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蓝旗文化馆、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文化馆、博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荣获“蒙古族服饰”项目保护单位资格。[8]

中文名

蒙古族服饰

批准时间

2006年

非遗级别

国家级

遗产编号

X-108

申报地区

内蒙古、甘肃肃北县、新疆博湖县

保护单位

博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非遗传承人

斯庆巴拉木、万花

遗产类别

民俗

地理标志

DB15/T 506-2012

历史渊源

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 类就开始用植物的叶子将自己修饰一番,后来又取用打猎的兽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有的臀部还有尾饰。而且已经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环、骨饰等物品,说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审美意向和审美追求了。

据考古资料证明,蒙古族的服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是一脉相承。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食畜肉”、穿“皮毡裘”的匈奴妇女的头饰与察哈尔妇女的头饰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饰文化,又传给了鲜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当然也传给了蒙古族。而这些民族服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适应高原气候而产生。

蒙古族的服饰具有自己的审美特征,蒙古族特别地偏爱鲜艳、光亮的颜色,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调明朗、身心欢娱。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蓝色这样一些纯净、明快的色彩。蓝天白云,绿草红衣,一种天然的和谐。另外,从蒙古民族服饰的款式看,褒衣博带,即能体现人体的曲线美,又能体现蒙古牧人宽厚大度、粗犷坦荡的性格。

历史上的蒙古服饰

蒙古族居住于蒙古高原,气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为主,马上活动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其服饰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骑乘,长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服饰。《黑鞑事略》载:“其服右衽,道服领,少数为方领,以毡、皮、革、帛制作,衣肥大,长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内,一裘毛向外,男女样式相似”。这种服式,后稍经改革,沿用至今,牧区男女均穿用。分夹、棉、皮3种。冬以羊裘为里,多用绸、缎、布作面,夏穿布、绸、缎、绢等料。一般用红、黄、紫、深蓝色。袖长窄,下摆不开叉,衣襟及下摆多用绒布镶边,边宽约6~9厘米。穿着时稍向上提,以红、紫等色绸缎带紧束腰部,两端飘挂腰间。

蒙古民族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上古到蒙古汗国,从元、明、清至今,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蒙古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服饰之精华,逐步完善和丰富自己传统服饰的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879次播放02:45中国历代服饰——元代服饰与发式

服饰种类

鄂尔多斯部蒙古族头饰

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人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具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内蒙古地域辽阔,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服饰。如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乌珠穆沁、苏尼特、察哈尔、鄂尔多斯、乌拉特、土尔邑特、和硕特等数十种服饰。他们为大体风格一致,各具特色。基本形制为长袍、下摆两侧或中间开衩,袖端呈马蹄袖。已婚妇女袍服外面还配有长、短不同款式的坎肩。

蒙古各部落服饰中区别最大的是妇女头饰。如巴尔虎部落蒙古族妇女头饰为盘羊角式,科尔沁部落蒙古族妇女头饰为簪钗组合式,和硕特部落蒙古族头饰为简单朴素的双珠发套式,鄂尔多斯蒙古部落妇女头饰最突出的特点是两侧的大发棒和穿有玛瑙、翡翠等粒宝石珠的链坠,使鄂尔多斯头饰成为蒙古各部中的佼佼者。

长袍

蒙古族服饰

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齐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

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汉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腰带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

蒙古靴

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据季节的变化有皮靴、布靴、毡靴几种。皮靴多用牛皮、马皮、羊皮制作,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有靴尖上卷、半卷、平底不卷、尖头、圆头几种。布靴多以布帛、平绒布面料制作,中靿和矮靿居多,靴帮绣以图案,轻便柔软,舒适美观。毡靴多以羊毛、驼毛擀制而成,保暖耐磨损,一般多在隆冬时节穿用。蒙古靴类型又根据靴靿的高矮,分高靿、中靿、矮靿几种。皮靴一般采用特殊工艺把所需图案,如二龙戏珠、珠宝连城、蝙蝠、云纹、回纹、草纹、万字、蝴蝶、花卉等图案轧、贴在靴靿或靴帮上。布靴的靴帮、靴靿大多刺绣或贴绣精美的花纹图案。目前流行在民间的蒙古靴式样有七、八种,主要有军样靴(大板尖)、抓地虎、皂样靴(鸡蛋头)、武步员(朝靴)、大仙靴、三抱靴(小板尖)、八宝靴(童靴)、皮马靴(高靿、半靿)、布绣花靴(半靿)。[1]首饰

