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碧波(1933年05月05日—2013年12月5日),原名吴桂玲,女,河南开封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豫剧二团一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四小名旦之一。毕业于开封和平戏院。

1949年中秋正式拜豫剧皇后陈素真为师,并赐艺名吴碧波,豫剧陈门艺术传人中的杰出代表,有“小陈素真”之美誉。代表作《香囊记》《三上关》《刀劈杨藩》等。

她主攻:刀马旦、青衣、花旦。1

曾当选中国剧协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第一、二、五、六届政协委员,郑州市人大代表等职务。

中文名

吴碧波

别名

吴桂玲

性别

出生日期

1933-05-05

去世日期

2013-12-05

籍贯

河南开封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中国河南开封

毕业院校

开封和平戏院学戏

职业

豫剧演员

主要成就

河南省第一二五六届政协委员

代表作品

香囊记

流派

陈门传人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父亲早丧,家境贫寒。迫于生活无奈,经邻居友人介绍,到开封市和

吴碧波剧照

平戏院学戏,拜老艺人赵清和为师。学戏不久,就参加了《大登殿》《毛宏跳花墙》等戏的演出。演艺经历

十五岁时在开封正式演出了《香囊记》《三上关》《刀劈杨藩》等。当年樊

吴碧波早期照片

粹庭先生改编和创作的一些剧目在开封一带广为流传,于是又排演了樊派戏《凌云志》《女贞花》《柳绿云》等。同年该团邀请陈素真演出。在一次《霄壤恨》的排练中,陈发现饰“挖菜姐”的吴碧波同志,接受能力快,颇有艺术才华,甚为赞赏,加上吴碧波对陈素真的唱作具佳,声情并茂的艺术风格早已崇敬不已,随后,便于一九四九年在郑州正式拜陈素真为师。从此,在陈老师言传身教下,排演了陈派优秀剧目《三上轿》《叶含嫣》《春秋配》《霄壤恨》等。学艺中,老师从严要求指点。吴碧波在心中早己敬慕的名师指点下,更是学艺心切,虚心求教,进步很快。因此,尽管在陈老师身边亲聆教诲只有短短的数年时光但基础打得很牢固。至今,在她的演出节目中,仍保留陈派艺术特点。

1951年参加了河南军区后勤部联艺剧团。和同志们一起,在河南比较早的演出了革命现代戏《刘胡兰》《白毛女》,以及新改编的传统戏《梁山泊与祝英台》等。

1953年由部队转到地方,加入了河南省人民剧团,重新排演了《白蛇传》《张羽煮诲》《克敌荣归》等。为配合政治任久宣传党的政策,义演了《妇女代表》《小二黑结婚》等。在《白蛇传》中,白素贞回忆西湖赠伞一折全部运用神姿传情,因为动作优美,表演细腻,加上舞美、音乐的有力配备深受广大观众欢迎。连演四十八场,座无虚席,轰动一时。

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全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被评为演员一等奖。

1979年参加拍摄《七品芝麻官》的电影(饰诰命夫人),深受好评,随后代表河南省赴京演出,获文化部演出一等奖。

健康生活

2013年12月5日零点5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1岁。

吴碧波老照片

社会活动

任职经历

曾当选为郑州市人大代表,河南省第一,二,五,六届政协委员。

社会任职

是中国剧协会员,河南剧协理事。

获奖情况

吴碧波素有“小陈素真“的美称。演过《香囊记》《刀劈杨藩》等戏。建国后,参加河南省军区后勤部联艺剧团。主演过《白毛女》《刘胡兰》》,以及新改编的传统戏《梁山泊与祝英台》等。在全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被评为演员一等奖。曾两度进京参加全国戏曲演员讲习会。1956年始在河南省豫剧二团任演员。1956年和1959年在河南省戏曲汇演中,因扮演《打金枝》中的皇后和主演《穆桂英》先后两次获演员一等奖。1979年赴京参加国庆演出,在《唐知县审诰命》中饰诰命夫人。该剧拍成戏曲影片《七品芝麻官》,获电影戏曲片“金鸡”奖。一九九七年在豫剧电影《七品芝麻官》中饰诰命夫人,深受广大观众好评,获电影戏曲艺术片“百花奖”、第二届黄河戏剧奖“特别贡献奖”等。

