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县位于广西河池市西北部。黔桂铁路、210国道、六河高速公路、红水河过境。辖8个镇和3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行政区域面积3905平方千米。南丹县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长角辣椒之乡、瑶鸡之乡、黄腊李之乡、烟叶生产基地。  总面积3916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南丹县常住人口为275554人。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2019年3月,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19年9月20日,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2019年12月31日,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2021年,南丹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5.55亿元,增速12.1%。[14]

中文名

南丹县

下辖地区

城关、车河等8镇3乡

地理位置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

面积

3916 km²

人口

275554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方言

壮语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电话区号

0778

政府驻地

城关镇

外文名

Nandan county

车牌代码

桂M

邮政区码

547200

火车站

南丹站

著名景点

甘河瑶寨

行政类别

县级

所属地区

中国广西河池

地方特产

六龙茶

行政区划代码

451221

GDP

125.55亿元(2021年)

历史沿革

南丹县县名始见于宋元丰(1085年)前,以出产朱砂(又称丹砂)向朝廷进贡,又地处南方故称南丹。

南丹西北部(今月里、六寨、里湖一带)古为夜郎国属地。

汉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县地称蛮地,属牂牁郡毋敛县地。

三国,属蜀国益州牂牁郡毋敛县地域。

晋朝,仍沿袭汉制。

南朝,宋、齐时期(420—502年),今县地仍属毋敛县地。梁、陈(502—589年)时期,废毋敛县,今县地属马平郡管辖。

隋朝,南丹沿称蛮地,属黔安郡。

唐朝,为羁縻极边之地,在境置羁縻鸾州(今月里、巴峨一带)、羁縻延州(今巴平、六寨一带)、羁縻明州(今县城附近)、羁縻福州(今大厂、高峰一带)、羁縻那州(今吾隘乡那地村南二里那周屯),属黔州都督府。

五代十国,改属宜州。

宋朝,开宝七年(974年)七月,壮族土酋莫洪曣纳土归宋,废羁縻明州,改称南丹州。元丰三年(1080年),南丹土官莫世忍向朝廷进贡,朝廷另赐新印“南丹州印”。崇宁初年(1102年)(今那地)壮族土酋罗世念纳土归宋,崇宁五年(1106年)建羁縻地州。大观元年(1107年)改南丹州为观州(州址在今高峰街);同时,置羁縻孚州(今昌里一带),统归仁等县,治所归仁县;置羁縻允州(今星店、大平一带,宋末改称永州);废羁縻延州。大观四年(1110年),羁縻孚州废,归仁县、孚州改称靖南寨,隶观州。政和七年(1117年)废靖寨,恢复孚州、归仁县。宣和三年(1121年)重废孚州及归仁县,复置靖南寨。绍兴四年(1134年)废观州,恢复南丹州,废靖南寨。宋代南丹州属庆远府辖,羁縻那州、地州为广南西路直属。

南丹县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8年)南丹土官莫大秀奉表内附,南丹州改称南丹安抚司。大德元年,南丹安抚司与庆远路同省之,设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羁縻鸾州改称鸾州长官司,羁縻永州改称永州长官司,羁縻福州改称福州长官司,另置延州长官司。那州、地州沿袭,直属湖南道思州军民安抚司。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南丹土官莫天护纳土归明,那州、地州合并为那地州,罗黄貌为土司,直属庆远府。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并延州、鸾州、福州、永州人南丹州,属庆远府。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废南丹州设南丹卫,有官佐吏目302人,旗军10617人。永乐二年(1404年)南丹卫迁往宾州(今宾阳县)。正统十年(1445年)恢复南丹州,南丹卫仍作为军事机构保留。万历八年(1580年)南丹卫从宾阳迁上林县三里营。

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南丹州改称南丹土州,归河池州承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土归流,实行弹压制。清代那地州改称那地土州,隶庆远府。

