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带镇,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位于成都市东郊,面积42.6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4997人(2020年[7],下辖6个村、4个社区2019年)。

中文名

洛带镇

别名

甑子场,东山重镇

面积

43平方公里

人口

24997人(2020年)

下辖地区

6个村、4个社区

所属地区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

地理位置

位于成都市东郊

行政区划代码

510112102

行政区类别

政府驻地

府兴街132号

气候条件

亚热带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

洛带会馆,客家博物馆,客家公园

电话区号

028

历史沿革

秦灭蜀置蜀郡,洛带属成都县管辖。从秦至唐初,洛带为驿道上的重要驿站。

相传洛带在三国时就已有街,名“万福街”;后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景街”。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分成都县东置蜀县,洛带属蜀县。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分蜀县广都置东阳县,洛带隶属东阳县。

北宋皇祜年间(1049年-1054年)的《圣母堂记》里,称“洛带”为镇。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张溥所撰《灵泉县瑞应院祈雨记》有载:“府之邑灵泉,而邑之镇日洛带”;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编发的全国性地理志书《元丰九域志》(卷七)明确记载成都府灵泉县辖:“一十五乡,洛带、王店、小东阳三镇”。

明洪武六年(1373年),洛带隶属简阳县。明末清初时期,移民运动和“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使来自于异乡的客家人在四川洛带生根。

1955年,定名为洛带区。

洛带镇风景

1976年,洛带划归成都市龙泉驿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洛带镇,位于成都市东郊,西距成都市区18千米,南距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11千米,距离成渝高速阳光城入口3千米、双流国际机场43千米,北距洪安火车站6千米,面积42.65平方千米。

气候

洛带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质、空气均达国家标准。

自然资源

洛带镇林地面积22491亩,林地覆盖率35.33%(丘陵地区林地覆盖率55.6%),绿化率99.6%,退耕还林2222.4亩。

行政区划

洛带镇辖3个居委会4个村委会,洛带镇人民政府驻府兴街132号。

(一)居民委员会(3)

八角井社区·老街社区·长安街社区

(二)村民委员会(4)

柏杨村·岐山村·宝胜村·松桥村[2]

统计用区划代码城乡分类代码名称
510112102001121八角井社区居委会
510112102002121老街社区居委会
510112102003121长安街社区居委会
510112102004121菱角堰社区居委会
510112102200220松林村村委会
展开表格

人口民族

2019年,洛带镇户籍人口29408人。

2021年6月28日,龙泉驿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公布,洛带镇常住人口24997人。[7]

经济

洛带镇是国、省、市重要文化旅游城镇,支柱产业是特色文旅产业,年均游客量保持在600万人次以上,“十二五”期间实现文旅产业收入55亿元。2015年,洛带镇GDP突破25亿元,文旅产业收入实现11亿元,城镇综合实力位于四川省乡镇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百强乡镇第八位,文旅产业综合实力位列四川省前茅。

2016年,洛带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6.6亿元,景区接待游客528.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5849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4334元。

文化

名称来源248次播放00:57洛带镇,西部唯一的客家古镇

相传洛带在三国时就已有街,名“万福街”。后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景街”。“洛带”原作“落带”,其得名有两个来源:其一,传为三国时蜀太子刘禅在镇上玩耍,为捉鲤鱼而不慎将玉带掉入镇上一口八角井中而得名“落带”;其二,因此地有一“天落之水状如玉带”之河,故称“落带”。后逐渐简化约定俗成为“洛带”。“洛带”之名最早见于唐末五代人杜光庭《神仙感遇记》所载“成都洛带人牟羽矣”,说明“洛带”之名成于唐末以前。

客家文化

洛带镇是西部客家第一镇,常住客家人口达95%以上,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客家古镇,是四川客家聚集区的典型代表。明末清初,来自于异乡的客家人在洛带生了根,经历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客家风俗文化,洛带古镇保存着较完整的客家文化,古镇及周围的乡民多为广东移民的后裔,走入其间能感受到浓郁的客家传统。客家文化是洛带的独特印记,是洛带古镇的灵魂与根基,为洛带经济发展起着牵引带动、核心支撑作用。因此洛带镇又被世人称之为“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洛带作为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的核心分会场之一,确定了洛带镇在世界的客家文化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洛带古镇有客家龙舞和客家婚俗、客家水龙节、东山客家话以及客家祭祖仪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

  • 客家龙舞

客家龙舞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洛带素有舞水龙祈雨的传统,拥有男子龙、女子龙、娃娃龙等几支专业水龙队伍。

洛带的客家龙舞以“刘家龙”为代表,其名得于参加舞龙的都是江西籍客家人中的刘氏家族人。刘氏家族人在洛带镇已经居住了14代300余年之久,刘家吉庆节日在古镇舞龙,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刘家龙舞直接从中国古代龙舞发展而来,历史悠久,家族内部传承且一直没有中断,因此保存了较多的中国古代舞龙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朴的仪式。

  • 客家水龙节

客家水龙节是第五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客家水龙节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民俗活动。古时,客家人即在每年夏季以舞水龙祈求雨水和丰收,相沿成习,后随“湖广填四川”带到洛带,并逐渐演变成今日的“客家水龙节”。洛带“客家水龙节”自2001年举办以来,有着300余年历史的“刘家龙”,也在最初两支男子龙队基础上,逐步增加了女子龙队、娃娃龙队和板凳龙队。

