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栗(1089—1127),字文缜,仙井监(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北宋大臣。政和五年进士第一,状元。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御史中丞、泰州知府、尚书右丞、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金兵破京城,陷北庭,不食而死。

中文名

何栗

性别

出生日期

1089

去世日期

1127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仙井

所处时代

北宋

职业

尚书右仆射

字号

字文緽

文缜

北宋状元

何栗的《屏居帖》

何公者,何栗也,字文缜,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出生于仙井监瑞云山(仁寿县青冈乡瑞云村),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他与兄弟二人同来东京(开封)应试,皆中,栗名列进士第一,时年27岁。所谓进士第一,即状元。宋人吕荣义在《上庠录》中说:“政和丙申殿试,何栗为状元,潘良贵次之,皆年少有风貌……”

何栗大魁天下后,颇得徽宗青睐。首授秘书省校书郎,次年即提举京畿学事,奉旨升为主客员外郎,起居舍人,后再迁为中书舍人兼侍讲。由于他博学强记,正直敢言,徽宗准备迁他为谏官,因遭谗外放四川遂宁知府。由于他为官干练,政绩卓著,不久复调回京,任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

何栗在担任御史中丞期间,恪尽职守,不畏权贵。最大的作为是弹劾王黼。是时王黼代蔡京执政,对上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对下巧取豪夺、骄奢淫逸,民愤极大,被人目为“六贼”之一。何栗上疏列举王黼15条罪状,连奏七章,终将王黼及其同党胡松年、胡益等人扳倒、罢官。而何栗却因此得罪了朝中某些权贵,再度外放,以徽猷阁待制知山东泰州。何栗虽因此而外放,但官声益盛。特别是给太子赵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以后调回京城,位列三公作了铺垫。

何栗使金

力主“不割地,建四道总管以统兵勤王”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12月金兵南下,意欲攻取京城。徽宗赵佶惊慌失措,急忙禅位于太子赵桓。赵桓即位后,改元靖康,是为钦宗。他下诏召回何栗,仍任御史中丞。次月加升为翰林学士,进尚书右丞兼中书侍郎。复奉宣诏以待参知政事,位居中枢要职。但遗憾的是这时金人正分兵两路来犯,赵宋王朝风雨飘摇,大厦之将倾也,终难展身手,挽回颓势。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钦宗急召宗泽进京,命其赴金营议和。但宗泽主战,屡言此去宁愿一死,决不使国家遭受损失。临走前乃改派其为河北磁州知州。后金兵直逼京师开封,复派何栗出使金营谈判。金人索割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三镇及三镇所辖20州县,及金银牛马绢帛等财物。何栗同宗泽一样是主战派,当即严词予以拒绝。回朝后,竭力主张不能把三镇割让给金人,曰:“金人诈……不割来,割亦来。”并请建四道总管以统兵勤王(道:旧时行政区划名称,类似州、府或者今日专区)。但钦宗优柔寡断,终不从栗所言,于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11月17日改授何栗以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尹。

十日府尹

领、知、权、试、发遣各不同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11月17日,何栗以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尹。北宋时开封为“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会,开封府“典治京师”“府务浩穰”。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未即位前皆曾以亲王、太子身份主持府务;寇准、范仲淹、蔡襄、包拯、欧阳修等亦皆曾权知府事。故凡能知开封府者,皆当时之名流重臣,倍受朝廷之恩宠和黎民之爱戴。读《开封府题名记》碑,可知吾言之不虚。碑中包拯名字因常被后人指认而呈凹痕,成为该碑最大看点。另外还有两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其一、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第一任开封府尹咎居润起,到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开封府尹李孝寿止,145年中竟有183位府尹。每位府尹的任职时间平均不到10个月,大名鼎鼎的包青天,权知开封府也不过只有一年零几个月。李孝寿之后,府尹更换得更加频繁,特别是钦宗即位以后,当年正月任命聂山领开封府尹至11月17日何栗领开封府尹止,已换了八任。一任府尹又坐得了多少天?

何栗知开封府的时间则更短。按史书记载,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11月金兵再围东京,开封危在旦夕,钦宗无奈,乃罢主和派唐恪相,重新起用何栗,拜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执行中书令职务,即为宰相。开封府尹一职由与其同任府尹的徐秉哲一人主持。这样计算起来,何栗在开封府也就最多10日,甚至更少。但时间虽短,曾任开封府尹,却是记录在案少不了的。其二,北宋一朝这200多位开封府尹中,虽然都是开封府的长官,但却有人为知,有人为权知,还有人为权发谴;有人为牧;有人为尹,尹又有领尹、兼尹、权尹、试尹之分。这领、知、权、试、发谴之间,明眼人一看自会明白其差异之所在。何栗以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尹,应该说还是很被朝廷看重的。

