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戏是流行于中国西北五省区的传统民间小戏。它源于明清时期的传统民间俗曲,清末民初在各地形成具有不同风格的地方小戏,如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新疆曲子戏、宁夏曲子戏等。盛行于关中和陇东、陇中一带,而山西、河南、湖北、四川和宁夏等部分地区也有流行。眉户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

2006年5月20日,曲子戏(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由陕西省华阴市和山西省临猗县申报的眉户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由山西省临汾市申报的晋南眉户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曲子戏

外文名

Qu Opera

别名

敦煌曲子戏

批准时间

2006年

非遗级别

国家级

遗产编号

Ⅳ-69

申报地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流行地域

甘肃省白银水川镇大川渡村

来源

明清时期的传统民间俗曲

艺术类型

传统戏剧

保护单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历史渊源

曲子戏从明朝开始在甘肃的广阔土地上传衍不息,并占有主要位置。从敦煌莫高窟遗书中可知,早在唐宋时,甘肃河西一带就流传着一种曲子。它在演出时,有歌、有舞、有诗,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从传世的几百首曲子词遗书看,句式长短不齐,句数与所用曲牌的句式相适应,韵脚、平仄也与曲调相一致。这些曲子词大部分为叙述体,也有个别的用代言体。曲子戏在甘肃有两个流派,其中一种是从敦煌到天水的漫长丝绸之路上各地唱的曲子,这些曲子戏因各地方言不同,都分别冠以本地地名,如敦煌曲子、兰州鼓子、平凉曲子、华亭曲子、秦安老调、通渭曲子、陇中小曲、武山秧歌、静宁曲子、清水曲子等。这些曲子戏名称各异,实为一体,区别除方言不同外,主要是分别吸收了当地一些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元素,演出剧目也都大体一样。[3]

从清光绪初年到民国前夕的三十多年间,出现了“每至春节,排演乡傩,以闹丰年”的局面。后经高映珠等当地艺人的完善传承,使曲子戏小曲得以发展流传。

1870年,对元曲颇有研究的甘肃白银大川渡举人张海润(字晓霞)人国子监期间,为活跃家乡文化,丰富民问娱乐,研读《西厢记》及其他戏曲作品,并以此为鉴,大胆创新,移风易俗,集民歌,搜古调,唱地傩,闹丰年,精心研读,据史料记载创作编写出曲子戏(原西厢调小曲)27折,配近30个曲调。现搜集整理出唱词12折,其中《西厢调》8折,该剧分为游寺、借厢、酬韵、请宴、传简、递简、越墙和拷红8个部分。其余《赠伞》1折,《渔舟》1折,《富贵图》2折。配24种曲调,其中有越调、渐渐高、河南调等。

直到解放前夕,它具有元曲杂剧的历史遗留痕迹,为白银区所独有。其剧目全部是折子戏,作为当地精彩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不论在街头巷尾、庭院宅第,还是田边地头,都可以作为曲子戏演出的场所。

在21世纪,曲子戏已是城乡春节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

曲子戏

文化特征

声腔曲调

曲子戏的调很多,一向有三十六小调,七十二大调之说,其中某些独特的曲牌,如“山歌调”只用于“六瓶花”等。但大多数与流传在陕西省眉县、户县一带的“眉户戏”曲牌有着血缘关系,而在具体演唱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整个声腔体系由一百多个曲调组成;就表达感情上看,可分为“苦(哭)音类”和“花(欢)音类”。为塑造人物、烘托气氛提供了丰富的要素;其音乐调式属“征调式”。据老艺人讲,曲子戏的调远不止这些,它一曲为调,大曲率以月调背弓、五更、金钱、紧数、慢数、月尾等调集成一曲甚似南北曲之成套,大多直接采用眉户调。如钢调、银纽丝、西京、采花、紧诉、慢诉等等,也有像剪花调、莲花落、钉缸等当地民间小曲演变而成的新调。由于曲子戏演出方便,题材多民间生活故事,贴近生活,为群众喜闻乐见。

剧目特点

曲子戏剧目的主要特点是主题集中,短小精悍,短者在台上演出十几分钟。剧目的题材除部分源于大戏(秦腔等)的某一特定片段(折戏)外,结合现实生活艺人编创的占有一半以上。

伴奏乐器

曲子戏在乐器伴奏上分为文武两个场面,文场面以三弦为主,配以板胡、二胡、笛子;武场面原以四页瓦、碰铃为主,后来受秦腔等大戏的影响,加上了干鼓、铙钹、勾锣等。

曲子戏

代表剧目

曲子戏的代表剧目有《断桥亭》《李彦贵卖水》《四郎探母》《刺目劝学》《莺莺降香》《白蛇盗草》《张连卖布》《老少换》《打懒婆娘》《刘三抽烟》《春姐找父》《闹老爷》《相面》《二傻(读“瓜”)子吆车》《捅乱子休妻》《双喜接妹》《王婆骂鸡》《大夫小妻》《傻(读“瓜”)女婿拜寿》《白虱告状》《白先生看病》《十八摸》《货郎担担子》《跛子送丈母》《两亲家打架》《告斧头》《张三背板凳》《啃羊头》《拉猴》《瞎子接亲》《瞎子嚷店》《李志英站店》《推磨》《花子拾金》《下四川》《顶花砖》《当皮袄》《货郎背包袱》《剜蔓菁》《卖豆腐》等。

