、加工制造等产业的加快崛起。近年,贺州市的矿产、旅游等产业也发展迅速。目前,桂东四市正充分利用地缘、文化等优势,加快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市场对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百色正依托铝矿资源着力打造“千亿元铝产业”工程。

《若干意见》规定,加快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积极打造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优势,推进沿海沿江率先发展,完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按照正在编制的《西江黄金水道建设规划》构想,

近期目标,到2012年新增内河港口吞吐能力超过7800万吨,亿吨级黄金水道初步形成。远期目标,至2020年,将连接南宁、贵港、梧州、百色、来宾、柳州、崇左七市共1480公里的内河水运主通道建设成为1000吨级以上深水航道;加快内河港口现代化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明确、设施完善的内河港口体系。整个工程概算计划投资514亿元。

2010年建设投资初步计划是88亿元。

打造西江经济带是促进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经济带覆盖欠发达的粤西、湘南地区,下连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和港澳,上游通达能源、有色金属资源富集的云南、贵州和桂西地区,经济互动性强,辐射面广,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以上分析表明,以“一区一带”作为西部大开发增长极培育,一是有助于迅速壮大增长极的力量,形成江海联动,互相促进的局面;二是有助于扩大增长极的辐射腹地和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目前,北部湾经济区作为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其影响力沿着高速公路、铁路、海运和航空线逐步向内地和周边国家辐射,这有利于增长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与国家“睦邻、安邻、富邻”周边政策不谋而合。同时,随着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推进,增长极的扩散范围将更广更深,而且由于水运的优势,这种扩散更顺畅,成本更低廉,十分有利于带动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三是有助于北部湾经济区沿海发展新一极的加快形成壮大,与成渝经济区增长极形成互为犄角,互相呼应的格局,进而促进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西江的主航道背靠粤西和大西南,出口直通港澳及东西亚腹地广阔,水上交通便捷,是目前南中国最长、流量最大、流域最广、里程最长的河流。西江是珠江流域的主要水系,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的马雄山东麓。自源头至广东思贤窖口,由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西江等5个河段组成。西江流域流经云南东部、贵州西南部、广西大部和广东西部,在珠海市磨刀门入海,干流长2214公里,流域面积36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79%。西江流域气候宜人,横跨中、南亚热带,气候温暖多雨,夏长冬短。西江干流水流平缓、河床稳定,均径流量仅次于长江,为黄河的5倍,欧洲莱茵河的4.5倍,其含沙量仅是长江的三分之一;货运量1.4亿吨,仅次于长江,占全国内河航运的20%,素有“黄金水道”之称。西江西部为云贵高原,中部丘陵、盆地相间,东南部为三角洲冲击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及西江等河段所组成,主要支流有北盘江、柳江、郁江、桂江及贺江等。不仅是沟通珠三角和西南地区的黄金通道,而且是南中国一条资源密集带,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优势。西江流域水资源量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流域水资源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截止到2007年底,西江黄金水道内通航总里程中,在建Ⅱ级航道291公里、Ⅲ级航道283公里;已建成港口码头泊位523个,总吞吐能力3566万吨。

资源

云南、贵州和广西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贵州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广东能源相对比较紧缺,特别是优质的煤两广都缺。位于西江流域上游的大西南现已初步建成以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工业为基础和军工相配合的工业体系,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大中城市,增强了西南自身开发的经济基础。西江流域下游地区是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拥有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的区位优势和强大的产业辐射功能。溯西江而上,现代商业文明逐步由广东沿海向西南内地推进,兴起了肇庆、梧州、贺州、南宁、柳州、百色等新兴城市,西江是推动流域经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轴带。云贵地区是中国磷矿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具备建立世界级磷化工基地的条件和基础。该地区还是最重要的优质烟草生产基地,云南连续15年实现利税位居中国烟草产业第一、年实现利税最高达380多亿元,贵州轻工业以卷烟工业最为著名,加上广西烟叶生产,诞生了一大批国内外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同时,烟草行业带动和支持了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铝箔厂、造纸厂、化肥厂和印刷厂,推动了烟肥、造纸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工业、烟机工业、烟草复烤工业的快速发展。云南地区还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如亚麻、三七、紫丹等,适宜大规模种植加工,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并进而形成种植、加工、研发于一体的生物制药产业链。云南是中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野生花卉资源达2500多种,素有“天然花园”和“植物王国”之称。西江流域具有丰富的太阳能和水资源,利用太阳能和水电发展能源产业,既可以节省石油和煤炭资源,又能有效避免环境污染,是新兴的绿色产业之一。