民国元年(1912年),南丹土州隶庆远府,那地土州归东兰县承审。2年,南丹土州改隶柳江道。7年,废南丹土州建南丹县。19年南丹属宜山民团区。20年那地土州划归南丹县。21年南丹改属柳州民团区。25年11月,南丹属庆远行政监督区。29年属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31年改属第二区;37年改属第十区。

1950年1月14日南丹解放,属宜山专区。

1958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宜山专区更名柳州专区,南丹随属之。

1965年5月,南丹县属新成立的河池专区

1969年属河池地区。

2002年6月18日开始属河池市未变。

1999年12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吾隘乡改为镇建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调整后,南丹县辖8个镇、5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

2001年3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南丹县城关镇和小场镇合并组建新的城关镇。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撤销巴定乡,整建制并入六寨镇,六寨镇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全县辖7个镇、4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城关镇、大厂镇、车河镇、芒场镇、六寨镇、月里镇、吾隘镇、罗富乡、中堡苗族乡、八圩瑶族乡、里湖瑶族乡。[1]

2016年4月6日,南丹县罗富撤乡建镇。罗富撤乡建镇后,南丹县将由原来的7镇4乡变为8镇3乡。[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南丹县位于河池市西北部,总面积3916平方千米。

气候特征

南丹县内气候多样,地区差异和垂直差异明显,具有高原山区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其特点是气温低、雨量多、光照少、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干旱、冰雹、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局部地区风、涝灾害也常有出现。总的说是冬寒冷、夏温热,春秋凉爽(春暖迟、秋冷早),霜期较短。[3]

水文

南丹县境山高水高,不少河流穿行于岩溶发育地带的溶洞之中,忽出忽入,时隐时现,明河与伏流紧紧相连,反复变换,这是县内水文特点之一。不少明河地段,坡降陡,落差大;一些地段,岩坎高,水流急,明河、暗河中都有不少瀑布,这是县内水文特点之二。大气降水较多(年均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但在岩溶发育地区,裂隙渗漏严重,春夏季节的晴和天气,地表水不断向上蒸发和向下渗漏,很快形成干旱,而大雨或暴雨到来时,暗河水满,溢出地面,无处流淌,滞塞于低洼谷地中,此时则出现不少短暂(4~6日)的山间小湖。这种“十日无雨到处干,一场大雨到处淹”是县内水文特点之三。南丹县水面面积5.26万亩,占总面积的0.9%。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汇总数据:

一、耕地26296.73公顷(394450.95亩)。其中,水田14830.91公顷(222463.65亩),占全县耕地的56.40%;水浇地43.07公顷(646.05亩),占全县耕地的0.16%;旱地11422.75公顷(171341.25亩),占全县耕地的43.44%。

二、园地6188.72公顷(92830.80亩)。其中,果园4875.97公顷(73139.55亩),占全县园地的78.79%;茶园45.9公顷(688.50亩),占全县园地的0.74%;其他园地1266.85公顷(19002.75亩),占全县园地的20.47%。

三、林地315706.68公顷(4735600.20亩)。其中,乔木林地206303.79公顷(3094556.85亩),占全县林地的65.35%;竹林地1214.96公顷(18224.40亩),占全县林地的0.38%;灌木林地83375.54公顷(1250633.10亩),占全县林地的26.41%;其他林地24812.39公顷(372185.85亩),占全县林地的7.86%。

四、草地25626.99公顷(384404.85亩)。其中,其他草地25626.99公顷(384404.85亩),占全县草地的100%。

五、湿地28.06公顷(420.90亩)。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7个二级地类,南丹县涉及1个二级地类。其中,内陆滩涂28.06公顷(420.90亩)。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6166.03公顷(92490.45亩)。其中,建制镇用地1359.09公顷(20386.35亩),占全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22.04%;村庄用地3986.51公顷(59797.65亩),占全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64.65%;采矿用地804.10公顷(12061.50亩),占全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13.04%;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6.33公顷(244.95亩),占全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0.27%。

