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后基督教,指基督教的上帝对美国的政治文化影响越来越小的趋势,上帝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基督教徒在美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后基督教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含义。《大西洋月刊》曾经把这个词当做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的同义词。

介绍

基督教

据一份美国人宗教信仰身份调查总结显示,自称与任何宗教毫无联系的美国人自1990年来已翻倍,从当时的8%上升至15%。总结还显示,传统上无宗教从属关系者主要集中在太平洋(16.62,0.10,0.61%)沿岸的西北地区,而美国东北地区在2008年成为这类人的大本营。这在全球最大神学院之一的美国南浸礼会神学院(Southern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院长R. Albert Mohler Jr.看来,是美国宗教文化的历史根基被瓦解。宗教人士认为,美国文化已发生变化,最基本的美国传统文化在剧烈改变。显而易见的是,已出现了一股后基督教(post-Christian)的,且能够激励大部分社会人口的新力量出现。

后基督教时代是老词新用。它并非意味着基督教的上帝已死,而是表明它在美国政治和文化中的影响力日渐式微。据以上调查,自称是基督徒的人口从1990年的86%,降至近期的76%,整整下降10%。犹太教信徒占总人口的1.2%,穆斯林0.6%。报告显示,自称与任何宗教无关联的人口近年翻倍,占总人口的16%。以选举投票结果看,这批人的规模从1988年占总人口5%扩大至2008年的12%,与非洲裔美国人口相当。在奥巴马竞选时,这批人中的75%将选票投给是基督徒的奥巴马。那些自愿称自己是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的人数从1990年的100万人扩大至今年的约360万人。

在最新调查中显示,现在还认为美国是基督教国家的被访者只占被调查人数的62%,比布什任总统(2008年)时的69%还要低。68%的被访公众认为宗教正在失去对美国社会的影响,而仅19%称在增加。那些认为宗教能够回答今日全部或大部分社会问题的被访者已降至48%的历史低位,布什在任时的比例为43%,而克林顿时代此比例从未低于58%。

许多保守基督教徒认为宗教在对堕胎、在校祈祷和同性婚姻等问题的争论上已失败,国家已进入一个后基督教社会阶段。

历史发展

基督教堂

二十世纪初叶,全世界的基督徒主要集中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基督徒在全球的分布情况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三世界基督徒的人数不但远远超过西方国家,而且其迅猛发展的趋势有增无减。反观后现代主义主导下的西方世界,基督教信仰对主流文化的影响却在不断的衰退之中。基督教神学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进一步地分化,而教会对后现代主义缺乏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这一切导致信徒数量下降,教会老化并缺乏属灵的活力。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西方不但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后基督教的时代。一些学者已经观察到圣经文化在西方社会中衰微的迹象,并大声疾呼教会应该奋起大力提倡圣经。但是西方教会显然在这方面力不从心,这种对圣经的无知已经渐渐蔓延到教会内部,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有的学者认为下面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圣经语言从西方文化中消失:一方面教育系统未能有效地传递圣经及基督教信仰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教会疏于将基督教信仰与年轻一代的需要结合起来。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各种大众媒体的普及,现代社会正在加速远离圣经的年代,因此如何解读圣经、如何在后现代社会中应用圣经中的道德标准,对当代人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也时常令人感到困惑不解。为了建立在圣经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的桥梁,自由派神学自十七世纪以来一直在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修改正统基督教教义。但是其结果不但未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反而给基督教本身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基督教神学毫无例外地再次经历分流与重组。与历史上自由派神学的分流不同,这一次在保守派与自由派两大阵营内部均出现相当程度的改变。这是后现代主义时代基督教神学的一个明显的标志。在基督教保守派的阵营中,传统主义者(tranditionalists)坚持自宗教改革以来的教会传统,反对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他们认为基督教教义完全可以跨越所有的文化、语言、区域和时代,并无必要进行修改或以其他方式诠释。但是改革主义者(reformists)则强调在建设性的神学研究中应当继续寻求新的发现,在上帝的话语中寻求新的真理,以应付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另一方面,在自由派的阵营中,修正主义者(revisionists)承袭了十九世纪以来自由派神学的衣钵,而后自由派神学则继承了巴特(Karl Barth)的路线,在某种程度上回归自由派神学之前的传统。后者以耶鲁神学院为主要代表,成为后现代主义时代基督教神学最为活跃的一个分支。

现状

基督教

过去两个世纪,好几个西方国家,本来有很多基督徒,教会的影响力也大,甚至派出了很多的宣教士。但是近几十年来,基督徒的人数渐渐萎缩,虽然不少人仍自称是基督徒,然而他们的数目给人一个错觉。实质上,很多都是挂名的,他们对基要信仰含糊,不但很少去教堂,甚至不认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不少西欧国家,笃信圣经的基督徒不到1%。西欧本是近代基督教的摇篮,但是现在已沦为属灵的沙漠,变为需要宣教的工场。

这并不是说他们对宗教没有兴趣,因为印度教、伊斯兰教和新纪元的影响颇为蓬勃,只是基督教在衰退而已,很多教堂都是空的。自从六零年代,主流宗派人数不断减少,并且逐渐失去传福音的热情。虽然有宗教自由,多是重视容忍,更严重的就演变为排斥或攻击福音派基督徒。

