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曲县,史称“三晋首邑”,属于山西省太原市,地处忻州与晋中盆地之脊梁地带。扼晋要冲,太原门户。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低平。东临盂县,西连静乐县,古交市,南抵太原市,北接忻州市,东北与定襄县交界,东南入寿阳县毗连。境北系山系横亘东西,云中山系纵贯南北,因为并北屏障,号称太原之北大门,为兵家必争之地。

阳曲县有文物保护单位579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4处,市级24处)。2007年,与平遥、敦煌、大理、等历史文化厚重之地同时入选了“一生要去的66个中国文化旅游大县”。

阳曲境内路网纵横密布,108国道、314省道穿境而过,太佳、大运、太阳三条高速接为一体,大西高铁、石太客运专线将实现出境道路全高速。阳兴大道、卧虎山快速通道距省城15分钟。

阳曲小米地理环境独特,曲阳小米经国家农业部发放“阳曲小米”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09年8月经国家农业部门检测它富含人体所需的5种维生素高于其他地方同类产品,是杂粮小米的摇篮。阳曲县以侯村黄道沟村和东黄水范庄产量和质量最盛。

2021年, 太原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阳曲县人口为128483人。同年,阳曲全域(含民营区阳曲部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5186万元,比上年增长10.8%。[12]

中文名

阳曲县

下辖地区

4个镇、5个乡

地理位置

忻州与晋中盆地之脊梁地带

面积

2070.67km²

人口

128483人(2021年数据)

方言

晋语-五台片

气候类型

大陆性气候

电话区号

0351

别名

阳曲

车牌代码

晋A

邮政区码

030100

行政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山西

行政区划代码

140122

所属城市

山西省太原市

地区生产总值

805186万元(2021年)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阳曲县因“河(滹沱河)千里一曲,曲当其阳”而得名。另一说为清道光《阳曲县志》:“阳曲乃汾曲之阳。”[1]

建制沿革

春秋属晋。晋顷公十二年(前514),祁奚之孙祁盈触法,大夫魏献子(舒)治理政务,分原祁氏之田为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等七邑。据考,晋盂邑即为今大盂一带。战国时,析晋阳邑部分在今黄寨镇黄寨村东置狼孟,为赵邑。《读史方舆纪要》载:"狼孟县,俗名黄头寨,在太原府北七十里"。黄头寨即今黄寨村,遗址尚存。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以郡统县,置狼孟县,隶属太原郡。西汉复置盂县。汉初,以太原郡21县和雁门郡辖县改置韩国,后改置为代国。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废除代国,复置太原郡。时狼孟县、盂县、汾阳县均隶属于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新莽时改狼孟县为狼调县。

东汉建武二年(26),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建武十四年(38),废太原国复置太原郡。期间,废汾阳县。狼调县、盂县先后属太原国、太原郡。

汉末,建安二十年(215),原阳曲县(在今定襄县境内)荒废,曹操迁阳曲县民于今太原市北郊区阳曲镇一带新置阳曲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阳曲镇"汉时阳曲故治也"。阳曲县与狼调县、盂县同属太原郡。

西晋泰始元年(265),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太康五年(284),复置太原郡。阳曲县、狼调县、盂县同属之。东晋废盂县,改狼调县为狼孟县。北魏废狼孟县并入阳曲县,隶属肆州永安郡。北周时改属肆州雁门郡。

隋唐两代分合频繁。隋开皇初年,文帝以姓杨恶其曲名,改阳曲县为阳直县,十六年(596)更名为汾阳县,并分置盂县。大业初又废盂县并入汾阳县,大业末改汾阳为阳直县,移治木井城,木井城即今东黄水镇故县村。义宁(618)初,分阳直县地在今县境凌井店一带置抚城县。阳直县、抚城县同属太原郡。唐武德初,改抚城县为乌河县。三年(620),分阳直县地置汾阳县。七年(624),废阳直县,改汾阳县为阳曲县,并在今东黄水镇西、南、北洛阴村一带分置洛阴县。贞观元年(627),李世民将州、县加以并省,乌河县并入盂县(今盂县),洛阴县并入阳曲县。六年(632),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一带苏农部落少数民族内迁,置燕然县,八年(634),侨置于阳曲境内(今太原西北35公里),十七年(643)并入阳曲县。自此,县境统称阳曲县。