目前,西江流域上游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资源的潜在优势未能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在贵州六盘水地区和云南的曲靖地区分布着大煤田,但开发程度不够,生产能力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加上区内外运输通道不畅,煤炭运输受阻。红水河水能蕴藏量大,但目前仅有大化、恶滩、天生桥二级等少数大型水电站,西江其它支流上的中小水电站建设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坑口、路口以及负荷区水电发展不足,造成区内缺电,使大量生产能力滞存闲置。贵州东南部和广西大部分地区适于造纸的原料量大质优,发展造纸工业的条件优越,可是造纸工业一直是这些地区的薄弱环节。

西江流域具备天然的生态旅游基础,云南有着众多的旅游资源,如著名的路南石林、大理、西双版纳、三江并流、昆明滇池、丽江玉龙雪山等都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还有大量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从云南、贵州到广西、广东,山川峰林、溶洞、河流、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等无数的天然风景名胜构成了域内特有的旅游景观。

经济

有的学者提出一个区域经济学方面的猜想: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初期,大江大河沿边的下游的经济发展速度通常比上游快,因此下游地区往往先行一步,现代化程度较高。分析原因是,由于水流的方向问题,自然资源由上游向下游的流动成本比反方向的成本低,因此自然资源从富裕城市或地区向下游输出是比较经济的。西江流域基本呈现如此分布特征,西江流域流贯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和澳门5个省区,上游有丰富的资源,下游是以穗、港、深、澳为核心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珠江大都会带”,包括广州、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江门、中山、顺德、南海等城市和117个城镇。西江轴线东起港澳和珠江三角洲,西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把经济发达的华南和资源丰富的大西南联系起来。西江流域中上游连接大西南经济开发地区,下游河口为珠江三角洲西翼佛山、江门、顺德、珠海、澳门等经济发达地区,是连接沿海发达地区和大西南欠发达地区的黄金地带,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经济带的经济轴线。

虽然同处同一水系和同一源流,西江上、中、下游的经济发展水平反差异常明显。下游、中游和上游构成明显梯度态势。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而与它毗邻相望的两个明星城市—香港和澳门,更是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城市,已处于后工业化时期。中游的广西(广东的肇庆也属中游)部分,处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正待起飞。上游的云贵,经济欠发达,正在为经济起飞做准备。总之,下游珠江三角洲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最发达地区,上游和源头的云贵地区却是近乎被人遗忘的角落。如今日积月累的发展差距不但没有收敛的迹象,反而在“马太效应”的作用力下继续朝着两极分化方向发展。西江流域上、中游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及产业内部劳动生产率都明显低于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区,意味着前者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相当繁重,当前关键在于发展非农尤其是第二产业,承接来自下游地区的产业转移。但是,上游和源头承担着生态屏障的职责,而从下游转移过来的工业又多是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这又加重了中、上游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上游地区工业发展与水环境保护二者之间造成“两难抉择”。为此,需要从全局出发权衡利弊,既要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又要保护好西江水生态环境。

西江走廊前沿紧接经济发达的广东“珠江三角洲”,背靠桂西北和大西南,具有承东启西的作用,因此,建设西江经济走廊既有利于打开东西通道,推动西部地区接受粤、港、澳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把改革开放由沿海到内地推进,形成跨地区、多元化的开放格局。换言之,沿海与内陆两者都需要有共同的载体,通过一个地带与之衔接。建设西江经济走廊,加强其作为东西地区之间的枢纽作用,使之能更好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对全局的改革开放发展无疑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

在“西江产业带”的沿江地区中,工业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传统产业中的制糖、有色金属、机械制造、建材、冶金等主要产品,已经具有相当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制药、铝材加工、生物、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在已有的区域合作中,“西江产业带”的形成也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有部分省市已经开始进行产业间的转移与承接,其中距离珠三角较近的广西率先积极打造产业转移基地,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如南宁市最先确定建设广东工业园、广东商业街和澳门商业街等。