七、交通运输用地2974.03公顷(44610.45亩)。其中,铁路用地144.81公顷(2172.15亩),占全县交通运输用地的4.87%;公路用地1282.45公顷(19236.75亩),占全县交通运输用地的43.12%;农村道路1524.40公顷(22866.00亩),占全县交通运输用地的51.26%;机场用地22.37公顷(335.55亩),占全县交通运输用地的0.75%。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519.08公顷(52786.20亩)。其中,河流水面1612.43公顷(24186.45亩),占全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45.82%;水库水面882.78公顷(13241.70亩),占全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25.09%;坑塘水面261.52公顷(3922.80亩),占全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7.43%;沟渠704.52公顷(10567.80亩),占全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20.02%;水工建筑用地57.83公顷(867.45亩),占全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1.64%。[13]

矿产资源

南丹县境矿产资源丰富,已勘探出银、铜、铁、锡、钼、铅、锌、汞、锑、铝、铀、铋、铟、镉、钴、砷、硫、磷、钨、煤、莹石、水晶、重晶石、石灰石、云母等矿种,其中锡精矿金属蕴藏量为116万吨,铅锌精矿金属量为14.4319万吨,锑金属量为10万吨,铝金属量为6.46万吨,硫储量61万吨,铜12.45吨,金0.56吨,煤4119。4万吨,汞0.2251吨、银200吨。南丹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中国的锡都”、“矿物学家的天堂”。

植物资源

县境地处南亚热带北缘与中亚热带东、西区内,为桂西北山地丘陵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域,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桂北山地丘陵植被片。1990年南丹县有森林100.65万亩(含人工林),覆盖率17.13%,蓄积量330.94万立方米,境内既有大量的中亚热带林木分布,又有南亚热带林木生长,也有温带林木共生,原生森林植被有樟科、壳斗科、槭树科、山茶科等40多科500多种。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南丹县全县辖城关镇、芒场镇、六寨镇、月里镇、车河镇、大厂镇、吾隘镇、罗富镇、八圩瑶族乡、里湖瑶族乡、中堡苗族乡,共8个镇3个少数民族乡155村(社区)。

2019年南丹县乡(镇)、村(社区)建置一览表
镇名称村(居)委会名称(括号内为村民小组数)乡镇名称村(居)委会名称(括号内为村民小组数)
城关镇城南、城北、莲城、铜江、拉所、小场、车马、拉要、幸福9个社区;四山、茅坪、莲花、火幕、鸳鸯桥、拉易、恩村、关上、大平、挽白、更垌、中坪12个行政村车河镇车河、拉么2个社区;车河、八步、坡前、拉么、堂汉、骆马、大平7个行政村
大厂镇铜坑、长坡、巴里、同车江4个社区,大厂、翁乐、官山、南胃、杨州、龙藏、龙更7个村芒场镇芒场社区;拉麻、么岩、尧林、波鸾、蛮降、拉希、拉腊、拉者、巴平、幕麻、者麻、蛮坝、拉也13个行政村
六寨镇六寨、巴定2个社区;者远、甲棉、龙马、银寨、壮里、雅陇、麻阳、弄撒、播细、拉堡、松柏、化里、蛮卷、陋里、才怀、龙腰、帮里、宣明18个行政村月里镇月里社区;上稿、巴峨、播闹、化良、摆者、纳弄、立外、纳塘、牙林9个行政村
吾隘镇江河社区;塘谋村、独田村、纳定村、思河村、凡里村、昌里村、那地村、纳弯村、吾隘村、德竹村、古兰村、同贡村12个行政村罗富镇罗富社区;玉兰、六内、坡旁、塘丁、拥里、纳老、打更、巴良、板劳、罗更、央哨、黄黑、黄江、呇村、湾村、龙腊、罗屯、弄纫18个行政村
展开表格

