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是云南省大理州下辖的县之一,它位于大理市北,洱海之源。国土面积2875平方公里,是汉、白、彝、回、傣、傈僳等24个民族杂居、以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县,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为248147人。洱源因自然资源丰富,被人们赞誉为“鱼米之乡”、“梅子之乡”、“乳牛之乡”、“温泉之乡”、“兰花之乡”“高原水乡”“唢呐之乡”。

2018年9月29日,洱源县经云南省委、省政府研究,批准退出贫困县[1]。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2]

2021年,洱源县地区生产总值(GDP)857143万元,比上年增长7.8%。[5]

中文名

洱源县

下辖地区

6镇邓川、右所、茈碧湖、三营、乔后、凤羽。3乡炼铁、西山、牛街

面积

2875平方公里

人口

248147人(2020年)

方言

白族话

气候类型

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

电话区号

0872

政府驻地

茈碧湖镇

外文名

ErYuan County

邮政区码

671200

著名景点

西湖

行政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云南省大理州

行政代码

532930

地理位置

大理北部

GDP

857143万元(2021年)

历史沿革

洱源县地图

洱源,西汉至隋朝均属叶榆县地。唐麟德元年(664年)设治,境内置浪穹、邓备、舍利等州,六诏中境内有浪穹、邓赕、施浪,南诏时为浪穹州。

大理国时设宁北赕、邓赕、凤羽郡。

元宪宗七年(1257年)置浪穹、德源两个千户所,隶大理万户府。至元十一年(1274年)云南行省建立,置邓川州,领浪穹、凤羽两县,隶大理路。

明裁凤羽县,并归浪穹,设邓川州,领浪穹县,隶大理府。

清沿明建置。民国元年(1912年),浪穹县改称洱源县,邓川州改为邓川县,两县先属迤西道,后属大理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洱源、邓川两县同属大理专区。

1956年起同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10月,洱源、邓川、剑川三县合并,成立剑川大县。

1961年10月,撤销剑川大县,原洱源、邓川两县合并称为洱源县。

2003年12月,区划调整,双廊、江尾两镇划归大理市,江尾镇改称上关镇;2005年1月,茈碧乡和玉湖镇合并后称为茈碧湖镇。

2006年末,洱源县辖茈碧湖、邓川、右所、三营、凤羽、乔后等6镇和牛街、炼铁、西山等3乡,共2个社区、88个村委会。

地理环境

位置

洱源,是高原明珠洱海的发源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与鹤庆县相连,南与大理市、漾濞县接壤,西与云龙县分疆,北与剑川县毗邻。洱源县总面积2614平方千米,国道214线、省道平甸公路纵贯县境。县城驻茈碧湖镇,海拔2060米,距省会昆明公路里程389千米,距州府下关公路里程69千米。

气候

洱源县

洱源县属北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干湿季节分明,光照充足,“四序恒温”,温暖宜人,境内立体气候和区域性小气候特征明显。“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在境内是常见的气候现象,气温和降雨量一般随海拔高度分布差异很大,一般情况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增多。平均气温随海拔增高递减率为0.63°C/100米左右。洱源坝区(温凉层)年平均气温13.9℃,多年平均降水732毫米,年日照2061~2439小时。有300天左右平均气温在10~30℃之间。水文

县境内江河溪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黑潓江水系属澜沧江流域支流,入河支流41条,293千米,山溪227条,417千米;氵弥苴河水系亦属澜沧江流域支流,入河支流51条,327千米,山溪149条,232千米,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占洱海平均径量的59%,是注入洱海的主要水源。每平方千米平均产水量42万立方米,地表水年降水总量3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12亿立方米,过境流水9亿立方米,共计21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水量充沛。洱源县水能理论蕴藏量20.7万千瓦,至2010年水电装机40300千瓦,尚有很大潜力可供开发。

