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脉中部东麓的边山地区,北迄汾河冽石口,南至天龙山柳子峪,史称太原西山。太原西山是太原20万年人类活动史、5000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见证。千百年来,太原西山像太原的脊梁,与汾水山水相携,载负着太原不同时期的文明,与太原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太原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舞台。

中文名

西山

地理位置

山西省太原市

走向

南北走向

山系

吕梁山系

冽石山

距市中心23公里,占地两千余亩。冽石口山势壮美雄伟,是汾河的出口,靠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净因寺,寺内大佛高9.6米,为土所雕,又称土堂大佛寺,寺为三进院,汉所建北齐重修、明清又多次重修。东临汾水、古柏齐天,土堂怪柏为古太原八景之一。着称三晋的汾河晚渡名景就在寺东汾河处。岸东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晋国窦大夫祠。此处左有壁立危峰、清流潺潺,祠内古柏参天,殿宇巍峨,建于唐汉之前,祠左侧是胜景“冽石寒泉”,右上方三里处为傅山庙。景区梧桐神木,二朗神手印,赵戴文故居,傅山先生隐居过的朝阳洞、虹巢氏景中之景。放河灯、天灯、沙雕等民俗文化众采纷呈。

崛围山

位于市区西北24公里处。山势陡峻,松柏遍野,春日山花竞放,秋来红叶满山。“崛围红叶”是太原著名风景之一。山顶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福寺和七级舍利塔,寺内藏有寺观壁画和傅墨迹。

蒙山

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晓月为旧太原八景之一。公元551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凿开化寺后大岩为大佛,历五代24年始成。称为西山大佛。蒙山大佛以山镌刻,结跏趺定而坐,双手施禅定印,佛体厚胛肥肩,佛超山峦,高遏云天,气势非凡。据史称,佛高“二百尺”(约63米)略低于四川乐山大佛,但早于乐山大佛162年,是我国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隋文帝时新建了庇盖大佛的殿阁,唐高宗和武则天曾来此礼佛,赐宫内袈裟。是山西乃至世界佛教、建筑、雕刻史上的一大奇迹,有极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近年来,蒙山大佛引起了国内有关学界的高度关注;在海外,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佛教界都特别推崇蒙山大佛,尤其日本佛教界,更是推崇蒙山大佛,认为其历史悠久居中国佛像之首;国家有关部门也对此高度重视。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蒙山大佛景区初具规模。

太山

位于太原市西南23公里,山中有太山寺四周丛林遍野,古柏掩映,寺隐其间,非登临不得见。据碑文记载,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原为道教庙宇,名昊天祠,明初改为佛寺。太山自然景观也非常秀丽,满山的灌木黄栌更是闻名于世,与龙山红叶、崛围红叶组成太原西山红叶美景,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2008年6月11日,山西省太原市文物局在太山龙泉寺发现一处建筑遗址,经有关专家发掘证实为唐武周时期佛塔基址,基址下发掘出一座地宫,地宫内藏有一个石函,石函内套装有鎏金铜饰木椁、木胎鎏金铜椁、木胎银椁、金棺,共计五重棺椁。内有聚成堆的颗粒状物体,应为舍利。该遗址是佛塔地宫瘗埋舍利的早期实例,也是现存地宫中最早的一例;出土遗物等级较高,为研究唐代佛教及金银器等制作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龙山

位于太原市西南二十余公里处。龙山童子寺为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僧宏礼禅师创建,相传有二童子藏于比山隐修,见山石俨似世尊,遂镌佛像,高于57米,因名童子寺。北齐文宣帝高洋曾登寺俯瞰并州(今太原)城景。金天辅元年(1117年)寺毁于兵火,明嘉靖元年(1522年)重建。寺内建筑及其石雕佛像早已不存。寺前有燃灯石塔,高4.12米,平面六角形,下部束腰基座约及全高之半,塔身中空,内置灯室,三面开门,顶部排烟。塔身比例适度,造形秀美。虽历经1400多年风雨,依然如故,是我国已知最古的燃灯石塔。龙山主峰极顶,有元初大道人宋德芳主持重建的昊天观,观址东侧,有石窟八洞,为国内仅存的元代道教石窟群。龙山道教石窟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祠

悬瓮山

位于太原市西南二十公里处。《山海经》中有“悬瓮之山,晋水出焉”的记载。悬瓮山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山上有悬瓮寺。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晋祠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1500年前,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其中于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国雕塑史上艺术高超的罕见精品。晋祠以其独具匠心的总体布局,使建筑伴之以奔流不息的难老泉水、古树名木,将建筑空间和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糅和在一起,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理念。晋祠创建年代久远,跨越时空漫长,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是许多祠庙建筑难以比拟的。晋祠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

原名方山,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着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五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0%;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公元534—550年),高欢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的晋阳为别都,继续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隋代杨广为晋王,继续开凿石窟,唐代李渊父子起家于晋阳,建造石窟达到高峰。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4个洞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现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天龙山上,还有遍山松柏,尤以盘龙古松龙游神盘,纵横缠绕,为天龙山上又一奇观。

七苦山

为天主教圣地。自然风光优美,通过“之”字形山路通向山顶,过14处“耶稣受难”点,进入“上天之门”,再登39级台阶,展现在眼前的是中西合璧的祭坛和主殿。七苦山在天主教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省内外天主教友重要活动场所之一。每年的9月15日有数万天主教徒到此朝拜。

晋阳西山大佛

天龙山天龙寺,龙山童子寺,蒙山开化寺三处都有大佛,哪处是“西山大佛”呢!史学家说法不一,有说“即天龙山造像”,有说“在蒙山,但已不存在了”。《北齐书》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宫”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看来哪尊大佛处“燃油万盆”光能照到古城营村,便是那尊大佛。

天龙山大佛在古城营村西南三十余里,中间有龙山阻隔,光照不到古城营村,可见“天龙山造像”并非“西山大佛”。至于龙山童于寺大佛,碑刻方志都载有这尊大佛凿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其事在高纬凿成大佛之前,说明这也不是“西山大佛”,那就只有蒙山开化寺大佛了。蒙山开化寺在“文革’中已毁,现寺发现残存断碑中有五代刘智远《重修蒙山开化庄严阁记》碑,碑载“西山大佛”就在这里。并且记载:像在“寺后一里”。后寺已不存在,地称“大肚崖”。近观石岩如大肚,遥望,胸、臂分明,无头,原是一座山岩凿成。一个石刻巨人胸颈兀突现于群山之间,爬上巨人颈上东南眺望,山豁间可见二十里外古城营村,晋阳宫遗址处就在眼前,确是可以“燃油万盆,光照宫内”的,这一石刻巨人,就是“晋阳西山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