唐初属并州太原郡,开元十一年(723)后属太原府。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北汉降宋,太宗恶晋阳人民负隅顽抗,毁晋阳城,降太原府为并州军事,移并州治于县界三交寨,不久又移至榆次,七年(982),因榆次"地非要会",将州治从榆次迁至县南唐明镇,并迁县治于太原城西郭外。熙宁三年(1070),废平晋县入阳曲县。政和五年(1115),复置平晋县。金天会年间,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太原为府,阳曲县治移入府城,为太原府治所在地,属河东北路太原府。

元世祖二十七年(1290),实行中书省、路、州、县四级建制,阳曲县先后属太原路、冀宁路,为路治所在地。

明洪武年间,废冀宁路,复置太原府,并承袭元制,设山西为行中书省(后改为山西都指挥司、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均驻阳曲县城。清袭明制,改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为山西行省,以阳曲县城为省会,并保留太原府建置,治所均在阳曲县城。太原府隶一州八县,阳曲县为府直隶县,县治所驻县前街(今太原市县前街)。

中华民国初,废除府、直隶州、州的建置,裁府留县,实行省、县两级建置,后又于省、县之间增设道的建置,以道辖县,阳曲属冀宁道,省直辖县,县衙驻府城皇华馆(今太原)。

民国16年(1927),废道。阳曲县为山西省会、一等县。

民国26年(1937)10月,山西全省划为7个行政区(政治区),阳曲县属第四区。1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太原,民国阳曲县政权移驻河口镇,皇华馆改驻日伪阳曲县政权,并在今黄寨镇黄寨村设阳曲办事处。同年12月,晋察冀边区阳曲县抗日民主联合政府成立,驻杨兴村,隶属山西省第一行政区政治主任公署。

民国27年(1938),阎锡山调整行政区划,阳曲县改属第八行政区。9月,晋察冀边区阳曲县抗日民主联合政府被迫取消。

1940年2月,以同蒲铁路为界,铁路东成立晋察冀阳曲县抗日民主县佐公署(习称东阳曲县),同年改称东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驻今温川乡麻黄沟,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一专署。铁路西成立晋绥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习称西阳曲县),县政府驻今古交市阁上乡狮子村,隶属晋西北第八专署。次年,西阳曲县划归晋西北第三专区。

1942年9月,东阳曲县东部地区与盂县西部地区合并成立盂(县)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先后驻温川乡麻黄沟和盂县铜炉,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一专署。10月,西阳曲县改属晋西北第八专署。

1943年1月,在东黄水、黄寨、侯村、小返等地组建东阳曲县中心区抗日民主政府。次年2月,改为东阳曲县抗日民主县佐公署,驻今东黄水镇马驼村,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一专署。秋,晋察冀边区第一专署改称第二专署,东阳曲县抗日民主县佐公署和盂(县)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属晋察冀边区第二专署。

1945年2月,东阳曲县抗日民主县佐公署改为东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凌井店乡凌井店村,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二专署。西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驻今古交市阁上乡狮子村(9月后,西阳曲县政府先后改驻今古交市解家滩、县境西庄乡官庄村),隶属晋绥边区吕梁行署第八专署。至此,阳曲县境内出现西阳曲县、东阳曲县、盂(县)阳(曲)县三个抗日民主政府并存的局面。同年8月,民国山西省政府重返太原市,民国阳曲县政府仍驻皇华馆。9月,撤销盂(县)阳(曲)县建制,原盂(县)阳(曲)县所辖地区归东阳曲县管辖,县政府先后驻凌井店、石槽、贾庄、杨家掌、北温川等村,隶属冀晋区第二专署。日伪时期,恢复道制,阳曲县属伪雁门道,道尹公署驻榆次,阳曲县仍为一等县。

1948年8月,经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晋中行署。东、西阳曲县民主政府合并,成立阳曲县人民政府,治所在今县境高村乡辛庄村。同年11月2日,黄寨解放,3日,阳曲县人民政府迁到黄寨村,隶属晋中行署第一专署。次年3月,晋中行署与太原市人民政府合并,阳曲县改属太原行署第一专署。4月24日,县城(今太原城)解放,阳曲县人民政府接管小组随军入城,在皇华馆接管民国阳曲县政府。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阳曲县改属忻县专署。