地形

洱源县梅果基地

洱源县地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交界地带,境内山岭纵横,层峦叠嶂,湖泊棋布,河流如织,盆地、河谷错落其间。东部马鞍山、中部罗坪山、西部西罗坪山3支主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县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流湖泊随山势分为两大水系,东部是氵弥苴河水系,西部为黑潓江水系,均归属澜沧江流域。海西海、茈碧湖、绿玉池、东湖、西湖秀媲瑶池,散落县境东部,分别经氵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南注洱海。东部多有盆地,由北至南分布有牛街、三营、茈碧湖、凤羽、右所、邓川等6个坝区镇乡;西部是高山峡谷,分布有乔后、西山、炼铁3个山区、半山区乡镇。东北部南无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3958.4米;西部黑潓江南出县境处的乌梢箐口为最低点,海拔1645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洱源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

(一)耕地38399.28公顷(57.60万亩)。其中,水田13041.08公顷(19.56万亩),占33.96%;水浇地290.72公顷(0.44万亩),占0.76%;旱地25067.48公顷(37.60万亩),占65.28%。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10197.57公顷(15.30万亩),占全县耕地的26.56%;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4079.29公顷(6.12万亩),占10.62%;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12009.92公顷(18.01万亩),占31.28%;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8666.80公顷(13.00万亩),占22.57%;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3445.70公顷(5.17万亩),占8.97%。

(二)园地6940.79公顷(10.41万亩)。其中,果园5869.50公顷(8.81万亩),占84.57%;茶园29.75公顷(0.04亩),占0.43%;其他园地1041.54公顷(1.56万亩),占15.00%。                  

(三)林地156373.00公顷(234.56万亩)。其中,乔木林地138768.66公顷(208.15万亩),占88.74%;竹林地4.05公顷(0.01万亩);灌木林地15932.99公顷(23.90万亩),占10.19%;其他林地1667.30公顷(2.50万亩),占1.07%。

(四)草地24767.92公顷(37.15万亩)。其中,天然牧草地0.73公顷;其他草地24767.19公顷(37.15万亩),占100%。

(五)湿地953.17公顷(1.43万亩)。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7个二级地类),我县涉及其中2个二级地类。其中,内陆滩涂252.01公顷(0.38万亩),占26.44%;沼泽地701.16公顷(1.05万亩),占73.56%。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962.95公顷(11.94万亩)。其中建制镇用地911.05公顷(1.37万亩),占11.44%;村庄用地6010.52公顷(9.01万亩),占75.48%;采矿用地611.73公顷(0.92万亩),占7.68%;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429.65公顷(0.64万亩),占5.40%。

(七)交通运输用地3342.45公顷(5.01万亩)。其中,铁路用地1.89公顷,占0.06%;公路用地1056.59公顷(1.58万亩),占31.61%;农村道路2283.63公顷(3.43万亩),占68.32%;管道运输用地0.34公顷,占0.01%。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600.04公顷(5.40万亩)。其中,河流水面907.43公顷(1.36万亩),占25.20%;湖泊水面1117.51公顷(1.68万亩),占31.04%;水库水面595.81公顷(0.89万亩),占16.55%;坑塘水面719.49公顷(1.08万亩),占19.99%;沟渠229.56公顷(0.34万亩),占6.38%;水工建筑用地30.24公顷(0.05万亩),占0.84%。[4]

水资源

洱源素有“高原水乡”之称,水资源极为丰富。弥苴河水系多年平均径流量4.82亿立方米,占洱海多年平均径流量8.13亿立方米的60%,洱源因之被称之为洱海之源。黑潓江水系多年平均径流量6.38亿立方米,干流最大洪水达每秒1120立方米,境内落差达375米,平均坡降6.4%,极具水电开发价值。洱源县水能理论蕴藏量20.7万千瓦,至2010年水电装机40300千瓦,尚有很大潜力可供开发。

