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鲳,Pampus argenteus,亦称“镜鱼”,属鱼产形目,鲳亚目鲳科鱼类。体形侧偏,呈卵圆形,银灰色,头小,吻圆,头胸相连明显,口、眼都很小,两颌各有一行细牙,食道侧囊内具有乳头状突起,嘴舌不能伸缩;头后侧感觉管从不延长,呈尖形,脊椎骨40~41。背鳍与臀鳍同形,稍长,呈镰状,成鱼腹鳍消失,鳍刺很短,尾鳍叉形,下叶长于上叶;体披细小的园鳞,颜色银白,故称银鲳。为近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平时分散栖息于潮流缓慢,水深5米~110米的水域,早晨及黄错时在水中上层活动,不甚活跃。喜欢在阴影处成群,小潮时鱼群更为集中

地方名平鱼、白鲳、长林、车片鱼、鲳鱼、镜鱼、草鲳、白仑、乌伦、枫树、叶、扁鱼。

中文名

银鲳

别名

平鱼

外文名

Silvery pomfret、Chinese Pomfret

命名者及年代

Euphrasen, 1788

保护级别

波斯湾种群(IUCN 2014年 ver 3.1)——易危(VU)

体征

体侧扁,体呈近椭圆形,背、腹缘弧形隆起

拼音

yín chāng

鲈形目

鲳科

脊索动物门

辐鳍鱼纲

分布区域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拉丁学名

Pampus argenteus

体长

约60厘米

银鲳

亚纲

新鳍亚纲

亚目

鲳亚目

性情

温和

二名法

Pampus argenteus (Euphrasen, 1788)

食性

肉食性

生活环境

水生动物

原产地

南美洲

动物界

鲳属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银鲳

简介

银鲳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波斯湾、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缅甸、日本、中国、韩国、柬埔寨、菲律宾、印尼等海域。东海银鲳,春季从台湾海域北部北上到东海北部,每年5月上旬(立夏)以后,渔群就北移进入浅水区生殖,喜欢在浅海岩礁、沙滩水深10米~20米一带河口处产卵,卵浮性,产卵量8万~35万粒。

产卵后分散索饵,秋后

银鲳

南下进行越冬洄游。过冬后,随暖流增强,鲳鱼由南北上,作产卵索饵洄游。

鲳鱼的食料以小鱼小虾及浮游生物为主。由于它的游泳能力缓慢,嘴巴又小,所以常以水母、硅藻和桡足类足类充饥。银鲳是名贵的海产鱼类,是近洋机动渔船捕捞的对象,产量较高。

1998年,仅宁波市就捕获36619吨。银鲳,经济价值很高,大的银鲳体长可达30厘米~40厘米,体重1公斤~1.5公斤,几乎全身都是肉,骨刺少、肉味鲜美,银鲳的价值大幅度提高,已经成为上等海产珍品

形态特征

银鲳

背鳍Ⅹ-41~44,臀鳍Ⅶ~Ⅷ-41~43,胸鳍22~24,尾鳍17。鳃耙5~6+12~14。椎骨39~42。 

体长为体高1.4~1.5倍,为头长3.8~4.9倍。头长为吻长3.3~4.6倍,为眼径3.3~4.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0~1.1倍。 

体卵圆形,很侧扁,背面与腹面狭窄,背缘和腹缘弧形隆起,体以背鳍起点前为最高,由此向吻端倾斜,尾柄短,侧扁,高与宽约相等。头较小,侧扁而高,背面隆起,两侧平坦。吻短而圆钝,稍突出,等于或稍短于眼径。眼较小,侧位,靠近头部前端,距吻端较距鳃盖后上角为近。眼间隔宽,隆起,约为眼径2倍。鼻孔每侧2个,紧相邻,均位于眼前上方;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大,裂缝状。口小,亚前位,成鱼的口微近腹面。吻及上颌突出,长于下颌。上颌骨后缘伸达眼前缘下方。两领各具细牙一行,牙3峰,排列紧密,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食道侧囊一个,长椭圆形。鳃孔小。前鳃盖骨迦缘不游离,鳃盖骨具软柔扁棘。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根。无假鳃。鳃耙细弱,排列稀疏。体被细小圆鳞,易脱落,头部除吻及两颌裸露外,大部分被鳞。侧线完全,上侧位,与背缘平行。头部后上方侧线管的横枕管丛和背分攴丛后缘圆形,腹分攴丛较短(其小分支稀疏),向后仅伸达胸鳍1/3处上方。 

