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区,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位于广西中部偏北,东及东北部与柳城县、柳江县、罗城县连境,南部及西南部与忻城县、都安县毗邻,西与金城江区接壤,北与环江县交界,总面积3896平方千米。

宜州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诞生地,2015年3月,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宜州“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2019年,宜州区下辖9个镇、7个乡。2018年,宜州区常住人口58.75万人。

2021年,宜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34亿元。

中文名

宜州区

火车站

宜州站

别名

宜山

地理位置

广西中部偏北

面积

3869平方千米

人口

66.24万(2015年末)

方言

壮语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区生产总值

145.34亿元(2021年)

电话区号

0778

政府驻地

庆远镇

下辖地区

9个镇、7个乡

车牌代码

桂M

外文名

Yizhou District

著名景点

四牌楼

行政类别

市辖区

著名学校

河池学院(二本)

著名人物

刘三姐

友好城市

东莞市石龙镇、江西修水县、江苏海安县

民族

壮族

行政区划

451203

城镇人均收入

24114元(2015年)

所属城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邮编区码

54630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3667元

农村人均收入

8172元(2015年)

历史沿革

宜州市

秦时(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属桂林郡地。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周县。

三国时期,属吴国,置定周县,后改龙刚县,但何时改置无从考。

西晋,置龙刚县,隶属桂林郡。东晋,沿置龙刚县。

唐朝贞观四年(630年)置龙水县,先后属粤州、龙水郡、宜州,为州治。天宝年间(742—753年)在今市境内及毗邻地区先后设置羁縻温泉州(下辖2县)、羁縻蕃州(下辖3县)、羁縻述昆州州(下辖5县)、羁縻琳州(下辖4县)。光华三年(900年)析县地置崖山、东玺2县。

五代十国,龙水县初属楚,后属南汉,隶属宜州,为州治。

宋朝初沿唐置龙水县,淳化五年(994年)以柳州洛曹县来隶龙水县。宣和元年(1119年),龙水县更名为宜山县,先后隶宜州、庆远府,为州治、府治,并为庆远军节度使驻地。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宜山县为庆远军民安抚司,为司治。至元十六年(1279年)属庆远路总管府,为府治。大德元年(1297年),属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次年属庆远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再年属庆远,为府治。洪武至永乐年间(1368—1424年)先后设置大曹、怀远、德胜、东江4巡检司及龙门土舍。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县地置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及永顺副长官司。

清朝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康熙五年(1666年)废大曹、怀远、东江3巡检司。雍正七年(1729年)析忻城土县功德、窖灰2里、永定土司清潭、南乡2里置理苗分县。同年将龙门土舍改置龙门巡检司(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废置)。道光五年(1825年)废永定副长官司,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德胜巡检司,宣统二年(1910年)废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

民国元年(1912年)废宜山县,置庆远府,直属广西省府。民国二年废庆远府,改置宜山县,属柳江道。民国十五年,废柳江道,宜山县直属广西省府。民国十九年,广西划为12个民团区,宜山县属宜山民团区。民国二十一年,广西12个民团区合并为6个民团区,宜山县属柳州民团区。民团二十三年3月,广西8个民团区改为8个行政监督区,宜山县属柳州监督区,为行政监督区署所在地。民国二十五年11月,广西增设玉林、庆远两个行政监督区,宜山县属庆远区,为区署所在地。民国二十九年3月,广西各行政监督区改为行政督察区,宜山属第七区,为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所在地。民国三十一年4月,广西行政督察区第四、第七两区合并为第二区,宜山县属第二区(即柳州区)。民国三十六年,广西再次划分为12个专区,宜山县属第十专区,为专区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27日成立宜山县人民政府,县属庆远区,为庆远区公署所在地。

1950年2月,庆远专员公署更名为宜山专员公署,县属宜山专区,为专区所在地。

1958年7月19日,宜山专区并入柳州专区。

1965年7月,成立河池专区,宜山属河池专区。

1971年广西各专区更名为地区,宜山县属河池地区。

1987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将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福龙乡划归宜山县。

199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山县,设立宜州市(县级市),属河池地区,所辖各乡镇不变。

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国函52号】批复原河池地区的宜州市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由河池市代管。

2003年宜州市行政区划一览(7个镇、12乡、2个民族乡:庆远镇、三岔镇、洛西镇、怀远镇、德胜镇、石别镇、北山镇、祥贝乡、流河乡、三合乡、屏南乡、洛东乡、矮山乡、太平乡、福龙瑶族乡、北牙瑶族乡、拉利乡、同德乡、安马乡、拉浪乡、龙头乡)

2005年,三合乡并入流河乡,并更名刘三姐乡;矮山乡、太平乡并入庆远镇;拉利乡并入北牙瑶族乡;拉浪乡并入龙头乡。

2016年12月,撤市设区。

2016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县级宜州市,设立河池市宜州区;同意河池市政府驻地迁至宜州区。

2017年7月26日,河池市宜州区正式挂牌成立。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4年7月6日,流河乡更名为刘三姐乡。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调整宜州市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撤销三合乡,整建制并入刘三姐乡,刘三姐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拉利乡,整建制并入北牙瑶族乡,北牙瑶族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拉浪乡,整建制并入龙头乡,龙头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太平乡,原太平乡太平社区和思榄、山湾、三兴、下维、围村5个村划归庆远镇管辖,原太平乡拉并村划归石别镇管辖,原太平乡建安村划归北山镇管辖;撤销矮山乡,原矮山乡矮山社区和畔塘、宜畔、东屏、苏村、六坡、洛岩、岭坪、城障8个村划归庆远镇管辖,原矮山乡六桥村划归同德乡管辖;将刘三姐乡马安村和怀远镇叶茂、龙村2个村划归庆远镇管辖。

