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恋,又称双性向,是性倾向的一种。双性恋者能够对同性和异性产生情感、爱情或性的吸引。双性恋者对吸引力的感受不一,有些人可能同时对同性和异性感受到吸引力;有些人可能在某一阶段对同性感受到吸引力,在另一阶段对异性感受到吸引力。双性恋者感受到吸引力的表现方式和吸引程度也存在差异。“双性恋”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发展到1970年代和1980年代,双性恋开始在西方社会中发展成为明显的集体和政治认同身份。目前,双性恋者因性倾向遭暴力伤害、歧视比例较高,生存状况仍需要进一步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4]消除公众对双性恋的误解和歧视,保障双性恋者的健康和福祉,需要对儿童进行全面性教育,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各部委发布的教育文件中均有性别平等相关的内容。

中文名

双性恋

外文名

bisexual.

别名

双性向

定义

对男女两性皆会产生爱情和性欲

形成时间

19世纪

由来

双性恋者的情感状况

双性(bisexual)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植物学,植物学家用这个词描述那些同时具有雄性与雌性生殖器官的植物,可是还未清楚人们什么时候把双性这个词运用到人类的性取向之中。一些双性恋者和性研究专家并不喜欢这个词的用法,他们又创造了一些其它词汇来描述,于是就发展成了双性恋一词。

双性恋分为双异性恋和双同性恋,双异性恋可以对同性产生爱情,但更多时候比较偏向异性;双同性恋可以对异性产生爱情,但更多时候偏向同性。

人口比例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国民健康访问调查报告显示(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NHIS),女双性恋者的数量要多于男双性恋者,0.4%的男性和0.9%的女性是双性恋者。也就是说,美国有289万左右的女性是双性恋者,而男性则有128万左右为双性恋者。

就算是不同的国家、地区、时期、性别、人口、文化、环境,每种性取向占据的真正人口比例都是大致相同的。所以大致可以从美国的双性恋者人口比例中估算出中国的双性恋者人数,如果按照美国的比例来计算,中国大约有600万左右的女性是双性恋者,而男性则有300万左右为双性恋者。不过,由于目前中国尚未有权威正规的双性恋者人口比例统计,所以此段内容仅供参考。

历史

19世纪:进化论、胚胎学及性学发展时期

“双性恋”对应的英文单词“Bisexuality”最早出现于19世纪,当时指雌雄同体现象,即一个生物体同时明显具有雌雄性状。当时的进化论学家如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推测,人类祖先早期进化时,可能经历过雌雄同体阶段,进而推测,人类的雌雄分化会随着种族、阶级或者文明的发展越来越明显。

19世纪后半叶,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理查德·克拉夫特-埃宾(Richard von Krafft-Ebing)、英国性心理学家哈夫洛克·埃利斯(Havelock Ellis)等人修改双性恋进化理论,以解释“性本能”的演化:双性恋被用于解释同性恋现象,即之所以出现同性恋现象,是人倒退回祖先的双性恋、或者停留在这一“原始”阶段。

20世纪

弗洛伊德学说发展时期对于双性恋的定义

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继承了双性恋进化理论,并从生理层面推到心理层面,认为每个人心理层面“都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点”以及对两性的欲望。弗洛伊德认为,双性恋是人在发展自身性倾向过程中压抑早期性欲的阶段,并否认双性恋是一种性倾向。

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对于双性恋的定义

弗洛伊德去世后,精神分析学及精神病学开始批评、摒弃生物学层面的双性恋学说,否认存在双性恋。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社会学中多项研究表明“与男性和女性发生性行为”的现象普遍存在,双性恋便主要用于描述这一现象。

其中一项研究为美国性学家阿尔弗莱德·查尔斯·金赛(Alfred Charles Kinsey)的《人类男性性行为》和《人类女性性行为》。金赛将性倾向视为“连续曲线上行为频率的统计变化”  , 并设计出金赛量表(Kinsey Scale)以描述这种变化。他的数据“首次揭示出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双性恋行为”。金赛是第一位提出“双性恋是一种性倾向”的人。