人口民族

人口

远古时代,南丹县内已有土著民族——壮族居住。从宋朝初年(公元960年)开始,瑶族、水族、苗族、汉族等民族相继从湖南、贵州、山东、江西、广东等省迁入。元末(1367年),县境总人口50253人,之后由于战乱,人口锐减,至民国16年(1927年),总人口仅为28992人。此后人口有所回升,民国22年(1933年)总人口66025人。尔后,由于疾病为害,人口增长缓慢,民国33年(1944年)人口增至76024人,11年间仅增9999人。

解放后,县内人口发展呈现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人口急剧增加,二是人口的寿命在延长,三是人口的文化素质在提高,其中人口数的增加最为突出。1953年南丹县人口106128人,1990年南丹县人口265348人,37年间增加159220人。为了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自1979年起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经过近10余年的努力,从1983年起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1982年出生率为34.1‰,1986年出生率降为16.22‰,1990年出生率再降至14.5‰。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南丹县总人口29142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53057、大厂镇27932、车河镇16553、芒场镇27205、六寨镇42935、月里镇24024、吾隘镇17341、罗富乡27407、中堡乡7661、八圩乡25166、里湖乡22140。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南丹县常住人口为275554人。[5]

民族

居有壮、汉、瑶、苗、毛南、水、仫佬等23个民族。

经济

综述

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851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836万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595197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560164万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81485万元,下降0.6%。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5.6%,57.3%和27.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1.0%,82.2%和-3.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7600元,比上年增长5.7%。[10]财政收入11.3844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250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2.81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8821亿元。外贸进出口完成51582.2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5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56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975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36元,人均生活费支出8610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45.3884亿元。

2021年,南丹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5.55亿元,增速12.1%。[14]

第一产业

南丹县六寨自然风景区

2019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47834万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农业产值127193万元,增长8.1%;林业产值39461万元,增长13.6%;牧业产值68037万元,增长6.4%;渔业产值1935万元,增长8.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209万元,增长10.0%。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5036万元,增长8.5%。

全县耕地面积23551公顷。粮食种植面积19526公顷,比上年增加259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920公顷,比上年增加237公顷;甘蔗种植面积1391公顷,比上年增加176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0489公顷,比上年增加447公顷;木薯种植面积89公顷,与上年持平;果园面积4565公顷,比上年增加339公顷;桑园面积1023公顷,比上年增加13公顷;烤烟面积471公顷,比上年减少92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85066吨,比上年减少1095吨;油料产量3598吨,增长14.7%;甘蔗产量86315吨,增长17.4%;蔬菜产量(含菌类)225676吨,增长8.1%;园林水果产量50736吨,增长21.2%。

全年肉类总产量21536吨,比上年增长1.7%。其中,猪肉产量8676吨,下降17.7%;牛肉产量1343吨,增长23.6%;羊肉产量206吨,增长16.4%;禽肉产量11161吨,增长21.2%。蚕茧产量1408吨,增长5.6%。水产品产量1618吨,增长8.0%。全年木材采伐量320555立方米,增长9.9%。

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72425千瓦,增长2.7%。全年有效灌溉面积5881公顷,比上年增长0.02%。当年机耕面积34884顷,比上年增长0.7%。

第二产业

南丹县内除矿业外其它工业发展较晚,解放初期,仅有为数不多的酿酒、纺织、小五金、小农具个体工场作坊手工业。1956年,南丹县所有手工业者组成7个行业生产合作社;县办企业有酿酒厂、电厂、城关供水站、农具厂等,当年工业产值2.03万元。

1962年南丹县工业总产值98.30万元。1968年,县属地方国营企业6个,职工343人,固定资产原值78.79万元,工业总产值51.54万元,税收8.82万元,亏损15.75万元。70年代初期,县内重建一批国营企业,对原有企业进行调整充实和加强管理,很快就得到恢复和发展,产值及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76年工业总产值767.69万元。同时二轻及乡镇工业也得到壮大和发展,同年,二轻工业职工217人,产值为105.2万元;乡镇工业产值为172万元。1979年,地方国营工业产值723.7万元,二轻工业产值137.9万元,乡镇工业产值200.2万元。