1958年,阳曲县划归太原市。此后,阳曲县建置归属再无变化。

2001年,北留乡(西龙庄、韩寨2村除外)并入黄寨镇,北留乡的西龙庄、韩寨2村并入侯村乡,西庄乡、伙路坪乡并入西凌井乡,西凌井乡的扫峪、西坪、游坪3村并入北小店乡,岔上乡并入泥屯镇,温川乡并入杨兴乡。调整后,阳曲县辖4个镇、6个乡:黄寨镇、东黄水镇、大盂镇、泥屯镇;侯村乡、凌井店乡、高村乡、杨兴乡、西凌井乡、北小店乡。[1]

2021年,阳曲县撤销北小店乡,整建制并入西凌井乡。以原北小店乡和原西凌井乡的行政区域为西凌井乡的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驻西凌井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阳曲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2′~113°09′,北纬37°56

′~38°09′112。南北长54公里,东西宽82公里,总面积2070.67平方公里。阳曲县属于山西省太原市,地处忻州与晋中盆地之脊梁地带。扼晋要冲,太原门户。

阳曲县属太原市的郊区县,南距省城太原17公里,北接忻州市、定襄县,东连盂县、寿阳县,西与静乐县和古交市接壤,南靠草坪区、万柏林区、杏花岭区。

地貌

阳曲县地处忻定、晋中盆地之间,山多川少,沟壑纵横,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偏低,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110座,最高山峰柳林尖山,海拔2101.9米,中部平川海拔800~900米,境北系舟山系横亘东西、云中山系纵贯南北,历为并北屏障,号称太原之北大门,为兵家必争之地。境内有杨兴、泥屯等8条河流。总面积2070.6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54.37%,丘陵占34.96%,平川占10.67%。

东西两端为石山区和土石山区,中部为盆地,土石山区占总面积的54%,半坡丘陵占35%,平川盆地占11%,海拔位于800米-2000米之间,全境东、西北三面较高,南面低平,西山地区小云系,东山地区系舟山系。

气候

阳曲县

阳曲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暖温带,属大陆性气候。境内属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平川8℃—9℃,山区5℃—7℃,年平均降雨量为441.2毫米,无霜期为164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441.2毫米。阳曲县地形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也因地而异,中部平川地区平均气温8℃—9℃,东、西两山区5℃—7℃,阳曲县年平均气温为8.9℃,冬季为-6.2℃,春季10.8℃,夏季15.0℃,秋季8.8℃。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2℃(1961年6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5.7℃(1966年12月27日和1970年1月5日)。盆地、河谷温暖,苔地、高山寒冷,东部地区平均气温较中部平川偏低约2℃—3℃,西部山区平均气温较中部平川偏低约3℃—5℃。历年相对湿度为58%,各月相对湿度以8月最大,为74%,以4月最小,为46%,历年最小相对湿度1%。县境年平均风速为2.3米/秒,最大风速为24米/秒(出现在1967年5月24日)。

自然资源

阳曲县

阳曲自然资源丰富,宜林地和荒山牧坡广阔。阳曲县宜林面积104.6万亩,牧坡草地55万亩。东、西两山宜林面积大,适合造林放牧。

矿产资源以煤、铁、石膏为主,铅、云母也有蕴藏。煤炭资源主要有会沟、西黄水煤田,总储量5000余万吨;西庄乡韩庄煤田,总储量1173万吨。矿主要分布于侯村乡汉岭村的红叶梁及王兴坪一带,总储量94.09万吨。

行政区划

太原市阳曲县北小店乡

截至2021年4月,阳曲县辖4个镇、5个乡(黄寨镇、大盂镇、东黄水镇、泥屯镇、高村乡、侯村乡、凌井店乡、西凌井乡、杨兴乡),11个社区、123个行政村。
黄寨镇大盂镇东黄水镇泥屯镇
高村乡侯村乡凌井店乡西凌井乡杨兴乡

