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县隶属于广东省清远市,位于广东省西北部、清远中部,南岭山脉南麓,连江中游,地处东经112°22’01’~113°01’06’,北纬23°58’47’~24°55’52’之间,是广东省2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战国时期境内有阳禺国,秦朝末年设阳山关,西汉高祖时置阳山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全县总面积3418平方千米,辖12个镇1个瑶族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阳山县常住人口为367175人。

阳山县距广州160千米,是珠三角“两小时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路交通便利,连江自北向南流经县境,常年可通航150吨货轮。阳山县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公益林面积全省最大,是“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主要风景名胜有广东第一峰、神笔山、北山古寺、连江风景带和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等。

2020年,阳山县实现生产总值124.77亿元,同比增长3.4%。2021年,阳山县实现生产总值139.06亿元,同比增长9.7%。[5]

中文名

阳山县

政府驻地

阳城镇

地理位置

广东省西北部、清远中部

面积

3418km²

人口

367175人(2020年)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地区生产总值

139.06亿元(2021年)

电话区号

0763

外文名

Yangshan

下辖地区

12个镇1个瑶族乡

车牌代码

粤R

邮政区码

513100

著名景点

广东第一峰、神笔山、北山古寺、连江风景带、南岭国家森林公园

行政类别

所属地区

广东省清远市

行政区划代码

441823

历史沿革

阳山县

阳山地域,古为南交地,周时属楚,战国时境内有阳禺国,治所在今县之东,即青莲峡头一带。秦时为长沙郡南境。西汉,汉高祖析长沙郡南部设桂阳郡,置阳山县,属荆州桂阳郡。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孙权取桂阳郡地,遂属孙权。建安二十五年(220),入含洭县。吴甘露元年(265),析桂阳郡置始兴郡,仍属荆州,以含洭县之桃乡置阳山县,属始兴郡。晋太康元年(280),始兴郡隶属广州;永嘉元年(307),始兴郡改隶属湘州,咸和三年(328),始兴郡又改为隶属荆州。阳山县皆随始兴郡改属。南朝宋时,阳山县属始兴郡。元嘉二十九年(452),始兴郡隶属广州。元嘉三十年(453)又改隶属湘州,阳山县皆随郡改属。泰始六年(470),析始兴郡置宋安郡,隶属湘州,阳山县属湘州宋安郡。泰豫元年(472),废宋安郡,阳山县仍归属始兴郡,元徽四年(476),改始兴郡为广兴郡,阳山县属湘州广兴郡。建元元年(479),又改广兴郡为始兴郡,阳山县属湘州始兴郡。梁天监六年(507),置阳山郡、梁乐郡(今县境南部,治所失考),属衡州(治所在含洭)。阳山郡辖含洭、阳山、桂阳、广德四县,梁乐郡辖梁乐、洊安两县。陈因之。

隋开皇十年(590),平陈,废阳山、梁乐两郡,置连州,阳山、梁乐两县属连州。开皇十八年(598),梁乐县改为宣乐县。大业三年(607),废连州,置熙平郡,隶属荆州,阳山、宣乐两县属荆州熙平郡。大业十三年(617),宣乐县并入阳山县,熙平郡属萧铣。

唐武德四年(621),平萧铣,改熙平郡为连州,阳山县属连州。贞观元年(627),连州属江西道;天宝元年(742),改连州为连山郡,隶属岭南道。干元元年(758),连山郡复为连州,隶属湖南道。大历三年(768),连州改隶岭南道。阳山县俱随州郡改属。五代南汉时,阳山县属连州。

宋开宝四年(971),平南汉,阳山县属广南东路连州。

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连州路,阳山县属连州路。元至十九年(1282),升桂阳县为桂阳州,初隶属湖南道,后隶属广东道,阳山县属桂阳州。

明洪武元年(1368),阳山县仍属桂阳州。洪武二年(1369)四月,废桂阳州,阳山县并入连山县,属韶州府。洪武十四年(1371),复置阳山县,属广州府。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连山县从阳山县析出。洪武十四年(1381),复置连州,阳山县隶属广州府连州。