背鳍个,鳍棘短,小戟状,幼鱼时明显,成鱼时埋于皮下,前方鳍条常延长,镰刀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与背鳍同形,几相对,鳍棘小戟状,幼鱼时明显,成鱼时退化,埋于皮下,前方鳍条稍延长,镰刀状,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大,向后伸达背鳍基底中部下方无腹鳍。尾鳍深叉形,下叶较上叶长。 

体背侧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浅灰色。

幼鱼

刚孵化出的全长2.75毫米的仔鱼,颅顶部有近10个星状黑色素细胞,听囊后端至肛门上方的背缘有5~6个几呈等距排列的星状黑色素细胞,消化管背面有一列较密的星状黑色素细胞;全长3.75毫米仔鱼,体背缘仅剩2个星状黑色素细胞,尾中央侧面仍有许多星状黑色素细胞,肌节14+21对;全长4.10毫米仔鱼,卵黄囊、油球全部消失,体型变宽,自眼后缘至肛门上方体侧上缘有10个左右呈弧形排列的星状黑色素细胞,肌节12+22对。天然水域中采集的仔鱼体长3.06毫米和体长5.00毫米。体长8.35毫米稚鱼,体型明显增厚,呈卵圆形,各鳍还未分化完全,但尾鳍已形成鳍条,背、臀鳍膜上出现了鳍担骨,自鳃盖到肛门上方体侧上缘有10个左右呈弧形配列排列的星状黑色素细胞,在腹囊及其附近的体侧上分布许多呈星状和菊花状黑色素。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银鲳金鲳鱼白鲳中国鲳
外观

体长约60厘米18~74厘米-81~137毫米
分布区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红海在内的印度、太平洋浅水海域东海、南海黄海、东海、南海
食性肉食性杂食性-肉食性
鲳科鲹科白鲳科鲳科
展开表格

生活习性

银鲳

为海洋洄游鱼类,生活于5~110米海域,幼鱼喜躲藏在漂浮物下面,成鱼则常与金线鱼、鲾鱼或对虾等混游。肉食性,以水母及浮游动物为主。繁殖期由冬天到翌年夏天,成群于沿岸的中水层产下浮性卵,在秋天往外海移动,孵化后的幼鱼成长至3厘米即往外海游去。

繁殖特点:雌鱼比雄鱼大,腹部膨大,臀鳍前端尖形,鲜红色;雄鱼臀鳍前端钝圆,色泽浅。繁殖箱用90厘米长的大型水族箱,箱底铺满枝叶细密的水草或人工为巢。,弱酸性软水,水温26度。雌雄亲鱼各1尾配对入箱后,2~3天内可发情产卵,雌鱼产卵500~3000粒,受精卵经两天后可以孵出仔鱼。

产地极产季

银鲳

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波斯湾到印尼,北至日本北海道。从亚得里亚海到夏威夷外海已经被灭绝性的捕捞。我国沿海均产之,东海与南海较多。主要渔场有黄海南部的吕泗渔

营养价值

系名贵的海产食用鱼类之一,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5.6克、脂肪6.6克。肉质细嫩且刺少,尤其适于老年人和儿童食用。加工制品有罐头、咸干、糟鱼及鲳鱼鲞等。对于消化不良、贫血、筋骨酸痛等病症有辅助疗效。

银鲳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Silvery pomfret,日文名为マナガゾォ。输往国别和地区:日本,香港,澳门。出口口岸: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观赏鱼银鲳

