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无危陆生动物杂食性简介金翅雀(学名:Carduelis sinica),又名金翅、绿雀。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嘴细直而尖,基部粗厚,头顶暗灰色。

背栗褐色具暗色羽干纹,腰金黄色,尾下覆羽和尾基金黄色,翅上翅下都有一块大的金黄色块斑,无论站立还是飞翔时都醒目。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和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中。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也成群,有时集群多达数十只甚至上百只。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草子和谷粒等农作物为食。分布于俄罗斯萨哈林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和朝鲜等地。

中文名

金翅雀

别名

金翅

外文名

Grey-capped Greenfinch

同义学名

Carduelis sinica

英文名称

Oriental Greenfinch, Grey-capped Greenfinch

燕雀科

动物界

体长

约12厘米

分布区域

日本、朝鲜、印度半岛北部、黑龙江下游、中国辽宁、河北等东部地区

脊索动物门

鸟纲

绿金翅雀属

金翅雀

拉丁学名

Chloris sinic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亚纲

今鸟亚纲

食性

杂食性

生活环境

陆生动物

保护级别

无危

亚种

6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66

雀形目

形态特征

金翅雀雄鸟眼先、眼周灰黑色,前额、颊、耳覆羽、眉区、头侧褐灰色沾草黄色,头顶、枕至后颈灰褐色,羽尖沾黄绿色。背、肩和翅上内侧覆羽暗栗褐色,羽缘微沾黄绿色,腰金黄绿色。短的尾上覆羽亦为绿黄色,长的尾上覆羽灰色缀黄绿色,中央尾羽黑褐色,羽基沾黄色,羽缘和尖端灰白色,其余尾羽基段鲜黄色,末段黑褐色,外翈羽缘灰白色。翅上小覆羽、中覆羽与背同色,大覆羽颜色亦与背相似、但稍淡,初级覆羽黑色,小翼羽亦为黑色,但羽基和外翈绿黄色,翅角鲜黄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尖端灰白色,基部鲜黄色,在翅上形成一大块黄色翅斑,其余飞羽黑褐色,羽缘和尖端灰白色。颊、颏、喉橄榄黄色,胸和两胁栗褐沾绿黄色或污褐而沾灰,下胸和腹中央鲜黄色,下腹至肛周灰白色,尾下覆羽鲜黄色,翼下覆羽和腋羽亦为鲜黄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暗淡,头顶至后颈灰褐而具暗色纵纹。上体少金黄色而多褐色,腰部淡褐而呈黄绿色。下体黄色亦较少、仅微沾黄色且亦不如雄鸟鲜艳。

幼鸟和雌鸟相似,但羽色较淡,上体淡褐色具明显的暗色纵纹,下体黄色亦具褐色纵纹。

虹膜栗褐色,嘴黄褐色或肉黄色,脚淡棕黄色或淡灰红色。

大小量度:体重♂15-22克,♀15-21克;体长♂116-145毫米,♀119-140毫米;嘴峰♂10-12毫米,♀9.5-12毫米;翅♂75-81毫米,♀73.2-82毫米;尾♂42-55毫米,♀43-54毫米;跗蹠♂14-17毫米,♀14-17.5毫米。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金翅雀黑头金翅雀红腹灰雀
外观

体长约12厘米雄性约120~141毫米、雌性约115~140毫米145~179毫米
体重-雄性约15~20克,雌性约14~21克18~36克
分布区域日本、朝鲜、印度半岛北部、黑龙江下游、中国辽宁、河北等东部地区-欧洲、北亚、勘察加半岛、萨哈林岛、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内蒙古、河北等地
食性杂食性杂食性植食性
展开表格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和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中,尤其喜欢林缘疏林和生长有零星大树的山脚平原,也出现于城镇公园、果园、苗圃、农田地边和村寨附近的树丛中或树上。喜欢在乔木上栖息和活动,在西部和南部地区,有时也见上到海拔2000-3000米的中山地区林缘疏林和灌木丛中,不进入密林深处。

生活习性

迁徙:留鸟,冬季游荡。

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也成群,有时集群多达数十只甚至上百只。休息时多停栖在树上,也停落在电线上长时间不动。多在树冠层枝叶间跳跃或飞来飞去,也到低矮的灌丛和地面活动和觅食。飞翔迅速,两翅扇动甚快,常发出呼呼声响。鸣声单调清晰而尖锐,并带有颤音,其声似‘dzi-i-di-i’。

食性: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草子和谷粒等农作物为食。所吃食物几全是草子、豆科植物幼芽、稗子、糜子、谷子、麻子等植物和农作物种子。

分布范围

世界

留鸟:中国、日本、蒙古、俄罗斯联邦(东亚区)和越南。

繁殖地:韩国和朝鲜。

非繁殖地:中国台湾省。

游荡:美国。

中国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河北、河南、山西,一直往南到广东、香港、福建和台湾,西至甘肃、宁夏、青海、四川。

金翅雀分布图

生长繁殖

繁殖期3-8月,1年繁殖2-3窝。其中在北部多为1-2窝,南部多为2-3窝。在北方最早3月中下旬即开始配对,在树冠层间飞来飞去,或雄鸟围绕雌鸟炫耀,载飞载鸣,彼此相互追逐。营巢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地带针叶树幼树枝权上和杨树、果树、榕树等阔叶树和竹丛中。巢距地高1.2-5米。巢呈杯状或碗状,主要由细枝、草茎、草叶、植物纤维、须根等材料构成,有时也掺杂有棉、麻、羽毛等材料,巢的结构较为精致,内垫有毛发、兽毛和小片羽毛。巢的大小为外径7-11厘米,内径5-7厘米,高5-8厘米,深3.5-5厘米。营巢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协助雌鸟搬运巢材。每个巢需7-8天完成。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5枚。卵呈椭圆形。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的为灰绿色或淡绿色,被有锈褐色或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形成环状;也有的呈绿色、绿白色、鸭蛋青色或淡红色,被有褐色、黑褐色或紫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7.0-19毫米×12.4-14.5毫米,重1.6-2.1克。通常每天产卵1枚,多在7:00以前产出。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3±1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的雏鸟体重1.2-1.3克,全身除头顶、枕、肩、翅和背中央具有稀疏的灰色绒羽外,大部赤裸无羽,皮肤肉红色,雌雄亲鸟共同觅食喂雏,留巢期15±1天。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学名命名者与年代
1.金翅雀东北亚种Chloris sinica chabaroviStegmann, 1929
2.金翅雀俄罗斯亚种Chloris sinica kawarahibaTemminck, 1836
3.金翅雀小笠原亚种Chloris sinica kittlitziSeebohm, 1890
4.金翅雀韩日亚种Chloris sinica minorTemminck & Schlegel, 1848
5.金翅雀指名亚种Chloris sinica sinicaLinnaeus, 1766
展开表格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7年 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金翅雀全球种群数量尚未确定,但该物种被描述为常见或局部常见(Clement 1999),而全球数量估计数包括:约10,000-100,000个繁殖对和约1,000-10,000只在中国迁徙的个体;中国台湾约有50-1,000只迁徙个体,约50-1,000只越冬个体和100-10,000个繁殖对;韩国约有10,000-100,000个繁殖对和约1,000-10,000只越冬个体;在日本有约10,000-100,000个繁殖对和约1,000-10,000只越冬个体,以及在俄罗斯迁移的约10,000-100,000个繁殖对和约1,000-10,000只个体(Brazil 2009)。趋势判断:如果没有任何下降或严重威胁的证据,则认为种群数量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