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店镇(旧属灌云县张店乡),现隶属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方言属江淮官话海州片[2],地处繁荣的长三角北部。

张店镇位于灌南县正北部,灌南与灌云交界处,东与北陈集镇接壤,南与新安镇相连,西与孟兴庄镇毗邻,北界新沂河,与灌云相望;因明末清初时期山东籍商人张支率兄弟三人远离故乡到张店兴办旅店,由于生意兴隆,名扬遐迩,社会广泛称之为“张家店”。时隔不久便自然形成为张店。[3]

张店全镇总面积59.18平方千米(2017年),辖12个行政村,1个社区,177个村民小组,33172人(2017年),耕地面积5.3万亩。[3]

该镇素有“苗猪繁育之乡”美誉,“锣鼓”牌西瓜更是闻名遐迩。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乡镇,连云港市安全生产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中文名

张店镇

车牌代码

苏G

面积

59.18平方千米(2017年)

人口

33172(2017年)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地区生产总值

18280万元(2005年)

电话区号

0518

下辖地区

12个行政村、1个社区

地理位置

灌南县城西北部,新沂河南岸

邮政区码

222533

机场

连云港白塔埠机场、连云港花果山国际机场

火车站

灌南站(客运)

行政类别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

政府驻地

张店社区

历史沿革

张店镇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初,洪武三年(1370),立张店镇,领州南7镇,惠泽巡检司驻于此。

明清以来,张店镇一直是海州直隶州的属地;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海州直隶州,设置灌云县,境内隶属灌云县协和市;

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区乡制,张店乡隶属灌云县第三区;

民国29年(1940年),隶属灌云县灌东办事处二联防;

民国34年(1945年),撤销灌东办事处,归属灌云县新安区;

1949年改属灌云县陈集区;

1950年撤销陈集区,张店乡又改属新安区;

1957年撤销新安区,正式成立张店乡;

1958年3月1日,张店乡改属新兴的灌南县;

1958年9月,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化,张店乡更名为张店人民公社;

1966年1月,从张店人民公社划出一个大队,和陈集公社的八个大队设置大圈人民公社;

1983年进行机构改革,实行政社分设,撤销张店人民公社,改名为张店乡,原境内生产队全部改为村居;

1987年5月,改张店乡为张店镇。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张店镇地处江苏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北端,位于灌南县城北部,距县城15公里,东与北陈集镇接壤,南与新安镇相连,西与孟兴庄镇相依,北隔新沂河与灌云县伺庄乡、东王集乡相望。是灌南县北大门。

张店镇

气候条件

张店镇地处暖湿带向亚热带的湿润地区,属暖温湿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境内光热资源丰富,太阳年辐射总量约为118.0kcal/cm2,日照时数平均为2435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在55%左右。大气空气质量为国家Ⅱ级标准,达到良好标准。2013年,全年平均气温14.7℃,较常年年平均气温14.3℃偏高0.4℃。极端最高气温37.3℃,出现在8月7日。极端最低气温-9.0℃,出现在1月4日。年降水量668.8毫米,较常年平均年降水量926.3毫米偏少257.6毫米。最长连续降水日为7天,出现在7月16日至7月22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为22天,出现在2013年12月10日至2013年12月31日,全年无霜期204天。

自然资源

该镇具有丰富的劳力和耕地资源,尤其是沂河淌1.2万亩耕地,由数年淤沙形成,土质肥沃,且无污染,适且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畜禽养殖。

行政区划

张店镇总面积59.18平方千米(2017年),辖12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169个村民小组,33172人(2017年),耕地面积5.3万亩。

【张店居委会】

张店居委会有7个居民小组,598户,2255口人,耕地面积1342亩,居民主要从事服务业、蔬菜种植等项目,常规及反季节蔬菜种植达630亩,居民人均纯收入6600元。

小圈村

小圈村有21个村民小组,1456户,6102人,耕地面积5120亩。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量5219吨,工农业总产值34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16元。轮窑厂是该村主要工业项目,带动本村百余人就业致富,窑厂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

王庄村

王庄村有12个村民小组,901户,3613口人,耕地面积3450亩。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400吨,工农业总产值20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23元。