人口民族

三藏寺

2017年,阳曲县共有人口15.8万。阳曲境内,以汉族人为主体,少数民族极少。据1964年统计,阳曲县少数民族有蒙古族、满族、回族、朝鲜族,共20人。其中,蒙古族4人,满族5人,回族8人,朝鲜族3人。1982年统计,已无朝鲜族,有蒙古族22人,苗族8人,回族9人,共39人,占阳曲县人口总数的0.03%。1990年统计,满族32人,蒙古族24人,回族9人,壮族3人,瑶族1人,共69人,占阳曲县总人口的0.05%。

2021年, 太原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阳曲县人口为128483人。[10]

经济

2017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9.98亿元,同比增长4.9%;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2.02亿元,同比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98亿元,同比增长2.9%;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39.81亿元,同比增长2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14亿元,同比增长13.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01亿元,同比增长3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2996元,同比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8501元,同比增长11.2%。[6]

2021年,阳曲全域(含民营区阳曲部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5186万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85247万元,增长9.3%;第二产业完成538875万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完成181064万元,增长12.2%。[12]

第一产业

七峰山生态养殖基地

境内人民历来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谷子、玉米、葵花、高粱、薯类、油料等,其次有小麦、莜麦等。“十五”期间又引进建设了旭美薯业、汉波食品、名流配餐食品加工、顺天制药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了润丰园、维纳园、蒲丰园、宏明、六味斋等农业种植养殖示范园区。

按照“重谷稳粮、强果兴药”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27万亩,推广种植优质谷子8万亩,富硒谷子1万亩,粮食总产达0.94亿公斤。建设水果采摘园5500亩,发展中药材3100亩。“首邑田园”电商公共品牌在天猫、淘宝等平台开通了销售专区,开设了土特产线下体验店和实体店。 

2020年8月,入选农业农村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

种植业

以“5万亩农业科技示范田、10万亩优质小杂粮、7万亩干果经济林、10万亩设施蔬菜”四大基地建设为重点,高效农业、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生态观光四大园区发展为依托,形成龙头带动、园区示范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十二五”期间阳曲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畜牧业占农业产值50%以上的目标。

畜牧业

截至2017年5月底,全县生猪饲养量达59579头,其中存栏35619头,出栏23960头;羊饲养量223220只,其中存栏160365只,出栏62855只;奶牛饲养量2001只;肉牛饲养量6891头,其中存栏5715头,出栏1176头;家禽饲养量799872羽,其中存栏583074羽,出栏216798羽。与去年同期相比,家禽、肉牛、羊以及生猪饲养量有所增长,涨幅分别为禽类10.5%、肉牛21.4%、羊6.4%、生猪3.2%;奶牛饲养量下跌,降幅为20.6%。畜牧业产值达13598.01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6%。

全县猪肉产量1928.78吨,牛肉产量235.2吨,羊肉产量1194.25吨,禽肉产量260.16吨,肉产量合计为3618.38吨;禽蛋产量2669.38吨;牛奶产量4127.99吨。与去年同期相比较,肉产量增加6.5%,生鲜乳产量下降30.9%,蛋产量降低11%。

2015年12月8日,阳曲县七峰山羊驼养殖基地由澳大利亚引进总价值超800万美元的610只羊驼,乘专机从澳大利亚飞抵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经过45天的隔离检验,最后来到山西阳曲县七峰山种养殖基地。这是迄今为止,澳大利亚输华羊驼数量最多的一批,也是山西地区引进最多的一次。目前,该基地拥有700余只羊驼,养殖规模已是全国之最。[2]

阳曲县

阳曲县

优质谷子基地

第二产业

2012年,太原(阳曲)转型发展产业园区启动建设。该项目占地50平方公里,承载着阳曲县科学转型发展的任务。“一心、两带、五区”的园区功能,形成以镁铝加工、装备制造、仓储物流、高效农业、新型材料为主的“二高一绿”(高效节能、高附加值、绿色环保)产业集群。第一期建成10.4平方公里的园区,以给排水、强弱电、天然气、自备铁路站台等齐备的工业要素承载不低于32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成后可供天然气3亿立方米、煤气3亿立方米,水20万吨,电容量475KV,铁路货运吞吐量500万吨。