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于双性恋的定义

至少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仍认为双性恋是向异性恋或同性恋过渡的过渡状态。到了1970年代和1980年代,双性恋开始在西方社会中发展成为明显的集体和政治认同身份。

随着双性恋者的身份认同逐渐明晰和双性恋活动组织的发展、出版物的增多,双性恋活动人士以及理论家开始广泛批评同性恋、异性恋的性倾向二元模式,认为历史上忽略双性恋、文化排斥双性恋并不是因为科学“事实”,而是因为历史、文化和政治前提错误。

法律

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修正)在序言部分,确立了宪法是我国根本法的地位,指出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并要求“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因此,宪法关于公民(包括性少数公民)享有平等权益的规定也应当在各地方、各领域贯彻。在宪法中与性少数相关的内容有:

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2]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3]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劳动与就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

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第十二条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5]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15修正)

第三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修正)

第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6]

第三十七条

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8修正)

第四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三条

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民族、种族、性别、户籍、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等受到歧视。

第四十条

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预防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对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等违法犯罪行为,学校、幼儿园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1]对遭受性侵害、性骚扰的未成年人,学校、幼儿园应当及时采取相关的保护措。[7]

教育文件

双性恋是与性别平等有关的概念,中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双性恋,但与之相关的性别平等的概念是重要教学内容。在性教育中,通常与性别意识、青春期发展和性心理健康等有关。以下各文件强调了培养学生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以及健康的性心理的重要性。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小学4~6年级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初步了解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

小学5~6年级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男性、女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女生月经初潮和其意义(月经的形成以及周期计算);青春期的个人卫生知识等。

初中年级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正确对待青春期心理变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小学高年级

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

初中年级

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

高中年级

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

在教学中要注意防止过分重视专项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

具体包括:

二、正确对待性心理变化。达到该水平的目标时,学生能够:

了解性成熟的心理特征;

认识自己的性心理变化;

努力控制由于性吸引产生的干扰;

正确认识正常的异性交往和性罪错的区别;

增强性问题上的守法观念。

《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性与生殖健康

目标:树立自我保健意识,掌握维护性与生殖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维护性与生殖健康的能力。

核心内容:性与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识;友谊、爱情、婚恋、家庭与伦理道德;优生优育与适宜有效的避孕方法;非意愿怀孕和应对措施;常见生殖健康问题与自我保健方法;无保护性行为对生殖健康的影响;常见性传播疾病和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流行与控制,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和预防措施,艾滋病咨询检测和服务,不歧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预防性侵害的方法和技能。

《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

  • 接受和参与全面性教育,可提升青少年对性与生殖健康的认知水平,提升和保护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责任意识;
  • 了解同性和异性生殖器官的构造、特点和相关功能。

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4]双性恋,又称双性向,是性倾向的一种。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双性恋恐惧现象,双性恋者群体面临着歧视。从根本上消除双性恋恐惧现象和针对双性恋者群体的歧视,需要通过全面性教育,尤其是关于性别平等的学习,帮助儿童青少年获得对于双性恋的充分了解,学会尊重并理解双性恋者群体,减少双性恋者群体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和伤害。在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与性别平等相关的学习目标主要出现在核心概念1“关系”下的第3个主题“宽容、包容及尊重”、核心概念2“价值观、权利、文化与性”第2个主题“人权与性”、核心概念3“理解社会性别”下的第3个主题“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内容贯穿5~8岁、9~12岁、12~15岁、15~18岁以上四个年龄段,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核心概念3:理解社会性别

主题3: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了解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和寻求帮助的途径非常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并认识到它在许多场所都可能发生(如学校、家庭或公共场所)(知识);
  • 了解社会性别观念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会影响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包括歧视和暴力(知识);
  • 认同所有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错误的(态度);
  • 如果自己或认识的人正在经历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包括在学校内或学校周边发生的暴力,描述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成年人并向其诉说该遭遇(技能)。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1:所有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错误的,是对人权的侵犯

学习者将能够:

