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平面公报》是中国国家海洋局发布的关于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的公报,是国家海洋局对海平面监测预测、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与评价分析结果的呈现。

中文名

中国海平面公报

语言

中文

主要内容

海平面监测和分析

发布机构

中国国家海洋局

意义

让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全面了解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及影响状况

基本介绍

《中国海平面公报》是中国国家海洋局发布的关于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的公报。《中国海平面公报》旨在让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全面了解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及影响状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该公报于每年年初发布上一年全年报告,从2001年4月开始,截止2019年已发布14份公报(无2015、2005、2004、2002、2001年公报)。

历年情况

2019年

2019年5月,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发布2018年《中国海平面公报》。

《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海平面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2018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高于同时段全球平均水平。2018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1993-2011年定为常年时段)高48毫米,比2017年略低,为1980年以来第六高。近七年海平面均处于近四十年来的高位。

近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持续偏高,其长期累积效应直接造成滩涂损失、低地淹没和生态环境破坏,并导致风暴潮、滨海城市洪涝、咸潮、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等灾害加重。同时,沿海地区的地面沉降导致相对海平面上升,加大海岸带灾害风险。

为有效应对海平面上升影响,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应加强科学调查监测和评估,优化海岸带空间布局,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1]

2017年

《2017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是国家海洋局于2018年3月发布的报告,该报告对2017年海平面变化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年至2017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2017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将1993—2011年定为常年时段,简称常年)高58毫米,比2016年低24毫米,为1980年以来的第四高位。中国沿海近6年的海平面均处于30多年来的高位。

2017年,中国各海区沿海海平面变化区域特征明显。与常年相比,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分别高42毫米、23毫米、66毫米和100毫米。与2016年相比,渤海、黄海和东海均下降,降幅分别为32毫米、43毫米和49毫米;南海沿海海平面上升28毫米。[2]

2016年

2017年3月22日,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6年中国海平面公报》。

此次公布的《2016年中国海平面公报》对2016年海平面变化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年至2016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2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一)2016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的基本情况

2016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82毫米,较2015年高38毫米,为1980年以来的最高位。中国沿海近五年的海平面均处于30多年来的高位。

2016年,中国沿海各海区海平面变化明显。与常年相比,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分别高74毫米、66毫米、155毫米和72毫米。与2015年相比,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分别高24毫米、28毫米、52毫米和48毫米。

(二)海平面与气候变化

全球海平面上升是由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水增温膨胀、陆源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等因素造成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沿海气温与海温升高,气压降低,海平面升高。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受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影响明显。2015年处于厄尔尼诺事件的盛期,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低于相邻年份;2016年4月厄尔尼诺事件结束,夏季热带太平洋转为拉尼娜状态,并持续至今,中国沿海海平面达到了历史新高,较2015年高38毫米。

(三)应对海平面上升措施建议

低海拔沿海地区是气候变化的脆弱区,其中滨海城市和滨海低地更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应根据自然环境特点与经济社会属性制定海平面上升应对策略。

2014年

2015年2月,国家海洋局发布《2014年中国海平面公报》,公报显示,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年至2014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0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14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1975年—1993年)高111毫米,较2013年高16毫米,为1980年以来第二高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明显。

2013年

海平面变化海平面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年至201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1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95毫米,较2012年低27毫米,为1980年以来第二高位。

201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区域特征明显。与常年相比,海平面变化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特征,渤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均超过100毫米,黄海和东海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均低于90毫米。与2012年相比,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降低,其中东海沿海海平面降低45毫米,渤海沿海海平面基本持平,黄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均降低约20毫米。

2012年

1980~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海平面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年至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为1980年以来最高值,较常年高122毫米,较2011年高53毫米。2012年,中国沿海气温和海温分别较常年高0.4℃和0.3℃,气压较常年低1.2百帕。

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区域特征和时间特征明显。与常年相比,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平面上升幅度均超过100毫米;与2011年相比,东海海平面上升最为明显,为66毫米,渤海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小,为31毫米。2012年5月、6月、8月和10月中国沿海海平面均为1980年以来同期最高值。

2011年

1980~2011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年至201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7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明显,近三年海平面处于历史高位。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1980年至201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约85毫米。其中,渤海西南部、黄海南部和海南东部沿海上升较快,均超过100毫米;辽东湾西部、东海南部和北部湾沿海上升较缓,均低于80毫米。

201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比常年(本公报将1975-1993年的平均海平面定位常年平均海平面,简称常年)偏高69毫米;与2010年相比,总体偏高2毫米。