鄂尔多斯蒙古族首饰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则戴翻檐尖顶帽。用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科尔沁蒙古服饰的一种

此蒙古部因居住地与满族毗邻, 其装饰风格深受满文化影响,头饰为珊瑚珠串头围带插各式簪钗,袍服制作亦吸收满式风格,并注重绣花、贴花、盘花等工艺运用。[2]察哈尔蒙古服饰

察哈尔蒙古服饰

此蒙古部因地域辽阔,居住分散,各旗服饰亦有差异,妇女头饰风格清逸秀丽,讲究后帘及颊侧装饰。[3]

察哈尔蒙古族服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蒙古族服饰的款式和风格,多采用元代皇宫的颜色,服装的领口、大襟不锈花,领边、领座、大襟、垂襟和开衩衣边用绸布进行镶边,体现了察哈尔蒙古族服饰华丽多彩的宫廷韵味。

巴尔虎蒙古服饰

巴尔虎人服装

此部落因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深处,较完整保留古代蒙古人古朴装饰风格,头饰造型独特且大量用银,袍服肩部及腰下叠大宽褶,为其特色。[4]

巴尔虎蒙古族服饰从整体款式上看,较多保留着古代蒙古民族服饰的特点和传统风格。巴尔虎蒙古族无论男女均穿宽下摆的长袍。男子主要穿以蓝、淡蓝、紫红、深棕色团花缎为面料的长袍和特尔利克,夏季穿白色单衫,系桔黄、黄绿、灰蓝色绸类腰带,腰带靠下腰系,以上提袍为美;妇女则穿以红、紫红、绿色绸缎为面料的长袍和特尔利克,系紫红、粉红、淡绿色绸类腰带,以靠上腰系腰带,使袍子上部贴身为美。

喀尔喀蒙古服饰

喀尔喀蒙古格格

青年男子和未婚少女均穿斜襟坎肩,而已婚女子则穿对襟坎肩。喀尔喀蒙古族妇女头饰具有古老的动物崇拜的部落文化特征,其形状似牛角,显现出壮观大气的特征。喀尔喀蒙古族人大多有戴帽子或者用头巾缠头的习俗。帽子不仅是一种御寒和装饰用品,而且用来表达对客人的尊敬。喀尔喀蒙古族人的男袍比较肥大,可以显示男子的雄健与豪放;女袍相对紧身合体,可以展示妇女的苗条或健美。布里亚特蒙古服饰

此部落妇女头戴尖顶红缨帽,着灯笼式装袖,以库锦或绦子为装饰的袖箍和腰围分割装饰的袍服,并饰以辫套发饰为美,而独具特色。[5]

布里亚特蒙古装束

布里亚特蒙古族居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历来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形成男女皆喜穿长袍、靴子的服饰风格。布里亚特蒙古族的服饰既有一般蒙古族的风格,又受到俄罗斯和鄂温克等民族的影响。男子冬季戴红缨角帽,帽边和帽耳是羔皮或水獭皮等贵重皮毛,身着羊皮长袍扎彩绸腰带,脚穿自制布里亚特式厚毡高腰蒙古靴。春秋两季身着布袍,脚穿皮靴。夏季,男子头戴呢子角帽,称为“尤登”,身着布夹袍,脚蹬单皮靴,身披宽大的较厚呢子做成的朝布(意为雨衣),以防雨或夜晚在外寒冷。女子穿戴同男子一样的帽子和靴子,身着女士袍,前胸打褶,已婚女子着肩部打褶的长袍。肩部是否打褶成为女性已婚、未婚的醒目标志。两种袍均不系腰带。冬季女性则在长袍之外再罩一件皮、棉坎肩。鄂尔多斯蒙古服饰

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中旗郡王府遗物:红缎暗团花马蹄袖女袍、黑镶库锦边长坎肩。[6]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称头饰为“陶勒甘久甘”,汉语意思为头带,用松石、玛瑙、珊瑚以及宝石、金、银等贵重材料制成,价格相当昂贵。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袍较长,两侧开衩,大襟右边系扣,不论男女,一般都备有腰带。男子喜欢穿蓝色或棕色袍,长袍较肥大。女子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绸质袍,比较紧身。