艺术特色

吴碧波的唱腔,基本上以“祥符调”为主。但又不受拘束,她总是根据剧情和人物的要求,有继承,有创新。有时在和音乐工作者的合作下,还进行了一些新的突破。如“风和日暖艳阳天”穆桂英的这段唱腔, “样符调”的特点就比较浓。但在“微风送香百花袍”一句中的“微风”二字的唱腔,从节奏到旋律都有一些新的突破,就较之一般的馒板上韵更符合穆桂英当时的激越心情,同时也表现了惠风和杨,春意盎然的风光。在《三哭殿》一剧中,为了表现詹纪委曲求全,容忍自安的心情,她又吸收了豫西调和河南曲剧的一些比较深沉哀怨的唱腔因素使詹妃的音乐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社会经历

滔滔东去的黄河水,在河南封丘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背河洼地突然拐了个弯,而后滚滚北上,流入大海。拥有数千口人的清河集村,就坐落在这个被称为黄河“豆腐腰”的湾子里。

这里是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

“豫剧皇后”陈素真是第一代登台的祥符调女演员。她把祥符调艺术推向了巅峰。从此,豫剧舞台上,飞舞的水袖,婉转的玉音,感动着、吸引着无数戏迷。

吴碧波是陈素真建国后第一个正式磕头拜师的弟子。

“看看吴碧波,能活九十多”

上世纪50年代,在郑州戏迷中流传着这样两句话:“看看吴碧波,能活九十多!”“看看吴碧波的《香囊记》,一辈子不生气。”吴碧波的艺术魅力可见一斑。

这魅力和师傅陈素真的言传身教分不开。

1949年,陈素真应邀到开封演出《凌云志》、《麻疯女》等戏。16岁的吴碧波当时在这几出戏里演小配角。陈素真对她的聪明灵气极为赞赏,就把她带到郑州。随后,吴碧波正式拜陈素真为师。

唱腔韵味正宗,扮相酷似其师,豫剧舞台从此多了个“小陈素真”。

“艺不惊人死不休”

这是豫剧陈门创始人陈素真的座右铭。

声音爽朗的吴碧波深情地回忆起师傅的艺术人生: 1925年,8岁的陈素真拜祥符调传人孙建德为师。1934年,在开封演出《反长安》时,她大胆使用了从没人敢唱的慢板五音,赢得满堂彩。陈素真随后和豫剧改革家樊粹庭合作,创作了《凌云志》《义烈风》《三拂袖》等7出新戏。她还从京剧中汲取营养,独创了水袖功、扇子功、辫子功、穿衣功等绝技,使豫剧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陈素真由此被誉为“豫剧皇后”和“梆子大王”。

陈素真一生收了众多弟子,关灵凤、吴碧波、袁秀荣、牛淑贤、赵吟秋等从不同方面继承了陈门艺术的风采。

让吴碧波遗憾的是,自己这辈子真正和师傅相处的时间只有那3年,此后时而天各一方,时而短暂相聚,未能完全领会师傅的艺术神韵,只有“艺不惊人死不休”这句话深深印在她的脑海里。

硕果累累为师尊

2008年3月15日晚,为纪念陈素真诞辰90周年,由郑州祥符调剧社承办的“祥符调陈门艺术名家票友演唱会”在省会举行,《拾玉镯》《柳绿云》《三上轿》等陈派经典剧目精彩上演,在戏迷中引起强烈反响。

为筹办这次演出,吴碧波耗尽了心力。她先是拿出了2万元存款,而后四处奔波,在弟子杨春花等陈门传人的协助下,共筹得资金8万元。

吴碧波感叹师父留下的音像资料太少。很长一段时间,她夜晚辗转难眠,努力回忆老师年轻时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她要把那些还原,留给后人。

2002年,正是在吴碧波的倡议下,郑州祥符调剧社成立。剧社一直致力于整理传统剧目,传承陈门艺术。

吴碧波正忙于组织戏迷票友,定期排练剧目,向群众普及陈派艺术。她的弟子田敏等肩负着专业演出的重任。

老人家的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她和恩师陈素真摄于1959年的合影。

她说:我活着一天,就要为弘扬陈门艺术做一点事。

与世长辞

吴碧波老师与世长辞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陈门大家、吴碧波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12月5日零点5分去世享年81岁。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2月7日上午8点30分在郑州殡仪馆举行。祝愿她老人家在那边过的更好。

永远纪念

2015年3月22日上午,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河南·福寿园,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吴碧波的骨灰在这里的钟灵园正式落葬。吴碧波生前弟子们用演唱其代表剧目的形式悼念恩师。 [3]

门下弟子

拜在陈派豫剧大家吴碧波老师门下的弟子有田敏、王香萍、杨春花、李艳梅、王前等。

吴碧波老师收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