洛带的客家龙舞以“刘家龙”为代表,其名得于参加舞龙的都是江西籍客家人中的刘氏家族人。水龙九节,夏日伏旱,舞水龙是为祈雨。舞龙者皆赤裸上身,只穿一条短裤,上下腾挪;观赏者用水枪、水盆泼射龙,前后追堵。客家人以水为财,泼得越湿,人越旺财,舞者和观者攻防进退,刘家龙也成为客家文化中具吸引力的一项活动。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带镇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大会馆”等明清客家建筑群50余万平方米,四川客家家风馆等各类客家展馆祠堂50余个。

洛带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部浓缩了的客家移民史,极具历史、建筑、文化、科学价值,体现了移民文化的丰富、演绎了古典建筑的多彩

广东会馆又称南华宫,由入川广东籍移民捐资修建,承袭了客家人的古老建筑风格,是全国保存较完好、规模较宏大的会馆之一。

湖广会馆稳重厚道,是湖广籍移民捐资修建,由牌坊、戏台、耳楼、中后殿和左右厢房构成,较完整地反映了湖广移民的艰苦创业和社会生活,馆内设有四川客家博物馆,常年免费举办“中国西部客家民俗文物展”,陈列其中的400余件客家文物、民俗民物以及红色革命成果展示等实物或图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5]

川北会馆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原址位于成都市卧龙桥街,1998年迁建至洛带镇正兴村,为旅蓉川北藉商贾聚会联络据点,现仅存大殿、戏台,戏台为二层,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雕花门窗,顶饰藻井。迁建后的川北会馆占地约3330平方米,四合院布局,由山门、戏楼、正殿和庭院组成。山门、戏楼房顶为歇山式,正殿为穿逗式架梁,单檐歇山式屋顶,筒瓦覆盖。建筑部位的木雕、石雕刻技精美,为典型的川西神庙建筑风格。

洛带镇建筑

江西会馆万年台至今仍是洛带镇的文化活动中心

江西会馆位于洛带镇江西馆街,原名“万寿宫”,座北向南,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由江西籍客家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捐资兴建,供奉赣南乡贤神祗“许真君”,为清代填川江西人联络据点。江西会馆为四合院布局,主体建筑由大戏台、民居府、牌坊、前中后三殿及一个小戏台构成。江西会馆在整体布局和建筑美学方面都颇有价值,在中后殿之间的天井里还有小戏台,为四川会馆中独有。

古树

三峨山上有红豆木、古柏、松树、桂花、香樟等树种树龄大多在二、三百年以上。其中10余株红豆树最珍贵,据传是客家先民清初入川时从广东带来的红豆种,在洛带镇播种,是客家先民念念不忘原乡的历史见证和寄托相思的象征物。

房屋特色

屋顶形制

洛带镇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基本形制,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以及盔顶、顶、单坡、囤顶、平顶、圆顶、栱顶、穹隆顶、风火山墙式顶与扇面顶等多种。其风格隋唐时代的大屋顶厚重而舒展。大气磅礴;宋代大屋顶在优美中透露峻肃之气;元、明、清时代,大屋顶造型向峻严、耸起方向发展。大屋顶形制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沿袭了数千年,走过了一条由简入繁、由繁化简的道路。

建筑文化所体现在大屋顶的伦理色彩很强烈。比如琉璃瓦的采用十分讲究等级,以黄色为最显贵之色。大屋顶以庑式殿为最尊,歇山次之,悬山又次之,硬山为下,而攒尖顶为末。庑式殿:造型最大特征,是略有凹曲之势。檐角与檐口向上反翘。在欢愉情调之中透露出庄重,雄伟之感。多见于宫殿帝王陵寝与大型寺庙殿宇之上。

歇山顶

在建筑文化中伦理品味仅次于庑殿顶的大屋顶形制。它有九条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整个屋面造型,上部为双坡型,在双坡的左右,是两际山花,富于装饰美感。下部为四个坡面,前后与上部双坡自然连接,呈凹曲线,下垂到檐口略有起翘。

这一大屋顶之脊曲直多姿,形象华美。悬山顶:这是“人”字型屋顶的一种形式。其基本造型为两坡式。由于山墙两际屋面挑出,所以也称为“出山”、“挑出”。单脊,位于两坡交界之处,往往以瓦或砖铺砌。脊上常以走兽、宝瓶或花卉为饰、为雕塑之作。脊两端做出鳌头、象鼻子与燕尾等形象。

攒尖顶

多见亭。基本造型为一顶尖高高在上,为尖锥形大屋顶形制。其平面随建筑形状而各呈其态,有圆形、方形与正多边形之别。圆形平面的屋面用上小下大的“竹子瓦”铺砌,其余一般以筒板瓦铺盖。

卷棚顶:将歇山或硬山顶的正脊做成圆弧形。便是卷棚顶。有所谓“歇山卷棚”,“硬山卷棚”两种。是屋脊的一种大屋顶形制。因而在外观上,少耸起之感,屋面比较平缓,给人一种温和、圆柔之美感。

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具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是高耸而形成坡面。二是屋盖宽大,出檐深远。三是檐下斗拱成为力学结构上必不可少的构件。四是屋顶上充满弧形曲线之美,檐角、檐口呈起翘之势。五是建筑环境中少雕塑之装饰。檐口呈起翘之势。五是建筑环境中少雕塑之装饰。