2014年5月,宜州区撤销洛东乡、刘三姐乡,设立洛东镇、刘三姐镇。

宜州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北,隶属于河池市。全区现辖庆远镇、三岔镇、洛西镇、怀远镇、德胜镇、石别镇、北山镇、刘三姐镇、洛东镇9镇,祥贝乡、屏南乡、福龙瑶族乡、北牙瑶族乡、同德乡、安马乡、龙头乡7乡(其中2个瑶族乡);下设180个村民委员会,30社区居委会,2459个自然屯。

庆远镇辖:文昌、和平、解放、园村、江头、沙岭、龙塘、燕山、龙江、白龙、矮山、太平12个社区;山湾、思榄、围村、三兴、下维、畔塘、城障、洛岩、岭坪、苏村、六坡、宜畔、东屏、叶茂、龙村、马安村16个村。

怀远镇辖:怀远社区;怀远、愣达、甘村、谭村、李家寨、罗山、坪上、北斗、拉外、大任村10个村。

德胜镇辖:德胜社区;榄树、加隆、立新、地罗、赛平、磨甲、都街、楞底、上坪、新惠、拉林、竹仓、加保、乾合、都围、弄相、围道、大邦18个村。

洛西镇辖:洛西社区;妙调、六寨、枫木、福田、祥北、三柏、和平、洛富8个村。

三岔镇辖:三岔社区;楞塘、庭亮、福里、羊角、合林、红社、良因、古卜8个村。

石别镇辖:石别社区;板围、清潭、拉弄、土桥、四合、永定、三寨、屯蒙、雁山、拉并10个村。

北山镇辖:北山社区;怀道、梅洞、双塘、波串、板敢、塘利、龙安、建安8个村。

刘三姐镇辖:流河、三合社区;洛漏、小龙、冬田、龙降、天桥、坝头、良村、岩田、谷洞、飞高、乍洞、拉甫、中和、湖长、龙潭、龙元16个村。

洛东镇辖:洛东社区;大曹、寻田、王格、坡榄、板乐5个村。

祥贝乡辖:祥贝社区;古龙、古文、白伟、拉托、更生、福六、六代、大莫、中路、下洞、里洞、长洞、车头、中朝14个村。

屏南乡辖:屏南社区;肯山、板纳、新兴、果立、合寨、北角6个村。

同德乡辖:同德社区;众联、板高、塘上、楞村、大安、北刁、六桥7个村

安马乡辖:安马社区;木寨、白屯、小隘、北关、索敢、佑岸、拉稿、古育、肯坝、拉炭、古直11个村。

龙头乡辖:龙头、拉浪社区;龙德、龙田、龙盘、七洞、建立、高明、德惠、高峰、高寿、加丰、董里、虾洞12个村。。

北牙瑶族乡辖:北牙、保民社区;空山岩、桥邓、龙头、豆竹、二坟、白龙、红山、沙浪、平里、黄龙、洞口、拿网、保康、保良、保安、保卫、潘洞17个村。

福龙瑶族乡辖:福龙社区;同意、永良、宜州、京口、古桃、波奉、翁同、凤朝、高山、龙侯、弄丁、弄桑、龙拱、定满14个村。区划现状

区划现状

截至2019年,宜州区下辖9个镇、7个乡。宜州区人民政府驻庆远镇。

统计用区划代码名称
451203100000庆远镇
451203101000三岔镇
451203102000洛西镇
451203103000怀远镇
451203104000德胜镇
展开表格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介于东经108°4′11″—109°2′44″,北纬24°0′10″—245′25″之间,东西宽101.5千米,南北长95.64千米,总面积3896平方千米。区政府驻地沿铁路南至广西首府南宁市344千米(公路266千米)西北至河池市金城江区72千米(公路76千米),东至柳州市89千米(公路125千米)。

宜州区

地形地貌

宜州区地形特点为南北高,中部低,自西向东倾斜,属半山半丘陵地区。中山、低山面积占27.47%,丘陵面积占58.80%,台地面积占3.53%,平原面积占10.20%。总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1.63%,占河池市总面积11.7%。

气候特征

宜州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时数1696.9小时,年平均气温在19.6一20.2℃之间,极端最高温39.8℃,最低气温-2.2℃。

水系水文

宜州区境内大小河溪295条,主要有龙江及其支流临江河、中洲河、洛寿河、五拱河及习江支流都良河等11条。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宜州市

河池市宜州区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

一、耕地73074.85公顷(1096122.75亩)。其中,水田23484.17公顷(352262.55亩),占全区耕地的32.14%;水浇地10.91公顷(163.65亩),占全区耕地的0.01%;旱地49579.77公顷(743696.55亩),占全区耕地的67.85%。北牙瑶族乡、刘三姐镇、庆远镇、北山镇等4个乡镇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区耕地的37.93%。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32706.33公顷(490594.95亩),占全区耕地的44.76%;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20068.77公顷(301031.55亩),占全区耕地的27.46%;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16451.09公顷(246766.35亩),占全区耕地的22.51%;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3128.38公顷(46925.70亩),占全区耕地的4.28%;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720.28公顷(10804.20亩),占全区耕地的0.99%。

二、园地24062.72公顷(360940.80亩)。其中,果园9147.04公顷(137205.60亩),占全区园地的38.01%;茶园7.85公顷(117.75亩),占全区园地的0.03%;其他园地14907.83公顷(223617.45亩),占全区园地的61.96%。德胜镇、庆远镇、北牙瑶族乡、同德乡等4个乡镇园地面积较大,占全区园地的56.54%。

三、林地256551.74公顷(3848276.10亩)。其中,乔木林地80261.45公顷(1203921.75亩),占全区林地的31.28%;竹林地4741.30公顷(71119.50亩),占全区林地的1.85%;灌木林地159932.14公顷(2398982.10亩),占全区林地的62.34%;其他林地11616.85公顷(174252.75亩),占全区林地的4.53%。福龙瑶族乡、刘三姐镇、北牙瑶族乡、德胜镇等4个乡镇林地面积较大,占全区林地的41.04%。

