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元明清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

七言绝句

作品类型

触景生情

主题

抒怀

主题

感伤

主题

感叹

主题

孤独

写景

写雨

写景

写水

人物

古人

作品赏析

全诗从表面看是简单的即景抒情,凭吊前人但细加分析,可闻弦外之音。前两句乍看是赋,是写实境,但赋中有兴,离情于景,情景相生。

诗前两句写景。首句中“秦邮”即高邮,据祝穆《方舆胜览》:“高邮,一名秦邮,秦因高邮置邮传为高邮亭。”“寒雨”为秋雨,乃暗示经高邮之季节,“夜”则点明雨泊的具体时间首句写诗人于深秋寒雨潇潇之夜泊船于秦邮,此乃破题。次句则进而把高邮雨泊地点具体化为“南湖”,即高邮南部的武安湖。“新涨水连天”描绘出此时由于“寒雨”不停,南湖水势为之涨起,放眼望去烟波浩渺,水天相连,难以分辨的情景,从而开拓出一个凄清迷蒙的意境。

夜雨中的南湖既凄迷又空寂,看不到一条渔船,一个人影,自然空间的清寂无人引起了诗人心理空间的寂寞之感。于是乃有后两句“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之感叹。此时,面对高邮南湖,作为一代诗坛才人更感寂寞的是五百年间的文坛没有再出现像高邮秦淮海这样才华超群的词人。淮海为秦观号淮海居士的简称,诗人称“寂寞人间五百年”,当然是夸饰之言,旨在推崇秦观在文坛的重要地位;又,王士禛词风格亦以婉约绵邈见长,与秦观相近,因此才有这种惺惺惜惺惺的仰慕之情。诗人于慨叹不见风流秦淮海的同时,亦暗寓步武秦观,欲打破文坛“寂寞”之意。此乃诗人“情寄”之所在。

王士禛论诗继承钟嵘“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诗品序》)的观点,称“五字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使人思”(《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主张即景会心,直抒性情,不用或少用典故。此诗即为这一观点的例证。[3]

创作背景

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农历三月诗人赴扬州推官任,途经高邮(属江苏)泊船于高邮南湖,触景生情,遥想出生于高邮的北宋大词人秦观而有此作。[4]

作品评价

苏州大学文学教授王英志:王士祯词风格亦以婉约绵邈见长,与秦观相近,因此才有这种惺惜惺惺的仰慕之情。诗人于慨叹不见风流秦淮海的同时,亦暗寓步武秦观欲打破文坛“寂寞”之意。此乃诗人“情寄”之所在。故王士祯论诗继承钟嵘“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诗品·序》)的观点,称“五字清晨登陇首,羌无敌实使人思”(《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主张即景会心,直抒性情,不用或少用典故。此诗即为这一观点的例证。(《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包亚东:在艺术概括方面,诗人颇费工夫,先写现实空间,小船大水,从地到天,无限广阔的境界;继而回顾历史,从北宋到清初,绵长五百年之久的时间。这么纵横开拓,古往今来,涵盖无穷,非大手笔难以把握。在锤字炼句上,也是反复推敲的。下笔“寒雨”,便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而“风流不见”与“寂寞人间”的词序倒装,更有突出强调风流人物与文坛寂寞之意;再加上两处极度夸张的手法,由实而虚,由动到静,以形传神,相互映衬,构成了奇特的意象,实在耐人寻味。(《清诗鉴赏辞典》)[8]

作者简介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清初杰出的诗人、文学家。

王士祯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1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

王士祯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康熙朝书画家宋荦称王士祯“书法高秀似晋人“。近人称其书法为“诗人之书”。博学好古,又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高邮雨泊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 《中秋登楼望月》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8-03 . 1117 .[3] 周啸天 . 《高邮雨泊》 . 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08 . 794-795 .[4] 霍松林 . 《高邮雨泊》 . 西安市 :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3-05 . 1401 .[5] 孙旭升 . 《高邮雨泊》 . 上海 :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5-11 . 127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