1990年南丹南丹县已拥有采选冶工业、机械、建材、森工、电力、酿酒、食品、印刷、化肥、造纸等100多个国营、集体和乡镇企业,在国家紧缩银根、市场疲软的景况下,南丹县工业总产值仍达5099.57万元,其中地方国营企业总产值2573.9万元,二轻企业396.57万元,乡镇企业1009.1万元(不含龙泉选矿厂1500万元),村办企业1120万元,实现总利税774万元。

南丹工业初具规模,已形成有色金属、建材、机械、化工、食品、造纸等12类工业体系,有色金属的采选冶自成体系,已具有7000吨/日选矿能力的锡、锑、锌综合选矿能力,具备年产1万吨的锡冶炼、年产2万吨的锑冶炼、年产1万吨的铅冶炼、年产1万吨的锌冶炼能力,锡锌产量居中国第一,是中国最大的锡锌生产基地。

2010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112.21亿元,同比增长84.1%。

201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7%,工业增加值增长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含华锡)。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不含华锡),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9.1%;酒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5.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0.6%;非公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9%。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0.8%。

全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0.5%。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8931万元,增长60.0%;利润总额2830万元,增长268.8%。

文化

民俗

南丹各民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瑶族的服饰简洁明快,古风依然。苗族的衣着朴实而华丽,集厚(百褶)重(九斤)长(三丈)于一身,她们的发式高雅,最显个性。壮锦最能反映壮族妇女的智慧和才华,壮族的山歌含蓄而迷人,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广西南丹县里湖、八圩瑶寨与接壤的贵州荔波县朝阳瑶乡一带,誉称“中国白裤瑶之乡”。白裤瑶是瑶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特殊支系,约有3万多人口。憨厚、朴实、勤劳、勇敢的白裤瑶山民,在长期求生存的实践中发展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山地民族,创造了婚俗、葬礼、服饰等各种浓郁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倍受世人关注。以其独特的服饰,自成一体。

白裤瑶

男人服饰最独特之处“白裤”,裤长仅过膝,用蓝布条锁口,正面裤脚上绣有五条红线绣织的红边,中间长两边逐渐短,形似五指。衣服对襟,圆领背开一小叉,有的襟底镶花边。包白头巾,裹里白外黑绑带而得名。白裤瑶妇女四季均穿齐膝百褶裙,裙边绣红线,裙面为蜡染的淡红色环形图案。女上身穿挂衣,胸前和背后两块家机黑布,上面用彩色线绣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一尺多见,同印状形(传说是皇帝御赐官印),两肩各用10厘米长的黑布相连,无领无袖,腋下无扣。“及膝白裤,背绣大印”,是白裤瑶服饰的概括。还有背篓代担挑的生产运输工具的习俗,也很引人注目。

白裤瑶住境峰峦叠嶂,岩溶峰峒纵横交错,大小天坑及粘膏树神秘怪异,道路蜿蜒曲折,崎岖险峻,用背篓背东西,比肩挑担子安全、省力。故此,竹背篓成为白裤瑶的重要的运输工具。同时,当你步入白裤瑶乡,貌似碉堡的粮仓均建在村边。瑶家的粮食收藏不放在居家,而藏放在村外边的粮仓。由此可见当地民风淳朴。

白裤瑶居住在高山缺水,换洗的衣服积集几天才到山下里湖或樟江河去洗晒。在这瑶山的里湖边,樟江河畔,目睹赤身裸体的浣衣瑶女,更是一道瑰丽神奇风景线。

南丹白裤瑶又有人类的“活化石”之称,其原始迹象与中国的大熊猫相提。十几年前美国学者亲自到南丹考察该民族的生活习性,他们发现南丹的白裤瑶还过着刀坑火种,原始狩猎的生活。其生活特性可以追忆到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阶段。其原汁原味的原始生活,所以当时美国学者叹息到:“南丹白裤瑶民族是现代人类的活化石,是全世界最落后的民族”。