四、草地4919.48公顷(73792.20亩)。其中,人工牧草地1.31公顷(19.65亩),占全区草地的0.03%;其他草地4918.17公顷(73772.55亩),占全区草地的99.97%。草地主要分布在龙头乡、德胜镇、安马乡、怀远镇,占全区草地的49.72%。

五、湿地428.29公顷(6424.35亩)。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7个二级地类。其中,内陆滩涂428.29公顷(6424.35亩),占全区湿地的100.00%。湿地主要分布在庆远镇、石别镇、龙头乡、刘三姐镇等4个乡镇,占全区湿地的69.79%。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1571.13公顷(173566.95亩)。其中,城市用地1495.70公顷(22435.50亩),占全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12.93%;建制镇用地785.05公顷(11775.75亩),占全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6.78%;村庄用地8749.51公顷(131242.65亩),占全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75.62%;采矿用地442.19公顷(6632.85亩),占全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3.82%;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98.68公顷(1480.20亩),占全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0.85%。

七、交通运输用地5599.83公顷(83997.45亩)。其中,铁路用地368.45公顷(5526.75亩),占全区交通运输用地的6.58%;公路用地2023.43公顷(30351.45亩),占全区交通运输用地的36.13%;农村道路3206.06公顷(48090.90亩),占全区交通运输用地的57.25%;管道运输用地0.37公顷(5.55亩),占全区交通运输用地的0.01%;港口码头用地1.52公顷(22.80亩),占全区交通运输用地的0.03%。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8389.63公顷(125844.45亩)。其中,河流水面3769.81公顷(56547.15亩),占全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44.94%;水库水面1612.85公顷(24192.75亩),占全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19.23%;坑塘水面1902.25公顷(28533.75亩),占全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22.67%;沟渠1023.94公顷(15359.10亩),占全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12.20%;水工建筑用地80.78公顷(1211.70亩),占全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0.96%。[3]

矿产资源

宜州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锰、石灰石、褐铁,汞、磷、硫铁矿、水晶、重晶石、耐火石、大理石、石膏、方解石、硫磺等。其中煤层藏量约4678万吨,锰矿藏量约1640万吨,品位一般在28-40度之间。石灰石质量上乘。

水资源

宜州境内大小河溪295条,主要有龙江及其支流临江河、中洲河、洛寿河、五拱河及习江支流都良河等11条。理论蕴藏量28.48万千瓦,已开发利用9.6万千瓦,共建成大小水电站80处,其中装机容量较大的有拉浪电站5.1万千瓦,洛东电站4.5万千瓦,叶茂电站3.75万千瓦。

生物资源

宜州区有蓄积量为194万立方米的林木和多种竹类及其产品,野生动物有麝香、穿山甲、蛤蚧、果子狸、蛇类。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末,宜州区总户数20.44万户,户籍总人口66.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9万人。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34.63万人,女性人口32.28万人。年末常住人口58.7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08万人。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9.29%,比上年末提高0.99个百分点。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21.38%,比上年末提高0.06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4.69‰。

经济

综述

宜州市

2007年宜州市实现生产总值达到5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增速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增幅创三年来的最好水平,GDP突破50亿元大关。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62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31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25亿元,增长16.8%。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39.5∶27.7∶32.8调整变化为36.2∶28.3∶35.5。人均生产总值(GDP)突破8000元,达到人均8668元,增长10%。

2011年宜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9.2亿元,增长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1亿元,增长32.2%,总量排在河池市第2位。财政收入首次突破7亿元,增长16.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91亿元,增长19.35%;一般预算收入3.61亿元,增长22.86%。非税收入比重下降到15.65%。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2.4亿元,增长14.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9.5亿元,增长17.4%。

2012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7.51亿元,增长3.4%;财政收入7.2239亿元,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6亿元,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1元,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00元,增长12.4%。

据初步测算,2013年宜州市地区生产总值94.1亿元,增长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5亿元,增长13%;财政收入7.5亿元,增长3.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为47.55亿元、13.56亿元,分别增长13.46%和9.9%。

2018年,宜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8.6672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3%(按2015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7638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8.8535亿元,增长14.1%,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22.0%;第三产业增加值65.0499亿元,增长11.3%。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2.3%、20.8%和46.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5%、33.8%和53.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2、3.1、5.0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667元,增长8.7%。

2021年,宜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34亿元。[4]

固定资产投资

2018年,宜州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56.8%,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下项目投资下降11.2%,房地产投资下降10.0%。其中工业投资增长32.0%,工业技改投资增长58.8%。分经济类型看,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非公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

财税收支

2018年,宜州区财政收入77558万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611万元,增长9.2%。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5.59%,人均财政收入1324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37226万元,增长8.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8723万元,下降1.0%;公共安全支出15187万元,增长8.1%;教育支出70439万元,增长6.3%;科学技术支出1283万元,增长3.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0670万元,增长96.6%;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55624万元,增长5.2%;节能环保支出5918万元,下降54.8%;城乡社区支出26711万元,增长27.7%;农林水支出50902万元,下降2.3%;住房保障支出7972万元,下降9.6%。