鄂尔多斯蒙古族穿蒙古袍,不论男女,一般都备有腰带,而且扎腰带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要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贵”。“布斯贵”为蒙古语,汉意是没有腰带,代替腰带的则是紧身短坎肩,以此来分辨未婚与已婚,穿上坎肩就说明这个妇女可以生育了。男子均扎腰带。扎时将袍子向上提,为的是骑马方便,也显得矫健潇洒。腰带上还要系上鼻烟壶、蒙古刀、手巾等,颜色各种各样,多用布、绸、缎等料。

土尔扈特蒙古服饰

阿拉善土尔扈特蒙古族婚礼服饰

此蒙古部康熙年始居住于内蒙古草原西部。妇女服饰风格独特,女袍领口下为小对襟,右拐直角,并在右裉系扣,腰部有刺绣和抽褶等装饰。[7]阿拉善蒙古族服饰

28个蒙古部落服饰

阿拉善地区蒙古族男女的装束打扮有其独特之处。男子身着左右下摆开岔的蒙古袍,腰间束绸带,外套坎肩,腰带前系一绣花褡裢,内装鼻烟壶等珍贵品,手指上戴金、银、铜制戒指,年岁大的脖子戴一串经珠。妇女的打扮既华丽又整洁。她们身着不开岔的蒙古袍,已婚妇女上套开襟坎肩,未婚妇女不穿坎肩,均系腰带。妇女的头饰很有讲究:头蓄两条长发辫,装入发套,分垂两侧,从坎肩的袖轮里塞进,把下面露出来,耳悬金银环,手戴银镯子,指上戴金银戒指。乌拉特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

“乌拉特”,蒙古语意为“能工巧匠”,早在明代后期,乌拉特部落就以精湛的服饰制作技术享誉草原,形成了乌拉特服饰的男装雍容华贵、女装典雅细腻的特点。男子服装以礼帽、长袍、马靴为主,妇女则以头巾、长袍、马靴为主。乌拉特服饰不仅保留了自己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其它地区传统服饰的可取之处,其面料色彩、缝制工艺等类似阿巴嘎苏尼特和察哈尔服饰。在牧区穿着传统服饰的人较多,逢年过节、举办那达慕盛会时,人们则普遍穿戴华美的传统服饰。和硕特蒙古服饰

和硕特男子服饰以蓝、黑、中灰色为主色调,面料多为布帛、绸缎,样式冬夏变化不大。袍子左右开祈滚本色边,参加重要礼仪时必须袍外穿坎肩(坎肩属于礼仪服饰)。坎肩多以金黄、紫、青色绸缎为面料,有对襟、琵笆襟两种,琵笆襟坎肩一般滚黄、白色库锦宽边。系橘黄、浅绿色腰带。穿套裤,缠腿带。

青海和硕特蒙古服饰

和硕特女子服饰以蓝、绿、紫色为主色调,比较素淡、庄 重、华美。面料多为布帛、绸缎、织锦缎,样式冬夏一样。袍子不开启,颜色单一。坎肩多以本色花绸缎为面料,采用橘黄、土黄、白色库锦滚一厘米窄边。系粉色或粉红色腰带,姑娘不扎腰带。冠饰(头饰)比较简便,由一对发套(110厘米),一对大珊瑚珠子(好力宝,头顶连接发套的装饰),一个金或银钗,一块镶有9个珠宝装饰的吉祥图案座(达如拉嘎,压头发的顶饰)等组成。发套是用青色绸缎或大绒缝制而成,把发辫装进发套,然后把发套的上口在头顶处,用一对大珊瑚珠子连起来,再用金银钗串好。用吉祥图案座固定在颅门部,顺着两鬓垂下来在腋下串进坎肩,在坎肩下摆处露出发套装饰边。

保护传承

2004年,蒙古族服饰被列入国家民族民家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8年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9年4月,内蒙古当地政府牵头,开展蒙古族服饰的抢救保护工程。调查工作遍布内蒙古地区的50多个旗县,600余名乡土专家和牧民群众接受采访。经过4年多时间的调查,最终确定了蒙古族28个部落的传统服饰的基本样式,共抢救性制作了内蒙古现存28个蒙古族部落的108套服饰和34组头饰,并已全部移交内蒙古博物院,作为永久性藏品,供展示研究之用。