2013年4月3日,位于阳曲县青龙镇的山西穗华物产业园正式破土动工。该园区总投资36亿元人民币,三期规划用地2000亩。

2016年,投资19亿元打造的总部园区、小微企业创业园、大盂工业园标准高、条件好,已具备承载大企业入驻能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强力引擎。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为宝迪食品、太钢碳纤维、禄纬堡耐火材料、众能天然气等项目落地建设和如期投产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夯实了工业强县的产业基础。目前阳曲县已成为企业投资的“洼地”和产业发展的“硅谷”。

习近平考察阳曲县

2017年6月22日,习近平还考察了阳曲县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总书记同职工亲切交流,勉励他们发扬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作出更大贡献。[3]

非煤产业增加值比重达87.9%,新兴产业投资比重达100%,万元GDP能耗下降3.2%,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7家,对2017年新入统的6家企业发放奖励300万元。工业结构实现了从“传统主导”到“多点支撑”的历史转变。

第三产业

习近平考察阳曲县

2006年,阳曲县新建改建了百货商场、综合商场、二轻商场、东北街菜市场、商贸新街便民市场,天客隆超市、鸿运超市、金源超市、粮油超市等一批商业贸易服务中心相继投入运营。阳曲县各类市场发展到50个,商业网点发展到1564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亿元。以龙池山庄、黄土人家、悬泉寺、阪寺山、安阳山庄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呈现出新的亮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总量的构成达到25%。

2011年,阳曲县定资产投资15.82亿元,增长3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亿元,增长17.1%;服务业增加值9.38亿元,增长5.4%。

阳曲县首届年货会

阳曲县美丽乡村建设推介招商会

2017年,阳曲县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

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大批涌现,全县农家庄园发展至50户,农家乐、农家客栈达到500户。持续开展“回村采摘”“回村避暑”“回村过年”等系列活动,推动“村庄变景区、民房变客房、农田变景点”的绿色转型。依托新华社、山西旅游频道、省市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向外界多层次、多渠道地展示了阳曲旅游新形象。全年共接待游客170余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亿元。

文化

历史文化

有着五千年文明的阳曲县,是一个历史人文大县。阳曲一名始于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到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已成为山西、太原府治所在地,始称“晋阳首邑”。

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57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0余处。馆藏文物450件。

宗教

阳曲县宗教有天主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耶稣教、基督教。阳曲县天主教教区有教徒3万人。佛教教徒250多人,其中和尚5人,尼姑1人。教徒分布25个村委,35个自然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宗教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开放民族宗教场所。1986年,遵照中共中央(1982)19号文件精神,根据宪法第36条,阳曲县开放了24个天主教教徒活动场所。90年代,贯彻中共中央(1991)6号文件精神,落实宗教房产政策,将宗教财产全部归教会所有。批准河上咀、牛家滩、西黄水、石城等10个天主教堂重建、维修、改造,并开放了辛庄开花寺、岔上三藏寺2处佛教活动场所。1996年4月,解决了侯村天主堂宗教房产问题。8月,成立了阳曲县佛教协会。

名优特产

阳曲县南河公园

阳曲县农产品以玉米、谷子、葵花、豆类、山药蛋、油料等为主产,并盛产苹果、酥梨、桃(张拔白桃)、葡萄(阳寨葡萄)、(石城、韩寨)、花椒、核桃、仁用杏等干鲜果品和无公害蔬菜。小国光苹果为部优产品,小国光、红富士、酥梨为省优产品,花椒、核桃为国际博览会金奖,二次灭菌奶填补了山西的空白,畅销省城市场。山杏、山桃、黄芩、柴胡、串地龙、山枣、蘑菇、木耳、野菜等各种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其主要土特产品还有有:“太后香”、河上咀豆腐干、大红袍花椒、核桃核仁、“阿牛”系列奶制品。

交通

“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1年),通畅和村连村工程完成460.6公里,阳曲县124个行政村,有122个村通水泥(油)路,通村率98%。阳曲县农村公路总里程822.65公里,其中县道11条225.45公里,乡公路53条306.19公里,村公路210条291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由2005年底的36.08提高到44.41。阳曲县境内石太高铁、大西高铁、北同蒲铁路、108国道、大运高速、太佳高速、太阳高速纵贯东西南北,县乡公路四通八达。