人民生活

2018年,宜州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94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08元,增长1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23元,增长6.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2602元,比上年增长8.4%;经营净收入6451元,增长13.8%;财产净收入500元,增长10.4%;转移净收入2255元,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493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食品烟酒支出3140元,增长6.4%;衣着支出391元,增长13.0%;居住支出2394元,增长8.9%;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523元,增长9.4%;交通通信支出904元,增长10.2%;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149元,增长13.9%;医疗保健支出880元,增长12.5%;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112元,增长10.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5820元,增长5.7%;经营净收入9273元,增长6.2%;财产净收入2479元,增长8.1%;转移净收入6751元,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105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食品烟酒支出7010元,增长6.0%;衣着支出993元,增长2.8%;居住支出4752元,增长6.5%;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1205元,增长4.7%;交通通信支出2410元,增长6.5%;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476元,增长4.8%;医疗保健支出1863元,增长14.9%;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396元,增长1.5%。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类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3.2%,比去年下降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1%,下降0.9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2018年,宜州区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788799万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农业产值343171万元,增长2.7%;林业产值44630万元,增长9.8%;牧业产值356347万元,增长3.9%;渔业产值20431万元,增长5.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4220万元,增长10.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58789万元,增长3.7%。其中农业增加值255182万元,增长2.7%;林业增加值28911万元,增长9.7%;牧业增加值150343万元,增长3.8%;渔业增长5.4%,增加值13202万元,增长5.4%;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1151万元,增长10.0%。

种植业

2018年,宜州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612公顷,减少611公顷;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275公顷,增加343公顷;甘蔗种植面积21006公顷,增加1579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5085公顷,减少71公顷。年末果园面积6560公顷,增加1211公顷;桑园面积24130公顷,增加1016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8.94万吨,比上年下降1.3%;油料产量2138吨,增长2.9%;甘蔗产量126.26万吨,增长5.5%;蔬菜产量48.57万吨,下降0.4%;食用菌产量1.72万吨,增长1.0%。水果产量8.33万吨,增长1.5%。

林业

全年造林面积440公顷,其中用材林62公顷,经济林378公顷。更新造林634公顷。全年木材采伐量42.56万立方米,松脂产量10827吨。全区森林面积246520公顷,森林覆盖率63.86%。

畜牧业

截至2018年末,宜州区生猪存栏12.81万头,与上年持平;生猪出栏22.83万头,增长1.9%。全年畜禽肉类总产量25807吨,增长1.6%,其中猪肉产量17042吨,增长2.2%;牛肉产量2966吨,增长2.4%;羊肉产量622吨,下降4.7%;禽肉产量4708吨,下降0.7%。禽蛋产量951吨,增长2.1%。蚕茧产量6.63万吨,增长4.3%。

渔业

截至2018年末,宜州区淡水养殖面积1707公顷,比上年增长36.0%;全年水产品产量11149吨,增长5.7%。

生产条件

截至2018年末,宜州区农业机械总动力49.7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7%;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7.07千公顷,增长0.02%;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58万吨,增长0.6%;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309吨,增长1.6%;农药使用量777吨,增长2.0%;农用柴油使用量4696吨,增长0.7%;农村用电量7188万千瓦时,增长2.1%。

第二产业

工业

在工业发展中,宜州市形成了以“蔗糖、茧丝、矿产、食品、建材、水电、机械加工”为核心和支撑点的工业体系。

2007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4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4亿元,增长15.2%。实现工业增加值12.88亿元,增长16.1%。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2.6亿元,增长40.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0.6%。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上升,由去年的22.5%提高到2007年的23.9%。

2011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64.7亿元,增长20.2%;其中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增长47%,实现工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29.5%。茧丝绸、生物质化工、甘蔗综合利用、机械制造配套加工、矿产品加工和以酒业为主的食品加工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制糖、茧丝绸、化工三大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4.2亿元、11亿元和5.8亿元,分别增长22.3%、35.3%和35.1%。

2018年,宜州区全部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2.4%,工业增加值增长2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9.6%,其中轻工业产值增长17.0%;重工业产值增长5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5.6%。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68.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3.9%;纺织业增加值增长4.2%;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增加值增长5.4%;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39.3%;造纸和纸制品业增加值增长11.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3.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增长17.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下降1.2%;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下降22.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26.1%;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3.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7.7%,利税总额增长10.8%,利润总额下降15.2%。从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看,成品糖14.75万吨,比上年增长52.8%;发酵酒精(折96度,商品量)1.40万千升,上年为零;饮料酒2223千升,增长16.6%;蚕丝4710吨,下降1.7%;蚕丝及交织机织物(含蚕丝≥50%)382万米,增长29.3%;人造板116.33万立方米,增长49.8%;合成氨(无水氨)4.58万吨,增长17.9%;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折纯)3.77万吨,增长17.9%;合成粘合剂(VAE)8.08万吨,增长5.9%;合成纤维聚合物(PVA)2.41万吨;57.4%;松香9145吨,增长27.0%;松节油1192吨,增长38.1%;水泥64.44万吨,下降0.6%;商品混凝土36.76万立方米,增长41.7%;铁合金3.64万吨,下降0.4%;电解锰2042吨,下降4.9%;发动机16.62万千瓦,下降25.7%;自来水生产量1726万立方米,增长2.0%。

建筑业

2018年,宜州区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1105万元,比上年增长0.5%。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75417万元,增长5.7%。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18年,宜州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0448万元,比上年增长9.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86175万元,增长9.3%,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387037万元,增长4.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4273万元,增长10.4%。

对外经济

2018年,宜州区按人民币计算,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4663万元,比上年增长467.5%。其中,货物出口24612万元,增长466.3%;进口51万元,净增51万元。按美元计算,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76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80.6%。其中,货物出口3760万美元,增长479.4%;进口8万美元,净增8万美元。

招商引资

2018年,宜州区内资到位资金30.86亿元,外资到位资金3065万美元。

房地产业

2018年,宜州区商品房销售面积40865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4%。商品房平均售价每平方米5300元,增长41.9%。房地产销售额216572万元,增长72.2%。

邮电通信

2018年,宜州区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0210万元,比上年增长199.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6689万元,增长25.3%;电信业务总量193521万元,增长214.6%。年末固定电话(含公用电话)用户1.5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8.06万户,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59.55万户。电话普及率101.6部/百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4.38万户。

旅游业

2018年,宜州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39.7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6%,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4万人次,增长7.7%;实现旅游消费80.77亿元,增长30.3%。

