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陶是最具台湾特色的地方传统艺术工艺。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因发源于广东五岭以南(古名“交趾”),故名曰“交趾陶”。交趾陶是一种低温多彩釉,是融合了软陶与广窑的一种陶艺,交趾陶的制作全凭巧夺天工的陶匠用双手及竹篾将陶土片片贴合、修饰,再以多彩釉细工着色使其绚丽,再经过多次烧制而成,集雕塑、色彩、烧陶之美于一身。其特点在于晶亮艳丽的宝石彩釉,呈现多元丰富的中国民俗风格,且包含了捏塑、绘画、烧陶等技艺及宗教文化的中国民俗工艺,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之国宝。

中文名

交趾陶

分类

陶瓷制作

地区

台湾地区

历史

交趾陶

据考证,交趾陶清时随移民传入台湾。台湾的交趾陶主要作为庙宇或传统建筑中的装饰,多饰于庙宇建筑的屋顶、墙壁上的水车堵、身堵、墀头,而题材多半以教化人心的忠孝节义及吉祥献瑞等为主,其人物的身段、服饰则深受地方戏曲及歌仔戏的影响,不论人物或鸟兽、花卉的造型、用色,皆十分鲜艳生动而活泼,其特色在于晶亮艳丽的宝石釉彩,呈现多元丰富的中国民俗风格。

交趾陶

而在传入台湾的150年间,由于交趾陶的制作技巧难度高,因此习得此艺的匠师寥寥可数,其中以尊为“叶王”的叶麟趾,为台湾交趾陶的开山宗师。其作品还曾在世界博览会中引起艺坛的震惊,被誉为台湾绝技,后世尊为“台湾交趾陶之父”,其作品散见于嘉南一带各大庙宇,如今仅剩台南学甲“慈济宫”、佳里“震兴宫”及嘉义“城隍庙”等地保留较完整;其作品造型丰富、沉逸古拙,尤以人物栩栩如生,用色沉敛稳健,并独创胭脂红、翠绿颜色的釉料,后世更有“叶王交趾烧”之封誉。

艺君窑陶艺工作室主要从事于“交趾陶”的设计制作。此外,“交趾陶”也在台湾有所发展。

台湾交趾陶之十二生肖

在明末清初,从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中国人开始将交趾陶艺运用在建造装饰精巧的庙宇上,渐渐地交趾陶艺便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深深扎根,并发扬光大。

交趾陶为一种低温多彩釉,是融合了软陶与广窑的一种陶艺,且包容了捏塑、绘画、烧陶等技艺及宗教文化的中国民俗工艺,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国宝。

同样是寺庙装饰要角的剪粘,主要饰于庙顶,常与交趾陶互为搭配。

如今,本土意识觉醒,台湾民俗传统工艺日渐复兴,交趾陶艺术再度受到重视,这项失落的中国民间工艺获得重生。

流派

财源滚滚壶

交趾陶可分为宝石釉系的叶王(叶麟趾)及水彩釉的柯训两大系统;本名叶狮字麟趾的叶王,为诸罗打猫(即现今的嘉义县民雄乡)人,是台湾交趾陶开山基祖,也是有文献记载台湾出生的第一位交趾陶艺师,曾主持嘉义城隍庙的装修工程,其中以新竹郑家庙(被列为三级古迹)就是他的作品。

工艺过程

九龙瓶

交趾陶的过程可分为选配土与练土、成形、挖空、阴干、素烧、制釉、上釉与釉烧等程序,而釉料方面则以传统配方为基础,发展出一套由先人智能与现代科技处理的原料,使釉彩更稳定,呈现出晶莹剔透的质感。

交趾陶主要的原料是陶瓷土,如今台湾比较有名的陶土有莺歌、大楠的黑土、苗栗的灰土、南投黄褐土、北投土、金门瓷土等,都各有特性,但大楠黑土可塑性强,很适合手捏与雕塑。