西江流域5省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西江流域各地区间已经建立起天然的纽带和经济联系。与广西西江流域接壤的广东粤西和肇庆地区,经济发展在广东仅次珠江三角洲,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也比较发达。城市化水平也较粤北、粤东高。而与其接壤的广西桂东南,工业和基础设施也具相当规模。这片地区极具接纳珠江三角洲工业转移的条件。从人文关系上看。西江流域与珠江三角洲同属岭南地域文化,文化传统、生活习俗、道德风尚认同。这一地域操相近的方言,形成相同的风俗习惯,人们往来频繁,有诸多亲缘关系,货物交流早已形成历史习惯。云南、贵州的电力经过贵州天生桥水电站送到珠江三角洲地区。

在2004年的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经贸合作洽谈会上,西江流域的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澳门5个省区签约金额达到2000亿元,占洽谈会总签约金额的2/3强;签约的项目数占总数的70%以上。这其中相当多的金额和项目是在这5个省区间签订的。从人文关系看,西江流域与珠江三角洲同属岭南地域文化,文化传统、生活习俗都有着高度近似性,语言也大致相近,有利于各地区相互开展合作交流,历史上就往来较为频繁,货物交流早已成历史习惯。目前,在西江干线沿江两岸,已经有不少企业、工业园区自发性沿江而建。经济学家也把眼光投到这一开发上来。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建议,引导珠三角和港澳企业沿江西进,形成上下游依存共赢的产业链。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宗仁呼吁,各方应加快西江经济带建设,并将此纳入国家决策。

生态

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速度呈加快趋势。有资料显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江上中游森林覆盖率减少了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大了1.5倍,活动性滑坡和泥石流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占总面积的53.08%。强度、极强度、剧烈等级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占全区土壤侵蚀面积的20.09%、17.46%和1.78%。水旱灾的频率和受害面积不断增加。20世纪末期与50年代相比,云、贵两省区的受旱面积分别增加了7.7倍和2.4倍,广西洪涝受灾面积增加了2.76倍。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日趋严重。酸雨已危及上中游大部分地区,一般酸雨频率达65%以上,在城市附近和经济发达地区,不少河段的水质已达不到饮用水标准。

迄今,国家尚未对流域生态功能定位进行系统划定,未对跨界断面水功能类别及水质评价要求予以系统明确。在跨省流域功能区未明确情况下,流域内各省根据各自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需要自行对功能区进行划定。由于未能统筹整个流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行政单元各自为政的划定给上下游协调发展带来极大困难,给整个流域生态功能保护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的发挥带来极大制约,也最终导致各自发展的不可持续。甚至出现跨界(尤其是省界)同一断面水功能定位不同、水质评价类别不一致的情况,从而失去了认定流域各行政单元保护与发展的责任义务及协调机制建立的最起码前提。流域协调就是通过机制建立,明确全流域功能定位、各行政单元责任和义务,变行政单元各自发展为全流域互惠共生、和谐多赢。相对于下游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云南、贵州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保留了较为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和民族风情,具备较优质的生态基础,因而更易于高起点开发绿色产业经济,走可产业生态发展模式之路,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

若乘船从东往西而来,远远映入眼帘的便是"浮"于西江中央的状如端砚的砚洲岛。传说,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被誉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满离肇庆时,船出羚羊峡,突然波浪翻腾,狂风骤起。包公事感跷蹊,立即查问手下人。原来是端州砚工为了表达他们对包公体恤民情的敬仰,托人送来了一方用黄布裹着的端砚。手下人见是一方石砚,并非金银珠宝,于是便收下了。包公立即取来端砚抛到江中。刹时,风平浪静。后来,在包公掷砚处便隆起了一块陆洲,这就是砚洲岛。包砚的那块黄布,顺流而下,在不远处的西江边形成了一片黄色的沙滩,这就是现在"黄布沙"。当地人根据此传说,在砚洲岛上建起了一座包公祠,至今犹存,且香火不断。这就是西江二十景之"砚渚清风"。砚洲包公牌坊过得砚洲,便来到了中国地理书上称之为"西江三峡"的羚羊峡。西江三峡由羚羊峡、三榕峡、大鼎峡组成。西江的风光,也因有三峡而闻名。西江三峡景色怡人,风光秀丽,从东向西有二十处景点:砚渚清风、羚峡归帆、罗隐下院、桃溪夕照、望夫归石、出入山虎、清风仙阁、归猿古洞、景福花冢、古塔倒影、江楼晚眺、宝塔雨云、白沙夜月、五显渔灯、五马归槽、龟蛇锁江、镇水大鼎、鹅窟涛声、龙舌王侯、榕峡钓台。