硬山顶

“人”字形两坡顶又一形式。屋顶两坡交界处常以片瓦或砖铺砌成单脊。两侧山墙与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使得山墙形象颇为突出。由墙两际有时砌作方砖博风板。

客家方言

首先从语言上看。客家话是客家先民把唐宋时的中原话语携带到南方,并同周边民系及畲族等少数民族语言有一定程度的借鉴和融合,最终形成客家话,因此我们称客家话是“活在21世纪的汉语活化石”。洛带镇客家人所说的“土广东话”,实际上是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中携带出来的语言,虽然它同四川官话有少量的交融,但其精髓和风貌依然没有改变。

举例而言:洛带镇客家人至今称“太阳”为“热头”,“月亮”为“月光”,“昨天”为“秋哺日”,“公公婆婆”为“家官家娘”,“睡觉”为“睡目”“洗脸”为“洗面”,“一日三餐”为‘食朝食昼食夜”,“穿件外衣”为“著件面衫”,“用菜下饭”为“拿菜绑饭”……这都说明客家话有很坚实的古代汉语基础。

这么一种古老的汉语,就像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一样,流淌在洛带镇的田野乡村、集市茶馆,流淌在每一个客家人的生命旅程中,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客家儿歌

简述

洛带东山客家地区民间儿歌,一方面它全由客家话写成,用客家话说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客家人对儿童教育问题的深切关注。

《劝孝顺》

桃花树,李花树,红红白白开无数。一番大雨,一番风,千花万花一夜空。昨晡(昨天)看花花正好,今晡毛(无)花只有草。细子(小孩)大了(音利)大人老,孝顺爷娘要趁早。

《劝友爱》

家务想顺遂,先要弟兄姐嫂能和气。阿哥惜老弟(音胎),免祸又免灾。老弟敬阿哥,年年好事多。大嫂惜小郎,年年有钱长。小郎敬大嫂,年年赚元宝。弟兄和气家不分,代代有好子孙。姐嫂和气家不败,子子孙孙福气大。

《戒好吃》

三六九,赶场走,打平秋,食烧酒。你敬我,我敬你,钱多钱少不稀奇。食一台,又一台,今场食了二场来。大食当小赌,屋头没米煮。

客家婚俗

婚姻乃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它作为一种人生仪礼,在我国各民族和地区都得到普遍重视,其间的风俗样式和文化内涵也十分绚丽和丰厚。婚姻习俗的最基本格调,既不同于人生之时的躁动和不安,也不同于人死之际的沉郁和苍凉,因而呈现出一种游艺性质十分明显的热辣风格。

洛带镇客家人的婚姻习俗在具备这一基本风格的同时,还掺杂了大量的民间歌谣,以及一系列的地方性仪礼法则,显得更为热闹和繁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其中一些旧的礼俗,过于繁琐的细节已经在慢慢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更为文明和实用的新风尚。但是,他们传统婚俗的独特和新奇却是有目共睹的。

合八字

客家一旦有媒人上门提亲,第一件事就是考察男女双方的“八字”是否相合。按照客家传统的婚姻观:合,则令后子孙康健,恩爱同心白头偕老;不合,则家境不宁,妻离子散,家庭解体,因而它是婚姻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八字又分“草八字”和“红八字”。草八字,是指媒人最初向女家讨取的八字帖,由于多书于草纸上,故称“草八字’。另外还有一种用嘴说的,称作“口八字”。两者都不属于正规的八字帖。“红八字”则不然,它是将男女双方的八字写在很正规的红纸封套内,表示两家正式定亲。

客家合八字,是请专门的“八字先生”进行查看和确定的。

解放以前,客家另有一种合八字的土办法,即不通过“八字先生”地查看,而直接由男家把双方的八字装入碗中,放于水缸之内,缸口用盖封严,经一日夜,再揭开看视。如果二碗相偎相倚有并蒂之势,那么说明这对新人的八字相合;反之,则不然。男家讨取女方的八字帖后,通常要和自己的八字帖一起,双双压于家中神龛的香炉下,让家中的天地神灵和历代先祖再作考察。若八字合不来,家中便会出现某种不祥的预兆。当然,以上这些都属旧的封建礼俗,早已为现代客家人所摒弃。另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陈旧观念,也不再作为洛带客家人择偶的重要标准。

洛带镇客家人结亲,一般被安排在冬腊二月。这时正值农闲,人们刚刚从忙碌地收获季节里安闲下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操办婚事。客家结亲历来都是伴随着丰收之后的喜悦,因而呈现出一种无比欢快和闲适的热闹气氛。

过礼

洛带镇文化

过礼是在结亲的当天上午(或前一日)进行,也就是由男女双方互相交换结婚礼物。首先由男方选年轻健壮的男子数名,作为前往女家的送礼之人。这些人装扮洁净,相貌英俊。礼物多为用红墨水点染过的花生、鸡蛋、核桃,以及一个完整的猪头和数十把挂面。关于猪头,客家人有专门的顺口溜述说它的好处:“猪头扁尖,换你屋里的大毛辫。”女方回礼实际是娘家的陪奁和嫁妆,这些回礼勿需自送,就由男方的送礼之人顺便带回。由于“过礼”通常是用箩装肩挑,因此到了冬腊月,客家聚居地的乡村田野便呈现一种花花绿绿的过礼奇观,一拨刚去,一拨又来,引得过往行人和田中农夫翘首观盼。