在捏制之前,必须先计划要做什么样的作品,并且依个人的智慧与喜好去创作与发挥,例如有野兽、山水、花卉、水果、器具、神仙、佛人物等题材。

做法分类

交趾陶造型的做法有两种:手捏雕刻成形的和模具制作成形的。手捏雕刻成形的:以中小型作品居多,制作手法有中空法与镂空法。模具制作成形的:分为压模和将陶土做成土浆,再以陶浆灌入模中,因为有模具的辅助,所以作品的厚薄度比较容易掌握。作品塑造完成后,接下来就是细部修饰的技巧,每一作品能否栩栩如生,就看修坯的技艺工夫,才能达到画龙点睛之妙。作品修饰完成后,需要自然阴干,绝对不能暴晒,慢慢阴干可减少破裂。作品阴干后放入窑炉里烧烤,时间通常要10~16个小时不定,素烧温度约在摄氏1170度。

交趾陶釉是金属与自然矿石的合成,一般称宝石釉,交趾陶的成品美丽与否,端看上釉的技巧和釉色的种类了。

发展趋势

双喜双狮

“交趾陶艺”是最具台湾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工艺。它集设计、捏塑、彩绘、烧窑等技艺的手工艺术于一体,在台湾多见于寺庙、华丽的楼宇等建筑物。题材以喜庆吉祥、惩恶扬善的故事为主。现为了因应时代需求,加以适合家居装饰、礼品、办公等更多用途的设计,使其不但具有装饰性,且更能表达吉祥如意的内涵,因此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

名称来源

中国的陶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很多陶瓷在海外大名鼎鼎被奉为珍宝乃至国宝,但是这些陶瓷制造者的后人多年来却不认识。日本收藏的至尊国宝,其中四件是“曜变”、“油滴”等“天目盏”,其中的“曜变天目”,俯视宛若灿烂星空,日本人称之“碗中的宇宙”,是饮誉世界的珍宝,烧成技术至今仍是千古之谜。

后来终于弄清楚,“天目盏”就是出产自福建建阳的天目盏。

此外,还有同安汀溪窑出产的“珠光青瓷”,在日本被尊为“茶汤鼻祖”。至于享誉世界的德化“中国白”,就更是世界闻名。

其实,福建还有一个窑口,出产的瓷器也是大名鼎鼎,特别是在尊崇中华文化的日本,又是尊为珍宝,日本人称之为“交趾烧”。考古发现,所谓“交趾烧”,出产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南胜镇法华村。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叶文程认为,参照相关陶瓷名称,所谓“交趾烧”,正式的名称应该是“漳州窑素三彩瓷”。

所谓“珠光青瓷”也罢,“交趾烧”也罢,还有大名鼎鼎的“克拉克瓷”等等诸多瓷器,在福建历史上都是外销瓷,基本上都是赚老外的真金白银的。

素汝瓷瓷故名素三彩

《漳州窑素三彩瓷》,该书论述全面详尽,图文并茂。“素三彩”,一般是指明清两代景德镇民窑生产的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的瓷器新器种,其工艺受唐、宋三彩的影响,至明朝正德年间已极为精致。素三彩瓷色彩中不用红色,一般用白、蓝、绿、黄、黑等颜色,统称“素色”。素三彩瓷器装饰工艺,先用高温烧成素瓷,再在胎上浇釉作底色,釉水干后剔出花纹、图案,填以所需彩釉,二次入窑,低温烧成。

叶文程教授翻开《漳州窑素三彩瓷》,指着第一页交趾烧香盒彩图说,这是素三彩的代表性器型。根据《漳州窑素三彩瓷》,素三彩香盒盒盖部分纺织龟、鸟、鸭、象、蛙等各种动物,造型生动活泼,惟妙惟肖。

