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51年,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的时期。此年,宋文帝贸然北伐,与北朝的魏国交战,反而被北魏太武帝率领骑兵集团大举穿插突击,短短两个月就由黄河北岸攻到了长江北岸,使南朝损失比北朝更为惨重;而北朝的远征军将士染病者颇多,国人对此也颇为怨恨,北国政治随即陷入混乱。南北双方无能力再发生大战。从此,南北方相对稳定下来。

中文名

公元451年

所属君主

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

生肖年

兔年

又称

辛卯年

中国大事件

公元451年:魏太武帝拓跋焘率30万大军南下侵宋,驻扎于云龙山、戏马台一带,攻彭城3月不下,其士卒闲暇,用兵器依崖而凿,时只雕一佛头,方面大耳,法相庄严,人呼佛头岩。”

公元451年1月:魏太武帝拓跋焘撤出长江,进攻盱眙和彭城,未果。2月,北魏全军北返,杀光宋境雍、徐、兖、豫、青、冀六州所有百姓。一路千里白地,宋国“元嘉之治”成果遭到破坏。第三次南北大战结束。

西方大事件

(图)公元451年

1、公元451年的迦克墩会议(Council of Chalcedon)确定了耶稣神人二性的信仰,主张一性论(monophysitism)的埃及教会被视为异端,因而被逐出正统教会。

2、公元451年:东罗马帝国皇帝马西安在查尔西顿召开基督教第四次大公会议。会议决议之一就是针对罗马主教自封为普世牧首,宣布君士坦丁堡主教在教务上具有同等权力。利奥一世拒绝接受这项决议,提出“彼得优越论”,声称罗马教会是耶稣门徒中居领袖地位的彼得创立的,因此,继承彼得任罗马主教的人应该是普世教会的当然领袖。东方教会对此拒不承认,双方相持不下。于是东西方教会间的矛盾是趋激化。

3、奥尔良战役

公元451年1—2月间:匈奴大单于阿提拉在匈牙利平原集中兵力,率军出征高卢,在到达莱茵河北岸时与日耳曼人会合。渡过莱茵河之后,他进攻罗马帝国的高卢(当时由罗马贵族艾茨统治)。同年4月7日,他焚毁了梅斯,进而包围奥尔良。6月14日,由于艾茨所率领的罗马帝国军队和国王狄奥多里所率领的西哥特军队同时进行抵抗,该城被解围。在特罗耶以西的莫里亚库斯的一场势均力敌的战役中,阿提拉被罗马人与西哥特人挡了回去。这次战役(公元451年6月底)拯救了西方世界。在这次失败后,阿提拉且战且退,一直退到多瑙河,并在那里渡过了冬天。

4、沙隆之战

公元451年9月20日:西罗马帝国的高卢总督阿契斯的西罗马联军与阿提拉的匈奴军在沙隆展开决战。双方在这次会战中投入的兵力超过100万。匈奴联军首先发动进攻,在遮天蔽日的箭雨掩护下,匈奴精骑风驰电掣般冲向西罗马联军的中央,由蛮族组成的中央战线抵挡不住,被匈奴骑兵以楔形深深插入。这时匈奴骑兵开始向左旋转,包抄西哥特军队。阿提拉对战局洞若观火,他知道西罗马军团抵挡不住匈奴人最猛烈的攻击。但西哥特人兵强马壮,是个劲敌,如果能将其歼灭,就胜券在握。他组织匈奴联军的两翼一起压上来,会战到此已经变为一场混战,西罗马联军形势危急。战斗虽然只持续了5个小时,但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有16万人丧生。强悍的西哥特人挽救了西罗马联军。年过六旬的西哥特王特奥多里克亲率铁甲骑兵反击,结果中箭落马,被紧跟其后的西哥特铁骑践踏而死。失去首领的西哥特人只出现了片刻慌乱,在王子托里斯蒙的指挥下迅速恢复了秩序。西哥特骑兵凌厉的反击将匈奴人压了回去,而慌不择路的匈奴骑兵迎头撞上了左翼西罗马军团的盾牌防线,纷纷倒在标枪的攒射之下。这时匈奴左翼的东哥特人也抵挡不住西哥特铁骑的冲击,率先败逃,沙隆会战到此分出胜负。

5、

东亚美尼亚起义:

公元451年,东亚美尼亚起义军和波斯当局,双方在阿瓦赖尔(现伊朗境内)进行决战。在战前的誓师大会上,起义军的统帅瓦尔丹-马米科尼扬说:“懵懂而死,与草木同朽;悟道而生,是为永生。”这句话后来成了亚美尼亚人家喻户晓的名言。决战打得十分惨烈,双方死伤惨重,瓦尔丹-马米科尼扬也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波斯当局也做出了让步,不再要求亚美尼亚人改信玛达教。

逝世名人

(图)公元451年

裴松之:生于公元372年,卒于公元451年,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属中国中西部山西省)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裴松之为士族官僚家庭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禄大夫,父裴珪曾任正员外郎。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8岁时已熟知《论语》 、 《诗经》诸书。后博览典籍,学识日进。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裴松之任殿中将军,时年20岁。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其舅父豫州刺史庾楷联合兖青二州刺史王恭等攻打建康。兵败,庾楷投奔夏口的桓玄。庾楷推荐裴松之担任新野太守。裴松之考虑风险过大,迟迟不肯动身。不久,军阀火并,庾楷死于桓玄之手。裴松之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义熙初,裴松之先后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县县令等职,后升调回朝廷,改任尚书祠部郎。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太尉刘裕(即宋武帝)率军北伐。裴松之时任司州主簿随军北行。刘裕十分赏识裴松之,赞他有“庙廊之才”,将他转任治中从事史。晋军占洛阳后,刘裕委任之为封国世子洗马。裴松之成为刘裕集团中的重要成员。刘宋王朝时开始做中书侍郎,奉命撰写《三国志注》 。以补缺、备异、惩妄、论辩等为宗旨,博采群书一百四十馀种,保存大量史料,注文较正文多出三倍,开创了作注的新例。

陶渊明长子俨:小字阿舒,为渊明妻陈氏所生。生于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殁于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 《命子》诗乃俨出生时渊明所作, 渊明28岁。俨居饶州(现江西省鄱阳)马鞍山,为南昌新贤、新建陶氏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