杀喜猪

客家结亲时的杀猪和年节杀猪不同,年节杀猪一般在院外空旷处,而结亲时的杀猪则在堂屋中。家主以是否一刀致命判别结亲后的吉凶。

哭嫁

新娘在过门的前一天晚上,须于娘家伤伤心心大哭一场。谓之“哭嫁”。哭前于水桶中点七星灯,父母焚香祭祖,禀告女儿即将出嫁的消息。女儿跪红毡或蒲团上,哭述亲爹亲娘、哥嫂弟兄以往的好处,对过门以后的陌生生涯感到惶悚和惊恐。父母双双坐高凳上,也随之泪眼婆娑。客家哭嫁的歌词哀婉凄绝,自成体系,表达出旧时代女子婚姻不能自主的悲伤心情。客家哭嫁还喻示着女子的贞洁,因此哭得越是长久和动容,越是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好感。

上头开脸

新娘于出嫁这日清晨需早起,穿好嫁裳坐在妆台前,背上背一面镜子、一本日历,脚下踏着一面竹筛。懂得“皇历”的妇女于新妇背上耐心翻看日历,待择得上头吉辰,再由另一名女客操梳。梳只梳三下,然后用丝线搓绞新妇脸上颈下的汗毛。此时忌毛脸姑娘、孕妇、寡妇在旁窥看。

迎亲送亲

客家迎亲由媒人率新郎及十二名童男,一起前往女家。去时,媒人手提一只红毛线拴缚了提梁的烘笼,预备为新娘暖轿时使用,因为过去的客家新娘出嫁,无论贫富,都是坐轿前往。烘笼的另一个用处,据说是为了新娘解手方便。倘若遇到几十里、上百里的路程,有个烘笼在轿中,也可免新娘内急之苦。娘家送亲,需选四至六对童男女(哥嫂除外)随同新娘和媒人一起,前往男家。

拦媒谢媒

媒人率新郎等来到女家迎亲时,女家需用长凳拦住大门,其余通道也派人把守,俗称“拦媒”。拦媒反映了旧时妇女对待媒人的客观态度。谢媒则不同,当媒人把新娘迎回男家时,并不急于进入男家院落,而是于大门外高傲立住,等待新郎及其父母前去谢媒(客家也称“谢红”)。媒人此时信口诌说四言八句,到一段落,男家需马上递以“红包”。不满其欲,则不肯进屋。

洛带镇风俗

旧时花轿抵达男家,还要行“回车马仪”。俗传新妇出嫁,本家死去的祖宗也要前来送亲,故此时需将其遣回。通常主持回车马仪的都是客家厨师,因厨师对当地的红白习俗大多了如指掌。先在托盘上盛一碗米,点燃九品大蜡,然后厨师一面念回车马词,一面抓盘中米各处撒打。鞭炮过后,厨师操刀,割破一只雄鸡的喉咙,速以血环洒花轿四周,一直洒到新房门前;并捋一片鸡毛,沾血贴于新妇门楣上。

轿夫一直将轿抬入男家天井,一头在堂屋台基上,一头在下面天井里,形成一种不均衡的斜势。男家这时需上前谢轿夫。当轿夫将轿落于堂屋平坦处时,需念:“轿子落地,买田置地;轿子放平,儿女成群。”新妇下轿,烘笼将一活泼可爱的男孩提住。一人急急趋上,端米筛于新妇头上猛筛。筛内置柏树枝,桠上拴小铜钱。又一人接过小孩手中烘笼,奔人厨房,添火加炭,提出后置堂屋地下,用一大箩筐翻转扣住。娘亲牵引新娘坐箩上,号日:“烘胎”。哄胎之时,有妇女在旁念诵歌谣:“今年坐箩箩,明年做阿婆......”盼其早生早养,及早完成承嗣香烟的任务。

拜毕高堂,新郎引新娘缓缓进入洞房。

新郎穿着鞋跳上床去,将席子四角—一踩踏,踩后新娘方能落坐席上。这种踩席习俗,据说可以免除新妇今后外遇的可能性。烘笼这时也提入洞房,置于床前,谓之“暖房”。

婚宴开始后,新郎新娘挨桌敬散烟酒糖,务必成双。受敬者需即兴说唱祝贺词。送亲而来的娘家人单坐一桌,位置在堂屋正厅,且桌上的菜要比其他桌子多出三样,这三样还不能是“重皮子”(不与其他菜重复)。既然男女两家已结为秦晋,男家在道义上理当对娘家的人格外优待。

闹房

客家闹房仪式实际上是安装床榻的戏谑仪式,并通常由木匠主持,一面安装和架接着床板、床框,一面和围观的人一道共同取闹。这时闹房的人大多为男子,个个出口成章,言语粗放。木匠不时穿插具有固定格式的“斗床歌”,以此作为仪式的引导。

男子闹过,则由妇女、老人和孩子前去闹房。客家有经验的闹房者,往往能够触景生情,随手拿起一物,即能编成合输压韵的顺口溜。这种顺口溜,实际也就是中国古老的“撒帐词”,一词既出,新人必须向诌说者散发喜糖喜钱。

新娘于结亲后的次日清晨,需向公公婆婆敬奉洗脸水。尤其是第三日清早,需焚香膜拜男家的灶神。祈盼灶神赐福自己,烧火熊旺,煮出的饭菜可口香甜。回门过后,男家还要举行“会亲”仪式,遍邀女家亲友前来赴席,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和认识。自此以后,一对新人的人生历程就算正式开始。

