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陵桥,桥梁名称,著名的有河南灞陵桥和甘肃灞陵桥。

渭水长虹灞陵桥“闻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坐落在县城南清源河上的灞陵桥,是千里渭河上游的第一座桥梁,自古以来人们称它“渭河第一桥”。灞陵桥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当地群众俗称卧(或“握”)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桥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桥底部以并排10根粗壮圆木并列11组,从两岸桥墩逐次递级,飞挑凌空。顶部为飞檐式廊房,共13间64柱。桥两端建有卷棚式桥头屋,四角斗起,脊耸兽飞。整个桥体高挑凌空、雄伟壮观,宛如一道绚丽的彩虹,被冠以“渭水长虹”之美名。历史上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都对灞陵桥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极高的观赏、科研价值赞叹不已,或赠匾额,或题对联,或留碑文,或题诗作词,使这座桥声名远扬,身价倍增。现桥上留有左宗棠题“南谷源长”、蒋介石题“绾毂秦陇”、孙科题“渭水长虹”、于右任题“大道之行”、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的“灞陵桥”等匾额,还有汪精卫题写的碑文。灞陵桥于1981年被列为甘肃省省级文物而倍受呵护,省政府先后两次拨款进行了维修。它经历了世事沧桑,见证了渭水源头的古今巨变,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桥梁、文化、民俗、力学和艺术不可多得的瑰宝。如今,它不仅成为渭源风物形象的代表,也作为定西市旅游标志,展现给世人的是历久弥坚、更加多彩迷人的姿容。

中文名

灞陵桥

相关文章

《汉关帝挑袍处》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原名

八里桥

桥长

90米

建议游玩时长

1.5小时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全长

40m

基本介绍

灞陵桥,原名八里桥,在许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相传为三国名将关羽辞曹挑袍处,灞陵桥从此名

灞陵桥[河南桥梁]

扬。原桥高于水面3米余,为三孔青石桥。桥面宽能并行两车,桥长90米,两岸杨柳成行,风景宜人,桥旁有《汉关帝挑袍处》石碑,为明末将领左良玉所立。另一通碑为辞曹书,保存完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又竖了四通碑,文字清晰,碑文论述关羽对曹操辞其金而挑其袍的过程,歌颂他“依曹已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州”。说他视高官厚禄若粪土,褒他“情深义重垂千秋,士民争拜汉云长”。清道光年间傅梓之《许州记》载甄汝舟怀古诗句,云:“野水四堤浸柳条,道边残碣记前朝。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此桥的始建年代无考,据1991年对原桥遗址的挖掘清理,桥基为元代构件,上部为明、清建筑。原桥青石灰砖结构,三孔,通长17米,高2.88米。桥上遗留构件有石雕栏板、戏水龙头、望桥、石狮、石猴等,都存放在关帝庙内。桥北为明末总兵左良玉泼墨手书“汉关帝挑袍处”的巨型石碑。桥南是《关王辞曹操之图》碑。

灞陵桥

1990年重新修建了这座仿汉观赏桥。桥长121米,单拱双柱,柱承栌斗,支顶拱体。青石栏板上浮雕仿汉画像,内容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大多是反映汉代农桑狩猎、民俗天像等现实生活。质朴生动,令人退想。东阅台的正中入口处,立有青石堆雕的“关公勒马挺风”巨像,通高9米,高大伟岸,给人以凌空立马,虎视中原之势;西月台南北对峙,高5.2米的青石子母烟,代表着帝王之仪。

甘肃渭源县城南,渭河三大源头之一的清源河上,有一座气势恢宏的木质结构的廊桥——霸陵桥。紫红色的曲拱单孔桥,像一彩虹横跨清源河上,为渭水第一桥。霸陵桥是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建设的,经清代同治年间、1919年、1932年、1984年四次大的维修。1918年的修建由当清源镇柯寨村何遇江、何遇海两兄弟参照兰州雷河滩卧桥式样进行改进,形成如今纯木悬臂曲拱、单孔廊桥。桥身由单梁变成叠梁,结构严密,气势雄伟,霸陵桥全长40米,廊房15间,跨度27米,高15.4米,宽4.5米。

霸陵为古县名,在西安市东。汉文帝9年(公元171年),在其地筑霸陵,并命名为县名。汉文帝死后葬霸水(今霸河)旁。有一年渭河水大,淹了霸陵,渭河源头渭源县修的桥就叫霸陵桥。明朝大将徐达与元将李思齐激战于此,元军兵败移至渭源城,且折掉了渭河桥。正值暴雨连天,河水猛涨,无法过河,难以攻城。徐达听从他人建议,在木笼中装石投入河床,垒成桥墩,终于建桥成功。元兵看见明军将士修好了桥,守城无望,只好投降。徐达挥笔提写了“霸陵桥”几个大字。数百年来,历代政要、文人墨客,无不称赞此桥,左宗棠题写“南谷源长”、蒋介石提写“绾毂秦陇”、于右任“大道之行”。杨虎城将军题词是:“鸟鼠溯灵源,雪浪云涛,东行汇径渎黄河,汉关紫气;陇秦资利涉,月环虹跨,西望是金城杨柳,玉塞萄萄”。清代诗人杨景熙在“渭水东注”一诗中赞美此桥是:“闲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