属拟鲤科,淡水观赏鱼

别名:银盘鲳、银盘鱼

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圭亚那等地。体圆盘形。体长20厘米。体银白色,腹部、腹鳍、臀鳍只在繁殖季节时,才透出粉红色。喜群游,集群游动时,鳞片银光熠熠,别有情趣。饲养水温20-24℃,对水质要求不严格。饵料以水蜓蚓、小鱼、肉块为主,也喜吃水草。繁殖水温26-27℃,水质为微酸性的软水。雌鱼每次产卵500-3000粒。它属于食肉性鱼类,在水族箱中不能与小型鱼类混养。

人工养殖

宁波市人工养殖银鲳鱼首获成功浙江省宁波市对人工繁殖银鲳鱼的研究现已获得初步成功:人工繁殖出银鲳鱼受精卵并育出仔鱼。据悉,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据了解,该项目是由浙江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工程实验室和该市水产研究所共同承担,前者负责人工育苗部分的研究。

由于银鲳鱼的人工繁殖养殖技术到目前为止还是个空白,宁大的科研人员便首先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探索性实验。他们克服了银鲳鱼受精率低、嘴小难摄食和饵料选择等方面的困难,一次性初孵仔鱼5万余尾,孵化率超过90%。

据悉,银鲳鱼人工繁殖的初步成果已于日前通过专家验收,科研人员正在通过进一步的培育,使幼鱼达到苗种要求。

舟山培育银鲳鱼收获成功2005年5月初,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徐善良副研究员收购抱卵银鲳鱼在六横镇兴建育苗厂开展人工育苗。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管理,培育出6000多尾银鲳鱼苗,鱼苗体长最大有7厘米,最小的也有3-4厘米。此批鱼苗已分别进行室外围塘混养和室内养殖。

国内银鲳鱼育苗鲜有成功,更未见有鱼苗成功进入养殖阶段报道。一旦银鲳鱼围塘混养试验获得成功,可在舟山乃至我省沿海一带加以推广。银鲳鱼人工育苗及养殖研究的开展有利于水产优良养殖品种的筛选,对合理调整舟山市海水养殖结构和布局,保护舟山海区野生鱼类资源,改善海区生态环境,促进该市海水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象山银鲳鱼人工育苗获得成功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养殖品种的筛选、结构的调整已日趋重要。在水产养殖品种中,已把海捕的银鲳鱼作为人工养殖开发的品种之一,但需要解决银鲳人工育苗技术。位于象山港畔的宁波象山港水产引种育种有限公司,设计了技术路线,于5月中旬开展了银鲳鱼人工育苗试验,获得了2万粒左右受精卵。根据银鲳苗生长规律和营养需求,设计了培养文案,培育了仔鱼约5000尾,从而在银鲳人工育苗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成为国内首家获得成功的单位。

1.2驯养设施与条件

采用由30m3玻璃钢圆桶及森森水产恒温机,组成的单循环养殖系统,加盖遮阳网使光照强度在1000lx以下,驯养用水为两级砂滤自然海水,水温18℃~31℃、盐度15‰~32‰。

1.3银鲳幼鱼的规格与驯养密度将平均叉长3.0cm左右的银鲳幼苗,按70~100尾/m3的密度进行驯养。

1.4驯食饵料的选择

驯食时所选用的饵料分别是:冰冻桡足类、冰冻糠虾、鱼肉糜、鱼肉糜+鳗鱼饲料、鱼肉糜+配合饲料、配合饲料。

各种饵料的投喂方法:

1.使用冰冻桡足类及冰冻糠虾时,将冻块敲碎投入池中让其漂浮在水中;

2.鱼肉糜选用马鲛鱼去皮剃骨后加入少量水用家用料理机粉碎成糊状,投入水中呈漂浮状;

3.选用低值小杂鱼,用粉碎机粉碎后,加鳗鱼饲料拌匀至糊状后,均匀涂在用粗铁丝做框及20目筛网制成的50×50cm)的网片上,悬挂在池中;