生物资源

洱源县凤羽镇油菜花

洱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多样性特点突出。境内高山、亚高山与河谷、盆地相间,具备亚热带至高山寒温带的各种自然环境。现存蕨类以上高等植物700多种,种子植物的15个地理成分齐全,有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11种(一类1种,二类10种)。在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中,针叶林地域分布最广。常见树种分属43科、95属、249种。鸟类有上百种。罗坪山至点苍山一线及西部广大山区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其中久负盛名的鸟吊山,候鸟南迁时节百鸟翔集,蔚为壮观。境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2种,其中一类的有金钱豹和黑鹿两种。中草药材品种多、蕴藏量大,植物类达860种,动物类也有10余种。花卉资源中,兰科植物约有16属、120种。

行政区划

洱源县

区划沿革

1949年9月13日洱源县境解放,以民国末期的乡镇为基础改设为区,洱源县设10个区,邓川县设5个区。

洱源县风光

1950年并小区为大区,区下设行政村。

1952年开展民主建政,县以下仍设区,各区以原行政村为基础建立乡人民政府,以序数称谓。

1954年部分乡调整,一些乡改为镇,乡镇改用地名或新命名称谓,洱源县设4区、29乡3镇。是年3月原属宾川县的双廊、长育、火山3乡划归邓川县,邓川县设3个区,其中一、二区设29乡1镇,三区即姜寅地区所设乡镇数不详。

1956年,乡镇改建为高级农业合作社。11月,撤销区建制,改设大乡镇,乡镇管理高级社,洱源县设8乡1镇1特区,邓川县设13乡1镇(含姜寅地区5乡)。     

 1958年1月,原鹤庆县的牛街地区10个乡(含南大坪彝族乡)划归洱源县。10月,建立人民公社,公社下设管理区,剑川(大)县在原洱源县境内建立红星、卫星、火箭、幸福、光辉等5个大公社,下辖38个管理区;在邓川县境内建立东风、红旗(姜寅地区)两个大公社,下辖39个管理区。

1959年4月,红旗公社划入鹤庆县。9月,幸福、光辉两个公社合并称牛街公社,其余4个公社也分别以原地名西山、凤羽、茈碧和邓川作称谓。

1961年10月,撤销剑川(大)县,原洱源、邓川两县合并称洱源县。11月,剑川县的乔后公社(下辖12个管理区)划归洱源县,洱源县将6个大公社77个管理区改设为30个公社、156个生产大队。

1962年4月将30个公社合并为18个。是年12月恢复区建制,全县设江尾、右所、三营、牛街、茈碧、凤羽、西山、乔后等8个区,下设94个小公社。1970年撤区,全县设双廊、江尾、右所、三营、牛街、茈碧、城关、凤羽、炼铁、西山、乔后等11个公社,原小公社改为生产大队,至1980年底调整为127个大队。

 1984年4月,公社改区,大队改乡镇,全县设11个区,下辖11个镇和101个乡。

1985年12月,将右所区的旧州乡、新州镇、腾龙乡,以及江尾区的中和乡划出,成立邓川镇(区级镇)。

1988年6月,区改乡镇,小乡镇改为村公所、办事处,全县设12个乡镇、87个村公所和22个办事处。

1993年,牛街乡红星村民迁至勋庄等地,三营乡增设新龙村公所。

2000年,村公所、办事处改建为村民委员会,三营、右所、江尾、双廊、凤羽等5个乡撤乡设镇,全县设8镇4乡,下辖110个村委会。

2002年9月,玉湖镇的玉湖、九台两个村委会改称为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4年1月1日,双廊、江尾两镇划入大理市,洱源县设6镇4乡,下辖88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

