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波门,民间俗称东门,是南京浦口明城墙的城门之一,位于南京市浦口区东门镇。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不久,曾巡视江北,认为浦口“扼抗南北,钳制江淮”,是南京北面的军事重镇。于是在洪武四年八月(1371年9月),在隋晋王城基础上修筑铺子口城(即浦口城)。

明清时期,东门地区作为南北要冲、东西通道,是漕运集散地、水陆码头,聚集了许多南来北往的商贾、船、骡马、粮食、布匹和物资。那时的东门,商业贸易十分发达,1000多米长的左所大街两边,各种商店鳞次栉比,有各种商行、货栈、钱庄、酒楼等400余家。

沧波门段目前保留门洞大石,门宽4.9米,城门洞5.6,两条马道长25米,城墙向东约至下官林巷10号、大码头西7号,向西经过油坊巷21号、东门大街64,然后再从54-3号处折向北至泰工路,该段约长50米。

2012年3月,浦口明城墙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东门镇是南京现存建制最完整、面积最大、历史传承最为明晰、保存古建筑最多、历史遗迹最丰富的古镇。

中文名

沧波门

外文名

Cangbo men

景点类别

历史遗迹

所属国家

中国

地理位置

南京市浦口区东门镇

概述

除了城东南的沧波门,如果你搜索地图,会发现南京还有一个地方叫沧波门,就在南京的浦口区。它和城东南的沧波门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地图显示,浦口的沧波门位于东门附近。记者乘坐183路公交车,到东门大街站下,就到了东门。下了汽车,记者向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打听。老大爷说,沧波门就是指老浦口城的东门,现在还有一个遗址在,但只剩下几块砖了。遗址沿着东门大街走就能找到。附近倒是有个沧波门社区,但应该是后来叫出来的名字。

根据老大爷指的路,记者在东门大街找到了当年东门的遗址,但是城门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了底部的一些基石,石头是呈褐红色的,每一块都很大。而在基石的上面,就是当地居民居住的民房了。遗址旁竖着一块文物保护碑,但上面并没有指出这就是沧波门,碑上只表明这是“浦口明城墙遗址”。

根据附近居民的指示,记者找到了沧波门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东门就是沧波门,但现在人们都很少提沧波门这个名字,附近这一带就只有他们这个社区还在用沧波门的名字了。

浦口的沧波门又是怎么来的呢?杨国庆告诉记者,“浦口的这个沧波门,历史比南京外郭城门中的沧波门还要悠久。”

原来,早在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不久,他就曾巡视江北,认为浦口“扼抗南北,钳制江淮”,是南京北面的军事重镇。于是在洪武四年八月(1371年9月),朱元璋就命一个叫丁德的人在浦口修筑了一个城,叫铺子口城(即浦口城)。这个城是在隋朝修建的晋王城基础上修筑的。

朱元璋1356年攻占南京后,在十余年间曾先后多次渡江北上,途经浦口,对浦口的军事战略地位十分了解。可能出于当时物资的调运、中转,以及护卫南京兵力配置方面的考虑,于是利用原来的城池作为基础,于洪武四年营建了比较大的浦口城城池。

该城呈圆形,周长十六里有余。建有城门5座:东为沧波门,西为万峰门,南为清江门,北为旸谷门,另设了个南便门,名为望京门。

杨国庆说,关于这个沧波门的名字来源,史料上还没有记载,所以为什么取名沧波门就不得而知了。但这时南京城内的沧波门还没有出现,至于后来为什么又在修外郭城门时用了同一个名字,杨国庆说,“在中国城墙史上,重名的城门也常有出现,比如南京的通济门,在宋朝汴京城中也曾出现过。这不是很稀奇的现象。”

• 明代中期曾一度改名为朝宗门

不过,记者在查阅《浦口区志》时发现,浦口的这个沧波门在明代中期曾一度被更名。

在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正德十二年(1517年),浦口城的五个门中,“清江”和“望京”这两个门因长江改道而陷入了江水中。到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朝廷就派人开始重新修城。到万历四十六年六月,共补建城南面近江一带城垣899.2丈,并且增加了4个城门,壅城1座,敌台7座,水洞9个。这样,浦口城总共就有了7个城门,而这7个城门又重新进行了命名:改原来的东门“沧波”为“朝宗”,北门“旸谷”为“拱极”,西门仍为“万峰”,南门名为“金汤”,便门则为“广储”、“攀龙”、“附凤”。至此,浦口城由原来的“圆如满月”改成“弓形”。

也就是说,“沧波门”曾一度被改名为“朝宗门”。但从今天的地名来看,朝宗门这个说法似乎已经完全没了踪影,反而沧波门又不知从何时起被重新启用了。

浦口城

南京的浦口城,最早起源于晋王城,位于长江之北,其范围在今东门至南门一带。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巡视江北,见浦口地势“扼抗南北,钳制江淮”,是应天府的天然屏障,遂于洪武4年(公元1371年)下令建浦口城,筑明城墙。据探考,明城墙的位置在泰山、顶山二街道境内。明初的浦口城,方圆有两公里,依山傍水而筑,城墙周长约十六里,共有五门:东门“沧波”,南门“清江”,西门“万峰”,北门“旸谷”,另有南便门“望京”。在以后的岁月中,明朝庭又先后对浦口城进行过几次大的修缮,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是明万历45年的那次修缮。据史料记载,洪武九年建江浦县,明弘治16年,长江大汛,江水灌入浦口城“望京”门,导致南城墙坍塌,以后近百年水灾不断,但当时的朝庭始终没拿出解决的办法;万历14年,朝庭又有人提议修缮浦口城,因争议过多,又耽搁了二三十年,到明万历44年(公元1616年),大司马黄克瓉视察浦口,并令人先修了一小段城墙,核算银两后,向朝庭提出了较为实际的修城计划并获朝廷批准。明万历丁巳年(公元1617年)仲秋十月,浦口城的大修工程开工,此工程历时一年,至明万历戍午年(公元1618年)农历六月十五,工程终于告竣。经过这次大规模的修缮,浦口城由原来的“圆如满月”改成了弓形,共补造南面近江一带城垣899丈,增建了4个城门券、1座瓮城、7座敌台和9个水洞,新旧7座城门分别重新命名:东门“沧波”改做“朝宗”,南门“清江”改为“金汤”,西门仍用旧名“万峰”,北门“旸谷”改作“拱极”,三便门一名“广储”,一名“攀龙”,一名“附风”。修建后的浦口城与老城相比,更有气势,它西起顶山之脚,东达晋王山临江而立,敌楼高耸,更添威严之势,特别是中敌台,巍峨矗立在浦子山顶,俯仰江天,成为江北第一名胜。后明崇祯八年、清顺治十七年、嘉庆二十三年,明城墙又多次维修。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浦口一带搏杀,浦口明城墙毁于兵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