金融业

2018年,宜州区金融业增加值61166万元,比上年增长7.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78.7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41.69亿元,增长13.0%。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15.15亿元,增长16.3%。

保险业

2018年,宜州区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1048万元,其中人身保险保费收入19302万元,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1745万元。支付各类赔款7696万元,其中人身保险赔款3078万元,财产保险赔款4618万元。

农业

宜州市是广西农业大县(市),已被列入广西西部开发区域县(市),全市辖7镇14乡,总耕地面积69.2万亩。主要农产品是水稻、玉米、甘蔗、桑蚕、沙田柚等。

宜州已形成粮食、蔗糖、桑蚕、水果、畜牧水产五大生产基地,并且又已成为中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广西粮食自给工程县(市),是广西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市)。

全市按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产业优势,划分为五个农业经济区,即东部四个乡镇以生产优质粮为主,经济作物为辅;西部五个乡镇以经济作物、多种经营为主,林果为辅。南部七个乡镇以蔗桑为主,林果为辅;北部三个乡镇以林(竹)果、药材为主,旅游为辅;中部两个乡镇以蔬菜生产为主。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生产积极性异常高涨。土改后不久,在农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克服缺乏生产工具、资金等困难,推动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54年全县粮食总产由1952年的5.72万吨,增至7.48万吨。农副产品丰富,市场活跃。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大规模兴修水利,改善了生产条件,为改革耕作制度,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奠定了基础。经过引进新技术,选用良种,扩种双季稻,使生产有一定的进展。1958年秋起,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所谓供给制,吃大锅饭,打乱了农村生产生活秩序,干部犯“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和干部特殊化风的错误,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造成了生产、生活的严重困难。1960、1961、1962年3个年度的农业总产值均比1956年低11%~20%。1963年县内遭受特大干旱,粮食生产跌入低谷,只有解放初期的水平。1960年冬起,先后开展以反“五风”为内容的整风整社运动,贯彻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重申人民公社仍实行集体所有制。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和生产责任制。坚持评工记分,解散公共食堂,重建农民家庭经济。发还自留地,鼓励经营家庭副业。开放集市贸易。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之后,清退了一批职工还乡生产,大量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增加农业贷款和提高农产品收购价,解放了生产力,搞活了经济,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1965年粮食总产达8.84万吨,比1956年增长22.7%。1966年达9.70万吨。“文化大革命”期间,县领导机关被夺权,基层行政组织被搞乱;继又采取一系列“左”的做法,割资本主义尾巴,没收自留地,限制家庭副业,关闭集贸市场,搞单一经济,使经过调整后略有发展的农村商品生产又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由于政府坚持“以粮为纲”,粮食生产仍有所增长,但时有升降。70年代中期宜山县被定为自治区商品粮基地县。1977年粮食总产15.89万吨,比1966年增长63.8%,年均增长6.2%。由于从事单一经济和平均主义盛行,增产却未增收。农村日工分值只有3、4角钱,低的仅7、8分。超支户、困难户增多,温饱问题未解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改革了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83年粮食总产达21.5万吨。但在大好形势下产生了满足情绪,放松了农业生产。有的盲目流向城镇弃农经商。1984、1985、1986年粮食总产均低于1983年水平,减幅在21%~23%之间。1987年贯彻中央治理整顿方针,集中力量抓农业生产和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作物生产,并采取增加投入、科技支农、推广良种等措施,使农业生产出现了新局面。粮食、甘蔗、桑蚕、水果成了种植业的4大支柱。1989年粮食总产达23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1990年粮食总产22.57万吨,农民人均口粮317公斤。当年农业总产值18205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为9347万元,占51.34%。粮食作物产值为5797万元,占种植业产值的62%;经济作物产值3152万元,占33.7%。在1952至1990年的39年间,县财政对种植业的投入为1905万元。全县农民共缴纳公粮和交售购粮134.1万吨。

200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达到33.65亿元,同比增长5.5%。粮食生产相对稳定,蔗桑产业巩固壮大,桑园种植面积为26.4万亩,增加1.74万亩;鲜茧产量4.21万吨,增长18.3%。糖蔗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同比增加7万亩;糖蔗总产量达到213.66万吨,比上年增长29.3%。全年出栏肉猪头数51.06万头,比上年下降12.4%;生猪存栏20.86万头,下降34.8%;出栏肉用牛8.65万头,下降15.4%;肉类总产量5.01万吨,下降16.6%;水产品产量9063吨,增长0.7%。

2011年宜州粮食总产量达21.8万吨。全市农林渔牧业总产值完成55亿元,增长3%。新种甘蔗面积11.1万亩,总面积达45.4万亩。全市桑园总面积达30.3万亩,鲜茧产量达5.04万吨;收集处理蚕沙1.23万吨,生产生物有机肥3406吨;生产桑枝菌棒达6016万棒,产值达1.5亿元;桑蚕茧丝绸资源综合利用总产值达30.64亿元,增长20%。被评为广西十佳桑蚕生产基地县(市)。

2012年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粮食总产量达22万吨。全市扩种甘蔗面积4.37万亩,推广优良品种种植面积16.4万亩,种植面积扩大到47万亩,全年原料蔗总产量预计达173万吨,产量较2011年提高近50万吨,农民种蔗收入达8亿多元。桑蚕优势进一步扩大,全市桑园面积达31.3万亩,鲜茧产量5.29万吨,农民养蚕收入达到18.28亿元,桑枝食用菌完成生产6000万棒。宜州市荣获“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十强县”称号。

截止2013年10月,宜州已连续8年为中国第一大桑蚕基地县市。2013年宜州市桑园总面积发展到32.3万亩,全市养蚕138万张,全市养蚕农户11.9万户51万人,占农村总户数90%以上,农民人均养蚕收入4970元。宜州市有18家茧丝绸加工企业,产品畅销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全市有鲜茧收购资格的茧站270家,分布在16个乡镇200个行政村。