舞龙民俗

以“刘家龙”最负盛名。刘家龙分为火龙和水龙,火龙七节,水龙九节。夏日伏旱,水龙则大显身手,是为祈雨;年初一到十五,火龙则每日飞舞,是为祈福。这为古镇又增加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斗山歌

客家人每年端午节有斗山歌的风俗习惯,山歌内容丰富多彩,全面反映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和情感世界,唱腔婉转优美,唱记号生活气息浓郁,颇为动听。

当地美食

客家豆腐

豆腐是中国的特产,更是闽西客家人日常生活离不开的菜肴,真可称为“豆腐王国”。客家人由于长期的迁徙,艰苦的生活,和豆腐结下了不解之缘,创造了一整套制作独特的豆腐菜肴。

豆腐干

豆腐干:豆腐干是客家著名的“八大干”之一。其大小约二寸半见方,薄如纸,呈金黄色,透明,嚼起来略带咸味,便于携带、保存,一般可保存两至三个月。这便是客家人为适应迁徙生活而制造出来的一种特殊食品。

酿豆腐

酿豆腐:酿豆腐是客家人生活中常吃的小吃。其制作方法:把豆腐切成约一寸见方的小块,投入油锅中炸少许时间,取出沥干,再放入调有八角、五香、辣椒等佐料的肉汤中用温火慢煨,吃时再撒上些胡椒面、葱花,味道尤为鲜美。1918年5月,孙中山先生到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视察同盟会会员时,特地吃了这道家乡菜,赞不绝口。

豆腐丸

豆腐丸:豆腐丸是这道菜的总称,它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水煮豆腐丸,将豆腐捣碎后,拌入地瓜粉及肉丁、笋丁、香菇丁,伴以佐料,待汤水煮沸后,用汤匙一个一个舀入锅内,待豆腐丸浮上水面,便可食用,此菜常作家肴;第二类是清蒸豆腐丸。将豆腐捣碎后,调入肉丁、地瓜粉及其它佐料和捏成丸,放入蒸笼蒸熟,伴入调料食用,味道鲜美,并能充饥;第三类是年节佳肴,最著名的可算是宁化的“松丸子”。宁化人在正月初一和立春时辰必吃“松丸子”,取其“松”之意,即吃了“松丸子”人可一年轻轻松松,所以,它是客家人年节中常用的菜肴。“松丸子”主料豆腐,配以炒熟的花生米、葱头、地瓜粉、香菇丁、荸荠丁等等,捏成圆球状,投入油锅中炸至黄色,捞起沥干备用。待春节期间,有客来访时,作为整个酒席的最后一道菜,献给亲友,祝愿他们在新一年里事事如意,轻轻松松。

卤鸡

选用肥猪鬃脑肉和大鸡腿肉,用刀切碎捣烂,再用适量的鸡蛋清和精面粉、食盐调和后,铺在盆内,放到锅里蒸熟,如认为油腻过甚,可将浮在面上有余的油质,移作他用,再蒸片刻,取起食之,质松滑、味香甜,入口消溶,津津有味。此菜四季适用,非普通的筵席上所有。

布袋鸭

选用肥鸭一只,宰后,先用冷水浸片刻,再用滚水脱毛,然后用清水洗净,从颈侧处剪开二寸许的大口,把内脏取出,洗净腹内,用锋利小刀从两翅膀处把鸭骨剔除,仍保持鸭体完整,再把在剔出鸭骨上削下的鸭肉,和切碎的金钩、对虾、鱿鱼、瘦猪肉、冬笋(或笋干)、香菇及莲子,加少许食盐混合起来,从颈侧开口处纳入腹内,即用线将口缝紧,放在长盘内,置蒸笼中蒸到熟透,取出食时,剪开线,用筷子夹开,连肉带馅一起吃,真令人说不出其中的妙味。也有用叉烤的,在鸭腹内加灌点肉汤,名为灌汤烧鸭,味比蒸得更香。此菜四季适用,在丰盛的筵席上才有。

全香菇

选用干的厚菇或花菇每盆150克,净茶油50克,先把菇脚剪掉,洗净后,用清水浸泡发胖,倒去清水,将菇面向下贴在扣碗内,茶油从上淋下,放在蒸笼内蒸好,两手即将扣碗倒在瓷盆内,加少许麻油,清香可口,别有风味。此菜四季适用,为荤素筵席上的佳品。

军屯锅盔

军乐镇“酥锅魁”,又名“酥油千层饼”,是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县级市、原彭县)的汉族传统小吃。历史悠久,做工考究,独具风格,以香、酥、脆、细嫩化渣而名扬川西。博客小镇只有一家,味道正宗,价格公道跟市区价格一样,老板人很好。

交通

洛带镇距离成渝高速阳光城入口3千米、双流国际机场43千米,北距洪安火车站6千米。成洛路、成环路东西南北贯穿洛带镇,是成赵公路、成洪公路、洛黄公路三路交汇处。

洛带古镇距离三环路约15公里,距天府广场2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乘坐市内公共交通或者自驾车都可以很方便地到达。

1、公共交通方式:

可在成都市区乘坐公交2路、4路、10路、58路、71路、80A路、81路、91路、92路、94路、97路、98路、101路、122路、533路、819路、855A路、855路等公交车到达五桂桥公交中心站,然后在五桂桥公交中心站转乘219路公交车直达洛带客运中心站,全程票价2元,支持电子钱包。或者可以在成洛大道沿线任意公交站台乘坐219路公交车到达洛带古镇。