2005年12月,撤销茈碧乡,原茈碧乡所辖7个村委会及三营镇的永联村委会并入玉湖镇,玉湖镇更名为茈碧湖镇。

 2017年,洱源县设6镇3乡,下辖88个行政村、2个社区,共有871个自然村,1243个村民小组。其中:茈碧湖镇13个行政村、2个社区,90个自然村,223个村民小组;邓川镇4个村委会,25个自然村,56个村民小组;右所镇14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163个村民小组;三营镇10个行政村,92个自然村,157个村民小组;牛街乡11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133个村民小组;凤羽镇9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121个村民小组;炼铁乡11个行政村,126个自然村,136个村民小组;乔后镇11个行政村,117个自然村,123个村民小组;西山乡5个行政村,204个自然村,131个村民小组。

洱源县城

区划详情

 截至2017年,洱源县设6镇3乡,下辖88个行政村、2个社区,共有871个自然村,1243个村民小组。

镇:

序号名称
1邓川镇
2右所镇
3三营镇
4茈碧湖镇
5凤羽镇
展开表格

乡:

序号名称
1牛街乡
2西山乡
3炼铁乡。

人口民族

人口

2006年底,洱源县人口27584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7270人,占总人口的67.9%。白族人口169759人,占总人口的61.5%。汉族88574人,占总人口的32.1%;彝族9338人,回族6214人,傈僳族1082人,藏族208人,纳西族404人,傣族121人。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为248147人。[3]

民族

洱源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白、汉、彝、回、傈僳、纳西、傣、藏、哈尼族等族为世居民族,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境内共有27个民族成分。

经济

概况

2010年,洱源县完成生产总值24.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9.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7.4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49996万元,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1779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3万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8006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027万元;财政支出9141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2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520万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551万元,农村集体投资完成10047万元,农村私人投资完成17922万元。

2013年洱源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39923万元,比上年增长14.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4638万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155878万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增加值129407万元,增长13.0%。三次产业的结构为35.2:35.4:29.4。洱源县人均GDP达到16162元,增长16.0%。洱源县非公经济增加值达211142万元,增长16.0%,占洱源县GDP比重为48.0%。

2021年,洱源县地区生产总值(GDP)857143万元,比上年增长7.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33858万元,比上年增长8.4 %;第二产业增加值151219万元,比上年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372066万元,比上年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为39:17.6:43.4。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91806万元,比上年增长8.7%,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45.7%。[5]

第一产业

2013年末,洱源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314493万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农业产值149905万元,增长12.5%;林业产值3935万元,增长-10.1%;畜牧业产值149819万元,增长21.7%;渔业产值8348万元,增长16.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437万元,增长13.3%。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444555亩,总产量190052吨,比上年增加7932吨,增长4.4%。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0190亩,产量29734百公斤,比上年下降1.2%;烟叶面积50160亩,产量65001百公斤,增长1.4%;蔬菜面积57075亩,产量985340百公斤,增长0.6%。

生猪年末存栏237893头,比上年增长15.0%,年内生猪累计出栏369336头,增长3.0%;牛存栏150320头,增长2.4%,其中奶牛存栏84013头,增长0.3%;山绵羊存栏170377只,增长2.4%。全年肉类总产量41851吨,比上年增长8.0%。其中,猪肉产量30011吨,增长4.2%;牛肉产量4495吨,增长9.9%。牛奶产量203952吨,增长0.2%;禽蛋产量2119吨,增长7.5%。

第二产业

2013年,洱源县工业现价总产值完成614105万元,比上年增长26.39%,按规模分:规模以上工业完成463305万元,增长21.04%,规模以下工业完成150800万元,增长46.2%。

2013年,洱源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29197万元,比上年增长21.8%,洱源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8862万元,同比增长21.37%。

2013年,洱源县具有资质以内建筑企业4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833万元,增长21.2%,实现利润总额为1253万元,增长5.2%。

2013年,洱源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投资)完成273213万元,比上年增长35.14%。其中:房地产投资48274万元,增长1063.51%;非电工业投资41999万元,增长107.46%。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房地产企业6家。

第三产业

2013年,洱源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1148.6万元,比上年增长15.0%。