4.选用马鲛鱼鱼肉糜加日本林兼公司生产的海水鱼类开口料拌匀制成面胚状,投喂于饵料台中;

5.选用日本林兼公司生产的海水鱼类开口料及天邦特种水产配合饲料等,直接进行投喂。

1.5日常管理

每天7:00、12:00、17:00分3次投饵,日投饵量占鱼体重的2%左右,视具体摄食情况增减。每天7:30吸污换水(停气吸污后,再开气时,气量应由小到大缓慢开启,以免引起银鲳因受到惊吓而造成的撞壁等应激反应。),日换水量50%~150%,换水后加入适量的EM菌,水温控制在28℃以下。12:30及17:30吸去剩饵确保水质清新。整个驯养期间池水pH值维持在7.8~8.3;溶解氧保持在5.6×10-6以上;NH4-N维持在0.023~0.348×10-6之间。驯养期间应尽可能避免强光照射及所能引起池壁震动的任何举措,避免银鲳因受到惊吓而造成的撞壁等应激反应。

1.6病害防治

驯养中发现银鲳易患气泡病及纤毛虫等疾病,气泡病是否与银鲳消化系统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纤毛虫病按陈总会等2007年研究的“海水养殖鱼类纤毛虫病及其防治方法”及陆建学等对“黄鲷刺激隐核虫的防治研究”的方法进行处理。另外,经常使用1~2×10-6聚维酮碘泼洒全池,也能起到积极地防治作用。

美食制作

沙拉银鲳

银鲳

原料:银鲳、精盐、味精、绍酒、葱、姜、面包糠、色拉油、沙律酱、生菜、西红柿。

制作:

1、银鲳鱼去腮、去鳞、去内脏洗净,切成段,用精盐、味精、绍酒、葱、姜浸渍入味。将鱼块沾上面包糠。

2、炒锅上火,入色拉油,待油温七成热时,投入鱼块炸熟,倒入漏勺沥去油装入盘中。将沙拉酱用裱花嘴挤在鱼块上即成。

特点:鱼块酥香,佐沙拉酱食用别有风味。

发菜银鲳卷

主料:银鲳鱼1条(约750克),发菜10克,猪绞肉200克,香菇6朵,虾仁50克

调料:白酱油1.5汤匙,黄酒1.5汤匙,味精3克,精盐3克,高汤50毫升,水芡粉1汤匙

特点:黑白相间,肉嫩汤清。

制作过程:

1、鱼刮洗干净,去除头、骨,将净脊肉批成7厘米长、5厘米宽的12片薄片。发菜用水洗净,放开水中氽一下,捞出沥干水,放在汤碗中。

2、香菇水发浸软,去蒂切碎,虾仁剁碎并与绞肉和白酱油、黄酒、味精调匀,分成12份分别放在鱼片上,卷成圆筒,排放在盘中,复保鲜膜,用强波火力蒸6分钟取出,摆在盛发菜的汤碗中。

3、在盘中加入高汤,盐和味精,用强波火力加热2分钟,再倒水芡粉调匀,继续用强波火力。

富贵银鲳

主料:鲜银鲳鱼750克;

配料:夹饼20,色拉油100克;

调料:绍酒150克,精盐4克,味精

1克,葱

花10克,生姜片10克,蒜15克,生抽200克。

制作过程:

1、将银鲳鱼洗净,加入酒,盐,葱,味精,生姜,蒜,生抽等腌制30分钟;

2、将银鲳鱼分三次抹上色拉油,生抽秘制酱(抹时需要均匀),放入微波炉每次烧烤10分钟后取出;

3、将银鲳鱼改刀装盘,四周镶上夹饼,配上京葱秘制酱即可。

特点:此菜肉质细腻,具有特制香味,含丰富的蛋白质和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和矿物质。

金龙脆银鲳

主料:银鲳鱼750克;

配料:紫甘蓝150克,面粉100克;