1997年春天,日本京都里千家茶道资料馆学艺部长、古陶瓷专家赤沼多佳女士一行,在闽南一次学术考察,看到平和田坑窑出土的素三彩瓷盒标本。她认真考察之后,惊喜发现,田坑窑素三彩瓷盒,与17世纪开始风靡日本国被称为“交趾香盒”的一类茶道具,无论在胎质、造型、纹饰、釉色诸方面均有相似之处,说明平和南胜的田坑可能是此类“交趾瓷”的产地。

叶文程教授表示,至今为止,仅在平和田坑窑出土素三彩瓷,尚未在其他地方有类似考古发现。

所谓交趾,即今越南北部古地名。《礼·王制》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雕题是纹脸,交趾注曰“足相向”,就是盘腿。《山海经·海外南经》有“交胫国”之记载,“其人交胫”,交胫不能行,只能坐,故“交胫国”即“交趾国”。

古时贸易船携带包含素三彩在内的陶瓷器运销日本。日本人以为素三彩来自交趾,故称“交趾烧”、“交趾瓷”、“交趾香盒”。除了日本,平和素三彩还行销东南亚各地。日本多弘氏收藏的120件交趾烧精品,多半在印尼的苏拉威西sulawesi岛出土。据说,交趾烧香盒在该岛是用来装槟榔的容器。

《漳州窑素三彩瓷》认为,平和素三彩窑是“中国陶瓷的一次重大发现”,“为东南亚各国和日本收藏甚多的各类素三彩瓷找到了归宿”。

有关发现

漳州平和田坑窑发现“素三彩”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南胜镇法华村田坑有一座小山丘,俗称“内窑”。1992年春,村民林添元在“内窑”作业时,在山坡上、山路旁发现大批烧瓷模具:匣钵、陶范、支钉、烧残瓷器标本。一处遗物分布范围达1000平方米的明代废弃窑址就此被发现。

1997年秋,福建省考古队正式发掘田坑窑。在325.8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包括残窑炉、储土坑、工作台面、建筑基址、石护基以及附属磨坊遗址等遗迹多处,还有大量窑具、成品和半成品瓷器标本。

田坑窑出土的这一大批半成品瓷器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清一色的未施釉小瓷盒,口径2.3-5.6厘米。盒子形态各异,器身刻划或模印各种精美的动、植物纹样。根据某些成品盒施“黄、绿、紫”三色釉,初步认定,这些瓷盒釉色可能属于明清时期烧制的“素三彩”器系列。

传世的明、清素三彩器(或称“华南三彩”)较为罕见,其精品有碗、钵、炉等,仅见于故宫博物院等少数藏馆。平和田坑窑出土素三彩瓷盒,印证了史志关于南胜生产瓷器的记载,填补了明清时代福建生产素三彩瓷器的空白。

应用

交趾烧是茶道燃香盛具

根据《漳州窑素三彩瓷》,日本江户时代,茶道进入成熟期,正式茶事都有“添炭”表演,使用的香料有香木片,也有香木、麝香等多种香粉加蜜调和的香团,盛具叫“香盒”,材质有木雕、漆雕、海贝、金属等,陶瓷为多。平和素三彩香盒在日本茶道中起重要作用。

交趾瓷在台湾生根开花

交趾瓷传入台湾,叶文程教授认为是运输贩卖途经台湾,就此留在台湾并生根发芽。也有认为是清时随移民传入台湾,约150年。台湾早先称为“南烫”,或“淋汤”,这是台湾的语音。早先发源于嘉义,嘉义称“交趾陶的故乡”,日人因称“嘉义烧”。

台湾交趾陶集设计、捏塑、彩绘、烧窑等手工艺术于一体,,主要用于传统庙宇或华美建筑的精美装饰,多饰于庙宇的屋顶、墙壁上的水车堵、身堵、墀头。题材多半以教化人心的忠孝节义、惩恶扬善及吉庆祥瑞等为主。人物的身段、服饰,则深受地方戏曲及歌仔戏的影响。人物、鸟兽、花卉造型、用色十分鲜艳、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