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隐子》养生学专著,一卷。凡八篇,依次为神仙、易简、渐门、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具体阐述了道家养生术的过程和方法。司马承祯对该书评价极高,认为该书“归根契于伯阳,遗照齐于庄叟,长生久视,无出是书”(《天隐子·序》)。《天隐子》认为神仙是一种特殊的人,其特殊之处,在于他保存了出生时禀得的虚气,即“精明通悟”的“神”。这里没有服食、修炼和肉体飞升,只有精神的修养和锻炼。《天隐子》主张渐修成仙。它把渐修分为五个阶段:(1)斋戒;(2)安处;(3)存想;(4)坐忘;(5)神解。综合前四个阶段的成果,方得第五阶段,即“神解”,成就了仙功。

中文名

天隐子

作者

民间高隐所作

简介

《天隐子》凡八篇,不著撰人,前有司马承祯序文,称:“天隐子。吾不知其何许人,著书八篇,包括秘妙,殆非人间所能力学。”又日:“承祯服习道风,惜乎世人天促真寿,思欲传之同志,使简易而行信哉!自伯阳以来,惟天隐子而已矣。”昔晁公武、陈振孙《文献通考》皆谓为承祯托名之作,宋濂、周中孚、《百川书志·道家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均加否定,目前学术界也持两种观点。余窃谓《天隐子》八篇所言,较《坐忘论》《服气精义》等文义简略,行文素朴。虽可与《坐忘论》相表里,但并非出自承桢之手。观承祯之诗,读承祯之文,析承祯之论、颂、序、铭等言辞,文彩洋溢,道旨精微。故宋晁补之曰:“司马子微名承祯,唐达士,昔予读李白《大鹏赋》,想见其为人。”承祯与当时名流贵族交往甚密,而从不窥仕宦之途,可知其风雅也。若《天隐子》果为其著,则不会自夸为“归根契于伯阳,遗照齐于庄叟。长生久视,无出是书”。若为托作,承祯诗文并茂,名于当朝。何惧世人知其姓氏哉!《后序口诀》言:“承祯诵天隐子之书三年”,是《后序口诀》亦不以为承祯著《天隐子》。余以为天隐子之人或在承祯先,或为同时人;《天隐子》一书,早于《坐忘论》之写作。后世诸家,因承祯有序,而类说纷纭。今收录于集后,略作校注,以备研究参考之用。

前序

神仙之道,以长生为本;长生之要,以养气为根。夫气受之于天地,和之于阴阳。阴阳神灵,谓之心主;昼夜寤寐,谓之魂魄。是故人之身,大率不远乎神仙之道矣。天隐子,吾不知其何许人,著书八篇,包括秘妙,殆非人间所能力学者也。观夫修炼形气,养和心灵,归根契于伯阳,遗照齐于庄叟,长生久视,无出是书。承祯服习道风,惜乎世人,夭促真寿,思欲传之同志,使简易而行信哉。自伯阳以来,惟天隐子而已。

唐司马承祯谨序

神仙章

人生时禀得灵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之神。宅神于内,遗照于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在于修我灵气,勿为世俗所沦污;遂我自然,勿为邪见所凝滞,则成功矣。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情之邪也;风、寒、暑、湿、饥、饱、劳、佚八者,气之邪也,去此邪,仙道近矣。

易简章

《易》曰“天地之道易简”者,何也?天隐子曰:天地在我首之上、足之下,开目尽见,无假繁巧而言,故曰易简。易简者,神仙之谓也。然则以何道求之?曰:无求不能知,无道不能成。凡学神仙,先知易简。苟言涉奇诡,适足使人执迷无所归本,此非吾学也。

渐门章

《易》有渐卦,老氏有渐门,人之修真达性,不能顿悟,必须渐而进之,安而行之故设渐门。一曰斋戒,二曰安处,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何谓斋戒?曰:澡身虚心。何谓安处?曰:深居静室。何谓存想?曰:收心复性。何谓坐忘?曰:遗形忘我。何谓神解?曰:万法通神。故习此五者,曰五渐之门。先了一,则渐次至二;了二,则渐次至三;了三,则渐次至四;了四,则渐次至五,神仙成矣。