2009年末,阳曲县交通运输局正式组建,随着职能的增加,成立了阳曲县汽车客运管理办公室,顺通出租公司和平安出租公司投入运营,结束了阳曲县无汽车出租公司的历史。阳曲县122个行政村开通了农村班线,占总行政村总数的98%,基本实现了农村客运班线全覆盖。阳曲县完成场站投资150余万元,新建改建等级客货运输站场3个,行政村客运停车站牌175个,占建制村的139%。总投资1800万元的县城两个停车场建成运营。

2011年,街巷硬化完成里程617.9公里;黄东线改造工程,完成路基工程15公里,路面10公里,完成投资6600万元,现已基本具备通车条件。完成农村公路文明路创建11公里,完成投资382.38公里;完成中小修复工程15项,完成投资627.25万元;全面完成上年结转的富民桥和红旗桥危桥改造工程任务,完成投资326万元。道路好路率达83.09%,养护质量综合值81.1,路基达标155公里。

2017年,境内路网纵横密布,108国道、314省道穿境而过,太佳、大运、太阳三条高速接为一体,大西高铁、石太客运专线实现了客运线路全高速,阳兴大道、卧虎山快速通道的建成通车,更加拉近了阳曲与省城的时空距离。

社会

教育科研

阳曲县

“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1年),阳曲一中、泥屯中学、新阳二小建成投用,阳曲二中、阳曲三中、高村中学、东黄水中学、凌井店中学、大盂中学等农村中学餐厅、学生宿舍国家发改委国债资金项目全部完工投入使用。2010年规划改造学校38所,规划总投资5422.7万元,改造面积39138平方米。

2011年,阳曲县的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代表山西省接受了国家的检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给予好评。

山西省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阳曲一中参加高考考生458人,考生达本科线142人。其中达一本线68人,文史类1人,理工类3人,艺文类47人,艺理类6人,体文类5人,体理类6人;达二本线74人,文史类14人,理工类12人,艺文类25人,艺理类1人,体文类17人,体理类5人。

太原市2012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共有1316人参加了考试,阳曲一中提前招收保送生79人。550分以上优秀生人数305人,达二类重点中学(即十五中线566分)以上人数245人,达一类重点中学(即成成中学线616分)以上人数52人,阳曲县最高分662分。

医疗卫生

阳曲县于2009年10月底实现了村卫生室全覆盖。阳曲县争取“两区”建设资金62万元,为每个达标村卫生室配备了5000元的医疗设备,基本满足了村卫生室的服务需求,村卫生室93%的达到市级标准,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实现零差率销售,县医院、中医院和安康医院提档晋级。

截至2012年,阳曲县现有医疗机构143个,其中:县级医疗机构6个(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所、县卫校、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安康医院);乡镇卫生院13个,民营医院2个(黄寨精神病医院、阳曲博爱医院);村级卫生所124个;个体诊所18个。阳曲县床位编制数610张,实际床位数583张,其中:县级372张,乡镇211张。县医院门诊住院楼、县中医院住院楼于2010年投入使用。

2012年,阳曲县卫生系统在职职工51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79人,占阳曲县卫生人员74%;管理人员及工勤人员133人,占26%。民营医疗机构(含诊所、门诊部、民营医院)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6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学历28人,占7.5%;大专学历147人,占38.8%;中专学历179人,占47.3%;高中学历24人,占6.4%。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8人,占2.1%;中级职称156人,占41.2%;初级职称215人,占56.7%。卫生技术人员中获得国家执业医师资质的共132人,获得助理执业医师的28人,获得注册护士资质的105人,有资质人员占69.9%。阳曲县有乡村医生156人,其中:中专学历21人,占村医总数的13.5%;相当中专水平的44人,占村医总数的28%。156名乡村医生全部取得乡村医生资格,并进行了职业注册,实现了乡村医生从业资质合法化。

城镇建设

按照“一轴三区多组团”的县城总体控制性规划布局,“十二五”期间(2011年~2016年),阳曲县将县城原来的4.8平方公里扩大至9.1平方公里。到“十二五”末,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城镇化率由22%提高到40%,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十二五”期间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县城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5%,人均绿化面积提高到12平方米。