蔗糖业

宜州市是广西蔗糖生产主要基地县市之一,蔗糖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财政增长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主要栽培品种有桂糖11号、新台糖10号、16号。蔗区涉及17个乡镇,130个行政村,种蔗农户7万户,蔗区涉及人口35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70%。宜州市有广西博庆食品有限公司、宜州市糖业集团公司怀远糖厂两家制糖企业。

各年财政

2000年:2.81亿

2001年:3.0591亿

2002年:3.01亿

2003年:3.32亿

2004年:3.7029亿

2005年:4.4亿

2006年:4.08亿

2007年:4.5亿

2008年:5.028亿

2009年:5.18亿

2009年:5.08亿

2010年:6.01亿元

2011年:7亿元

2012年7.2忆

2013年:7.5亿元 

交通

截至2018年末,宜州区公路管养里程1509.2千米。按技术等级分,等级公路总里程1500.1千米,等外公路9.1千米。在等级公路中,高速公路95.2千米,一级公路51.0千米,二级公路151.4千米,三级公路121.1千米,四级公路1081.5千米。按行政等级分,国道244.6千米,省道156.4千米,县道300.5千米,乡道174.7千米,专用道632.9千米。通公路的村180个,其中通四级以上道路的村180个,通水泥(沥青)路面的村180个。公共交通运营车100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42318万元,比上年增长4.8%。

宜州区境国道323线、黔桂铁路贯穿东西部。境内国道、省道、市道、乡道及专用公路35条,共679.42千米,有火车站11个。

运输

2018年,宜州区公路水路客货运周转量90798万吨千米,比上年增长9.1%。按行业分类,公路客货运周转量90764万吨千米,增长9.1%;公路客运周转量36082万人千米,下降5.3%;货物周转量87156万吨千米,增长9.7%。水路客货运输周转量33万吨千米,增长5.8%;水路客运周转量67万人千米,增长5.8%。年末民用机动车保有量159881辆,其中营运车30812辆,非营运车120833辆。汽车拥有量57377辆,其中营运汽车3889辆,非营运汽车53488辆,个人汽车拥有量55506辆。机动车驾驶员159316人。 

社会

科技事业

2007年,稳定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3%,其中城区数字电视完成转换23000多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农民数39万人,参合率达76%。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1300人,参加失业保险1380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7000人。

截止2008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到11.91平方公里,城区(含暂住)人口13.83万人,城区道路总长增加到226.8公里,道路面积311万平方米;路灯增加到2320盏7650多头;城区园林绿地总面积361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3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63%,绿地率29.3%,人均公共绿地9.98平方米;供水普及率100%。城镇化率31.95%。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75元,增长16.9%,高出全区平均水平67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327元,增长10.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47.85万人,参合率达95.75%,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单位。

2012年全市“五险”参保人数141294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8642人。

举办科技技术培训班27期,培训人数达5000人次以上。全年争取科技项目资金142万元,完成发明专利申请24件,有2个桑蚕茧丝绸项目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小学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完成教师周转宿舍建设179套、教师公共廉租住房建设84套。

完成村卫生室建设项目180个,建立健全了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07%,各级财政配套资金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

全年送戏下乡133场,建成11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和45个农家书屋,“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全面完成。“两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

截止2013年6月,全市城区公共绿地面积10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24公顷,绿化覆盖率34.6%、建成区绿地面积357公顷,绿地率29.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1平方米;建有庭院43个,其中“园林式单位”12个,占27.9%;小区居住区绿地面积已达120公顷,“园林式小区”达26%。[1]

截至2018年末,宜州区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541人,其中国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6198人。年末有县级科研所2个,在岗职工7人。全年完成发明专利申请量37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57件;获专利授权13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6件。拥有发明专利42件。

教育

截至2018年末,宜州区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所,教职员工743人,专任教师589人,当年招生4431人,在校学生13568人,当年毕业2936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教职员工111人,专任教师93人,当年招生1743人,在校学生4076人,当年毕业950人。普通中学(含初、高中)29所,教职员工2224人,其中专任教师2008人,当年招生12263人,在校生33981人,当年毕业9700人。普通小学141所,教职员工2491人,其中专任教师2463人,当年招生8240人,在校生50603人,当年毕业7575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职员工19人,其中专任教师18人,当年招生13人,在校生73人,当年毕业8人。幼儿园122所,教职员工1384人,其中专任教师791人,当年入园幼儿8184人,在园幼儿19260人,当年毕业6060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18年末,宜州区共有影剧院2个,体育场馆2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群众文化馆1个,基层文化站16个。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7.0%,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7.6%。

卫生事业

截至2018年末,宜州区共有卫生机构337个,其中:医院6个,乡镇卫生院2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个,诊所(卫生室、医务室)95个,村卫生室2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检查机构1个,妇幼保健院1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4455床,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4673人,其中医师、助理医师1479人,注册护士2142人。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劳动就业

截至2018年末,宜州区城镇登记失业率1.76%,比上年降低0.78个百分点。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292人,减少137人。年末非私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8005人,增长5.9%。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27581人,增长5.4%,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26990人,增长5.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67806元,比上年增加866元,增长1.3%。其中:企业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5142元,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80427元,机关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83651元,民间非盈利组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9271元。

社会保障

2018年,宜州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6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4.4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3.8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7.2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2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1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2.14万人。

社会福利

2018年,宜州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57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6145人。提供住宿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83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82个;提供住宿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床位1096张,其中养老服务机构床位1096张。不提供住宿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120个,其中社区服务机构118个。

环境保护

2018年,宜州区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69.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0.5223吨标准煤,下降6.7%。全社会用电量79319万千瓦时,增长0.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595.98千瓦时,下降8.4%。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当量值)26.27万吨标准煤,增长16.9%;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7622吨标准煤,下降6.9%。

