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薯,广东粤东潮汕地区的一种薯类,也有地区俗称小淮山。煮出来的汤粘稠,入口滑,味甘香,因而受到老少喜爱。其主要盛产于潮汕的潮阳和惠来地区,其中,最出名的是潮阳区西胪镇内八乡岩前村的姜薯。岩前村含砂土较多,姜薯皮薄光滑,薯大肉白,粉泥沾连,品上质优。

中文名

姜薯

外文名

Ginger potato

拉丁学名

Dioscorea alata L.

薯蓣科

薯蓣属

分布区域

潮阳西胪镇和惠来的部分滨海地区的山地种植

英文名

Ginger potato

气味

甘、温、平、无毒

植物界

物种简介

从植物形态来看,姜薯与山药极为相似,均为缠绕藤本植物,但姜薯产量稀少,姜薯叶心形互生,以块茎供食用或药用,块茎去皮后呈乳白色,富含粘液质。

主要价值

温肺、益乳、益肝、健脾、和胃、补肾、润肠、养颜护肤、通血。

栽培技术

选地

应选用土层深松肥沃,排灌方便、阳光充足的园地种植,一般不宜连作,可实行水旱轮作。也就是种一年姜薯就要种一年水稻再才能再种姜薯。

深翻

地选好后,在冬季应先进行深翻或深耕50厘米~60厘米以上,使土壤充分晒白风化,利于姜薯生长。

施基肥

深翻后起畦前,每667平方米施基肥(以土杂肥为主)1000公斤以上,增加土壤有机肥含量。

起畦

种植前整成薯畦,畦幅包沟宽190厘米~200厘米,高35厘米~40厘米,畦面整平圆,挖深四环沟,方便排灌。

种植

栽培密度。每畦种二行,株距23厘米~25厘米。适时种植。春分前后较适宜种植,选晴好天气进行。先定穴,穴深5厘米~6厘米,每穴放一种薯块,切口向侧面,覆土。

姜薯

田间管理

时间:一般种后20d左右施一次齐苗肥,以后根据实际情况,每隔25d~30d施一次肥。

以磷钾肥和多元素肥料为主,至立冬后停止施肥;

用量:前期施肥每667㎡用(46%尿素5公斤+三元复合肥8公斤)/次。后期施肥每667平方米用(三元复合肥12公斤~15公斤+尿素3公斤~5公斤)/次。一般每667平方米全期施肥总量170公斤,其中尿素50公斤、三元复合肥100公斤、硫酸钾20公斤;

原则:前期偏轻,后期偏重;

方法:畦面撤施或点施;

中耕培土及除草:

除草:种后15天~20天进行人工或除草剂除草。药剂可用每667平方米用74.7%的农民乐水溶性粒剂150克兑水60公斤喷雾。植株周围10厘米以内应采用人工除草。全生育期,一般除草(6~8)次;

中耕培土:种后45天~50天,应结合除草中耕、修沟培土,逐次增培在植株周围,每隔35天~40天培土一次。如果遇雨后,表土板结时,可适当提早。培土重点在秋季和初冬,全期培土(5~6)次;

搭架:出苗后注意查苗补苗,苗高10厘米左右时进行间苗,每穴留芽(1~3)个。苗高(15~20)厘米时搭架,选用200厘米~250厘米长的硬直竹竿或树枝,每株坚直插立1支,让藤蔓延伸自然攀紧棚架;

灌水灌溉用水应符合GB5084的要求。上半年多属雨季,注意修沟排渍,如遇干热,早上淋水,切忌深灌。前期供水做到干湿有间。(7~9)月份是水分敏感期,(8~9)月份秋旱时可行深灌,晚灌次早排干。10月份灌“走马水”保湿防浸。至立冬后停止用水,保持薯畦土壤干爽疏松。

收获

姜薯的收获期于农历11月至翌年1月(即大雪至立春)。姜薯薯块皮薄易破,肉软易烂,很不耐贮藏。收获时要小心挖掘,尽量避免薯块损伤。一般采用即收即售即食的方法。

贮藏

收获后暂未出售的薯块可短暂地置于向阳或干爽的高处,未售的最好采用留地待收的保藏法。[1]