县城水冲式公共厕所达到20座,4个停车场投入使用,停车难、如厕难、卖菜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破解。投资1.7亿元,实施了大盂工业园污水管网、园区供水工程、站前广场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亿元,完成了城南街、商贸街、南坡街等19条街巷改造和部分街巷的老旧管网改造。投资8300万元,实施了阳曲公园提档升级和阳兴大道、县城绿化工程。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373套,基本建成749套。改造危险土窑洞407户。投资1.5亿元,完成9条“四好农村路”共72公里的建设任务。

按照“宜居宜业宜游”要求,完成了40个贫困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投入10.7亿元,围绕“水、电、路、气、网、排、场、家、绿”九大要素,建成美丽乡村32个,打造了“水果之乡”南留南、“风景如画”录古咀、“知青故里”西郭湫、“生态休闲”六固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坚持“三结合四到位”原则,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完成农村“治乱”1063处,绿化2.88万平方米,涌现出41个农村环境整治先进典型。集中拆除县城临建、违建和影响市容市貌建筑物92处9800余平米,县城生活垃圾上门收集模式全面推行,大件垃圾免费预约收运工作正式启动。

旅游

不二寺

阳曲县有国保金代建筑不二寺、无梁殿大王庙、古、秀、悬、奇、险、野于一体的悬泉寺、三藏寺水陆殿等建筑精品;有青龙、黄寨、三畛、北社、上原等名镇古村;有郭氏之源于阳曲、系舟信雨、傅山文化、马文蔚书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与上海畲山圣母堂齐名的阪泉山圣母堂;有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天门关、赤塘关、石岭关;有龙池山庄、青草坡乡村庄园、郭家堡等农家乐旅游项目。不二寺425次播放02:41阳曲 不二寺 红峗山 青龙古镇 三藏寺 三郎洞 三畛村

亦称“不二禅院”,位于阳曲县城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脊檩及碑文记载,始建于北汉乾祐九年(956)。现存三圣殿一座,呈正方形,下承青石台基,上建悬山式殿顶,覆以简瓦素脊,前檐带廊,檐柱四根,斗拱七朵,俗称“隐刻斗拱”。整个建筑举架平稳,雄浑淳朴,自然大方,为金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殿内塑华严三圣等像9尊,其彩塑艺术继承了唐代的艺术风格,端庄肃穆,妍丽典雅,祥和恬静,乃人物塑造艺术之精品。壁画以东西山墙为主,绘有东方三圣、十二神像和舞狮图,西山墙绘有西方三圣、十六罗汉和礼佛图,每壁分上中下三层,画面清晰,构思奇特,技巧细腻,栩栩如生。

红峗山

又名黄花山,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东黄水村东北五公里处,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上壁立千仞,蜿蜒峻峭,始为道教场所,后佛教逐步渗入,曾是明朝晋王朱木冈第五子朱济焕宁化府佛堂,也为明末清初阳曲名人傅山先生的云游隐居之地。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至十八日,远近民众来此敬香求子盛多。

据碑文记载,山上有“立猿”、“卧虎”、“马头”、“牛公”等奇景,素有“天造仙境”之美誉。山中还有马赶祖师洞、天佛洞、地佛洞、六仙洞等。山之主峰庙宇林立,早在唐朝年间已初具规模,现存有永司门、香山圣母殿、泰山行祠、文殊菩萨殿、法台山、观音堂等古建筑群。

青龙古镇

位于阳曲县南端,紧邻太原市尖草坪区,距太原市中心约15公里。古代是太原府通往忻州、大同,以至蒙古、俄罗斯的必经之路,为“南北往来通衢也”。

青龙古镇原名青蒿嘴,是历史上集军事、文化、商贸、农耕为一体的北方闻名重镇。清嘉庆年间,村中王氏族人王绳中为大清捐银百万两,皇家偿赐“百万绳中”匾额一块和绣有“青龙”图案的大旗一面。王家依其南北5华里上下起伏、左右弯曲的地形,仿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东文西武构筑手法,东建文昌祠、西设龙王庙、北筑凤头寨,形成东文西武、南龙北凤、龙凤呈祥的总体布局,形成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

