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组织筹划和组建的全球性气象业务体系。英文简称 WWW。世界天气监视网通过各成员的合作,全面组织、规划、协调有关全球气象站网布局、气象观测、气象通信(见气象情报传输)、分析预报和气象资料处理等项业务工作。使世界气象组织所有成员都可获得在气象业务、服务和研究工作中所需要的气象情报。

正文

形成过程  1961年第1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关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决议,并责成世界气象组织对此提出计划。1962年 6月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通过了《世界天气监视网》计划,送交联合国作为对前项决议的答复。1963年第 4次世界气象大会采纳了世界天气监视网计划的基本设想。其后,世界气象组织在1964年7月至 1965年 4月间,研究了世界天气监视网的体制和机构,确定世界天气监视网的业务体系由全球观测系统、全球电信系统和全球资料加工系统三部分组成,探讨了世界气象中心和区域气象中心以及区域通信枢纽的设置及其职能等问题。随后又以两年多的时间制定了实施计划并完成了技术准备。从1968~1979年,基本上完成了实施计划。70年代末,世界气象组织又为进一步改善世界天气监视网的工作,制定1980年至1983年的计划。

组成  世界天气监视网在体制上划分为世界气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和国家气象中心三级。世界气象中心有华盛顿、莫斯科、墨尔本 3个。区域气象中心变化较大,到1985年,有惠灵顿、达尔文、新德里、东京、北京、塔什干、哈巴罗夫斯克、新西伯利亚、诺尔彻平、奥芬巴赫、布拉克内尔、迈阿密、蒙特利尔/多伦多、布宜诺斯艾利斯、巴西利亚、罗马、卡萨布兰卡、达卡、阿尔及尔、卡诺/拉各斯、内罗毕、开罗、塔那那利佛、突尼斯/摩洛哥(共同业务中心) 24个。国家气象中心为各国气象业务中枢,设置和规模差别较大。世界天气监视网在业务体系上由下列三个系统组成:①全球观测系统(GOS)。到1980年止,纳入全球观测系统的有9218个地面站、835个高空站、9个定点海洋天气站、5颗静止气象卫星,2颗极轨卫星和数以千计的自愿承担地面观测的船舶以及一些可以提供航线气象观测报告的班机等。其任务是为各成员日常业务和研究工作提供全球各地基本气象观测资料和环境观测资料。②全球电信系统(GTS)。由三级电信线路(主干线及其支线、区域电信网、国家电信网)和三级电信中心(世界气象中心、区域电信枢纽、国家气象中心)组成(见气象情报传输)。其任务是收集和分发来自全球观测系统的基本气象观测资料,转发世界气象中心和区域气象中心的输出成品(包括加工过的资料、实况图、预报图和警报等)。③全球资料加工系统(GDPS)。主要任务是通过世界气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和国家气象中心等机构,为各成员提供加工的基本气象资料。此外,世界气象中心和区域气象中心还有存储资料的职责。

中国根据1973年 9月世界气象组织第25届执行委员会的决议,已在北京建成一个区域通信枢纽。

参考书目

WMO,World Weather Watch—The Plan andImple-mentation Programme,WMO-No.296, WMO-No.418,WMO-No.535,1971,1975,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