清初,阳山县仍属广州府连州。雍正七年(1729),改连州为直隶州,阳山县属连州直隶州。

民国3年(1914),阳山县属广东省岭南道。民国15年(1926),属广东省北区。民国25年(1936),改属广东省第二行政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月,属广东省北江区。1952年9月,属广东省粤北行政区。1956年3月,属广东省韶关专区。1958年11月,阳山县并入连阳各族自治县,1960年10月,复置阳山县,均属广东韶关专区。1979年,属广东省韶关地区。1983年6月,属广东省韶关市。1988年2月属广东省清远市。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10月,阳山县辖12个镇、1个民族乡:阳城镇、岭背镇、青莲镇、七拱镇、太平镇、黎埠镇、小江镇、黄坌镇、江英镇、杜步镇、杨梅镇、大崀镇、秤架瑶族乡,县人民政府驻阳城镇。[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阳山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南岭山脉南麓,连江中游,介于东经112°22’01’~113°01’06’,北纬23°58’47’~24°55’52’之间。县境东接乳源县、英德市,南连清新、广宁县,西界怀集、连南县,北与连州及湖南省的宜章县接壤。阳山县境之四至:最东为秤架乡的亚叉顶,与乳源县为邻;最南为杨梅镇的大风坳顶,与广宁县、清新县相接;最西为黎埠镇的排角,与连南县接壤;最北为秤架乡太平洞的猛坑石,与乳源县、湖南省宜章县相连。县境东西相距最宽67.05千米,南北相距最长104.07千米,呈橄榄形状,全县面积3418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1.92%,占全国总面积的0.0356%。

地形地貌

阳山县地形复杂,总体地形为南、北高峻,并以单斜山地不规则地由两端向腹地倾斜,形成中间低缓,四周较高的船形地貌。山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90%,盆地及冲积平原约占10%。地层分布颇广,包括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罗系、下第三系丹霞群、第四系。

阳山县侵入岩比较发育,主要集中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岩浆活动均活动伴随燕山构造旋回而发育,可分为3个主要侵入期,共有10个岩体,其中以大东山岩体和连阳岩体规模最大,其余均为大岩体附近的小岩体。它们具有岩基或岩株的产状,基本都由花岗岩类岩石组成。

阳山县地质构非常发育,按地质力学观点,多构造体系在这里联合作用,造成了错综复杂的构造网络。东西向构造带以大东山岩体和连阳岩体为代表,它们是南岭纬向构造的两个亚带。华夏构造体系在阳山县的表现是形成一组北东走向的褶皱和断裂,出露于县东北部。新华夏构造体系非常发育,在县中部和西部翼为代表,出露县东南部。南北构造以连阳岩体中的断裂为突出,还有一些南北向的褶皱出露于县南部。

气候

阳山县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春、秋短而夏日长,雨热同季,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春季温和潮湿,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雨。由于季风交替的不稳定性,阳山县灾害性天气频繁,春有低温阴雨,夏有暴雨和高温,秋有干旱和寒露风,冬有霜、雪与结冰。春夏有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按照月平均气温14℃~24℃为春秋季,低于14℃为冬季,高于24℃为夏季的标准划分季节,阳山县的春季为3~4月,夏季为5~9月,秋季为10~11月,冬季为12~2月。

阳山县年平均气温15.5℃~20.4℃;七月平均气温23.0℃~28.7℃,为最热月;一月平均气温5.2℃~10.3℃,为最冷月;极端最高气温35.0℃~41.0℃,极端最低气温-8.0℃~-3.2℃;无霜期270~310天。

阳山县各地平均年降水量1500~2200毫米,其中:东北部和西南部为2000毫米左右,中部为1850毫米左右,西北部为1600毫米左右。但年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年际变化大,造成有的年份久旱不雨,有的年份又暴雨成灾。

日照时数平均为1568.3小时,上半年日照偏少而下半年日照充足。

春季,是冬、夏季环流交替的季节,偏南风逐渐增多,气温逐渐回升。天气变化迅速,“乍暖乍冷”、“春寒雨至”;阴湿多雨雾,常有低温阴雨天气,是全年日照最少的季节,雷电、暴雨、冰雹等激烈的天气也常有岀现。平均气温河谷盆地17℃~18℃、山区14℃~16℃;各地降水量400毫米左右;易岀现春旱,个别年份会岀现春涝。