斋戒章

斋戒者,非蔬茹饮食而已;澡身者,非汤浴去垢而已。盛其法在节食调中,磨擦畅外者也。夫人禀五行之气,而食五行之物,而实自胞胎有形也。呼吸精血,岂可去食而求其长生!但世人不知休粮服气,道家权宜,非永绝粒食之谓也。食之有斋戒者,斋乃洁净之务,戒乃节身之称。有饥即食,食勿令饱,此所谓调中也。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败闭气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手常磨擦皮肤温热,去冷气,此所谓畅外也。久坐、久立、久劳役,皆宜戒也。此是调理形骸之法,形坚则气全,是以斋戒为渐门之首矣。

安处章

何谓安处?曰:非华堂邃宇、重掴广榻之谓也。在乎南向而坐,东首而寝,阴阳适中,明暗相半。屋无高,高则阳盛而明多;屋无卑,卑则阴盛而暗多。故明多则伤魄,暗多则伤魂。人之魂阳而魄阴,伤于明暗,则病疾生焉。此所以居处之室,必使之能向天地之气。若亢阳之攻肌,淫阴之侵体,岂不伤哉!修养之渐,倘不法此,非安处之道。故曰吾所居室,四边皆窗户,遇风即阖,风息即开;吾所居座,前帘后屏,太明则下帘以取其内映,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曜。内以安其心,外以安其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明暗尚然,况太多事虑,太多情欲,岂能安其内外哉!故学道以安处为次。

存想章

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成身,不伤我神,则存想之渐也。凡人目终日视他人。故心亦逐外走;心终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视。营营浮光,未尝复照,奈何不病且夭耶?是以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成性存存,众妙之门。此存想之渐,学道之功半矣。

坐忘章

坐忘者,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行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曰:心不动故。何谓不见?曰:形都泯故。或问曰:何由得心不动?天隐子默而不答。又问:何由得形都泯?天隐子瞑而不视。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隐子果何人哉?于是彼我两忘,了无所照。

神解章

斋戒谓之信解,安处谓之闲解,存想谓之慧解,坐忘谓之定解,信、定、闲、慧四门通神,谓之神解。夫神之为义,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阴阳变通,天地长久,兼三才而言谓之易,齐万物而言谓之道德,本一性而言谓之真如。入四真如,归于无为。故天隐子生乎易中,死乎易中,动因万物,静因万物,邪由一性,贞由一性,是以生死动静邪贞,吾皆以神而解之。在人谓之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故神仙之道,同归一门。

后序

承祯诵天隐子之书三年,恍然有所悟,乃依此五门渐渐进习。又三年,觉身心之闲,而名利之趣淡矣。又三年,天隐子出焉,授之以口诀。其要在存想篇“归根复命、成性众妙”者是也。夫人之根本由丹田而生,能复则长命,故曰归根复命。夫人之灵识,本乎理性,性通则妙万物而不穷,故曰成性众妙。然而呼吸由气而活,故我有吐纳之诀;津液由水藏而生,故我有漱咽之诀;思虑由心识而动,故我有存想之诀。人身荣卫血脉,寤即行于外,寐即行于内,寤寐内外,相养和平。然后每日自夜半子时至日中午时,先平卧,舒展四肢,次起身导引,喘息均定。乃先叩当门齿,小鸣;后叩大齿,大鸣。以两手摩面及眼,身觉暖畅。复端坐盘足,以舌搅华池,候津液生而漱之,默记其数,数及三百而一咽之。凡咽津,候呼定而咽,咽毕而吸,如此则吸气与津顺下丹田也。但子后午前食消心空之时,频频漱咽,无论遍数,意尽则止。凡五日为一候,每候当焚香于静室中,存想自身,从首至足,又自足至丹田,溯上脊膂脉,入于泥丸。所想其黄气纷纷然,如云直贯泥丸,想毕复漱咽。乃以两手掩两耳,搭其脑,如鼓鸣,三七下,伸两足端坐俛首,极力直颈,两手握固,叉于两胁下,接腰胁骨傍。乃左右耸两肩甲,闭息顷刻,气盈面赤则止,凡行七遍,气从脊膂上彻泥丸,此修道之大纲也。然更有要妙,在乎与天地真气冥契同运,能识气来之时,又辨气往之所,若是则与天地齐其长久,谓之神仙矣。法起于冬至夜子时,一阳气始来,或迟或早,先须辨气来形候,才觉气来,则运自己之气适与天地之气偕作。次日复候此气而消息之。此是神仙至妙至精之术,人罕达之。倘三百六十日内,运自己之气适合天地之真气三两次,则自觉身体清和,异于常时矣。况久久习之,积累冥契,则神仙之道不难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