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字湾别名丁字港、金口湾。即墨、莱阳、海阳三市的陆境南、西、北三面环绕,东部自即墨市的栲栳头到海阳市的坨南嘴间形成宽约2.5公里的狭口接丁字河口。海湾长宽各约12公里,面积约156平方公里。莱阳市的五龙河、即墨市的店集河、莲阴河和海阳市的白沙河流入湾内。因形如丁字,故名丁字湾。

清朝至民国初年,因湾水深阔,能容巨舶,沿岸曾设商港,位于西北部的即墨金口港,曾是胶东半岛南岸繁盛的名港。经数百年的泥沙淤积,已失去航运条件。

丁字湾是中南地区最为集中的优质天然麻石集地,花岗岩储量丰富,被列为中国十大石材基地之一。麻石,书名共岗岩,亦名黑云母,长石,是地层深处的岩浆上升后凝成的酸性岩。其英文名称来自拉丁语、意为“粒状”。丁字湾的麻石,为中颗粒浅白色结构耐温耐磨耐腐蚀,抗压度达2040公斤/平方厘米,是一种高级建筑材料。天安门广场、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岳阳楼等地,都留下了它坚不可摧的身姿。1958年修建北京人民大会堂时,因大量使用这种麻石而从望县调去石工800多名。丁字湾麻石的开采史上溯到西汉。据对我国一些古寺碑塔的取样分析,所用石料多取材于此。近年来这种石料还销欧亚的许多国家。丁字湾的麻石铺天下。

中文名

丁字湾

别名

丁字港

气候类型

海洋性气候

湖泊类别

咸水湖

地理位置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山东省政府《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着手建设丁字湾海上新城,丁字湾海上新城的发展重点是海岸整治、湿地修复、游艇产业、房地产产业、海洋高新科技产业。丁字湾海上新城西接青岛海滨、崂山风景区、田横岛、温泉旅游度假区,东临海阳凤城万米沙滩、乳山银滩,可形成我国的黄金海岸旅游度假胜地。丁字湾海上新城的崛起,将成为成为胶东半岛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点和最大亮点。 丁字湾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清《同治长沙县志》云:“丁字湾,县北四十里,石崔嵬,横出岸外,(湘)水至此出入纡回,形如丁字,故名--丁字湾。变名“金子湾”、“金紫湾”、“金船湾”,俗讹为“金子湾”, 这横空纡回的叫麻潭山,是著名的麻石之乡。距长沙城区仅12分钟车程,紧临国内大型内陆航运港霞凝新港,绕城三环,毗邻长湘公路(芙蓉北路)。

所属海域

黄海东北部

口门宽

2.8公里

入湾河流

五龙河,白沙可,蓬险河,店集河,贤友河

水文

丁字湾周围被山丘环抱,南,北方向为剥蚀山丘,高程为70米上,下为切割山坡地,表面被残积-坡积物覆盖,西北方向为冲积平原。流入丁字湾流有五龙河,白沙可,蓬险河,店集河,贤友河,黄塘河,鳌子河,朱埠河,羊郡河等。

潮汐

属不正规半日潮,一般高潮位为2.5米,低潮位为~2.5米,历史上最大高潮位为4.04米。海浪:丁字嘴附近出现过多次波高大于1.5米的大浪,其中最高约为3。5米。

海湾地形

丁字湾为一浅水海湾,水深大于0米的浅滩约占海湾总面积的2/3。2米等深线由湾口沿海湾中部向西北方向延伸,在麻姑岛附近折而向西,伸向五龙河口,其中沿海湾走向分布一系列长条形沙洲,较大的计黑沙,高沙,白马沙等,沙洲将湾底分隔成左右两条水道,其中断结有5米等深线构成的深槽,呈北东-南西方向向湾顶延伸,海湾最大水深23米,靠近湾口的栲栳岛,水深由湾口向湾顶逐渐变浅,湾内最大水深为12米(黑沙南部的深水槽)。此外在麻姑岛南面尚有两处水深大于5米的小型水槽呈北西-南东走向,长数百米。

丁字湾内沉积物可划分为两在沉在型:沙(包括中沙,细沙)和泥质粉沙。

中沙,细沙主要分布在湾口和湾中部的沙洲上,湾口区由于局部的泥沙运动潮流冲积,形成沙嘴及北西-南东走向的沙脊,湾内因为沙洲的存在而成条块状分布,中沙,细沙一般呈黄褐色,分选良好。

泥质粉沙是湾内主要的沉积类型,主要分海湾两侧的海滩,中部深槽及深槽靠岸边坡的一侧,海滩靠岸一侧,泥质含量增加颗粒变细,形成粉沙质软泥,粉沙质软泥多呈黄灰色,分选软并,但一般不含砾石。此外,烟台山附近浅滩出现局部分选差的沙-粉沙-软泥,湾口局部地区出现粗沙。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丁字湾