末世宰相

身陷金营绝食而死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11月末,金兵再围京都,钦宗重新启用何栗,拜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执行中书令职务,是为宰相。是时正值康王赵构被派赴金营议和。听从宗泽之言,留河北,联络义军之时,钦宗采纳何栗意见,任命其为河北兵马大元帅(一说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并以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回师勤王,救援汴京。赵构与汪伯彦奉旨后,由相州起兵,但未直接进军汴梁,却绕道山东巨野;只有宗泽率所部单独向东京(开封)进发;宗军行至洑阳南,与金兵遭遇,孤军奋战,连续十三战皆捷,金兵丧胆,引兵暂退。宗泽再行至滑县,金人蓄意报复,集聚重兵将宗部包围。宗泽身先士卒,率所部将士奋勇突出重围,抵达黄河北岸,正待他准备渡河南下驰援京师时,前方忽然传来了东京失陷,徽、钦二帝被拘金营的消息,宗泽只好下令就地扎营,观察待命。

当金兵围城之际,开封城内尚有7万人马,何栗力主坚守待援。怎奈钦宗却偏信巫术,不用何栗所言(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载:按史名遘金之再围城也,何栗等得殿前司剩员郭京,擢为大将,使募市井游惰为六甲神兵。丙辰旦,京尽屏守城兵,独率神兵七千余人以出。未几,京败。金人登城,士卒以无赏不肯战。殿前副都指挥使河南王宗濋引卫兵下城传呼救驾,四壁兵遂大溃。及午,城陷,敌下令纵火屠城)。而他相信的那班弄神装鬼的天兵天将又太不给他争气,待金人攻城时却不战而溃,开封城遂破,金人拘徽、钦二帝于金营之中,勒索金银财宝。徽、钦二帝下令打开国库,并用尽各种手段,搜刮宗室、世家、寺庙以及民间财物。是时,代何栗主持开封府务的徐秉哲,应金人要求,亦极力搜刮供应。总共得金21万两,银714万两,锦缎100万匹,掏空了京城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甚至僧道、娼优人等的所有财产。最后金人翻脸不认人,还是下令废了徽、钦二帝,另立张邦昌为帝,国号曰楚。然后于次年(公元1127年)四月初一班师北撤,并掳徽、钦二帝及后妃,皇子、皇女、宗室、贵戚以及官吏,内侍、宫女,技艺工匠等3000余人,一并北去,何栗亦在其中。作为北宋最后一任宰相,面对国破君虏、生灵涂炭之局面,何栗自觉回天无力,悲愤至极,乃绝食而死,年仅39岁。后传有何栗身陷北庭时所作的一首诗:“念念通前劫,依依返归魂。人生会有死,遗恨满乾坤。”表现了他一腔热血、心向祖国及对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

评价

对于这样一位进士第一、扳倒王黼、十日府尹、末世宰相,爱国主战、绝食而亡的何栗如何评价?人们褒贬不一。一部分人认为何栗在领开封府尹和执行中书令职务期间,不能挽回颓势、有所作为,以至国家沦亡、二帝被掳,把责任都推在他这位宰相身上。甚至说他在最后一次派赴金营求和时,惊吓得连上三次才跨上马背。这些理由能不能就全盘否定何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不能。他担任开封府尹和宰相总共只有十三四天的时间,如何能有所作为;何况他担任宰相之后,主张起用康王、汪伯彦、宗泽等回师勤王;主张坚守城池待援,应该说都是正确的。甚至说这些意见对于保持赵宋半壁江山,偏安江南将近150年,也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至于说他赴金营求和时跨不上马背,何栗毕竟只是一位文人,有些惊慌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被俘北去的3000余人中,能以身殉国者,除吏部侍郎兼开封府尹李若水痛斥敌酋,被裂颈断舌而死外,也就只有何栗一个人了。是时何栗刚及不惑之年,能不屈于敌,以死报国,难道还不能说明他对赵宋王朝的忠贞吗?

历史评价

开封何公轩

金人攻占东京后立张邦昌为帝,国号楚。金人北撤后张邦昌没了靠山,于金人撤走的第10天即宣布退位,恭迎未被金人掳去的宋哲宗赵煦废后孟氏垂帘听政,恢复大宋旗号。后孟氏传国玺于康王赵构,是为高宗。(这也就是北宋亡后、南宋仍在开封保留有开封府和东京留守的原因。)赵构即位不久,即下诏任命何栗为观文殿大学士(此衔按史书记载只有曾担任过宰相的人才有资格除授)提举玉局观使。后得知何栗已死难金营,乃赠其开府仪同三司的荣典。建炎四年再改赠以大学士。这也就是说赵宋一朝对何栗还是肯定,并且评价甚高的。这也是后世大多数评论家对何栗的一致看法。

何栗第二十七代孙、世界华商大会英国委员会主席、永兴跨国工业集团董事长、英籍华人何荣佳先生,为了追思其先祖在开封的光辉业绩及其悲惨结局,经市侨办牵线搭桥,于1998年捐资在铁塔湖中心兴建了一座何公轩,曲栏通幽,亭阁相向,它不仅是对北宋名臣何栗的一种最好的纪念,也为开封旅游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宋史·何栗传》

何栗,字文緽,仙井人。政和五年进士第一,擢秘书省校书郎。逾年,提举京畿学事,召为主客员外郎、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兼侍讲。