清代土尔扈特蒙古服饰

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院长兰英介绍,我国首部民族传统服饰地 方标准《蒙古族服饰》已于2012年8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包含了28个部落的服饰(包括头饰、帽子、长袍、坎肩、佩饰、靴子等)特点、分类的《蒙古族服饰》系列地方标准,将标准化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将传统的蒙古族服饰的基本元素进行准确、真实的保存,提炼出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并使之与现代的审美需求、生产生活需求和工艺技术有机地结合,形成技术规范,成为蒙古族服饰组织生产、流通使用等方面的准则和依据。标准中收录的56套蒙古族服饰实物标准样品均有彩色效果图、款式图、裁剪图,并以蒙、汉两种版本发行。这28个蒙古族部落为:巴尔虎、布里亚特、额鲁特、扎赉特、科尔沁、扎鲁特、奈曼、阿鲁科尔沁、敖汉、巴林、翁牛特、喀喇沁、克什克腾、乌珠穆沁、浩齐特、阿巴嘎、察哈尔、苏尼特、四子、土默特、达尔罕、茂明安、鄂尔多斯、乌拉特、和硕特、阿拉善伊斯兰蒙古族、喀尔喀、土尔扈特。[8]

蒙古族服饰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立于我国乃至世界服饰之林而经久不衰。斯庆巴拉木先后手工缝制了上千套鄂尔多斯服装及40多幅鄂尔多斯妇女头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群众和各级“非遗”研究部门的一致肯定,已成为旗、市、自治区、国家四级代表性传承人。

2021年6月10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9]

相关文化

2.6万次播放00:32蒙古袍穿戴禁忌,来到大草原一定要知道

蒙古袍的穿着是一件正经、严肃的事情,整洁端正的穿戴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种尊重。穿袍子时,一定要穿靴子,戴帽子。尤其到祭祀的时候,必须是袍子、靴子、帽子配套,这样才显得整体协调,严肃庄重。在端茶敬酒的时候,不能捋袖,不能袒胸露颈,袍子的下摆不能从锅碗瓢盆上扫过。收拾存放袍子时,前襟要朝上,死人的衣服才朝下。领子冲西北放置,不能冲门。在缝制袍子时,忌讳留下线头。

地域和民族给了蒙古人智慧,创造出这绚丽多姿的袍饰。就像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一样,蒙古袍作为一种传统服饰,已成为了蒙古族的象征。有蒙古袍出现的地方,就有蒙古人的豪爽和豁达,就有悠扬的长调和优美的舞姿。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人穿戴传统服饰的时候也越来越少,即便在牧区,人们也是传统服饰和现代服饰交替穿戴,只有在逢年过节、举办婚事或召开那达慕大会时人们才穿戴华美的传统服饰。

工艺刺绣

刺绣艺术

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和蒙古族服饰一样源远流长。展示蒙古族服饰美的魅力手法,便是蒙古族刺绣。

刺绣,蒙古语叫“嗒塔戈玛拉”。蒙古族刺绣同众多传统手工艺一样,在中华民族悠远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说起刺绣,人们马上会联想到那是江南秀女的专利。其实不然,草原上的蒙古族妇女,强健、丰腴,不但能牧羊,而且个个都是刺绣能手。

自古以来草原的姑娘从小就学习刺绣艺术。主要师从于母亲,刺绣将伴其一生。《蒙古风俗鉴》等文献记载,在元朝以前,古代蒙古人在生活中就很注重刺绣艺术,而且应用范围广泛。心灵手巧的蒙古族妇女,仅凭一缕丝线,几片绸缎,巧妙地缝绣出一件件凝聚生活哲理,包含人间情趣的各种服饰以及生活日用品,可谓锦绣花团,竟相争妍。如果来辽阔的绿草如茵的内蒙古大草原,就会发现蒙古族牧民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刺绣世界里。她们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纹样粗犷、线条明快,色彩对比强烈,具有北方游牧民族风格的蒙古族刺绣。