中堡苗族乡与贵州的西凉乡接壤,居住着苗族、汉族、壮族、彝族等多个民族,总人口8000左右,全乡以种植烤烟为主要经济收入,享有“好烟出至中堡”的美誉。苗族有着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服饰艺术,男子为黑色长袍,妇女为连衣裙。均为纯手工制作。妇女脖子上还戴银项圈。整套服饰一年四季皆可穿戴。

特产1.4万次播放02:21南丹瑶山鸡原是野鸡群种,产于深山老林中,大自然的美味810次播放00:43广西南丹,有着“世界最美洼地梯田”之称的巴平梯田

南丹瑶鸡

南丹瑶鸡原是野鸡群种,产于深山老林中。瑶鸡肉质细嫰、味道鲜美、皮薄、脂肪少。瑶鸡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黄腊李主要产于南丹县罗富乡,是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地方稀有李子品种。南丹黄腊李品质优良,是明清的贡品。

巴平米

具有“米中品”美称的广西南丹县巴平米,久负盛名。早在宋元丰三年,南丹土司莫世忍携巴平米进京朝贡。宋帝神宗与朝中文武百官品尝后,无不称奇。宋帝颁布诏书,把巴平米定为朝中一大贡品,并赐予南丹土司莫世忍一枚新的“南丹州印”。巴平米盛产于南丹县芒场镇巴平、蛮坝、幕麻等自然村。这里海拔高800—1000米,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土质是非常适合水稻生长的粘性黄泥,一季中稻全生育期长达150—170天。

黄腊李

黄腊李

黄腊李是南丹特产,主产于南丹县罗富乡,在中国只有南丹才能生产出优质的黄腊李。据史料记载,南丹黄腊李曾是明清贡品。在主产地罗富乡,黄腊李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先是种植在莲花村,接着传到塘丁等村。从1983年6月开始,自治区有关部门联合组织专家经过连续三年对罗富乡的黄腊李进行实地调查和品质鉴评,作出了黄腊李“早结、高产、稳产、盛果期长、品质优良,是广西很有推广价值的优良果树品种之一”的结论。

羊角皱椒

南丹羊角皱椒产于广西南丹。果实长、皮质薄、颜色鲜、油分大、辣味强、且香味浓。羊角皱椒可当多种菜的佐料。此外,它还能当药用,有温中、散寒、开胃、消食之效,主治滞腹痛、呕吐、泻痢、冻疮、疥癣等疾病。辣椒粉还是配制十滴水的重要原料。如被毒蛇咬伤、临时紧急救护的方法可生嚼辣椒11-12个,嚼烂后敷于伤口处,可以消肿定痛去毒。

交通

南丹县位于河池市西北部。黔桂铁路、210国道、六河高速公路、红水河过境。等级公路里程1259.43千米,其中二级以上公路218.54千米。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同比下降2.0%。全县公路旅客周转量25055万人公里,同比下降5.1%;公路货运周转量85874万吨公里,同比增长7.1%;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实现8838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7%。

2019年年末全县机动车辆拥有量67236辆,同比增长8.3%。其中汽车拥有量28478辆,增长10.0%;摩托车拥有量38758辆,增长7.1%。

社会

教育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教育事业,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经费相继逐年增加。按照党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多于一般地区。经过剿匪斗争的胜利,完成了土地改革之后,农业生产发展较快,人民生活安定,并逐步提高,为贫下中农子女入学读书创造了条件。1952年底,南丹县有中学1所,小学135所,教职工257人,学生8301人。成人教育也有所发展,大部分村、街都开办了工农夜学班。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中,南丹县“大办教育”,中小学校数及学生数大幅度增加,中学由原来的3所增加到15所,学生由636人增加到1503人;小学由146所增加到262所,学生由11459人增加到15878人,教师增到604人(其中民办教师由3人增加到171人)。但由于强调师生参加“大办钢铁”以及农业生产劳动,教学时间大量减少,教育质量下降。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以后,教学秩序逐步恢复正常,教学质量有所回升。1965年贯彻实行公办、民办并进的“两条腿走路”和勤俭办学方针,试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制度,耕读、民办小学和农业中学剧增。