羚羊峡北侧的"罗隐下院",原是鼎湖山派出的在渡口专门接应上山进香客人的机构,又称"憩庵"。据史书记载,743年,日本入唐留学僧荣睿拜请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法,第五次东渡中,在舟山遇飓风飘流海上,历经艰辛,才在海南岛登陆,后经梧州东到端州(今肇庆市),就在此登上鼎湖山龙兴寺(宋改白云寺),因积劳病重圆寂,后葬于鼎湖山莲花峰南麓。

西出羚羊峡,江面豁然开阔。来到城区江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江两岸四塔擎天的奇特景观,四座古塔,夹江对峙。诗人郭沫若1961年畅游西江时,留下了"四塔擎天天宇稳,七星伴月月宫闲"的名句。西江两岸,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北岸是肇庆市区,南岸是高要城区。两个现代化的都市隔江相映,繁华竞逐。

溯江而上,西江大桥"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再往前便是大鼎峡和三榕峡。

溯江进入德庆地域,从船上就可以看到四海朝宗的龙母祖庙、历久如新的三元塔等古迹。再往西前行,便来到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锦石山下。锦石山高375米,分两层,上层200米的圆柱石山直插云霄,下层175米的土山相辅。锦石山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远远看去,有不同的景象:有如天然华表,故有人称之为华表石;有如老人,故有人称之为老君石;有如和尚之头,故有人称之为和尚石。其实,锦石山的得名,与史传有关。

发展政策

以“一区一带”为增长极。

政策建议:

针对前十年西部大开发国家开发力不够,输血为主,造血不足;产业结构层次低,资源和投资对增长拉动比重过大,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农村贫困突出,高碳经济特征明显,物流税收成本高等问题,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在培育“一区一带”等西部增长极时应考虑给予以下政策支持。

第一,制定以实施增长极战略为主要特点的西部开发新十年规划,充分利用“一区一带”拥有的区位、产业、政策等多重叠加优势,明确其增长极职责功能,统筹培育。在规划指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人才交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第二,将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研究建立西江航运干线全流域、跨地域(主要涉及桂、滇、黔、粤、湘五省区)、跨行业的综合协调管理机制,共同推进航运枢纽、船闸工程建设,共同建设沿江重要港口和集疏运通道,合作建设重点产业园区,合理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形成西江经济带,与北部湾经济区江海联动,互相促进,使增长极“核力”更加巨大。

第三,构建促进西部增长极加速发展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西部开发10年,尽管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物流成本高昂,公共服务水平低下一直掣肘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因此,对于“一区一带”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就是支持广西加快建设完善出海出边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加快布局建设机场、沿海和内河港口、码头以及县乡村公路,形成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加快以骨干工程、农村水饮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防洪保安工程、水利生态治理等工程为重点,着力构建防洪、供水、水环境三大体系。加快建设城镇道路、桥梁、给排水、供气、电力、环保、通信、有线电视等城镇基础设施。

第四,建立完善专门针对培育增长极加速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对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价格、生态补偿、人才、帮扶等政策进行细化分解,制定促进增长极加速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特别要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规模。扩大内需新增投资继续向西部增长极培育区域倾斜。

第五,建立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水源涵养区。西部大开发新十年不能简单重复过去追求GDP的老路,要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分,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如对矿产资源区、重要生态功能区要给予生态补偿。

第六,建立专门科技支撑体系。国家要加快完善建立专门针对促进西部增长极加速发展的支撑体系,加大对西部增长极科技发展的投入。对于“一区一带”就是大力扶持广西实施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帮助完善技术交易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普及推广农村实用技术。

第七,加强政府对增长极协调机制的建设。西部大开发涉及多个增长极,开发要强化全局一盘棋的思想,注意协调促进增长极间互动,既依托特色相对独立发展,又密切联系互享资源;在单个增长极内部,根据非均衡发展理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回波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在增长极形成初期总是表现为“极核”与周边差距扩大的趋势的特点。政府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准确把握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度”,适时干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从“极核”加快向周边“扩散”,确保整个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