洛带可以中心站内还有以下公交车:850路(龙泉汽车总站--洛带客运中心站)、850Q路(洛带客运中心站--洪安车站)、852路(洛带客运中心站--石板滩站)、853路(洛带客运中心站--金龙长城站)、861路(洛带客运中心站--草坪村站)、863路(洛带客运中心站--万兴站)、881路(洛带客运中心站--止马店村站)、883路(洛带客运中心站--大兴场站)、884路(洛带客运中心站--梨园村站),以及旅游专线车成都旅游集散中心至洛带客运中心站的客运班线。

2.自驾车:

从成都市区至洛带可沿新华大道东延伸线——成洛大道直行,向东经多宝寺、槐树店、十陵、西河场到成洛大道槐树街路口(洛带镇入口)右转,进入洛带古镇景区。

社会

古镇建设

打造酒吧一条街

2007年8月,龙泉驿区旅游局了宣布,相关部门将再投入1亿元,启动洛带古镇二期整治工程,给洛带注入文化。

洛带镇

洛带古镇二期整治包括对八角井街、黄家河片区的综合改造;对古镇核心区特色院落打造、“财神大道、三百神梯”等旅游景点及附属设施建设、南干道延伸段进行建设。此外还将对以古镇基督教堂为核心的广场片区进行改造,该教堂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乡村教堂。

二期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已通过相关部门的评审,施工设计也已基本完成。古镇的一期工程主要是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二期工程则将对古镇注入更多的文化色彩。现已推出女子街,女孩们可以在商店里选自己喜欢的服装,在一处景点拍照留恋。

洛带相关部门正加紧落实成都私家收藏博物馆集群项目,以及国际浓园公共艺术村项目、福建会馆、湖南会馆和客家乡村会馆、醋博物馆等项目落地情况,进一步做好协调服务,解决征地拆迁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启动。

洛带镇加快推动古镇至金龙湖景区道路、水杉路、南干道西段启动前各项工作,以此改善旅游景区环境,推动产业发展。

洛带镇同年还将新建5座星级公厕。其中,古镇上场口新建120平方米四星级公厕1座;凤仪巷新建70平方米的三星级公厕1座;八角井整治新建3座公厕,面积约300平方米。并改造利用位于区二医院、新民饭店、洛带粮站内3个单位内部公厕,满足节假日游客需要。

启动

客家民居

建设

洛带镇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引进就业岗位多的项目。全力启动客家民居建设,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龙泉驿区将结合洛带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客家民居点位确定在成洛大道以北(柏杨村七、八组),总计划用地面积412.8亩,可吸纳约3000户,10000余人。

设计方案于2009年3月通过了龙泉驿区规委会的审查,一期占地面积100亩,净地68.2亩,建筑面积6680余平方米,已完成拆迁、勘测、三通一平和打围工作,2007年5月破土动工,预计2008年2月主体封顶,6月全面完工。建成后可让已征地“过渡期”农民全部住新房,新征地农民“即拆即住新房”。

博客小镇

集娱乐、美食、休闲为一体的洛带博客小镇一期已于2012年4月29日正式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客家土楼博物馆、岭南街区、客家美食街区的博客小镇一期共有2万多平米,将有30余商家入驻,其中由年画、泥塑、竹编、香包等非物质遗产组成的洛带民间艺术保护发展中心将扎根土楼博物馆。

可以走进土楼,近距离接触非物质遗产、观看非遗传人的精彩工艺表演外,还可在客家美食街区品尝种类繁多的客家美食和来自天南海北的特色小吃,做一回“好吃嘴”,并可走进古典生活家具生活馆、画廊等文化艺术区,感受艺术文化魅力。

服务机构

中国农业银行、成都农商银行(原成都农村信用社);洛带镇邮政所;中国电信洛带营业厅、中国移动洛带营业厅。

古镇学府

洛带镇第一小学、洛带镇第二小学校、龙泉驿区双槐中学、成都市洛带中学等。

旅游

最佳旅游季节

每年7月26、27一般会举行水龙节(类似与泼水节),场面热闹,极具客家特色。

国庆节期间将可以欣赏到客家婚俗表演,具有汉民族婚俗“六礼”全过程,如哭嫁、亲迎、抬花轿、轿夫说四言八句、踩篾席等;客家火龙、水龙表演。洛带客家的火龙、水龙,其舞龙法保留了入川前地道的江西客家舞龙法,保存了较多的中国古代舞龙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朴的仪式,也是客家文化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项活动;洛带镇著名的传统庙会之一城隍会等。

一街七巷子

洛带古镇景区内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大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千年老街、客家民居、客家博物馆、客家公园、燃灯古寺均保存完好,总面积达20000余平方米,是我国古代建筑“大观园”中的一支奇葩;景区核心部分呈“一街七巷子”(分别为老街、北巷子、凤仪巷、槐树巷、江西会馆巷、柴市巷、马槽堰巷和糠市巷)格局,空间变化丰富,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属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整个“一街七巷子”是一个完整而封闭的防御体系,若将所有巷子和街道的大门全部关闭,里面的人是完全无法出来的。这是客家先民长达千年迁徙智慧的结晶,是客家围楼建筑特点的演变、发展和传承,这在全国所有客家古镇中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一街七巷子”、“五馆一园一寺”形成了整个洛带古镇的旅游观光画面,融合了移民、会馆等元素的客家文化是洛带文化的主流,客家人、客家话、客家建筑、客家风俗一起构筑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洛带古镇正以“天下客家第一镇”的形象,受到海内外客家人和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目前洛带古镇景区正在创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江西会馆