调料:淀粉30克,精盐,味精,料酒,葱,生姜,胡椒粉,橙汁,沙拉酱,色拉油适量。

制作过程:

1、银鲳鱼去内脏,洗净肉,切成条状待用;

2、将银鲳鱼用调味品腌制,挂糊炸成金黄色;

3、将银鲳鱼装入垫有紫甘蓝的盘中,洒上藏红花,点缀,带味碟。

特点:此菜色泽金黄,外脆内嫩,口味鲜美。

辣子鲳鱼脯

主料:鲜银鲳鱼1000克;

调料:干辣椒、花椒、香叶、香葱、蒜片、盐、酒、色拉油适量。

制作过程:

1、将银鲳鱼洗净,去骨刺,取鱼脯

,腌渍入味,拍生粉;

2、将鱼脯清炸至酥脆;

3、将干辣椒氽水,滑油起锅;

4、油辣椒、花椒、香叶、香葱、蒜片入锅,鱼脯调味翻炒。此菜香辣,椒盐味型,别具一格。

附注

中文名银鲳有两种,一种是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一种是淡水观赏鱼类,如上述。

动物学史

  • 养殖史

银鲳作为海洋养殖的重要候选品种之一,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银鲳已被列入宁波“十三五”海洋种质工程四大主要地方特色水产养殖品种之一。这完全符合《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精神,其中提出要“切实提高我国海水良种覆盖率,推动一批人工繁殖已经取得阶段性突破、具备良好市场潜力且能代表不同海域环境和不同养殖模式的海水养殖新品种的产业化进程,加速优质种源的扩繁进度,推进我国海水养殖品种的结构调整”。因此,开展银鲳规模化养殖符合我国海水养殖中远期规划,其意义重大。

东海银鲳作为浙江省宁波市重要的渔业资源,早在十多年前,宁波市科技局和市海洋与渔业局就开始了前瞻性的部署。以宁波大学为银鲳攻关研究主持单位,联合宁波海洋与渔业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浙江大学及多家企业,自2000年起相继承担了“银鲳人工繁殖技术研究”“银鲳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银鲳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银鲳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研究”等科技项目。2015年又专门设立了重大科技专项“东海银鲳产业化前期技术研究与示范”,该项目由宁波大学主持,联合浙江大学等四家单位共同承担,产业前期研究计划5年,共投入300万元。

在2015年实施“东海银鲳产业化前期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以后的两年间,项目组聚集各协作单位的技术力量开展集中攻关。明确了养殖银鲳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与有效积温,结合营养和光控技术实现了银鲳全人工繁育;通过银鲳育苗饵料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银鲳鱼苗的育成率和生长速度;发现了水母是银鲳的特效营养源,明确了银鲳对水母的特殊营养需求;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技术,成功筛查、得到了银鲳30种重要的脂质标记物;成功克隆了养殖银鲳生长和脂肪代谢相关的基因。最终实现了在2016年拥有人工养殖银鲳亲鱼数量近万尾的好成绩,亲鱼数量创纪录,这也是中国国内人工养殖银鲳亲鱼最多的记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从2004年开始研究银鲳全人工养殖技术,于2007年完成人工育苗,到2008年已经完成子一代、子二代人工繁殖,2016年完成了子三代人工繁殖,数量约8000余尾,研究团队养殖的银鲳每条规格在150~300克/尾,这些银鲳2017年可以繁育苗种数十万尾,繁育出来的这些鱼苗2017年将进入中等规模养殖阶段。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区,包括朝鲜至日本的西部海域、中国诸海、太平洋印度洋区以及印度的孟加拉湾、波斯湾(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海域。在中国以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分布较为集中,即吕泗渔场和舟山渔场。

养殖技术

  • 人工养殖条件

中国国内外许多研究团队都成功开展了银鲳的人工养殖。银鲳的受精卵在孵化之后,要经过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3个阶段,才能发育成为成鱼。人工养殖的环境条件需要尽可能与野生银鲳的生存环境相似,特别是在仔、稚幼鱼期,银鲳比较脆弱,对环境条件控制更为严格。