夏季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季节,盛行偏南风,天气炎热,多激烈的雷雨天气。平均气温河谷盆地26℃~27℃、山区22℃~24℃;降水量1100~1200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初夏降水强度大,雨量集中,易出现大雨、暴雨或大暴雨天气过程,部分地区还可能出现特大暴雨,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频繁,是全年降雨最集中的时期,常诱发江河洪水和山洪,导致渍涝和地质灾害。盛夏是全年气温最高、热量最多的时期,常受高温晴旱的困扰;短时性、局部性的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受台风等热带天气系统影响,或出现高温酷热天气,或出现暴雨洪涝天气。

秋季是夏、冬的过渡季节,多吹偏北风、气温逐渐下降,“一场秋雨一场寒”,寒露风、霜降风天气常有出现,个别年份山区会遭受寒潮影响,出现低温和霜,造成低温冻害。平均气温河谷盆地19.0℃~19.5℃、山区16℃~18℃;个别年份仍有高温天气出现,俗称“秋老虎”。进入秋季,雨季结束,各地降水量在120毫米左右。秋季早晚清凉,天气晴朗、空气干燥,秋旱常有发生,个别年份在10月滴水不下,也有个别年份出现水灾。

冬季,是全年最冷的季节,盛行偏北风。平均气温河谷盆地11.0℃~11.5℃、山区8.0℃~10.0℃;最低气温可低至-8.0℃~-3.2℃;常有低温、霜冻,高海拔地区有降雪,少数年份严寒天气持续10天以上。各地总雨量在190~210毫米之间,冬旱或冬春连旱现象常有岀现,一些年份会岀现暴雨天气。

水文

阳山县内河系属珠江流域北江水系,境内小河流众多,集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主、支河流有13条。连江为干流,青莲水、七拱水、庙公坑、钟鼓水、冠洞水为一级支流,桃花水为绥江一级支流。河流大多属山区型。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阳山县境年均径流量79.08亿立方米(不含过境客水),过境客水径流量38.6亿立方米,水量充足。已建中型水库3宗、小(一)型水库11宗、小(二)型水库38宗,较大的塘坝129宗,总控制集雨面积252.29平方千米,总库容1.096亿立方米。

森林资源

阳山县林业用地面积2623.88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9.85%。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2.97%,林木绿化率为76.5%,活立木总蓄积量8247485立方米。阳山县省级生态公益林居全省之首,面积达1626.69平方千米。占全县林业用地的62%;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1310.12平方千米,占全县林业用地的49.9%商品林地997.18平方千米,占全县林业用地的38%。

矿物资源

阳山县地下矿产主要有24种。分别为:铁、锰、铜、铅、锌、铝、钨、锡、铌、钽、滑石、石灰岩、白云岩、萤石、瓷土、重晶石、磷、硼、水晶、硫铁矿、高岭土、石棉、毒砂、煤。县内铁矿矿点30个,其中磁铁矿25个,褐铁矿4个,菱铁矿1个。大部分矿点铁矿蕴藏量在几万吨至几十万吨之间,白莲沿坑点蕴藏量达300万吨。大多数铁矿品位45%~64%。

县内除青莲、水口、白莲3个乡镇外,其余19个乡镇均有煤资源分布。地质储量约1.7亿吨,可开采量3763万吨。有矿点9个,矿化点2个。2006年开始阳山全县禁止挖煤。

生物资源

阳山县地貌、气候、土壤的复杂多样性,形成了阳山独特以森林为主体的动植物共生竟长的生态系统,构成了中国南方珍稀动植树物的物种基因库,经初步调查,阳山县共有植物271科,1031属,2678种。其中苔藓类53科,115属,206种。蕨类43科,94属,180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植物有银杏、柏乐、红豆杉、苏铁、莎萝、报春苣苔、伞花木、广东松、红椿、樟树、毛果木莲等。动物有:陆栖类25科,58属,86种;两栖类7科,19属,33种;爬行类动物74种,鸟类217种,鱼类143种,被列入省或国家保护的动物水鹿、大灵猫、小灵猫、狗熊、短尾猴、白鸥、虎纹蛙、猫头鹰、老鹰、蟒蛇、山瑞等。