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蒙古族妇女精湛的技艺和蒙古族服饰的无穷魅力,那些充满浓厚蒙古族文化内涵的艺术宝藏,吸引着后人不断地去探知,去感受那凝聚着蒙古人民精湛的精神境界。

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依附于本土文化,也记载着蒙古族的历史、信念、理想和审美情趣,表现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各个阶层的文化修养和精神面貌。

运用部位

蒙古族妇女各式头饰

蒙古族服饰刺绣,主要运用帽子、头饰、衣领、袖口、袍服边饰、长短坎肩、靴子、鞋、摔跤服、赛马服、荷包、褡裢等处,刺绣的图案都含有一种潜在的象征意义,或喻富贵,或表生命繁衍,通过不同题材的造型表现,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寓情于艺术。如变化多样的盘长图案,在与卷草纹等不同图案的结合,象征吉祥、团结祝福。犄纹,代表五畜兴旺。蝙蝠,象征福寿吉祥。回纹,象征坚强。纹,寓意太阳的转动和四季如意。云纹,有吉祥如意的含义。鱼纹,象征自由,虎、狮、鹰象征英雄。再如杏花象征爱情、石榴寓意多子、蝴蝶象征多产的母亲。寿、喜、梅代表美好的祝福。

自古以来,蒙古族的文化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各种文化的渗透。蒙古族对龙凤非常崇拜,认为龙凤是神物并不具有汉族的统治含义,因而在服饰、荷包、建筑壁画、银碗、蒙古刀等地方都用龙的图案进行装饰。蒙古族服饰刺绣纹样无不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种象征性的手法与刺绣技艺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图案内涵特征。

刺绣图案

蒙古族生活在地域辽阔的美丽的草原,这形成东西部文化的差异,从服饰到服饰刺绣图案,能了解蒙古人民浓厚的生活气息。如生活在锡林郭勒盟的乌珠穆沁蒙古人,他们以辛勤劳动创造六畜兴旺、奶香四溢的幸福生活,而且在蒙古民族服饰文化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记载。其袍服款式肥大、色彩绚丽,以镶边工艺著称,头饰古朴、华贵。服饰刺绣图案多采用卷草纹、回纹、盘长纹、云纹等传统纹样。生活在哲里木盟的科尔沁蒙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出了活泼的说唱艺术及安代舞,袍服、外套大襟长坎肩、头饰为簪钗组合,服饰的刺绣图案,多选用各种花卉、鱼纹等图案进行装饰刺绣,她们的绣花工艺以精美著称。

在蒙古族各种服饰刺绣中,蒙古族摔跤服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闻名于世。在“那达慕”大会上,蒙古汉子们穿的摔跤衣裤,即“班吉勒”的套裤上,绣着龙、凤、虎、象、各种卷草纹样的吉祥图案,威武、古朴。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服饰刺绣自然而不造作,朴素而无虚饰,五彩的丝线始终不分贵贱地装点着蒙古族服饰。

绣品特点

蒙古族服饰刺绣中,绣线浮凸于布帛及各类皮革之上,姿态各异的针法在绣面上形成丰富多变的触觉肌理,有的粗犷、有的细腻,并且以明快的纹样形象凸现出来,产生一种浮雕的视觉效果。炫奇夺巧的各种针法,各种肌理变化是刺绣艺术的重要审美。蒙古族服饰刺绣,明快响亮与质朴无华的色彩,强调颜色由淡到深进行色彩推移。图案在形式上也具有浓厚的装饰性,体现了图案与颜色协调、统一,同时融汇着蒙古人民对自由、和谐、幸福的无限渴望,形成装饰与实用完美结合的艺术形态。

表现方法

现代改良后的蒙古服饰

蒙古族服饰刺绣的表现方法有:夸张、对比、象征、添加、简练 的各种表现方法,用彩色的丝线、棉线、驼绒线、牛筋在各种绸布、皮革上根据不同的用途,进行各种精美图案的刺绣。刺绣工艺大体分绣花、补花、盘花、抠花、还有混合绣等。绣制成精制的纹样装饰在服饰任意部位,使蒙古族服饰、刺绣完美地融合为一体。

蒙古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博克”

蒙古族摔跤服由蒙古族传统工艺制成。摔跤比赛服装包 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脚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