德国

为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祖国,也曾经出了不少宣教士,在中国好几个宗派,如信义会、路德会、崇真会、礼贤会,都是归功那些宣教士。而这个国家自70年代,基督徒人数持续减少,现在主流教会的人数已降至2600万,如情形不变,2030年将会降至1700万。

荷兰

号称为荷兰改革宗的发源地,曾参与普世宣教,也出了一些著名的改革宗神学家,如曾任荷兰首相的凯柏(Abraham Kuyper)。近年也出了几位知名的基督徒,如彭柯丽 (Corrie ten Boom,《密室》的作者),以运圣经出名 的Andy van der Bijl (God’s Smuggler 的作者安得烈弟兄 Brother Andrew)。然而,“基督徒人数直线下降……国家成为全球第一个通过安乐死为合法的国家……阿姆斯特丹(首都) 成为无神的代名词。”最近一个宣教士的报导实在是一针见血:“荷兰的特征是属灵的黑暗,97% 的人不去任何教会。而且这个国家领先的是新纪元、毒品、娼妓、安乐死等等。”

捷克

为宗教改革铺路约翰胡司的祖国,莫拉维弟兄会(Moravian Brethren) 的发源地。08年的一个报导说,在那里“酒吧是满的,教堂是空的;酗酒的人比基督徒还多”。4

瑞士

为改教家加尔文和慈运理彻底改教的地方,“但时至今日,只有很少数对基督教信仰真正感兴趣……对宗教冷漠和含糊。”日内瓦在加尔文及伯撒(Theodore Beza) 的时代,号称为更正宗的模范区,而现在只有让旅游区的宗教改革纪念碑 (Reformation Monument)来见证过去更正宗的成就,而很难从教会的活力看到宗教改革的传统。

英国

曾经是宣教的大本营,中国人实在是欠这个国家福音的债。09年正好是纪念第一位基督教宣教士马礼逊到中国两百周年。中国内地会的创办人戴德生曾号召了数以千计的宣教士到中国。还有很多为中国摆上一生的宣教士也出自英国。然而近年来,基督徒也比以前少得多了。“四十年代的英国是相当虔诚的,每个礼拜都会有 60-70%的人去教堂。而今天的虔诚信徒只有3%。十七、十八世纪花费很多资金所建筑的雄伟大教堂,现在几乎都是空的。最多就是礼拜天有几个老信徒在聚会而已。”更严重的是,这些教堂甚至被改建为其它宗教聚会的庙堂。首都伦敦被称为“欧洲伊斯兰教之都”:有700间清真寺和1200间可兰经学校,有100万穆斯林,而且10万是改信伊斯兰教的本土英国人。

美国

情形比欧洲好一些,然而也有明显的“后基督教”的现象。 60年代开始,好些大的主流宗派,人数锐减,而且老化。在南部的所谓圣经地带(Bible Belt),一些主流福音派教会还是颇兴旺。而且不少地方有巨型教会,给人以为基督教兴旺的感觉。不过就整个国家来说,教会的影响明显下降。基督的名从圣诞贺卡上慢慢消失了。十诫在公共场所要被拿下来。更严重的就是很多人对基督教的认识很低,甚至攻击基督教。

在好些地方,信主的人也在日益减少。根据新闻报载,不少著名大学(如耶鲁、哈佛、哥伦比亚、史丹佛等)的校园团契大多是亚裔学生。对亚裔而言,这好像是可喜的现象,但是白人和黑人去哪里了?而校园的佛教团体却是以白人为主。就算是南浸会,号称为最大的基督教宗派,虽然有1600万会员,但大多是没有去聚会的。所以南浸会的Page主席说:“我从来不提那1600万会员……我曾开玩笑说,FBI也找不到 500万个会员。”

抗衡方法

基督教

A. 必须坚持圣经为最高的权威。近代一些宗派公开鼓吹不道德的生活行为,教会领袖竟然攻击圣经的原则。很多人看那些为近年来发生的丑闻,其实这不是刚发生的事,而是早就开始了。当他们多年前放弃以圣经为最高的权威时,可以说是已踏上滑波,现在看到的只是自然后果。

B. 必须遵行基督的大使命。这是基督给门徒的大使命,也是他对教会的心意。其实也很简单,假如信徒不能带领人信主,教会就会老化。当然这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要邀请教会以外的人听福音,祈望他们信主;另一方面是要帮助信徒的下一代信主。

C. 要教导什么才是真的基督徒。需要为得到的感恩,然而要清楚地认罪、真心悔改及明白基督对信徒的基本要求,否则教会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不清不楚的基督徒,抱着消费者心态的基督徒,甚至是挂名的基督徒。

D. 要重视青少年事工。这不是请个青少年牧师就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把儿女送到有精彩节目的大教会就完成责任。重点是要帮助父母认同责任,迫切祷告,积极带领儿女信主。

E. 要正视富裕环境的挑战。富裕特别容易让人忘记神。“有房屋,装满各样美物,非你所装满的……你吃了而且饱足。那时你要谨慎,免得你忘记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的耶和华。”主就是这样的多次警告他的子民,富裕的时候不要忘记他。

F. 要看重对教会领袖的要求。当然这世上没有完全人,然而总该对教会领袖的信仰及行为有基本要求,而圣经也提及教导下一代:监督要“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儿女凡事端庄顺服。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会呢?”

G. 要鼓励下一代参与事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