1978年学校开始拨乱反正,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得以恢复,教学秩序日趋正常。同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及《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到1982年改变公社办高中、生产大队办初中等不切实际的做法,恢复成绩考核及升留级、奖惩等各种规章制度,使南丹县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稳步发展。

1983年以来,人民政府更加注重办学条件的改善,有计划有步骤地拆旧盖新,至1986年通过拨款和多渠道集资390多万元(其中干部、群众集资25万元),先后新建钢筋水泥教学楼27幢,宿舍楼6幢,修理危房290多处。1988年3月,区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抓紧抢修中小学危房的紧急通知》以后,县委和政府又连续召开各种会议向南丹县发出集资抢修中小学危房的号召。在县领导的带动下,一场群众性的捐资活动迅速在城乡铺开,按照“三个一点”的原则,不到3年时间共筹集到349万多元,至1989年元月基本完成了抢修中小学危房的任务,1990年底,南丹县共建新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楼174栋,砖瓦结构122栋,片石墙结构79栋,土墙瓦结构372栋,结束了用庙房、仓库作教室的历史,经河池地区行署验收,被评为“抢修中小学校危房先进县”,授予“人民办教育的壮举”锦旗一面,奖金12万元。

1990年,南丹县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中学1所,普通高中1所,初级中学29所,在校中学生9139人;小学校134所,教学点345个,在校学生38994人。南丹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6.8%,巩固率为98.8%,毕业率为98.1%,普及率为94.7%。此外,扫盲教育也在持续进行,1989年又在南丹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村村寨寨开办扫盲班,13校兼夜校,一师兼两师,对县境40岁以下文盲、半文盲进行了1500个单字过关教学。1990年底,有城关镇、大厂镇、车河镇、小场乡、罗富乡、芒场乡、巴定乡分别通过县扫盲验收,南丹县文盲率降至11.24%,在全区成人教育表彰会上被评为“国际扫盲年扫盲先进县”。解放后教育支出连年递增;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投入占南丹县财政收入的比例,最低年占28.12%(1990年),最高年占44.83%(1985年),一般年占34%左右。

2011年,南丹县教育事业十项重点工程和教育体制十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营养改善工程加快实施,职教三年攻坚和“两基”复检工作通过自治区验收。

卫生医疗

解放前,南丹县交通闭塞,卫生落后,疾病丛生。天花、霍乱、疟疾、伤寒、麻疹、痢疾等传染病和丝虫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等地方病连年流行,疾病死亡率高,人民体质羸弱,影响生产的发展。民国25年(1936年)春,南丹县医药业有了初步发展,除有1所公办卫生院外,还有6家私营药店和诊所,但医疗设备陈旧简陋,农村仍是缺医少药,人民生命和健康得不到保障。

解放后,百业俱兴,医药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卫生技术队伍逐步壮大,医疗设备增加,医疗技术水平有了提高;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逐步形成,地方财政每年给卫生事业拨出大量资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国家还调拨了大量生物制品,发动南丹县医务人员和农村医生普种牛痘,开展各项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工作,收到显著的社会效益。霍乱从1950年起,天花从1953年起,在县内已经绝迹;地甲病(泡颈病)于1984年经上级验收已基本消灭;丝虫病于1985年11月已取得基本消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后期管理。1988年11月,经上级组织考核验收,已认定南丹县消灭了丝虫病;疟疾病于1990年11月22日经上级考核验收,年发病率已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达到卫生部规定消灭疟疾病的标准。麻风病得到普查普治,其他传染病已得到控制,发病率在逐年下降。妇幼保健工作也取得较好成绩,新法接生率已达72.6%以上,新生儿和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妇女病和儿童病得到普查和治疗。