人口民族

明、清及民国时期,县内人口民族构成无考。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普查人口287093人,汉族人口285994人,占普查人口的99.62%,少数民族人口1099人(瑶族1061人,回族12人,壮族22人,白族1人,黎族3人),占普查人口0.38%,其中瑶族占普查人口的0.37%。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普查人口405886人,汉族404044人,占普查人口的99.55%,少数民族1842人(瑶族1759人,回族、白族各22人,壮族21人,彝族5人,朝鲜族、僳僳族各4人,黎族2人,苗族、满族、侗族各1人),占普查人口的0.45%,其中瑶族占0.43%。随后,贯彻国家民族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可以改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增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普查人口450308人,汉族447386人,占普查人口的99.35%,少数民族2919人(瑶族2806人,壮族82人,回族15人,苗族4人,白族、满族、黎族、蒙古族、土家族各3人),占普查人口的0.65%,其中瑶族占0.62%。

截至2018年,阳山县总人口56.9万人,境内主要为汉族聚居区,也有少许瑶族等少数民族居住。汉族居住各乡镇,瑶族主要居住秤架乡,其他少数民族为参加工作而散居在工作单位。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阳山县常住口为367175人。[1]

经济

综述

2019年,阳山县实现生产总值115.31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39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6.56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57.36亿元,增长4.3%;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35.89:14.36:49.75。

——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80亿元,同比增长2.51%;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1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3.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9.73亿元,同比增长10.7%;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877.7元,增长9.3%;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6%;

——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完成省市下达的年度计划。

2020年,阳山县实现生产总值124.77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42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7.11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58.24亿元,增长1.6%;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39.6:13.7:4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92亿元,同比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58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37亿元,同比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1.39亿元,同比下降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61.7元,同比增长8.1%。

2021年,阳山县实现生产总值139.06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1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26.32亿元,增长35.3%;第三产业增加值65.56亿元,增长5.4%,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33.9︰18.9︰47.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7836元,增长9.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1亿元,增长20.1%,其中税收收入2.59亿元,增长4.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6.71亿元,下降3.7%,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99.5,比上年下降0.5%。[5]

第一产业

2019年,阳山县继续深化农村农业的改革转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保持第一产业稳定良好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64.88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农业产值37.17亿元,增长8.9%;林业产值5.28亿元,与上年持平,牧业产值20.96亿元,下降4.5%;渔业产值0.7亿元,增长1.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7亿元,增长5%。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1.7亿元,增长5.2%。

第二产业

在国内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利好的形势下,阳山县规模工业生产保持一定的增长。19家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72亿元,同比增长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4亿元,增长5.2%。规模电力生产业增长较快,实现工业产值2.38亿元,同比增长27.2%。其中,规模小水电生产企业累计完成发电4.5亿度。规模光伏发电企业累计完成发电量4140万度。在基本建设市场利好的影响下,我县规模建材工业企业生产量稳步提升,同比增长20.74%。非金属矿生产业,矿山治理后大部分企业生产恢复正常运作,生产销售量比2018年有较大增长。1-12月份累计销售非金属矿141万吨,同比增长22.08%。规模以上碳酸钙粉体企业生产碳酸钙粉体36.83万吨,同比增长45%,完成产值7173万元,同比增长27%。规模以上石材生产企业完成销售产值7176.4万元,同比增长208.8%。

第三产业

旅游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引进深圳伙伴华侨城等入驻合作,全域文旅产业发展工作顺利推进。以温泉、田园、生态康养资源为依托,引入石螺温泉、峡天下等一批生态旅游项目。推动“旅游+古道”融合,开发水口秦汉古驿道户外徒步基地,举办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阳驴”登山徒步嘉年华等活动。全年累计接待游客约741.51万人次,收入39.6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81%和5.37%。

消费市场稳步增长

随着稳增长、促消费政策逐步落实,消费品市场升温趋势明显。2019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73亿元,同比增长10.7%,消费市场繁荣稳定。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1亿元,同比增长33.10%。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主要是靠广连高速项目投资的拉动,2019年该项目完成投资17.74亿元,拉动投资总额增长65.4个百分点。

重点项目管理推进良好

2019年,我县89个重点建设项目年度投资计划36.31亿元,其中列入市重点的19个项目年度投资计划12.75亿元。县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计划51.45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41.71%;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3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20.18%。

大力开展精准招商

我县重点从农业、旅游、能源、矿产等四个领域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9年全县共引进项目48个,合同投资金额124.77亿元,实际投入资金5.11亿元。完成合同利用外资2908.28万美元,完成实际利用外资2290万元。

财政金融平稳增长

全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2.51%;辖内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6.07亿元,比年初增加9.09亿元,辖内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4.89亿元,比年初增加14.34亿元。