孟庄村

孟庄村有15个村民小组,892户,4203人,耕地面积3350亩。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789吨,工农业产值19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30元。劳务输出是该村农民的主要增收项目,全村近三分之二的劳力常年在外从事建筑、运输等行业,是劳务经济重点村。

二里村

二里村有村民小组12个,629户,2542口人,耕地面积3240亩。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624吨,工农业总产值20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31元。运输业是该村的亮点,全村有半数农户常年从事水上、陆上运输,这些农户年均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其中从事水上运输的51户,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提前实现小康目标。

宋圩村

宋圩村有19个村民小组,913户,3412人,耕地面积5520亩。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612吨,工农业总产值15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98元。养殖是该村的特色项目,全村家家户户都有能繁母猪,养殖收入占家庭收入近一半之多。

【侯洼村】

侯洼村有13个村民小组,539户,2326口人,耕地面积4031亩。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356吨,工农业总产值15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98元,母猪饲养是该村的传统项目,全村近二分之一的农户饲养母猪超过2头。

腰庄村

腰庄村有10个村民小组,741户,3217口人,耕地面积5088亩。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356吨,工农业总产值19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21元。绒绣加工是该村农户的主要致富项目。

【二庄村】

二庄村有村民小组12个,561户,2415口人,耕地面积3035亩。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366吨,工农业总产值14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56元。

马台村

马台村有10个村民小组,547户,2135口人,耕地面积2701亩。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854吨,工农业总产值15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21元。该村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建成林套经基地350亩;设施蔬菜420亩,高效农业呈蓬勃发展之势。

龙兴村

龙兴村有6个村民小组,439户,1754口人,耕地面积2189亩。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360吨,工农业总产值14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25元。

【老沟村】

老沟村有14个村民小组,979户、3832口人,耕地面积5829亩。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789吨,工农业总产值22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69元。该村立足资源、兴建农民致富产业,2011年,“锣鼓”牌西瓜栽培面积达620余亩,新建葡萄园100亩。

南闸村

南闸村有10个村民小组,487户,2398口人,耕地面积3031亩。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712吨,工农业总产值15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21元。该村有有130户举家外出务工经商,成为全镇外出赚钱致富的典型村。

经济

概况

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280万元;规模工业总产值5834万元,农业总产值12009万元,畜牧业达7000万元;财政收入6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

农业

张店镇有耕地面积6万亩,充分利用省交通厅帮扶机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5万余亩耕地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年产优质稻、麦4.5万吨,全年销售优质畜、禽80万头(只)。2006年新增时令蔬菜种植面积500亩,新建林经基地600亩,发展种养加大户32户。发展销路广、效益好的现代农业,有高效农业面积8000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4200亩。新成立葡萄栽培、肉鸡养殖等专业合作社3个。增葡萄栽培550亩,建年出栏100万羽肉鸡养殖场1个、百亩连片水蛭养殖场3个。现代特色农业收入占比不断提高。农业园区现代特色农业及粮食高产创建工作获市政府表彰。

工业

投资1.5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2000万元,占地60亩,在县经济开发区建年产4万吨保温复合材料企业1个。实现工业入库税收1450万元,同比净增640万元,增长79%。

财税收入

年度总收入9227万元,其中国税1450万元、地税7229万元、财政54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6%、27%、64%。

招商引资

新一届党委、政府在原先无一个进园区项目的情况下,于2005年先后成功进“泰力”、“润普”、“天平化工”三个进县园区项目,投入分别达1.2亿、8000万元、6000万元人民币,并按期投产达效。还成功引进宏丽纺织助剂和三个乳猪加工厂落户张店镇,且均投产达效。

文化

名称由来

明代初年,山东泰安籍商人张朐因避难,率兄弟三人来到沂河淌南岸、古盐河东侧的二里沟(今张店镇二里村),开起了旅店,由于经营有方,生意越做越活,规模不断扩大,遂由旅店起家变成多种经营,形成多爿店铺,远近闻名,时人呼为“张家店”,久而久之,张家店便成了集市的地名,简称“张店”,此为张店镇镇名的由来。《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立张店镇,领州南七镇,惠泽巡检司驻于此。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将张家店镇之南的悦来集,正式命名为新安镇。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巡检司迁新安镇,隶属海州直隶州”,此为张店由官方正式设镇建制之始。