徽宗数从咨访,欲付以言责。或论栗与苏轼乡党,宗其曲学,出知遂宁府。已而留为御史中丞,论王黼奸邪专横十五罪,黼既抗章请去,而尤豫未决。栗继上七章,黼及其党胡松年、胡益等皆罢,栗亦以徽猷阁待制知泰州。

钦宗立,复以中丞召。阅月,为翰林学士,进尚书右丞、中书侍郎。会王云使金帅斡离不军还,言金人怒割三镇缓,却礼币弗纳曰,兼旬使不至,则再举兵。于是百官议从其请。栗曰:“三镇,国之根本,奈何一旦弃之。况金人变诈罔测,安能保必信?割亦来,不割亦来。”宰相主割议,栗论辨不已,曰:“河北之民,皆吾赤子。弃地则并其民弃之,岂为父母意哉?”帝颇悟。栗请建四道总管,使统兵入援,以胡直孺、王襄、赵野、张叔夜领之。兵既响应,而唐恪、耿南仲、聂昌信和议,相与谋曰:“方继好息民而调发不已,使金人闻之,奈何?”亟檄止之。

栗解政事,俄以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尹。金兵长驱傅城下,帝罢恪相,而拜栗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始复三省旧制。时康王在河北,信使不通,栗建议请以为元帅,密草诏稿上之。乃以康王充天下兵马大元帅,陈遘充兵马元帅,宗泽、汪伯彦充副元帅。京城失守,从幸金帅营,遂留不返。既而议立异姓,金人曰:“唯何栗、李若水毋得预议。”既陷朔庭,栗仰天大恸,不食而死,年三十九。

建炎初,诏以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玉局观使,禄其家。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议者指其误国,不行。秦桧自北还,具道其死时状,乃改赠大学士,官其家七人。[1]

何栗

城破之日

当金兵再次围城之际,开封城内尚有七万人马。当时,何栗主战,对下属说:“这次金人造鹅车、云梯等,我已拒之。金人计穷势迫,就要撤军了,所以一定会来请和。”众属下没有能回答的,何栗又说:“终究是要讲和的,只是需要慢慢来。”

何栗、孙傅等人得殿前司老兵郭京,对其深信不疑,提拔他为大将,命他募市井游惰为六甲神兵。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凌晨,何栗开陈州门,派郭京出城。郭京率领守城士兵屏退,只率神兵七千余人出城作战,不久就被击败。金人登城,守城士卒因为没有赏钱,不肯出战。殿前副都指挥使王宗濋引卫兵下城传呼救驾,四壁兵遂大溃。到了中午,开封城陷,金军下令纵火屠城。何栗与张叔夜率首都民众与金军于南薰门一带巷战,闻者皆奋,虽不能登上南薰门,但金军同意休兵和谈。

二十六日黎明,钦宗命何栗出使金军。何栗惶惧失色,连忙推辞,皇上坚持要求他前往,何栗良久不决,李若水骂他:“致国家如此,皆尔辈误事!今社禝倾危,尔辈万死何足塞责!”何栗不得已,乃上马,但两腿战栗,不能登上马鞍。等到离开朱雀门,手中的马鞭三次坠地。到南郊青城见粘罕,粘罕在中军帐,守卫皆持兵刃。何栗经过三次搜身才来到帐下,伏地请死。

粘罕问他:“汝为宰相,知吾提兵将至,何不投拜而乃拒战,又不能守城,何也?”何栗无言以对。粘罕又问:“听说劝宋主与我战者,岂非汝耶?”何栗答:“然。”粘罕问:“汝有何学术与我战邪?”何栗答:“栗无学术,为国为民当如是耳。”粘罕问:“我欲洗城,如何?”栗从容回答:“率兵洗城,元帅一时之威也。爱民施徳,元帅万世之恩也。”于是,粘罕说:“古有南,即有北,不可无也。我想要的不过是割地罢了。”何栗拜谢。最后,粘罕说:“请相公回奏皇帝,我欲请太上皇(即徽宗)出郊相见,不可以不来。”二十七日,何栗奉命回宫,面见钦宗。钦宗决定亲自去金营。

当时上四军班直犹有万余、马亦数千,听闻皇帝要入金营,都想要从郑州门突围出城。行门指挥使蒋宣、李福、班直卢万等将领率部队包围祥曦殿,想要强带钦宗出城,其麾下士兵大闹宫中。何栗恐其为乱,令四厢指挥使左言将为首作乱的士兵逮捕并处死。

二十八日,何栗再次出使金营。粘罕同意由钦宗代替徽宗出城。三十日,金人拘徽、钦二帝于金营之中,勒索金银财宝。十二月一日,在金人要求下,孙觌、吴幵与何栗共草降表。二日,钦宗上降表、割让河东、河北,后回城,钦宗掩面大哭道:“宰相误我父子!”徽、钦二帝下令打开国库,并用尽各种手段,搜刮宗室、世家、寺庙以及民间财物。何栗深信讲和已成,终日宴饮。

史料记载

《宋史·卷三百五十三·何栗传》

亲属成员

祖:何西杰,钦州录事

父:何明允

妻:赵氏。封眷国夫人。

兄:何棠,字文植。

弟:何榘,字文度。

子:何雍、何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