安全生产

2018年,宜州区安全生产事故32起,死亡33人。其中:工矿安全生产事故1起,死亡3人;道路交通安全生产事故29起,死亡30人;铁路安全生产事故2起。道路交通事故77起,死亡55人,受伤87人,直接财产损失14.97万元。道路交通每万车死亡人数3.44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0.24人。

文化

彩调剧

宜州是著名的彩调之乡,20世纪50年代宜州市的彩调《刘三姐》和《龙女与汉鹏》曾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得到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的高度赞扬。1999年广西首届彩调艺术节、2003年广西彩调艺术大赛均在宜州市举办。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申报的“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山歌唱到:“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

宜州渔鼓

宜州民间普遍流传。传统唱腔轻快活跃。演唱者左手抱渔鼓,并持简板按节拍打鼓身,右手前掌按过门旋律拍击鼓面。传统唱腔是单一乐段,反复演唱。解放后,文艺团体利用传统唱腔,配上新内容演唱。解放前渔鼓由民间艺人沿街卖唱。1992宜山个体劳动者协会以宜州渔鼓《李贵凉粉》(韦善光作词,廖寿德音乐设计,胡雪琴导演,刘焕姣等演唱)参加中国个体文艺会演获三等奖。

地方特产

宜州土特产主要有沙田柚、果蔗、桑蚕茧、红兰酒、槟榔芋、红瓜子、扁柑、甜杨桃、黑豆、黄豆、乳鸽、油鱼、船丁鱼、龙江芝麻剑鱼、黄蜂鱼、明灯寨烟叶、魏村马蹄,苏村莲藕、古龙梨、文昌碎咸菜等。野生动物有麝香、穿山甲、蛤蚧、果子狸、蛇类。

宜州特色小吃:

凉菜

什锦菜

牛肉条

三姐香粽

宜州烤玉米

宜州炒田螺

旅游

综述640次播放01:04航拍广西宜州下枧河,这里是刘三姐的故乡,景色美如画

会仙山景区

临江河

临江河风景区北起样贝乡拉托村畔,南至三江河口与龙江河交汇,河道全长37公里,含下枧、古龙、祥贝三个河段。河水碧绿,山水交融。沿河群山叠翠,古洞罗列。该景区于1988年10月与白龙洞同时列为广西风景名胜旅游区。

南山

南山在宜州城区南郊2公里处,有摩崖石刻数十处。在南山麓有一山洞人称为龙隐洞,传说这里有地下通道穿过龙江河底可到达白龙洞。洞前峭壁上有宋代将军费忱平“安抚”瑶族起义领袖莫文察的“凯旋碑”和知州沙世坚镇压毛南起义首领莫文察的记事碑等十余幅。宋代将领狄青副将余靖有七言绝句狂草手笔刻在大石上,东西崖壁上刻有一楷体“寿”字,高4.2米、宽2.3米,据说到此处者方能为寿仙。北面山麓有一小石泉,人称“寿泉”。在南山北麓的龙隐洞前有寺为南山寺。旧称广化寺,宋真宗时曾赐御书16轴藏于寺侧御书阁中,历代重修,规模宏伟。清代慈禧太后寿诞,庆远府曾以南山寺景雕成檀木屏风献上。今寺庙已毁,尚存屋基遗址。

九龙山

九龙山在宜州城区南3公里,九龙山因有九峰相连婉蜒若龙,因此得名。在九龙山主峰山腰有丹霞岩,岩口高20米,宽6米,有后洞和顶洞可出。入口处有椭圆形钟乳石,宛如青龙含珠。传说宋代宜州知州张自明因在九龙洞为民求雨有功,病逝时,其棺被龙含吞于此。明代庆远知府岳和声题刻“丹霞遗蜕”四字于岩侧壁间。山秀洞奇,夕阳辉映,景旧称“丹霞夕照”。在丹霞岩之南侧有九龙洞,洞口有宋刻“万云谷”三字,洞前有深潭,上刻“九龙洞”三字。潭前有巨石刻九龙神碑,因张自明曾在此求雨得道,明代遂在此祭九龙神。

古城峒

古城峒位于宜州市城北郊3公里的木棉村后,1255年建造。此处群山环绕,皆峭壁悬崖,四面如铁,内可容万灶,外可扼咽喉,牢不可破,险不可夷,故号“铁城”,后称古城峒。古城峒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墙东西两端对峙的两山崖壁上各刻有一碑,东面山崖是《铁城记》,碑高300厘米,宽195厘米,刻于筑城的当年,该碑主要是记载建筑铁城的经过;西面山崖是《铁城颂》,碑高359厘米,宽230厘米,刻于铁城竣工后的次年三月,系地方人为歌颂云拱筑城的功绩而作。东面山腰有一洞,洞门上刻“紫霞洞府”四个大字,还有金银岩、凉风洞和“飞泉石井”。从外古城往东为马安村,莫马安山东麓建有“歌仙庙”,庙后山腰有明代参将威振的赞景诗生根石刻碑。

古城峒景区

古龙河景区

位于江河中段,北起祥贝乡古龙圩,南至下枧龙洲岛,古称思吾溪,全程10公里。古龙圩后山有古龙洞,洞口宽7米,高5米,有钟乳一丛酷似古榕挺立。洞内有数个大厅,有一通天洞。沿河撑漂流,河岸有皇冠山、义马柱、古佛朝西、龙女岩、鸳鸯洞、六妹岩等景点。顺流而下,漂下金波跃鲤坝滩100余米,即可穿入鸳鸯洞,洞深处有天然瀑布,时有游鱼嬉戏。在六妹村岸边的山崖上,有一六妹岩,传说岩中原有七仙女,一仙女误中妖计被"牙变奶"(传说中会吃小孩的熊奶)吃掉,只剩六仙女故称六妹。牙变奶后被雷公神在六妹岩南边的山上劈死,尾巴被劈断,至今仍留在六妹岩北边的双驼山千米白壁上。被雷电劈中的山从上到下,一分为二,人称“一线天”。