交通

阳山县水陆交通和通信便利,县城距广州170千米,至清远110千米。清连高速公路、107、323国道和省道206、114线贯穿全县东西南北。县到乡镇通二级水泥路,已实现村村通公路。水运以小北江为主,水上运输直通清远、广州等地,长年可通航150吨左右货轮。

水路经小北江可达珠江三角洲各地。陆路沿清连高速公路、广清高速公路到广州160千米,车程约2.5小时;从县城沿323国道至韶关169千米。阳山与毗邻的连州、连南、连山、怀集、乳源、清新、英德等县(市)均有公路直达,游客前来阳山观光旅游十分方便。县城开通专线巴士前往主要旅游景区,60辆出租小汽车投放市场,至广州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均有空调客车直达。

社会

文化事业

2019年,大力推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结合县强镇改革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求,为大力提升文化建设效果和服务效能,精心选取阳城、七拱、杜步、青莲、秤架等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作为分馆建设,各项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大力推进乡镇文化站评估升级改造工作,实现全县各乡镇文化站达到省二级站以上标准。推进行政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实现全县167个行政村(社区)100%全覆盖。

教育事业

2019年,黄埔学校于9月如期开学,花阳小学、城北小学加快建设。全县13个乡镇共18所小学开通校园专线68条,投入车辆57辆,约为4200名小学生安全上下学保驾护航。推进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用活寄宿制学校建设成果,推进学校管理水平提升。

医疗卫生

2019年,县人民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院综合楼建设项目和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住院大楼如期完成封顶任务,阳城镇卫生院搬迁项目推进顺利。市中医院开展新一轮托管阳山县中医院。开设首个医养结合科,创新“医养结合”模式。获得“2018年度广东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

社会保障

2019年。各险种扩面增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均完成市下达任务。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两项目标人群覆盖率达100%。城乡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救助比例提高,城乡低保对象基本医疗救助标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文化

文物古迹

韩愈石像:南宋绍兴十六至二十年(1146-1150年),原宰相张浚谪居连州。期间,将所藏韩愈像刻石立于连州州学,是最早的韩愈像。绍熙二年(1191年),知州陈晔重刻此像,并题词。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连州知州曹镐在阳山县韩文公读书台镌刻韩愈像,今存。此像应与张浚、陈晔刻本一脉相承,今是广东省内唯一古代韩愈石像。

崇韩题刻:绍熙二年(1191年),韩学家、广东提刑方崧卿至连州,为校对《燕喜亭记》碑文作记,指此碑“宋咸平六年(1003年)、康定二年(1041年)”二次重刻。嘉定五年(1212年),其子方信孺赴任道州知州,路过连州,也至此瞻仰韩公遗迹。宋代,燕喜亭崇韩石刻有转运使向宗道题名二则,提点刑狱李宗仪一则,连州知州金杰、陈晔、朱诜等人也有题名,共计十三则。阳山县韩文公钓鱼台崇韩石刻,有阳山知县郑伯谦题名等二则。其中,保存完好的《张浚题名》最为有名。紫岩张浚携子栻游燕喜亭,阳山唐赋、陈宗谔、欧阳献可、欧阳相,武夷宋翔,湘僧元真,蜀僧宗范、大朴同来。皇宋绍兴己巳(1149年)清明前一日,浚书。此石刻确载其时、其人、其事,史料价值颇高,兼其笔力刚健,字体苍劲,是罕见的宋代金石珍品。

方言

阳山县境内使用的方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阳山白话(本地话),属粤语范畴。使用者占全县总人口的55%;一种是客家话,使用者占全县总人口的35%。此外,还零星分布着瑶话、惠州白话、星子话、胡广话方言点,使用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0%。县城与某些大集镇同时兼用广州白话和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相比较而言,阳山白话在全县的影响最大,客家方言区、瑶语区的居民进城一般都能操县城白话,境内普遍存在双语双方言兼用现象。

