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门村距顺义旧县城西北5里,这个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遥远的舜帝时,这里就有人居住,农耕渔猎,形成村落。舜在当时的地域设十二牧,衙门村便是十二牧之一。

中文名

衙门村

主要收入来

种植业

人口

1360口人

所属地区

马坡地区

民族

汉族

特色产业
所属国家

中国

行政区类别

气候条件

平均气温18度、年降水量850毫米

面积

2000亩

行政级别

邮政编码

101300

代码前6位

110113

长途区号

010

隶属

马坡地区

区划代码

110113009216

车牌号码

北京

地理位置

马坡镇

历史沿革

汉朝时,这里为安乐县的辖地。三国时期(约238年)至北魏(446年)200余年间,安乐县治便迁徙到这里。被人们称为“扶不起来的阿斗”蜀后主刘禅降魏后,被封为“安乐公”,这一带曾是他的封地,后废为“安乐庄”。

辽金时,这里仍称“安乐庄”。

明朝永乐年间,这里又大兴土木,修建良牧署。据《明史》载:良牧署隶属上林苑监。职掌监督指挥领地内的“养户”,耕种粮食,饲养马牛猪羊等牲畜,供宫廷祭祀飨宴之用。良牧署四周筑有城墙,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内建有大堂二堂后堂,设施齐全。

衙门村旧有一良牧署碑,此碑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前后立,由翰林李蒙撰记,大意为:此地远接居庸,邻近京都,为边境告急必经之所。以往因北方掠犯边庭,郡县官吏人民多受其杀伤抢掠之苦。所幸皇天威震,夺虏之魂。但居安思危,虑患预防,命署丞修筑堡垣,建厅舍,使官民有所倚托而绝忧患。由此可见,良牧署除有管理辖民耕种养殖的作用,并且还有抵御外敌的作用。明万历年间,因此地设良牧署,又是旧县衙所在地,故称“衙门村”。

良牧署于永乐年间建,至清朝仍沿袭旧制,至康熙三十年(1691年)还保留其建置,前后经营近300年,其领地遍于顺义西北部广大地域,又不属地方政府管辖。衙门村西北广大地域为良牧署种粮养畜之地,衙门村邻近的马坡、北上坡等村,当年草木茂盛,曾是牧马的场所。马卷、荆卷等村原为圈马之地,如马卷原为马圈,后逐渐成村,谐音今名。官志卷为养猪羊之地,志书有记载。顺义西北又有“忻州营”、“稷山营”、“绛州营”、“红铜营”等许多带有山西地域色彩的村庄。明初,为发展生产,明朝政府曾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顺义西北这些村落当为明初移民,专为良牧署耕种土地,生产粮食。经长期开发,域内人民繁衍生息,村落遍布,形成日后的格局。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03亩(其中:田120亩,地83亩),人均耕地0.7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荒山荒地1700亩,其他面积300亩。

人口民族

人口

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5户,有乡村人口281人,其中农业人口281人,劳动力13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15人。

经济

综述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7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第一产业

文乐衙门自然村隶属于兴泉镇文乐行政村,属于坝区。位于兴泉镇北面,距离文乐村委会1.5公里,距离兴泉镇13公里。国土面积2000亩,海拔1360米,年平均气温18度,年降水量85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耕地203亩,其中人均耕地0.7亩。

社会

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村,有65户饮用井水,有65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65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6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92%);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48户(分别占总数的92%和74%)。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不通路;距离最近的车站1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8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拖拉机8辆,摩托车15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6户,装有太阳能农户36户,已完成"一池三改"农户26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20亩,有效灌溉率为59%,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12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7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有砖混结构房屋农户1户,砖木结构房屋1户,有6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文化

衙门村附近有马坡垂钓宫、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北京国际鲜花港、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旅游景点,有万绿宝酸萝卜、蜂糕、鑫双河樱桃、炒肝儿、羊羯子等特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