丁字湾位于即墨,莱阳,海阳三市的交界处,北纬36°32'40”,东经120°44'58”,海湾主体呈北西-南东走向,湾顶部在麻姑岛附近折而向西,继五龙河口向延伸,湾口则转向东偏南方向,整个形态大致呈“丁”字形,故名丁字湾,海呈狭长的半封闭的状深入陆地,从湾口到湾顶长22公里,最宽处(底坊滩至鲁岛附近)约12.3公里,最窄处(香岛附近)约2.5公里,口门宽(栲栳岛至宅南嘴)约2.8公里,湾内岸线蜿蜒曲折,岬湾相间,又被分成几个海湾(或称滩地),有栲栳滩,芝坊滩,鲁岛滩,力岛滩,湾顶滩及五龙河三角洲等,岬角处多为基岩裸露,形成海蚀崖,但多数因泥沙淤积已为潮水所不及。丁字湾周围被山丘环抱,南北方向为剥蚀山丘,西北方向为冲积平原。流入丁字湾流有五龙河、白沙河、莲阴河、店集河、贤友河、黄塘河、鳌子河、朱埠河、羊郡河等。

天气

丁字湾属海洋性气候,但因受五龙河谷地及莱阳盆地影响,季节性变较大,年平均降水量801.6毫米,其中6~9月全年降水量的75.5%,4~8月多生大雾,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冰冻季节,30年代曾出现年封冰40余天。

属不正规半日潮,一般高潮位为2.5米,低潮位为~2.5米,历史上最大高潮位为4.04米。

海浪

丁字嘴附近出现过多次波高大于1.5米的大浪,其中最高约为3.5米。

历史沿革

明代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僻的海滩。传说明中叶,有金姓父女二人逃难至此,结草为庐,捕鱼为生,周围海上的渔人偶尔至此,渐渐有了一个地方概念:金姓家那边海口,久而则演变为“金家海口”——“金家口”——“金口”。又过了许多年,金口成了村落。一天,一艘南方商船为避风暴驶进丁字湾,大风数日不停,船中所载粮食、淡水已尽,为解燃眉之急,他们便把船上所载的棉花、糖类、木料、竹料等货物卸下,想换点粮食、油、盐之类的东西。不意当地群众争相购买其货,船商意外发财,接着又就地购盐,运回南方,高价销售,又发大财。于是客商闻之纷来,金口日益繁华起来。

1621~1627年(明天启年间)金口开埠,此后日臻昌盛。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至清乾隆年间,金口港出现了通四海、达三江的繁荣景象,蚁舟盈港,南客北旅,往来不暇,最兴旺时,每天进出港的船只达百艘,港航贸易极为繁盛,在胶州湾诸港中地位十分显要。据《中华新形势一览图》载:金口“市街宽敞,店肆栉比,为沿海城市之冠;当烟台未开埠以前,南北贸易,此为枢纽。”据《郭嵩焘日记》载:金口港“惟驳船数十百号,鳞次布列。”“赴岗上,见小车运载豆饼、花生上船,以数百辆计,填塞行道。沿海遍历,初见此景。”据统计,当时金口商业区积聚着360家店铺,360盘油碾坊,360家妓院。大宗进口以棉花为主,纸、布、大米次之;出口则主要是豆饼、豆油。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在烟台设立东海关,金口属于所辖口岸之一。

1865年(同治四年),在金口设立东海分关。当时,金口港内可同时停泊150吨沙船30余艘,往返上海、大连、天津等地。光绪末年,金口港的吞吐量成为胶东半岛沿海港口之最。与通商业务相适应,邮电机构相继建立。

1878年(清光绪四年)三月,东海关试办邮政,随后金口开办了海关邮政。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金口于际泰商号设邮务代办。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设立镖局,为商号往来他埠护送银两,至1910年(宣统二年)由军队接替。其商埠防务,清末青州部分驻军调防金口;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金口设邮政代办所,

1915年,烟台镇守使由莱阳县派军驻守,以后有骑兵团、警备队等驻守;

1917年,金口建立三等邮政局,

1920年,金口设电报局。由于这里是商业区,税收机关设置较早。

1912年,胶州石河盐场署移驻金口,设盐税征收局。

1926年,胶州货物税局金口分卡改为金口货物税局,同年设航船征收局。在工商业和海运业发展的过程中,厂店的自卫与地方的警备,逐步引起当局重视。

1925年,设水上警察署,维持沿海治安。

自烟台开埠、青岛港兴起之后,各方客商大都到青岛、烟台交易,金口港逐渐被取而代之。金口港码头日渐淤浅,

民国初年载重300吨的船只只能停泊口外,

20世纪30年代,五六十吨的船只也不能进港,全靠舢舨驳运。[1]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10月,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视察山东时强调要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海洋经济科学发展之路,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丁字湾海洋新城项目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濒临青岛的即墨和烟台的海阳、莱阳这两市三县。“丁字湾海上新城”规划发展重点是海岸整治、湿地修复、游艇产业、房地产产业和海洋高新科技产业,功能定位是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其中,海阳市辖区内面积180平方公里,具体为陆上面积8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00平方公里。[2]