从销售地域看,城镇零售额完成78746万元,增长15.2%;乡村零售额完成42402.6万元,增长15.0%。

从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完成1217.2万元,增长14.95%;零售业零售额完成94686.6万元,增长15.0%;住宿业零售额完成1355.3万元,增长14.5%;餐饮业零售额完成23889.5万元,增长15.1%。

洱源县清源洞

2013年,洱源县财政总收入完成36166万元,增长26.9%,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682万元,增长26.5%。国税收入2368元,增长18.38%,地税收入14858万元,增长27.52%,非税收入7456万元,增长27.09%。上划税收完成11484万元,同比增长27.8%。洱源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77723万元,比上年增长39.9%,其中:教育支出30783万元,增长18.2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7526万元,增长95.87%;医疗卫生支出16802万元,增长6.14%;农林水事务支出20580万元,增长0.43%。

2013年末,洱源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84413万元,比年初增长24.46%,其中,储蓄存款276842万元,增长19.92%。金融机构年末各项贷款余额316650万元,比年初增长17.3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9483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77167万元。

2013年,洱源县共接待旅游者110万人次,增长40.0%,全年旅游业总收入实现13.19亿元,增长47.0%。

文化

2013年,洱源县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5.0%,电视台1座,电视覆盖率为99.5%。

当地特产

洱源县:梅子产量居全省第一。土产有乳扇、酥油、炖梅、雕梅、弓鱼、天生磺。

茈碧湖镇:梅子、甘汁、梨、乳扇、天生磺、硭硝。

邓川镇:乳扇、蝶泉奶粉。

右所镇:粉丝、乳扇。

牛街乡:乳扇、荷包豆、板栗。

凤羽镇:梅子、松茸、牛肝菌、乳扇、砚台、小白糖。

西山乡:黑木耳、核桃、大麻、白芸豆。

社会

教育

2013年,洱源县各类学校161所,其中普通中学17所,在校学生14600人;小学89所(含63个校点),在校学生22731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2092人;幼儿园54所,在校学生6976人,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99.91%,初中毛入学率105.25%。

卫生

2013年末,洱源县卫生机构共17个,9个镇乡卫生院和8个县级医疗卫生单位。17个卫生事业单位总编制662人,现有在职职工57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30人,床位747张。洱源县有村卫生室90个,民营医院5家,个体诊所13所。2013年末,洱源县“新农合”参保人数258744人,参合率达96.86%。

社会保障

2013年末,洱源县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970人,参保率达62.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49872人,参保率达95.0%;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8710人。洱源县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6.23万人,发放保障金1688.4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居民27843人,发放保障金3891.46万元;五保供养人员合计776人,发放五保供养金161.91万元。

旅游

下山口温泉

洱源县

山口是洱源坝子三条河(弥苴河、凤羽河、海尾河)的总出水口,也是洱源和邓川两个坝子的主要通道和关口。西边的山属于天马山,东边的山是灵应山余脉,两山之间的峡谷叫普陀崆,峡谷又称龙马涧。

下山口温泉度假村,占地88亩,总投资2000万元。

洱源东湖

东湖位于洱源县右所乡的东部,湖面积6~10平方公里,与西湖相掩映。东湖龙潭从东山脚下滚滚涌出,水面达1500多平方米,旁有庙宇亭阁,四周苍松翠柏遮盖了近一平方公里的山坳。形成了东湖独具特色的“湖中湖”景观。东川坝子白族人民的最大本主庙地就在这里。每年七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东川坝子及各地的善男信女,莲池会都来到龙潭本主庙,进行祭祀祈祷活动。

代表人物

丰时、丰咩、施望欠、赵善政、罗时、阿这、杨南金、何邦渐、艾自修、赵时俊、高上桂、侯允钦、王崧、杨友棠、赵辉壁、施滉、施介、马金墀、马鉁、马锳、马崟、李识韩、罗铁鹰、马曜、张文勋、杨亮才、杨丽萍、李映龙

获得荣誉

2019年11月14日,被生态环境部正式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2020年4月,入选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