  • 举例说明什么是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例如:欺凌、性骚扰、情感暴力、家庭暴力、强奸、女性生殖器损毁 / 切割、童婚、早婚和强迫婚姻、恐同暴力),并说出社会性别暴力可能发生的场所,包括学校、家庭、公共场所或网络(知识);
  • 认同所有形式的性暴力都是对人权的侵犯(态度);
  • 如自己或认识的人正在经历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或担心可能会遭遇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展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识别值得信赖的成年人并向其诉说相关经历(技能)。

要点2: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可能是暴力和歧视的根源

学习者将能够:

  • 解释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如何导致欺凌、歧视、虐待和性暴力(知识);
  • 解释性虐待和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是源于权力和支配欲望的犯罪,并非由于一个人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性欲望(知识);
  • 认识到社会性别不平等和社会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会导致性暴力(态度);
  • 展示如何主张社会性别平等、反抗社会性别歧视或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任何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对人权的侵犯,无论施暴者是成年人、青少年还是权威人士

学习者将能够:

  • 了解性虐待和社会性别暴力,包括来自性伴侣的暴力和强奸都是源于权力和支配的犯罪,并非由于性欲控制能力低下(知识);
  • 为发现和减少社会性别暴力制定具体策略(知识);
  • 认识到暴力行为的旁观者和目击者可以采取安全措施干预暴力行为,并且也可能受到暴力的影响(知识);
  • 认识到社会性别暴力永远是错误的,且施暴者可以是成年人、当权者或青少年(态度);
  • 展示如何与预防社会性别暴力和提供社会性别暴力受害者支持的可信赖的成年人和服务机构取得联系(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每个人都有责任倡导社会性别平等,并公开反对侵犯人权的行为,包括性虐待、有害行径和其他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

学习者将能够:

  • 分析在倡导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和减少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方面的一些成功案例(知识);
  • 意识到在公共和私人空间,包括在网络上公开反对侵犯人权和社会性别不平等的重要性(态度);
  • 倡导社会性别平等,消除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技能)。

核心概念2:价值观、权利、文化与性

主题2:人权与性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每个人都享有人权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人权(知识);
  • 认同每个人都享有人权,且都应得到尊重(态度);
  • 表达对人权的支持(技能)。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每个人的人权都包括影响其性与生殖健康的权利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影响性与生殖健康的人权(知识);
  • 讨论影响这些权利的地方或国家法律(知识);
  • 识别权利遭到侵犯的情况(知识);
  • 认同社会上有一些群体的人权特别容易遭受侵犯(态度);
  • 尊重所有人的人权,包括性与生殖健康相关权利(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了解自己的权利,并知道国家法律和国际协议对于人权的规定非常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 回忆人权的定义及其普遍性(知识);
  • 列举含有普遍性人权和儿童权利的国家法律和国际协议(知识);
  • 了解国家法律和国际协议中概述的儿童权利(例如《世界人权宣言》和《儿童权利公约》)(知识);
  • 珍视人权,并深知人人享有人权(态度);
  • 反思自己享有的权利(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1:有很多地方或国家法律以及国际协议中提及了影响性与生殖健康的人权

学习者将能够:

  • 分析有关童婚、早婚和强迫婚姻、女性生殖器损毁/切割、间性儿童的非自愿手术、强制绝育、性同意年龄、社会性别平等、性倾向、社会性别身份、人工流产、强奸、性虐待、性贩卖的地方或国家法律和政策;以及人们获取性与生殖健康服务和捍卫生殖权利的途径(知识);
  • 说明人权遭到侵犯并影响到性与生殖健康的情况(知识);
  • 认同人权对性与生殖健康的影响(态度);
  • 倡导制定支持性与生殖健康人权的地方或国家法律(技能)。

要点2:了解和促进性与生殖健康人权非常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 探究在朋友、家庭、学校和社区中促进人权的方法(知识);
  • 认识到促进性与生殖健康权利,以及在无歧视、非强迫和非暴力的情况下进行生育决策的重要性(态度);
  • 采取行动以促进性与生殖健康权利(技能)。