2010年

2010年中国各海区沿海海平面变化2001~2010年,中国沿海的平均海平面总体处于历史高位,比1991~2000年的平均海平面高25毫米,比1981~1990年的平均海平面高55毫米。其中,上升最为明显的岸段是天津、山东、江苏和海南沿海,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沿海次之,河北沿海上升最为缓慢。

201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比常年*高67毫米,与2009年海平面基本持平。受气候变化及其它因素的影响,201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时间特征和区域特征明显,渤海、黄海2月份海平面和南海10月份海平面均为近30年来同期最高值;与2009年相比,福建以北沿海海平面偏高,福建以南沿海海平面偏低。

2010年,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累积效应作用下,辽宁、河北和山东等省的部分沿海地区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范围呈扩大趋势;长江口和珠江口遭遇多次咸潮入侵,福建等沿海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风暴潮的影响,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2009年

2009年中国各海区海平面变化2009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处于近30年高位,分别比常年*和2008年高68毫米和8毫米。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沿海海平面区域和时间变化特征明显,南部沿海海平面升幅高于北部,北部沿海2月份海平面和南部沿海9月份海平面均达到了近30年来同期最高值。

2009年,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持续上升背景下,中国辽宁、河北和山东沿海受海水入侵影响较为严重,长江口、珠江口的咸潮灾害进一步加重。同时,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沿海风暴潮灾害影响,给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2008年

2008年中国各海区海平面变化2008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为近十年最高,比常年*和2007年分别高60毫米和14毫米。区域特征为南部沿海升幅明显高于北部;时间特征为2月份海平面偏低,4~6月明显偏高。在气候变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局地地面沉降和气候异常事件是造成2008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原因。

海平面上升加剧了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及咸潮等海洋灾害,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沿海地区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

2007年

2007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与常年比较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年,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0毫米,其中,天津沿岸上升最快,上升幅度达196毫米;2007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均高于常年﹡,受气候变化影响,个别月份较常年异常偏高,北方沿海省市多为3月和9月,南方沿海省市多为3月和11月。

2007年,气候变化与海平面上升继续对中国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异常气候事件频繁出现在季节性高海平面和天文大潮期,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2006年

2004~2006年中国全海域海平面变化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海平面继续呈总体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值;2006年中国海平面比常年高71毫米;与2003年相比,近三年中国全海域海平面变化呈起伏上升趋势,其中,大部分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域海平面变化趋势与全海域一致,天津呈持续上升趋势,上海和广西低于2003年,呈波动起伏状态。

2004~2006年,海平面变化对中国沿海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安全影响加大,加剧了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的风暴潮灾害,使这些地区风暴潮发生的频数和强度都重于常年,所造成的损失也为历年之最;加重了山东、江苏、上海、海南等沿海地区的海岸侵蚀状况,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引发了上海、广东等地区的咸潮入侵,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正常供水,使水资源成为这些地区重要生态问题。

2003年

200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2003年,中国沿海平均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高60毫米。其中,黄海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高73毫米,东海、南海次之,分别为66和63毫米,渤海为27毫米。到200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年,略高于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其中,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分别为2.1毫米/年、2.6毫米/年、3.1毫米/年和2.3毫米/年。

2000年

2003年中国海平面与常年平均海平面比较长期监测结果表明:中国沿海海平面多年来总体呈上升趋势,各海区海平面上升速率、幅度和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00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高60毫米。

各海区中,黄海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高73毫米;东海、南海和渤海分别高66毫米、63毫米和27毫米。

重点海域中,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沿海海平面分别比常年平均海平面高83毫米和66毫米。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海南沿海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高89毫米;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山东沿海海平面都比常年平均海平面高60毫米以上;天津沿海海平面比其常年平均海平面高4毫米。

2021年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高于同时段全球平均水平。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84毫米,为1980年以来最高。过去十年(2012-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均处于近四十年来高位。

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区域特征明显,与常年相比,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分别高118毫米、88毫米、80毫米和50毫米。与2020年相比,渤海和黄海沿海海平面分别上升32毫米和28毫米,东海沿海海平面基本持平,南海沿海海平面下降18毫米。

高海平面加剧沿海地区灾害影响。2021年,风暴潮和滨海城市洪涝主要发生在季节海平面较高的7-10月,其中浙江、辽宁和海南等沿海受影响较重。与2020年相比,长江口和钱塘江口咸潮入侵程度总体加重,珠江口咸潮入侵次数和影响天数增加;辽宁、河北、福建和海南沿海部分监测岸段海岸侵蚀加剧;辽宁、河北和江苏沿海局部地区海水入侵范围加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