历史遗迹

北阡遗址

北阡遗址北辛文化距今约7000年。北阡遗址位于即墨金口北阡村北约50米的坡地上,南北最长处为270米,东西宽约200米,面积4万余平方米。遗址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北靠玉皇山,与莱阳相望,南依凤凰山,东面不远处即为丁字湾。遗址中心部分为一高台地,地势明显高出四周,最高处海拔近10米,地表形态为北高南低,中部高四周低,形成一个平缓的土丘隆起形状。1979年文物部门普查时发现,这一地域地表新石器时代遗物丰富,村民经常在此处发现陶片、鼎、鬶支脚、红烧土块及石磨棒、石斧等物品,表明该处地下为丰富的古遗址,因此被确定为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典型的贝丘遗址,并公布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3]

金口古港

金口港也叫金家口港,它位于即墨东北的丁字湾畔,曾经是名扬一时的北方著名港口。

如今的金口离海岸线已经有十数里之远了。但明朝和清代时的金口正好处在一个小半岛的顶端位置,它背靠一个十分宽阔的海湾,正是一个天然的避风良港。再加上丁字湾比较优越的港湾条件和金口紧连内陆的广大腹地的独特优势,当时的金口港自然具有发展成为一个大港所必须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金口经历了一段兴起、发展、辉煌到衰落的完整历史。一般认为金口港正式开埠的时间,至迟是在明代的天启年间(1621-1627)。由于金口地处青岛即墨的东北端,东临海阳,北接莱阳,南临青岛,具备“鸡鸣三县”的地理优势,辐射的市场十分广阔,加上邻近的莱阳、海阳等地的一些港口已经严重地淤积与衰落,从金口开埠的初期开始,大批来自南方的商船就频繁地来往于此,使得金口港迅速地呈现兴旺的景象。

到清代的乾隆时期,金口更发展成为胶东城区乃至整个山东的第一大海港,呈现出一派“商贾云集、商船林立”的繁荣景象。当时的金口港内可以停泊一百五十吨的沙船三十余艘,往返上海、大连、天津等港。清政府也设立了税关加以管理。

直至清朝的光绪末年,金口的吞吐量仍然是胶东半岛沿海港口之最。到了近代,随着港口的淤积以及青岛、烟台两大港口的先后崛起,金口港就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仍不失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港口,到1945年前后才最终被彻底废弃,重新成为了人烟稀少的小村落。[4]

雄崖所故城

雄崖所位于丰城镇,东临大海,西扼群峰。因其东北之白马岛上有一赭色雄伟断崖而得名“雄崖”。所城建于1402年(明建文四年),是鳌山卫统辖的守御千户所。古城为正方形,城墙外表砖砌,中间用黄土夯实,周长2公里。城有4门,各门均有门楼。城内外有城隍庙、关帝庙、菩萨庙、玉皇庙、九神庙、天齐庙、先农坛等建筑。清朝初年裁减卫所兵员,废除世袭千户,改设千总一员统辖驻军。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雄崖所随同鳌山卫并于即墨县,但因地处海防要冲,仍设巡检、把总统兵驻防。乾隆年间,雄崖所巡检移驻福山县海口,所城即成为一个村落。雄崖所城墙已全部颓塌,仅于城东南尚存一段城墙残基。现在村中的东西、南北两条大街即当年所城的主要街道。所城的东、北两门已无存。南门经多次修葺,门洞和城楼尚为完好。城门外题额为“奉恩”,内题额为“迎薰”。西门现存的拱券形门洞系明代建筑,长12.5米,外口高2.5米,内口高3.5米,底宽2.5米,门洞上方镶一石额,题为“镇威”。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雄崖所东瞰大海,与迎面的白马岛咫尺对峙;西扼群峰,同背后的玉皇山唇齿相依。地势险要,选位得当,实为古代海防要塞。因其对面白马岛上有一雄伟的赭色大断崖,故名为“雄崖守御千户所”,简称“雄崖所”。

元末明初,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屡遭倭寇入侵,沿海居民深受其害。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倭夷入寇,即墨、诸城、莱阳沿海居民多被害。”于是,明政府便在东南沿海择要设戌,广建卫所,以抵御倭寇之入侵,保境安民。即墨境内的鳌山卫,雄崖、浮山二守御千户所就是于明初设置的。

现今雄崖所村西首的南、北颜武二村,也是由当年所城的演武场演变而得名。雄崖所的居民,大多为当年守卫所城官兵的后裔,如李、王、赵、韩、陆、陈等氏族之祖先,都曾任过雄崖所千户之职。据雄崖所《李氏族谱》记载:“李氏世居河南开封府阳武县。一世祖李老保曾任元代山东平章政事,于吴元年归附明军,并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招降元军贺宗哲部,被监禁身死狱中,后被追赠为荣禄大夫、左柱国(一品)。二世祖李颜为武德将军(正五品),三世祖李斌因靖难之役有功,世袭武德将军,并于永乐二年被封为雄崖所千户司,阵亡。四世祖李荣以下至九世祖李茂新均为世袭千户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