核心概念1:关系

主题3:宽容、包容与尊重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并有被尊重的权利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以公正、公平、有尊严、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所具有的含义(知识);
  • 举例说明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知识);
  • 列举嘲笑他人所带来的各种害处(知识);
  • 认识到所有人都是独一无二且有价值的,都享有尊严并应该受到尊重(态度);
  • 展示向他人表达宽容、包容和尊重的不同方式(技能)。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1:污名和歧视是有害的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污名和歧视,并认识到它们的危害(知识);
  • 描述自我污名及其导致的后果(例如沉默、自我否定);
  • 想到有支持机制能够帮助遭到污名和歧视的人(知识);
  • 明白以宽容、包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的重要性(态度);
  • 为遭受污名和歧视的人们提供支持(技能)。

要点2:由于社会地位、经济和健康状况、民族、种族、出身、性倾向、社会性别身份或其他差异而对他人进行骚扰和欺凌是无礼且伤人的

学习者将能够:

  • 解释什么是骚扰和欺凌(知识);
  • 描述为什么对他人进行骚扰和欺凌是无礼且伤人的(知识);
  • 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公开反对骚扰和欺凌(态度);
  • 展示多种应对骚扰和欺凌的方法(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基于差异(例如艾滋病病毒感染、怀孕或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民族、种族、出身、性别、性倾向、社会性别认同或其他差异)的污名和歧视是缺乏尊重 的表现,会危害他人的福祉,并且是对其人权的侵犯

学习者将能够:

  • 掌握污名、歧视、偏见、成见、不宽容和排斥的概念(知识);
  • 分析污名和歧视对他人的性与生殖健康和权利所带来的后果(知识);
  • 认同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正遭受污名和歧视的人(态度);
  • 深刻体会到包容、非歧视和多元的重要性(态度);
  • 在遭受污名和歧视时寻求帮助(技能);
  • 练习如何为包容、非歧视和尊重多元发声(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挑战污名和歧视,提倡包容、非歧视和多元,这一点非常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 分析污名和歧视如何给个人、社区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知识);
  • 总结目前反对污名和歧视的法律法规(知识);
  • 认识到对那些被认为“不一样”的人所遭受的歧视提出挑战很重要(态度);
  • 表达对受到排斥的人的支持(技能);
  • 开展倡导活动,反对污名和歧视,提倡包容、非歧视以及对多元的尊重(技能)。

全面性教育中与双性恋相关的常见疑问

常见疑问1:开展性教育会不会改变孩子的性倾向或性别认同?

答:不会。

首先,性倾向与性别认同有生物学基础,这部分生物学基础不会因为性教育而改变;其次,科学研究发现,即便老师与教育者表达出支持性少数群体的态度,他们的榜样作用也不会让非性少数的青少年改变他们原有的性倾向和性别认同。

常见疑问2:如何营造让双性恋群体感觉安全的教学氛围?

答:第一,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学校需明确表示零容忍恐双性恋现象,并定期组织调查。第二,确保课堂教育中包含双性恋议题(如双性恋定义、双性恋人群生存状况、恐双性恋现象等)。第三,确保教师所接受的相关职前和在职培训包括双性恋议题。

常见疑问3:真的存在双性恋吗?

答:是的。已有多项研究数据显示,双性恋人群为性少数群体中的一大主要人群。2010年,美国一家独立智库Movement Advancement Project(MAP)的一项研究显示,在5,042位受访者中,3.1%认为自己是双性恋,2.5%认为自己是同性恋。201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北京同志中心联合发起的调查显示,在中国大陆18,088位受访性少数人士中,16.5%为双性恋。

常见疑问4:双性恋是往同性恋或者异性恋过渡阶段吗?/双性恋者是处于性向不稳定状态吗?/双性恋者是不清楚自己的性倾向吗?