姜薯极不耐贮藏,更不耐运输,不少主产区的农民外出租地种植,就地种植,就地供应,避其弱点。为了拓宽其利用途径,食品加工企业用以制成糕品、姜薯酥等耐藏耐运的食品,提升其附加值。

防治方法

在未出苗时,可用除草剂除草,用74.7%农民乐水溶性粒剂2250g/h㎡兑水900kg/h㎡喷雾,有较好的除草效果。在出苗后至茎蔓封架前,应及时拔除杂草,修沟培土,切忌畦面中耕,以防渍水烂根。插种后45~50d才可结合除草进行浅中耕、修沟培土。将修沟的土逐次培在植株周围,每隔30~45d培土1次。遇雨后土表板结时,可适当提早进行,培土重点在秋季和初冬。

主要危害

叶斑病

是姜薯的严重病害,危害叶片和嫩芽。夏、秋季发生,特别是风害使叶片受伤、暴雨促进病菌传播之后,就会出现发病高峰。发病时叶片出现黄褐色斑点,严重时落叶,影响产量和薯质。

防治方法:一是深耕浸土杀菌源,水旱轮作避菌源;二是选在晴朗天气条件下,摘除病叶带出薯园进行烧毁;三是在夏、秋季于大风暴雨后发病初期选用70%多菌灵1000倍液或25%瑞毒霉800倍液喷雾,也可用0.5∶1.0∶100.0的波尔多液进行喷雾。

斜纹夜蛾

俗名乌头虫,成虫是体长16~20mm的灰褐色蛾子。因褐色前翅有3条灰白色斜纹,故称斜纹夜蛾。卵馒头状,常数十粒产在一起成块状。幼虫老熟时体长40~50mm,背上各节有半月形黑斑纹。每年5—7月、10—12月为发生高峰,成虫白天潜伏夜间活动,初孵化幼虫群集危害,后再分散危害,喜食幼苗、心叶。老熟时入土化蛹。夏季酷热、夜晚转凉时最易猖獗成灾。

姜薯1年可吐4次梢,植后出苗为第1次梢(春梢),使植株形成;7月发第2次梢(夏梢),进入强盛生长期,迅速封架;9月发第3次梢(秋梢),在离地40cm左右的茎蔓处发出为最佳,是高产的标志。10月后日夜温差大,光合作用增强、养分消耗减少、有利于养分积累,是薯块迅速膨大和坚实的时期。但有的姜薯因前期受阻而进行加工加肥引发第4次梢(冬梢),致使养分分散,天气又转冷,对长薯块没有作用,故应避免冬梢发生。

小地老虎

由于斜纹夜蛾和小地老虎的习性有很多相同之处,故防治方法基本相同。一是精耕细作铲除杂草,改变生态环境,抑制害虫的发生;二是采摘卵块及捕杀初孵化幼虫;三是糖浆加药液诱杀,即红糖300g、酒50g、醋150g、水500g、万灵粉少许,拌匀后分放在盘中,置于园间,日盖夜揭;四是在幼虫低龄期选用1.8%阿维菌素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4000倍液喷雾,傍晚施药增效;五是人工捕捉,发现新受害植株,可拨开其下土壤捕捉伏土的幼虫。

天蛾

俗名独角虫,成虫为体长约50mm的蛾子,卵球形淡黄绿色,幼虫有一斜形尾角。老熟时体长50~70mm,体色为黄色或绿色。蛹在土中越冬,3—4月化蛾飞出产卵于叶背,初孵化幼虫,食叶成膜状斑,3龄以后食量大增,大发生时可在3d内把全园薯叶吃光。

防治方法:一是人工捕捉,天蛾幼虫体大,可根据薯叶被害状及土面虫粪,追寻幼虫栖息之处,进行捕捉。二是药剂防治,可用90%敌百虫800~9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