甘肃省渭源县渭河第一桥——灞陵桥

名称的由来

灞陵桥

千古流传的关羽灞陵挑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灞陵桥距许昌市八里处,又名8里桥。为什么叫“灞陵桥”呢?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大概与《三国志评话》的作者有意借名桥、写名事、为名人歌功颂德有关,把关羽挑袍的地方写成西安灞陵桥了,二是“八里”和“灞陵”谐音,以讹传讹,沿以为习。无论是“八里桥”或是“灞陵桥”,由于这处遗址的历史影响,不失为许昌的一处名胜古迹。关羽在许昌辞曹归刘并非虚构,历史上确有其事。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及羽杀额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三国演义》中说,曹操不但不准部下杀关公,而且还亲自率领部将赶到灞陵桥头给关羽赠袍送金,为其饯行。而关羽恐其有诈,便立马于桥上,用刀尖挑锦袍披挂身上,并勒刀回头称谢日:“蒙丞相赐袍,导日更得相会。”遂下桥往北,顺官道而去。到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刘联合,火烧赤壁,曹操83万人马,一败涂地,最后只带十数骑落荒而逃,恰逢关羽伏兵华容道,为报昔日之恩,放了曹操一条生路。因此关公辞曹的故事,既表现了关公的“忠义”之情,同时也突出了曹操爱才之心,以致千百年来传为美谈。后人于灞陵桥畔修建了关帝庙,以作纪念。

附近景点

春秋楼

灞陵桥

又名大节亭,曾以关公宅,关王庙,武安王庙,两院英风庙,关帝庙称之。位于许昌市中心文庙前街中段,为明清风格建筑群。 《三国志·蜀书》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相传关羽下邳兵败后,为保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归附曹营入许。曹赐羽宅第一处。羽避其嫌,将一宅分为两院,两位皇嫂居内院,自己住外院,晨夕问安,夜读春秋,秉烛达旦,传为美谈,后人为昭彰关羽忠义,建庙以祀之,庙内兴建一楼,名曰“春秋楼”,俗称“秉烛达旦处”,是许昌十景之一。清代许州知州甄汝舟为春秋楼赋诗一首:“秉烛中宵暂避嫌,宅分两院亦从权。依曹不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川。”春秋楼创建自元至元年(公元1271年)间,曾经元、明、清历代多次修葺,建筑规模逐步完善。据记载,原来的外院有山门,钟鼓楼,春秋楼、中殿、后殿:内院有关帝三代祠,昭烈皇后祠,问安亭和部分配套建筑,占地面积约二十余亩。后毁于战争兵火,只残留春秋楼一座。 1995年对春秋楼文物景区进行修复,修复规模为历代修建之最,投资1500万元,保持“两院英风”的格局,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外院有山门,春秋楼,关圣殿,刀印楼:内院为园林建筑风格,有甘糜二后宫,问安亭,水榭,挂印封金堂。还有文庙院的大成殿,戟门,东西廊等。新修建的关圣殿,面扩七间,进深三间,总高度33.1米,三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顶饰黄色玻璃瓦,汉白玉栏板,青石铺地,殿内塑13米高关羽座像及关平,周仓,王甫,廖化塑像,实为全国关庙所少有。

春秋广场

春秋广场是河南省许昌市的一处城市广场,因毗邻关羽夜读《春秋》的春秋楼而得名。每到节假日,来此休闲的人络绎不绝。在暖日的照耀下,坐在石凳上,欣赏广场的美景,观察闲暇漫步的人们,放松了心情,缓解了压力,也排遣了离家的孤独,快乐心情油然而生。

许昌博物馆

许昌博物馆位于许昌市文峰路中段明代文峰塔省级文物保护区内,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66平方米,子1987年12月底建成,博物馆造型新颖,风格独特,展区展厅呈南北对称的两个U字形,中间由亭台,回廊连接,组成三个开阔的庭院。

灞陵桥遗风

许昌灞陵桥文物景区,是以三国胜迹灞陵桥为依托,修复辟建的名胜游览景观.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下邳之战,曹操俘获关羽及刘备妻妾甘,糜二位夫人归许。加官进爵,"礼之甚厚",然而,关羽不忘旧主,执意寻归刘备,遂挂印封金,保护二位"皇嫂"车仗,斩关西去,行至灞陵桥时,曹操率群僚赶来为关羽赠袍饯行,关羽疑其有诈,立马桥头,以刀挑袍,辞曹西行,开始了震惊世人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壮举。灞陵桥即为"汉关帝挑袍处".后人推崇关羽"忠,义,仁,勇"的品格,遂在桥西建关帝庙设像以祀.

苑区坐落在城西八里的石梁河畔,占地126亩。古运河贯穿其中,两岸垂柳依依,灞桥飞架。如长虹卧波,水禽相戏,野趣天成,河东为园林式仿汉建筑青梅园和秋湖垂钓村。河西有清代建筑群关帝庙及新辟建之桃园.这座融桥,庙,园为一体的文物苑区,正以崭新的风姿,迎接四海宾朋.

残碣证史-汉关帝挑袍处

文化产业园

三国文化产业园位于许昌境内灞陵桥景区及周边区域(相传为三国名将关羽辞曹挑袍处),主要包括三国大剧院和三国文化综合体两大部分,其中三国大剧院预计投资6亿元,拟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