答:不是。

双性恋人群中可能会有人尚未确定自身性倾向、仍处于探索自我认同阶段,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双性恋是一种稳定性倾向。

2008年,美国心理学家丽莎·戴蒙德(Lisa M. Diamond)等人发布一项针对女性同性恋、女性双性恋以及未定性倾向女性的研究,表明10年来,研究对象中有越来越多的女性确定自己是双性恋/或者表态性倾向未定;最开始认为自己是双性恋的研究对象中,10年后有92%的人认为自己是双性恋或者表态性倾向未定;最开始认为自己性倾向未定的研究对象中,10年后有61%的人认为自己是双性恋或者坚持性倾向未定。

认为双性恋是过渡阶段,实则是在否认双性恋存在、坚持异性恋/同性恋的性倾向二元体系,这是双性恋恐惧现象的一种,是双性恋人群遭到歧视、受到忽略的原因之一。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进行相关内容的教育

培养性别平等意识,消除基于性倾向的偏见、歧视与暴力,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双性恋的有关知识能够使儿童青少年树立科学的性别认知,减少对双性恋者的误解和歧视,保护性少数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和福祉。

幼儿园性教育中相关内容的教育

根据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给出的学习目标,幼儿阶段关于性别平等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接纳差异、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视上。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全9册)中,《奇妙的感觉》《多彩的幸福》《欢乐的六一》三册中都涉及双性恋相关的教育内容。

《奇妙的感觉》一册主要教会幼儿识别不同的感觉,区分舒服的感觉和不舒服的感觉,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有不同的感觉是正常的,要重视不同的感觉。

《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插图

《多彩的幸福》一册讲述了四个不同家庭的生活,让幼儿理解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都能拥有幸福的人生且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引导幼儿认识差异、尊重人与人的不同。

《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插图 

《欢乐的六一》一册主要帮助幼儿意识到不同性别都有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权利,比如女孩也可以喜欢飞机,男孩也可以穿粉色的衣服等。旨在培养幼儿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接纳自己感受的意识。

《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插图

小学性教育中相关内容的教育

小学的性教育不再单纯局限于广义上的尊重差异,而是进一步认识讲解有关性别和性倾向的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全12册)首次明确谈及性倾向的概念是在五年级。

在五年级上册读本“家庭与朋友”单元“消除歧视”主题中,性倾向歧视和性别、地域、年龄、健康状况、性倾向歧视一起被列为生活中常见的歧视现象。此外,该主题下还阐述了歧视的危害和应对歧视的方法。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儿童能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性别、性倾向歧视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从而批判性地评估自己的偏见程度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在自己遇到歧视事件时,也能更从容地应对。六年级上册“性别与权利”单元“性倾向”主题举了两对同性伴侣共同生活的例子,以此帮助儿童了解“不同性倾向有的人有相同的权利”、“公平对待不同性倾向者”这两个知识点。

《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插图 

初中性教育中相关内容的教育

初中阶段的性教育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性倾向平等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在了解性倾向具体含义的基础上,初中生将认识到对性倾向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影响了具有不同社会性倾向的人被对待的方式,也影响了他们所能做出的选择。同时,初中学生也会学习性倾向平等可以促进与性行为和人生规划有关的平等决策。在掌握这些知识、态度和技能之后,初中生将有能力欣赏自己包括同性恋在内的性倾向,尊重他人的性倾向,并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如何影响自身观念和偏见。

重要事件

迪士尼频道(Disney Channel)首次在剧集内加入双性恋角色

2020年8月16日,迪士尼频道(Disney Channel)动画《The Owl House》首次加入双性恋角色。角色是一位14岁、名为Luz Noceda的多明尼加裔美国女孩。

剧集制作人Dana Terrace是一位双性恋者,她表示费劲努力才说服迪士尼高层让她在剧集里加入性少数者角色。Dana在推特上称:“我公开表示自己要在剧里加入双性恋小孩的角色……我是双性恋,我想写一个双性恋的角色。幸好我的固执得到回报,现在迪士尼高层都非常支持我。”