张店镇

特色产品

张店镇素有“绒绣”与“苗猪繁育”之乡之美誉,绒绣系列产品直销海内外,年创经济收入近亿元;优质苗猪年产量30万头,畅销河南、山东等省区;锣鼓牌西瓜畅销南京城。

交通

公路

宁连高速傍境而过,灌南县汽车客运站离张店镇15公里,有直发北京、上海、苏州、南京、青岛等省内外大中城市的班车客运线。

铁路

张店镇离连云港东站、连云港站1个小时车程,此外连淮扬镇铁路途径张店镇、新安镇、李集乡、灌南县经济开发区,并在开发区设立灌南火车站,在2019年左右通车,张店镇人民可在自己家门口坐上高铁,前往省内外旅游城市。

航空

张店镇离淮安涟水机场、连云港白塔埠机场分别为1、1.5小时车程。

水路

盐河、义泽河、龙沟河交错其中,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社会

镇村建设

新建的镇敬老院及中学生活区宿舍楼主体工程完工,镇便民服务综合大厅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示范村建设集中居住面积9500平方米,新铺村庄水泥路长26公里。

环境整治

完成土地复垦85亩,占补平衡80亩;拆除房屋1.3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县下达的目标任务。规范农民建房,铁腕禁止违建,实现“零”违建目标。围绕“六整治、六提升”要求,开展以主干道沿线7个村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先后拆除零散破旧建筑400多处,集中清运垃圾3000余吨。开展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实现“零火点、全利用”的预期目标。整治主干道沿线砖瓦、水泥预制生产企业,关停、拆除8家企业。投资140万元,用于镇区及示范村绿化、户前路和下水道建设。

民生工程

落实惠农政策,累计发放各项惠农补贴2400万元、发放扶贫资金245万元;新农合、新农保参与率分别达100%、98%。促进农民就业,新建“在喜服饰”“古镇电子”等小微企业,让200名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按标准建成王庄幼儿园,并顺利通过县、市级有关部门验收;完成600户卫生改厕年度目标;改、新建电灌站7座,新建中沟桥22座、防渗渠9800米;完成沂南小河疏浚、入海口灌河堤应急加固等工程。

农技服务

组织农科集中培训4次、分村培训26次,累计受益5000余人。两次组织专业队伍对区域内所有林木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有效保护林木资源。定期对全镇农机操作人员进行法规教育和技能培训,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文化教育

新建800平方米镇文化中心。“禾雷杂技艺术团”扩大规模,举办大型演出60余场。创建“张店锣鼓”培训基地,打造“张店锣鼓”品牌。专业从事“张店锣鼓”演出30人,业余演员参训达200人,全年演出40余场。投资45万元改善中、小学硬件设施。规范校车管理,确保儿童上学、回家安全,全年未发生任何意外事故。加强教师师德教育,采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卫生计育

投资40万元,购置现代化的医疗器械,改善镇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定期对农村医生进行轮训,提高镇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诊疗水平。开展全民保健防疫宣传工作,提高群众保健防疫意识。0~7周岁儿童卫生防疫率100%。定期为广大育龄妇女提供全方位服务,计划生育率始终稳定在99%以上。开展“优生优育”宣传活动,发放“优生优育”资料1万余份,免费为申请结婚的青年女性进行婚前检查。开展“两癌”筛查活动,免费为农村妇女服务。

安全生产

加强安全生产领导班子建设,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和分管人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全程监控和检查力度,全年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连续7年被县、市评为安全生产先进乡镇。

基础设施建设

13个村“两委”全部实现成功换届,新当选的班子成员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扫除“四风”,提高党员干部政治思想素质,改善干群关系,提升社会和谐度。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培养积极分子入党。

旅游

张店古镇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宋元时期是古战场之一,清代乾隆年间被人们誉为“孙家瓦房孟家楼”的美称,曾经有法灵寺、关帝庙、节孝坊、王耀斋纪念碑等众多历史古迹。张店古镇汇聚着智慧的能量,充满着创新的激情,闪烁着艺术的灵光。