盐度的改变超出银鲳的适应范围会使鱼表现出应激反应,同时还会影响银鲳的消化酶、抗氧化酶以及ATP酶等重要调节酶的活力。研究发现,盐度变化在10~25‰之间时,一定的盐度降低能够促进银鲳幼鱼肠道中脂肪酶、淀粉酶、胰蛋白酶以及胃蛋白酶等的活力,但每种酶的最佳活性盐度不完全一致,也能够增强抗氧化酶和ATP酶的活力。因此,盐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鲳人工养殖的存活率,合理的盐度能够促进银鲳的健康发育,适当调整不同发育阶段的盐度可能对银鲳养殖有利。

养殖水体必须进行增氧处理,但由于银鲳幼鱼会将气泡误认为是小水母、小海蜇而吞食,从而导致气泡病的发生,故增氧时需要进行增氧量控制或使用间接增氧法。太强的光照会使仔稚鱼产生较强的应激反应,所以需要在室内养殖并光照控制在3000勒克斯以下。

银鲳作为一种集群生活的海洋鱼类,群体密度过小会对摄食等行为产生影响,而密度过大又会造成水质恶化、生长速度缓慢、易染病等现象,甚至会引起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彭士明等发现,养殖密度对幼鱼的增重率和消化酶活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在15尾/立方米左右的养殖密度下,幼鱼的生长状况和消化酶活性均较好。因此,控制银鲳的养殖密度也是人工养殖的关键项之一。

  • 银鲳的饲料

可以使用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salina)混合打成浆糊状对仔稚鱼进行投喂;利用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卤虫(Anemiasp.)无节幼体和普通饲料混合对仔稚鱼进行投喂,并且利用强化剂强化了饲料的营养,仔稚鱼发育速度快于使用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喂养中的鱼,说明强化剂对提升饲料营养有一定帮助。而从死亡仔鱼的消化道中发现了轮虫,说明仔鱼的口径足以吐下轮虫大小的食物。

利用海蜇(Rhopilemaesculentum)和海月水母(Aureliaaurita)配合普通饲料投喂银鲳幼鱼,能提高幼鱼存活率和增重率,促进幼鱼生长;他还发现,普通饲料中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等营养含量远多于水母,但以上两种水母与普通饲料配合投喂的银鲳幼鱼的粗蛋白、粗脂肪、总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都高于单一投喂普通饲料组。因此,水母可作为一种适宜的辅助饲料来投喂银鲳。

将新鲜鱼肉糜、商业饲料、蛏子肉糜、桡足类进行不同组合,来投喂银鲳幼鱼,发现4者混合后投喂的银鲳增重率相对较高;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相对较高;同时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及n-3HUFA含量也相对较高;并发现,只投喂新鲜鱼肉糜的实验组的饲料转化率最低。

饲料添加剂利用方面,在饲料中适当添加Vc可有效地提高银鲳的血清溶菌酶的活性,提高鱼体免疫力,同时鱼体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也显著提高,降低了丙二醛(MDA)等对鱼体具有毒害作用的过氧化产物的含量。

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的银鲳与野生个体在营养成分上有一定的差异,主要的原因在与人工饵料与天然饵料的差异性。对野生银鲳与养殖银鲳肌肉的营养物质研究中发现:氨基酸方面,野生银鲳的总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养殖银鲳,同时D/T和E/N也显著高于养殖银鲳;脂肪酸方面,野生银鲳的油酸、EPA和DHA含量显著高于养殖银鲳,PUFA含量是养殖银鲳的1.53倍。野生银鲳某些特定营养成分含量相对高于人工养殖的银鲳,其原因可能是野生银鲳摄食的食物种类较多且能够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性摄食,而养殖银鲳只能摄食饲料,饲料配比存在较多问题,且饲料的投喂量也不能保证合理。因此,在人工养殖银鲳的过程中,应对饲料进行科学化的配比,不能过于单一化,要根据其发育生长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可适当添加Vc等鱼体自身无法合成的维生素和一些微量元素。桡足类、水母类及甲壳类等是野生银鲳主要的摄食对象,说明银鲳对这几类生物具有摄食偏好,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两者的混合肉糜必然对银鲳的生长发育有所帮助。