青龙古镇被评为全国传统古村落、全省十大新锐景区之一。

三藏寺

又称大安寺,位于阳曲县泥屯镇龙泉村,背靠万寿山,面对龙泉河、牙牙山,是一处集文物古迹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据碑文记载,三藏寺始建于唐,相传唐玄奘取经归来曾游于此。明、清屡有修葺,现存主体结构为明清建筑。上院水陆殿内有佛、道悬塑350多尊,盘龙6条,塑造技法为三重天排列,是三藏寺文物之精华。院内有古松两株,枝叶繁茂,树龄据考证已有千年以上。万寿山脚下有一泉源,名曰龙泉,亦称长寿泉,泉水四季常流,清澈见底,甘甜可口。

三郎洞

位于阳曲县北小店乡六固村的乌琴沟,与静乐县的康家会相邻,环境幽雅,景色宜人。

东西两侧山峰耸起,沟西侧是左泉山黄龙崖的三郎庙,庙北侧石崖孤峰陡立、直冲云天,上面摩刻有“三郎洞”三个大字,相传石崖前供奉的是杨三郎和杨家诸将,由于历史原因,庙中神像已了无踪迹。

沟中溪流缓缓而出,向北行进,流泉、飞瀑、奇石、草坪、松林、古树、小溪、灌丛纷至沓来,溪流声、松涛声、百鸟和鸣声,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不绝于耳。

三畛村

位于阳曲县大盂镇,素有太原府北门第一文化村的美誉,自古以人才辈出而闻名,在历史上曾出现过朝庭亲赐半付鸾驾和下马石的文武官员多名,进士、文武举人、贡士、生员、秀才更是层出不群。

三畛村的建筑规模宏伟、布局合理、风格独特,历史上曾修建过多座官府、商居,村中最大的建筑群磐石堡为明初建立,堡内分十二大院,共建楼房十七座,雕梁画栋,金壁辉煌。民居的建筑水平也高于其它地方,村内现遗存有真武庙古戏台、古地道、文房四宝、古堡墙、古南桥等多处人文景观

开化寺

位于阳曲县高村乡辛庄村,属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文记载,金皇统年间(1141-1149)移建此处,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修,为皇帝敕封的寺庙,建筑规格高,建制严谨。

现存主体结构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南北长37.14米,宽25.88米,占地面积961.18平方米。中轴线有过殿、正殿,两侧有东西配殿。正殿内塑释迦牟尼佛等塑像11尊,是开化寺珍贵的文物精品。寺内还保存了明清时期记事碑和功德碑10通。

大殿门“大雄宝殿”牌匾为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字体工整,笔力遒劲。开化寺千佛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太原市第一座高大雄伟的殿宇,殿内塑有连佛台高8米的香樟木五方五佛像和四面天冠弥勒,精雕细琢的香樟木元宝供桌上绘就了释迦牟尼佛一幅幅动人故事,其佛教韵味浓郁,文化内涵深刻,雕刻工艺精湛,堪称当今一绝。

悬泉寺

悬泉寺位于阳曲县西凌井乡伙路坪村南约5千米的官山山腰,以“古、秀、险、奇、野”著称,早在北宋年间就已是有名的避暑胜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晋王府家庙,明成化年间(1465~1487)、弘治年间(1488~1505)续建,清代多次重修,现存主体结构为明清建筑。

寺内建筑依崖壁而建,自西向东绵延150余米,依次为山门、钟鼓楼、伽蓝殿、大雄宝殿、地藏殿、三圣殿、观音堂、斋堂、七佛洞、龙王殿等建筑,占地面积241平方米。

山下是碧波荡漾、景色宜人的汾河二库,站在山顶举目远眺,悬泉美景尽收眼底,恰似进入云飞雾涌的仙境。

获得荣誉

2019年9月20日,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2020年2月,获“2020中国食品安全百佳县市”荣誉称号。

2020年3月,入选2020中国慈善公益百佳县市。

2020年5月,入选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

2020年6月,阳曲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属于晋察冀片区。[4]

2020年7月,入选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第一批)。[5]

2020年7月,入选山西省2018、2019年度省级平安县(市、区)名单。

2020年8月24日,入选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的“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8]

2021年1月,入选中央文明办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9]

2021年,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荣誉称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