江西会馆是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18年由江西籍客家移民筹资兴建。坐北向南,主体建筑由乐楼、左右厢房、院坝、前中后三殿及一个小戏台构成,复四合院式,占地面积1185平方米。该馆整体布局严谨,空间安排合理,尤其是中后殿之间的天井里伸出一个小戏台,其构思独特,为四川客家会馆中所未曾见。

该会馆具有较高的建筑美学价值,经常被影视界选为拍片场所。现四川省客家研究中心和四川客家海外联谊会均在该馆中挂牌成立研究基地。

川北会馆

川北会馆后来迁至洛带镇,该工程总占地五亩。因成都市城市旧城改造的需要,将该馆由卧龙桥街,迁至洛带古镇,该馆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广会馆

湖广会馆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广籍移民于清乾隆11年(1746年)捐资修建,因供奉大禹,又称"禹王宫"。会馆坐北朝南,依中轴线对称排列,建筑面积277平方米。馆内现有大小不等、仪态各异的观音塑像多尊,无不惟妙惟肖,其中尤以大殿一尊卧式巨型睡观音为罕见。殿廊彩绘观音故事壁画独具风格,引人入胜。馆内天井虽无下水道,但无论下多大雨,即使街上已洪水漫涨,该天井也不会淌水漫延,为该馆一大奇迹,传为大禹保佑之故。

广东会馆

广东会馆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洛带镇的标志性建筑,又名“南华宫”,清乾隆11年(1746年)由广东籍客家人捐资兴建。会馆座北向南,主体建筑面积3310平方米。馆内石刻楹联条幅保存完好,联文取意及书法镌刻堪称上乘。其中“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一联最能反映客家先民拓荒异乡的创业艰辛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该会馆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迄今为止四川省乃至全国保存和维修得最好的会馆之一,是清代留存至今最为雄伟的广东会馆。该馆的风火墙建筑风格在四川也绝无仅有。

洛带镇景点

海内外友人和客家乡亲来此参观,无不赞叹该馆建筑的文物价值,赞叹馆中挂有的当代蜀中客家人的书画作品和客家茶社的乡土文化氛围。1998年金秋,美英合拍的电影专题片《上下千年》在此采景,拍摄这座雄伟精雕的清代移民会馆,拍摄清代移民后代在会馆中的活动。广东电视台1998年夏拍摄的大型客家专题片《中国客家人》,特在洛带广东会馆拍摄四川客家人在此环境中款叙乡情的场景。四川省、成都市各种新闻媒体皆多次报道该馆。

现蜀中首家“客家文化中心”已在该馆成立。“中心”注重收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资料用品及文字资料,多次举办学者、专家的客家学术研讨会。

燃灯寺

2005年10月13日重新恢复,开放的燃灯寺距今1400多年,是历史时期就著名的古寺。为成都乐郊历史上一大名寺,影响遍及川北。隋代以来,建有山门(含东楼)、川主殿、钟鼓楼、娘娘殿、大雄宝殿(罗汉堂)、观音殿、燃灯古佛殿等,规模宏大、庄严巍峨。

燃灯寺历史悠久,早在隋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四川青城县黑水溪人氏褚信相(女、公元581—604)自幼尚佛,乐善好施,选中三峨山为其结庐修炼处。当地时遇大灾,饥民遍野,褚鼎力布施,并亲持“龙头小铛,散粥而施之,日救饥民千余,又其平日常为大众治病”,深得民心,被当地人称为“活菩萨”。圆寂后,“奉之者指其故地置祠”,初名“信相祠”,又传号曰“米母院”。

会昌元年(841年),唐武宗诏令全国来佛废寺(史称“会昌法难”),该祠也在其中。

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丞相白敏中(著名诗人白居易之堂弟)自奉节至蜀,“首谋兴建,寻得法润禅师主之”,于原址上重修,并“刻旧塔石绘其遗像”。唐咸通(公元860—873年)中,悟达知兀国师由长安入蜀,于此侨隐也继任住持。

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成都府府主任中正聆其显迹,上奏朝廷,宋真宗钦赐寺名曰“瑞应禅院”,由此名声大振,香火盛及一时。其后历经兴废,至明万历年间,“寺已残破”。

清代已降,随着客家移民的大批到来,礼佛之风盛行,佛寺又得以恢复和维修重建。清代中叶后,因信士有感,供奉后铁然灯佛一尊,其身108个穴位处,各铸有一窝状大孔,孔内置灯芯,加油悉数点燃时,浑身通亮,信徒身体每有不适,在其对应之处的穴位点燃其灯,消灾祛病,甚是灵验,因而远近闻名,该寺因此更名“燃灯寺”,沿袭至今。

现寺院保存有大量清代碑刻,主要有《重镌古迹旧志碑》,内容包括《圣山母祈雨诗并序》、《灵泉县瑞应禅院祈雨记》、《重镌圣母山瑞应禅院古迹记》和《信相圣母碑记》等。这些碑记,主要记载褚信相应化事迹及燃灯寺的历史沿革。