医疗卫生机构,解放初期仅有1个简陋的卫生院,现已发展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县卫生防疫站、县皮肤病防治院和13所乡(镇)卫生院、9所公办村级卫生所以及26所区、地、县厂、矿、场、校医疗卫生单位,卫生技术人员852人(含区、地、县厂、矿、场、校455人)人,病床623张(含厂、矿、场303张);按南丹县人口平均,解放初期每25415人有1名医药卫生人员,1990年为每306.4人有1名医药卫生人员;病床解放初期每14523人有1张,1990年为每419人有1张。县人民医院实行内、外、妇、儿、传染病分科。外科手术已能进行难度较大的颅脑手术,治疗许多疑难病症,医疗卫生科研事业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2010年南丹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新农合参合率达92.65%,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计生科技服务QC小组被评为广西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南丹县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先进集体。

旅游

南丹境内有红水河、清水河、纳立河等多条河流。南丹的山水洞石众多,有跨江越河、手臂相交的鸳鸯桥;有亿万年前就已形成的马岭神龙壁;有里湖地下河网;有山山相通、洞洞相连的恩村溶洞群;有于明代正德年间(1615年)散落在瑶山的来客——铁陨石。

南丹甘河瑶寨

南丹甘河瑶寨

甘河瑶寨位于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城东部里湖瑶族乡境内,距首府南宁市317千米,距贵州省荔波县大小七孔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3千米,南丹至荔波四级油路可直接通达。甘河瑶寨景区包括甘河瑶寨、地下大峡谷、凉风洞表演场三个部分。甘河瑶寨的白裤瑶族是瑶族众多支系中的一个分支,因男子着过膝紧锁的白裤而得名,人口近3万。千百年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和社会实践中,白裤瑶民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极具民族性和独特审美观的民族文化。如铜鼓文化、婚丧文化、陀螺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及寨居文化等,是南丹民俗文化中最独特、最突出和最具魅力的。白裤瑶生态博物馆

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馆址设在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它由展示中心和文化保护区组成,展示中心设在怀里村蛮降和化桥屯之间的山坡上,占地6亩,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保护区包括怀里村的蛮降、化图、化桥三个自然屯。当地属岩溶峰丛地貌,海拔800多米,村寨依山而建。一条百年古道将相邻的三个村寨相互联结。2004年11月26日,南丹生态博物馆建成开馆,同时它也是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工作站之一。

古榕鸳鸯桥

古榕鸳鸯桥,位于丹峨二级公路旁,距县城18公里,类似古榕鸳鸯桥的众多植物类,若在平地上牵成各种形式的桥,都是自然的相交现象。南丹古榕鸳鸯桥,跨江越河的连体根茎有四根,好一对恋人化身。

马岭神龙壁

“马岭神龙壁”位于丹峨二级公路的四山村班老屯旁,距县城12公里,这里有神龙显壁、空谷回音等美景。

南丹温泉

南丹温泉

南丹温泉位于县城南面12公里处,70年代初探矿发现,流量达90吨/小时,水质清澈透明、软滑柔柔顺,恒温53度,含有硫、锢、铁、铜、锶等对人体有益元素,具有润肤保健作用,对风湿病、皮肤病等多种疾病均有疗效功能。南丹温泉,以“源泉于自然的休闲空间”为理念,区划分为:贵宾区、特色浴身区、大众迎宾区、快活林食府等,其间还设计有温泉大泳池、家庭绿地、瑶家百草池、人参浴池、古方药池、洞穴温泉和地热板等多种健身浴池。

获得荣誉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4]

2019年9月20日,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12月31日,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7]

2020年3月,入选2020中国双创活力百佳县市。12月28日,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第八轮自治区文明城市和第二届自治区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决定》表彰为“第八轮自治区文明城市”。[8]

2021年,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9]

2022年1月26日,被评选为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