主要流派

白银曲子戏

甘肃省白银市地区的曲子戏《西厢调》小曲发祥于水川镇大川渡,盛行于白银市黄河两岸及周边地区。大川渡举人张海润在国子监期间以《西厢记》情节内容为参照,根据陇中地区特别是黄河两岸人们的生产生活、业余爱好和习惯,于1875年创作完成了歌舞小曲,冠名《西厢调》。曲调有27种,大致归为4类:叙述型、欢快型、忧伤型、风趣幽默型,在具体演唱中4类曲调常常穿插运用。[4]

敦煌曲子戏

敦煌曲子戏包容了文学、音乐、舞蹈、曲艺、特技等各种艺术成分。主要由剧本、曲调、曲牌三部分组成。表演形式有舞台演出(彩唱)和地摊演出(清唱)两种。敦煌曲子戏的传统剧目现存47部,主要是折子戏居多,本戏较少,代表剧目有《老换少》《打懒婆》《顶灯》《磨豆腐》《两亲家打架》等。剧本短小、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幽默滑稽,引人入胜。

华亭曲子戏

华亭曲子戏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尤以民国为最。华亭曲子戏是戏剧的一种,在流传地习惯又称“小曲子”、“笑摊”、“地摊子”、“信子腔”等,具有元杂剧的遗痕。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从内容上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曲子以《前月调》《后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一唱到底,唱词的长短句式及宫调,具有元曲、宋词遗风。保留了曲艺向戏曲蜕变的痕迹。剧目全为短小折戏,情节简单,演出时间上只在正月初五至二十三,平时婚丧及庙会时演出,至今仍保持自演自乐性。

新疆曲子戏

新疆曲子戏,俗称“小曲子”,是新疆唯一使用汉族语言演唱的地方戏曲。流行于乌鲁木齐、昌吉、米泉、阜康、焉耆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形成于乌鲁木齐及北疆地区。它是在吸收眉户、鼓子曲、平弦和新疆各族民歌、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伴奏以三弦、四胡、板胡、二胡为主,打击乐器有鼓、板、锣、铰等。代表剧目《李彦贵卖水》《张良卖布》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在交通不便的偏僻乡村曲子戏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曲子戏的剧目故事短小精悍,情节生动,风趣幽默,贴近生活。剧目题材广泛,有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研究千百年来敦煌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乡俗民规、婚丧嫁娶,提供了生动、丰富、翔实的资料。[5]

曲子戏

传承现状

曲子戏和其他民间文学艺术一样,在旧时代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据现存碑文及其他资料可以推知,最晚在宋代即开始在境内传唱。据健在的民间艺人回忆,清末民初相当兴盛,遍及7县(区)。1949年以后,随着大戏秦腔的普及,曲子戏虽时有兴衰,但总体上处于沉寂状态。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曲子戏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现已濒临失传。

保护与传承缺乏管理人员及研究队伍。曲子戏的文化队伍建设参差不齐,专业性不一,真正从事曲子戏保护工作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人数极少。

经费缺少引起人才的流失。曲子戏演员没有固定的收入,开支自费以及几乎没有相对正规的团体使得曲子戏的人才大量流失。而且由于表演曲子戏带来的收入十分有限,甚至于收益短期内很难体现出来,这就致使很多的传承人迫于生计压力而放弃传承。

传承人物

康和,男,汉族,1935年生,2013年去世,甘肃华亭人。2008年2月15日,康和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子戏(华亭曲子戏)代表性传承人,甘肃省华亭县申报。

张志学,男,2018年,张志学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子戏(华亭曲子戏)代表性传承人,甘肃省华亭县申报。

肖德金,男,1942年2月生,2009年,肖德金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子戏(敦煌曲子戏)代表性传承人,甘肃省敦煌市申报。

保护措施

1957年,敦煌市举行全县曲子戏汇演,敦煌曲子现代戏《文化岗》在全省民间现代戏中获奖,大力推动了曲子戏演现代戏的活动。

1977年到1980年,敦煌市每年举行一次全市曲子观摩演出和学习班,邀请老艺人集中发掘整理,传授曲子戏剧目。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只对曲调、曲牌和部分剧目进行了录音,并油印了部分曲子戏剧目,如《磨豆腐》《放风筝》等。

1993年,敦煌市文化馆与广播电台合作,邀请老艺人演出曲子戏,录音、录制剧目22个。

2003年,敦煌市举办曲子戏培训班,排练曲子剧目12个,全部录像后制作光碟,留下了影像资料。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白银市白银区文化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获得“曲子戏”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9年2月1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甘肃省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敦煌市委宣传部、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敦煌市文化馆、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承办的“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之一的”第八届敦煌曲子戏大奖赛”在敦煌市文化馆飞天剧院鸣锣开赛,曲子戏在其中得到展示。[6]

重要演出

2017年3月4日,新疆大型曲子戏《戈壁花开》在新疆的“西戈壁村”所在地奇台县上演。

获得荣誉

2021年6月10日,曲子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1]

2021年12月,曲子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