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茎乌头(学名:Aconitum crassicaule),为双子叶植物纲毛茛科乌头属下的一个种。产我国南贡山一带。生海拔2800-3000米间沟边杂木林中。

中文名

粗茎乌头

亚科

植物界

翠雀族(Delphineae Warming)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又称木兰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毛莨目Ranunculales

毛茛科Ranunculaceae

拉丁学名

Aconitum crassicaule W.T.Wang

乌头属(Aconitum)

亚属

乌头亚属

命名者及年代

W.T.Wang

分布区域

我国南贡山一带

乌头组

蔓乌头系

中国植物志

27:240

英文植物志

6:192

粗茎乌头种

物种简介

种拉丁名:Aconitum crassicaule W. T. Wang

属中文名:乌头属

属拉丁名:Aconitum

科中文名:毛茛科

科拉丁名:Ranunculaceae

生境:生海拔2800—3000m间沟边杂木林中。

形态特征

块根倒卵锥形,长达5.5厘米,粗达1.6厘米。茎缠绕,长约3米,基部粗1.2-2.4厘米,中部以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分枝。茎中部叶的叶片极似瓜叶乌头,长7-8.5厘米,宽约10厘米,基部心形,三深裂至距基部1.8-3厘米处,中央深裂片卵状菱形或梯状菱形,短渐尖,两面变无毛;叶柄比叶片稍短,有少数反曲的短柔毛。

粗茎乌头

总状花序有5-10花;轴和花梗无毛或几无毛;下部苞片叶状,其他苞片卵形或线形;花梗常平展,长1.6-3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下部,线形或线状钻形,长约3毫米,常无毛;萼片蓝紫色,外面无毛,上萼片盔形或船状盔形,自基部至喙长1-1.6厘米,中部宽约0.9厘米,下缘斜上方开展,外缘近垂直,喙长2.5-4毫米,近平展,侧萼片长1-1.5厘米;花瓣无毛,爪顶部有时稍膝状弯曲,唇长约4.5毫米,微凹,距长约1.5毫米,向后弯;雄蕊无毛,花丝全缘;心皮5,无毛。

蓇葖直,长约1.3厘米,喙长约2.2毫米;种子三棱形,长约1.5毫米,只腹面生横膜翅。8-9月开花。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800-3000米的间沟边杂木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我国南贡山一带。

主要危害

毒性

毒性:粗茎乌头块根有剧毒,中毒症状和乌头相似。

化学成分:块根含滇乌碱(yunaconitine)(73—45)、展花乌头宁(73—29)、粗茎乌碱Ⅰ、(73—35),Ⅱ(crassicaulineⅠ.Ⅱ)、粗乌生(crassicaulisine)(73—36)、粗乌定(crassicau-lidine)(73—37)。

毛茛科约50属2000余种,世界各洲广布,主产北半球温带和寒温带。中国有42属720余种,分布于全国,主产西南部山地。本科是含有毒植物种最多的科之一。约20属的植物有毒,主要有乌头属(Aconitu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