特产美食

阳山鸡

阳山鸡是广东省八大优良鸡种之一。阳山县有着饲养阳山鸡的悠久历史,但主要还是由农户自发零星散养,该品种面临退化,濒临灭绝。

洞冠梨

洞冠梨是阳山县稀有的珍贵果品,其特点:一是果实硕大,单果一般有0.75-1.5千克,重者可达2.5-3千克;果实直径10-16厘米,高10-12厘米。

阳山野生灵芝

灵芝(野生灵芝),有“仙草”、“瑞草”之称,是阳山土特产之一,一般在五、六月份有采。

阳山板栗

阳山县地处广东省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石灰岩山区县,有大面积的低山、丘陵、谷地等较为丰富的板栗种植资源,是广东省最大的板粟生产基地之一,现全县13个乡镇种有板栗7万多亩、年产量达1万多吨。据史料记载,阳山人种植板栗已有100余年的历史,群众有种植板栗的传统和经验。

阳山酥李

阳山县盛产李子,每年通过收购的鲜李可加工酥李60-100吨,采用鲜李果,经科学方法加工制作而成。

阳山豆腐

阳山县盛产大豆,当地农民历来善于制作豆腐。阳山豆腐主要有“酸水豆腐”和“石膏豆腐”两种,尤其七拱豆腐,豆腐焖、煮、烩均美味可口,这是阳山各宾馆酒楼的招牌菜。

旅游

风景名胜

阳山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人文资源方面,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贤令山摩崖石刻”,有“读书台”,“远览亭”,“千岩表”,有庄严气派的“北山古寺”、“学发公祠”,有古人类生活遗址“七拱三山寨”,有清乾隆年间建造的“莫氏镬耳楼”,有享誉国内外的“四驱车赛场”等;自然资源方面,有广东省内最高峰、原始生态保存良好的“广东第一峰”,有“洞中张家界”美誉的“神笔洞”,有依山傍水、景色优美的“石螺森林温泉”,有“广东漓江”之称的“鱼水风景区”等。

玉龙宫

玉龙宫位于阳山县西北面8千米处的冷水黎洞村,旁有连江黄燕滩大坝,总面积2200平方米,游览路程1280米,是粤北的一处洞府旅游胜地。玉龙宫坐南朝北,洞里是一个大石笋,有7米之高,该石笋已经有3万年的历史。

北山古寺

北山古寺坐落于阳山县城之贤令山麓,座北朝南,依山构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60多年历史。古寺占地26万4千平方米,其四周群山拥抱,树木葱茏,是连阳地区唯一一间佛教寺院。北山古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之后历代屡经增修。寺前禹门叠浪,馨泻而下;寺为四楹大院,首楹右为郑仙翁祠,左为韩大仙祠,中为大门,横眉上刻“北山古寺”四字,一双石狮雄居山门左右。

学发公祠

学发公祠位于七拱镇和平村委会大禾岗村小组,公祠面宽90.8米,进深120.5米,整体建筑总占地面积10941.4平方米,为粤北华侨建筑之最,背山面水、坐南朝北,由爱国华侨朱海均先生为纪念其先父朱学发而建造。学发公祠始建于1923年,历时12年,基本落成于1935年。

贤令山风景区

贤令山是阳山县人文景观旅游区。位于阳山县城北面,原名牧民山,因韩愈任阳山县令时,把中原文化和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阳山,促进了当地人知识的开化和经济的发展。贤令山,就因韩愈是“贤令”而得名,贤令山景点“摩崖石刻”历经八百多年仍保存良好,有唐至清代石刻36题,其中尤以打字岩的石刻最为珍贵。打字岩高约7米,宽约13米,上有韩愈“鸢飞鱼跃”草书题刻,另有宋绍熙元年(1190年)阳山令张本中的楷书《皇宋圣传颂诗并序》,古劲遒秀,是广东杰出的宋刻。在中国摩崖石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它与潮州葫芦山、肇庆七星岩和英德南山并列为广东四大摩崖石刻。

鱼水旅游风景区

鱼水旅游风景区位于阳山县杜步镇境内,距离县城约10千米,风景区四面环山,沿河两旁奇峰林立,乘竹排漂游于江上,碧水蓝天,意境盎然。这里曾是第四届全国金鸡奖最佳故事片《乡音》的外景拍摄基地。景区开设有竹筏漂游、竹林烧烤场、乡土风情餐厅、休闲酒廊露天吧、垂钓、农家乐、帐蓬露营、国际标准高尔夫球练习场等项目。

阳山县

获得荣誉

2020年12月,入选广东省双拥模范城(县)名单。

2021年2月18日,入选“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2021年,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2021年6月21日,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1年11月15日,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确定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