  • 养殖中注意点

在疾病方面,造成银鲳发病的原因有很多,如供氧方式不合理导致的气泡病;细菌,如链球菌,感染造成个体死亡,以及寄生虫的感染等。银鲳一旦感染疾病,其死亡率极高,并且传染范围广。因此,要以预防为主,与防治结合,加强对疾病的监控,若发现病症,应尽快找出病原,才能使用相应的药物,避免疾病的大规模爆发。

在人工养殖的过程中,应及时清理粪便等杂物以免造成水质污染;清理养殖池时应关闭供氧装置,避免惊扰仔稚幼鱼,使其过度应激,造成不良反应,甚至死亡。在银鲳仔、稚幼鱼时期,对震动感很敏感,会引起快速游动、撞击池壁等过激的反应,若造成鳍部等组织的损伤,情况较为严重甚至可能造成银鲳的畸形,因此在这些时期的养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较大的震动;养殖池换水量要随着鱼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增多,可以用臭氧和紫外对水体进行杀菌。

在饲料投喂量方面,如果投喂量太少,银鲳幼鱼处于饥饿状态,导致幼鱼体重和肥满度显著下降。在饥饿胁迫9小时后甚至会导致体重下降42%左右,肥满度减少31%。同时肠道管变细,肝脏缩小并且颜色变暗。银鲳在饥饿下,肝细胞出现核和细胞缩小,细胞器数目减少,线粒体水肿,粗面内质网数量显著降低等现象。而如果投喂的饲料量过多,没被摄食的饲料不及时捞出,则会因为泡水过久而沉入池底造成水体的污染,导致细菌及病毒的滋生,进而影响银鲳养殖成活率。由于银鲳的开口较小,一次性摄食量较少,较硬的食物需要经过侧囊的研磨,才能进一步消化。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增加饲料的投喂次数,适量减少每次投喂的饲料量,保证银鲳具备充足的摄食时间,避免部分弱小个体处于饥饿状态,影响整体产量和品质。同时饲料物性控制为相对软颗粒,以保证摄食效率。

此外,由于银鲳体腔较小,在繁殖期其性腺占据了体腔的大量空间,对消化道造成压迫,导致在繁殖期的银鲳几乎不再进行摄食。因此,繁殖期到来之前的营养储备至关重要,将影响亲鱼的繁殖效率。在对野生与养殖银鲳精巢进行组织对比时发现,在同一发育阶段,养殖银鲳的体型大小和精巢饱满度都小于野生银鲳。同时,在繁殖期的卵巢中发现,牛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时期。说明繁殖期性腺需要大量营养物质来帮助其发育,而目前的人工饲料可能不足以提供银鲳足够的营养来满足性腺发育,这就会影响其性腺发育和繁殖效率,影响养殖银鲳的产量。因此,繁殖期前饲料的配方组成和营养供给对银鲳人工繁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基于银鲳天然饵料为基础的高效人工饲料研制是银鲳真正推广养殖的基础,优质的饲料结合良好的养殖环境参数控制将改善繁殖期银鲳的机体状况,从而提高银鲳的繁殖能力。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波斯湾种群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4年 ver 3.1)——易危(VU)。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主要价值

银鲳肉质洁白、细嫩、少刺,蛋白质含量为16.76%、脂肪含量为5.03%,多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3.11~22.50%,EPA和DHA之和占脂肪酸总量的7.18~10.08%。根据1973年FAO/WHO推荐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模式对银鲳肌肉进行评价,氨基酸比值系数分为83,肌肉中还含有钙、磷、铁、钠、钾、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等,经常食用能强身健体以及预防心肌梗死、脑血栓等病,因而备受养殖业者和消费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