古龙河景区

壮古佬

位于宜州城区以北,流河寨所在地。壮古佬风景区位于宜州市北部刘三姐乡的马山塘屯,至市区水陆距离12公里,陆路5公里,交通极为便利。景区占地16公顷,原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自然古朴。壮古佬景区现已建有景区码头,对歌台、壮古佬寨门、厚兰桥、会景亭、表演场、观景长廊、歌王楼等别具风格的民族传统建筑。黄圣依与苏有朋主演的电影《寻找刘三姐》在此取景拍摄。

壮古佬景区

水上石林

水上石林地质公园位于宜州市龙江及其支流的临江流域,占地面积约114.7平方公里,海拔160米左右,属大型规模地质公园,由祥贝园区、下枧河园区、龙江园区、石别园区组成,约有60处地质遗迹点。园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岩溶洞穴颇具特色,还保留了众多的唐宋以来历史遗迹。

德胜风景区

德胜风景区位于城区47公里的德胜镇境内。主要景点有:鸣琴山、大风光山、德胜古城等。德胜街中心。一山巍然屹立,形如玉笏,山顶常有白云缭绕,为鸣琴山,又名白云山,明代刻有“独尊峰”三字。山中回音效果极佳,鼎沸入声,四面来风,均有回音,声如鸣琴,景称“玉笏鸣琴”。

在德胜街西,有大风山,俗称袁家山。山间之洞,凉风习习,宋将黄忱驻此“平蛮”置德胜寨,人们又称此山主岩为黄公岩,有张居广洗剑事及古碑多幅,记“英雄茂烈传千古,显赫威声耸后人”及“将军节奏洗吴钩”之往事。

离德胜街西约1公里许,有德胜古城,亦称河池守御千户所遗址。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置河池守御千户所于河池州,以扼七十二峒之冲,隶庆远卫。永乐六年(1408)迁至德胜。城呈长方形,东西宽500米,南北长1000米,四面有城门和城楼,现仅存东门城楼。楼高8米,长11米,城门高3.5米,宽3.4米,均为细凿料石基础,墙为明代青方砖,甚为壮观。

金浪湾风景区

金浪湾旅游风景区位于素有“龙江大峡谷”之称的龙江河中段,距宜州市区50公里,与德胜镇交界,上接金城江东江镇,与风光秀丽的姆洛峡风景区一水相连,相互依托;下接“赛漓江”之称的下枧河风景区相依相承。游船行程两小时,途经怀远千年古镇、三江并流的三江口,两岸翠竹连绵,山峦叠障,绿水环山,山水倒影独成一景。

金浪湾旅游风景区充分利用宜州市拉浪水电厂公顷库区水域,水面开豁成景,碧波荡漾,山环水绕,层次分明。两岸绿树成荫,果园成林,壮族居民古朴勤劳,田园果实累累,好一片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啊!!!库区紧依拉浪林场林区,让游客亲临天然氧吧,充分享有氧户外运动的无穷乐趣。

金浪湾旅游风景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发出一系列赏心悦目,激情恰意的旅游观光娱乐。

代表人物

刘三姐,又称“刘三妹”,为中国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关于其身世,不同地区流传着不同版本,而最广泛流传的当属流传在广西宜州一带的传说。

刘三姐

肖燕,河池市形象大使,2000年肖燕获得广西青年歌手大奖赛一等奖和第九届中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冯京,宜州城西龙江北岸的天门山下有一个村落,名叫冯村,也叫冯家湾,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冯京出生于此。冯京自小聪明好学,才华横溢。庆历八年(1048年),冯京参加州试,中解元,次年,冯京参加会试,中会元,接着,他参加殿试,中状元,冯京连中三元,人们称他为冯三元。中国历史上能连中三元的只有13名,冯京是其中之一。。宜州天门山上有冯京祖墓。山麓旧有冯家祠,州城及城南南山寺旧有崇祀冯京的三元祠、乡贤祠、三贤祠,均先后圮毁。今宜州城西龙江北岸建有冯京公园。

黄莺,原名黄廓,生于1912年,宜州市龙头乡九磨村人。1988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黄莺为抗日烈士。

谢骙,原名谢家骙,宜山县(今宜州市)庆远镇管家巷人,1939年11月,谢骙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率部与日军的激战中殉国。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生于1045年6月12日,23岁登进士第,即步入官场,宦海沉浮,59岁那年,黄庭坚在一再遭贬后,被朝廷除名,羁管宜州。1104年夏天,黄庭坚只身一人来到宜州,从此,宜州和这位文化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黄庭坚虽然落魄宜州,但是他在艺术领域里却创作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来。如《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地以人名,黄庭坚在宜州的许多诗作,迅速飞出岭南,传遍大江南北,宜州城的知名度也在逐渐变大。文化人的力量还在于可以教化一个地方,黄庭坚来宜州后,他开馆讲学,开了宜州读书之风气,使宜州之名在岭南显扬开来。黄庭坚殁后数十年,宜州太守韩璧始建山谷祠来纪念他,祭祀他,许多文人墨客从各地来到宜州凭吊他,追寻他的足迹。至今黄庭坚的许多嘉言懿行在宜州还是有口皆碑,为人民津津乐道。

获得荣誉

宜州市先后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城、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明星城市和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2009年,宜州区被评为“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称号。

2012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2013年,宜州区获“广西园林城市”、“广西优秀旅游城市”“、广西文明城市”、“广西卫生城市”、“广西南珠杯优秀城市”等称号。

2019年12月,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

2020年11月25日,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0年12月,位居2020城市市辖区高质量发展100强(地级城市)榜单第92位。[2]

友好城市

2002年宜州成为东莞市石龙镇友好城市。

2005年宜州与江西修水县缔结为友好城市。

2007年宜州与江苏海安县缔结为友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