法灵寺

法灵寺地址在张店盐河西岸,始建于唐初年,在一段棱飞青石柱的遗物上,还刻有“大唐将军尉迟恭监建”字样。据说,是唐代“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复建于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由开山僧道住建。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662年),归并伊山大慈寺。洪武二十五年再次修建,占地面积五十亩,有房屋二百余间,有大佛殿、阎罗殿等建筑,规模宏大,有庙里庙之称。但是该寺在1940年毁于战火。

王耀斋纪念碑

王耀斋纪念碑在张店镇盐河东岸,有清光绪三十一年为纪念海洲州官王耀斋亲赴张店镇平定匪乱而建的王耀斋纪念碑。碑文为:恨公来晚去速,喜公锄暴安良,感公勤老不解,尊公过人胆量。碑石长2米,宽0.7米,刻有篆书阴文"王耀斋去思碑"六字。碑石共3块,现仅存2块。

代表人物

李保青(1899~1977),女,张店镇马台村人,民国19年(1930)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0年,中共徐(州)海(州)蚌(埠)特委在她家设立地下联络站。她坚决跟党走,出色地做好党的地下工作。她家的地下联络站,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1977年,李保青因病在灌南逝世。

孙存楼

,1909年出生,张店镇二庄村人。幼时在私熟读书,1929年就读于张店小学。1924秋考入省立第八师范。1930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6月到上海、任江苏省委失业部办的刊物《失业工人》主编。他经常深入到工人中间,搜集第一手资料,撰文揭露资本家残酷剥削工人的罪行。1937年6月,因大胆抨击国民党反动派“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而遭通辑,后躲到南京,9月又被逮捕,年底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全国解放后,历任华东军管会高教处秘书室主任,上海郊区行政办事处教育处长,上海市提篮区副区长、华东监委政治文教处长,杭州师范学院副院长、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等职。1976年12月27日因病在灌南逝世。

孙笃生

1899出生,又名延祜,张店镇张店村人。1914年就读于张店小学。1918年考入江苏省立第八师范(海州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在张店小学任教。民国13年任张店小学校长。1927年3月加入中国国民党,7月任国民党灌云县农会主任。1928年秋,到镇江参加国民党区长训练所受训。受训结束后,任国民党灌云县三区区长。任职期间,曾为革命做过许多有益的工作。在他的掩护下,三区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发展得很快。1933年,孙笃生辞去国民党区长职务,到新浦去开办连云港汽车公司,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民国26年8月,他卖掉汽车公司的所有资产,用于购买枪支弹药,回到张店组织抗日游击队,孙笃生任大队长。1938年2月,抗日游击队改编为灌云县三区抗日基干队,孙笃生任队长。1940年8月,任抗日民主政权灌云县县长。任职期间,团结各阶层民众,同仇敌忾,支援抗日战争。194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淮海行署副专员兼工商局长。1945年9月任淮北盐务局局长,运出大批存盐,支援部队。1946年秋,孙笃生的家属、孩子随部队北撤山东,他一个人留下来,坚持领导淮北盐区。1949年3月任扬州市两淮盐务局局长。9月,任华东盐务局第二副局长。1950年4月,调任轻工部盐务总局产销处处长。1951年任中国盐业工会主任。1958年任江苏省政协秘书长。后因身体多病而休息。1990年病故,享年91岁。

孙海光

,原名孙秉球,号冠吾,化名沈贯苏,1907年11月29日出生,江苏省灌南县张店镇上马台村人。1929年7月参加革命,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孙海光同志参加革命后,以教书为掩护在家乡开展党的地下活动;1930年8月,被国民党当局通辑,转往沭阳、东海等地活动;1931年底调往上海,1932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失业部干事,1933年6月任中共上海市沪东区委宣传部长兼沪东电灯厂地下党支部书记;1934年1月26日被租界巡捕房逮捕,移送给国民党当局,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先后关在上海漕河泾江苏第二监狱、苏州陆军监狱,在狱中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顽强的斗争,西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的有关释放政治犯的协议,于1937年8月19日出狱。

获得荣誉

2020年7月29日,张店镇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