在寺院大雄殿内,陈列有本寺所铸明宣德钟一口,造型古朴、音质洪亮。燃灯寺内还有不少历代留下的楹联,有的已为《全蜀艺文志》及《蜀中名胜记》等收录。著名诗人流沙河曾撰联云:“玉带落井流到东海,铁钟在亭叩响西川”。

燃灯寺气势雄伟的屹立在新型旅游古镇——洛带镇的八角井街(洛带公园对面,洛带镇第一小学旁),是国内外信众最信奉寺院。

燃光古佛

燃光古佛又名锭光佛,在佛教中是过去古佛之一。相传他生时身体光亮如灯,所以名燃灯。后来成佛示燃灯为号。

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过去曾名儒童,当时起码是燃灯佛在世为教主之时,有一天,儒童看见一个叫瞿夷的女子严持七支青莲,心生喜欢,因此用五百金钱买其五支,瞿夷见他花高价买青莲,觉得奇怪,就问他,买青莲有何用,儒童回答;用以供佛。儒童来到燃灯佛处供七青莲,又见地上泥泞容易污染佛足,因此脱下衣服铺在地上,见还不够,又解开头发,以发铺地让燃灯佛履其衣发而过泥泞,燃灯佛因而对儒童受记说,由于你这一次敬佛的功德,所以过了九十劫即彼成佛。你一定会成佛名为释迦牟尼如来,按照辈份,燃灯佛是释迦牟尼前世的启蒙老师,因为燃灯佛的辈份最高,法力最大,故深受民间秘密宗教(如白莲教)的敬仰,成为最受膜拜的偶像之一。

客家公园

客家公园即洛带公园,1928年由洛带团总,袍哥舵把子刘惠安倡导地方民众和袍哥集资修建,占地约60余亩。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亭榭廊柱,古风浓郁。

巫氏大夫第

位于洛带镇下街“大夫第”巷15号,为巫作江建。清雍正年间,广东惠州府长乐县的巫锡俊偕妻携子入蜀,落业成都府简州镇子场(洛带)。巫式第二代巫作江开烧房(烤酒作坊),富甲一方,于是营建大夫第格局的广厦:集数重宅院、祠堂、树林于一体,占地数十亩。今祠堂、园林部分已毁,但主体建筑保存尚好。该建筑保持了客家长幼尊卑分明的住房格局,即数重纵向布局的正房中,以最后一层的建筑最高,体现最尊。在同一院落中,又以中间的正房高于两边厢房,保持了客家民居建筑中的护卫意识,墙体厚达60公分。大门前有八字龙门,与四川富贵人家讲究脸面的民居一样很有气势:四川阴天多,室内采光要求高,于是把中间两个厢房改为两个廊房,增大采光,扩展空间,且为卷棚式,十分美观。

红豆木古树

位于镇东山坡上现成人教育学校内。这是清前朝从广东入川的客家人,思念故乡,从岭南带来的红豆木树种,栽植于新落居的土地上,现长得挺拔葱绿,阴翳一片。睹物思情,使人念记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仿佛传递出客家人的思乡情结。

洛带镇景点

传说:相传,三国时候,洛带镇里有一个池塘,塘中有一八角井。井与东海相通,犹如海眼,井水为东海龙王口中所吐,味极甘甜,泡茶茶香,洗面美颜。井里有东海鲤鱼,食之鲜美,益寿延年。阿斗闻之,便来到洛带八角井旁。但见一条条鲤鱼在池中蓬间游戏,煞是可爱。众随从纷纷下水,又捧又摸,终无所获,急坏阿斗。此时,却从身后传来“好”的一声,一条尺长鲤鱼随一白发老翁钓竿甩动,飞出井来。阿斗急忙去抓,鱼跃井中,不见踪影。阿斗心急,和衣跳入井中,随从急忙救起,不料身佩玉带落入井底。等众人神定气平,老翁已不见,坐处留下一条白绸,上书一诗:不想创业苦,孺子太荒唐。带落八角井,帝运终不昌。“落带”演变成洛带而成镇名。八角井依在,水还是那么香甜。当人们品茗之时,似乎又看到了智者老人和阿斗。金龙长城

金龙长城位于洛带镇(原龙泉驿区长安乡)境内。该长城不在洛带古镇主景区,在洛带客运中心站乘坐公交车即可到达。攀登金龙长城不用买票,即可登上。在山脚下放眼望去:青砖、条石、烽火台;垛口、射口、望口……此“长城”似乎除了“高矮胖瘦”与彼长城不太一致,“长相”上还真没有太大的区别。

一路望去,“长城”内外风景宜人。特别是顺山脊上至山峰,两边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高大的野生植物上还挂满了鲜红诱人的果子。也不失为成都市民生态休闲的一个步道。

代表人物

刘子华

洛带小镇曾出生一位震惊世界的著名人物,他就是诞生在洛带镇江西桥的天文学家刘子华。刘子华,1900年出生于洛带一个贫苦的贫民家庭,1918年同陈毅、李维汉一同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在法的26年间,因创立太极中心说和首次推定太阳系存在第十大行星而轰动整个西方天文学界。刘子华推测太阳系存在第十颗行星以后约10年,美国人用高倍天文望远镜证实了他的观点。因此,刘子华在中国虽不太知名,但在西方却是与哥白尼齐名的大科学家。

现在刘子华纪念馆已经在洛带镇筹建起来,使我们有机会目睹这位“东方哥白尼”的大科学家风采。

获得荣誉

2020年4月21日,2020中国特色小城镇品牌传播百强榜,排名68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