有关信息

健康

美国莱斯大学的社会学家们做了一项调查研究,让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异性恋者做自我评估健康等级。最终发现,双性恋者自我评估等级为“糟糕或一般”的比例最高,有19.5%的男双性恋者和18.5%的女双性恋者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很糟糕。与此相比,同性恋中只有11.9%的男同性恋者和10.6%的女同性恋者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很糟糕;而异性恋中,有14.5%的男异性恋者和15.6%的女异性恋者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很糟糕。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如社会、经济、行为)上,双性恋者也处于极大的劣势。举例而言,双性恋者的烟民比例更高,平均收入比同性恋者、异性恋者少25000美元。

歧视

“如果双性恋者是少数派中的少数派,且经历着更多、更极端形式的差别对待,那么这很可能造成如收入、教育程度、抽烟偏好以及其它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的差异。”研究人员Justin Denney说。这份研究提供了更多证据,说明双性恋者处于社会经济上的劣势,以下是双性恋者所面临的2个真实情况。

双性恋者在使用

LGBT

服务中,被差别对待

最近一项调查发现,几乎半数双性恋者在使用LGBT服务时,遭遇过歧视。25%的双性恋者表示在服务过程中,当被定为双性恋时感到不适。42%的双性恋者表示自己曾想过伪装成异性恋者或同性恋者接受服务。其他人则接收到了工作人员毫不遮拦的厌恶和不耐烦,这令人心碎。

很多人以为双性恋者总在搞3P

也许就是因为那无知又普遍的观点,人们总认为双性恋者淫荡、无法抉择自己的性取向,所以许多双性恋者要频频忍受那无尽的3P邀约,尤其是在一些约会网站上。然而,双性恋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喜欢群交,甚至更极端的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就像所有人类一样,双性恋者理应被爱、被尊重,而不是被当成性幻想对待。

谣言

总有些无知的人和自以为是的双性恋者认为大部分人类都是双性恋,纯粹的同性恋和纯粹的异性恋是很少的,所谓的异性恋者其实是双异性恋者,而同性恋者只是双同性恋者而已,支持这项观点的就是阿尔弗雷德·金赛的一项调查报告。

在阿尔弗雷德·金赛的《人类男性性行为》和《人类女性性行为》中,一项实验要求受访者从一个由同性恋到异性恋连续变化的性取向谱中对自己进行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金赛认为大部分人都是双性恋者。可事实上,金赛学说属于早期的研究理论,现在基本已摒弃不用,并且金赛的报告已被现代学者指出存在统计和方法的错误,不具备实际性和明确性。此外,金赛本身已被证实是双性恋者,而金赛充满争议的研究工作也掺杂了一定程度的私人感情。

2015年,华盛顿州立大学发表的一项大规模数据研究报告表明:关于性取向是处在纯粹同性恋、纯粹异性恋两极之间的一条连续谱线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双性恋倾向(金赛学说)的理论并不正确,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有明确的划分界限。各项研究调查报告也早已充分证明,就算是不同的国家、地区、时期、性别、人口、文化、环境,每种性取向占据的真正人口比例也都是大致相同的。从古至今,人类中最多的就是异性恋者,其次是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属于少数派中的少数派。

相关团体

国内最早的双性恋组织是成立于2005年的博性艺术沙龙,由当时活跃于北京798艺术区的艺术家创立,该沙龙始终以博性、双性恋为生活和创作的主题,同时涉及单性恋(同性恋、异性恋)、无性恋、泛性恋等多元化群体,并以艺术的表达方式,倡导性的多元化、生活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该沙龙经常组织一些双性恋沙龙聚会和性美学讲座等,沙龙创办人希望用艺术这种高雅、感性的方式来引导拓展大众的性审美,并使其多元化。

社会现象

对双性恋的恐惧是一个新创语,用来描述那种观点:一个人不是同性恋就是异性恋,或者认为双性恋是被污染的。双性恋者也可能成为广义同性恋恐惧者的暴力的受害者。如美国演员丹·卡维在《周末夜现场》节目里说:双性恋是那些扒下任何一个人的裤子,不管发现什么都会得到满足的人。

旗帜

作为双性恋团体象征的双性恋自豪旗帜是由迈克儿·佩奇设计的。双性恋旗帜的上端是代表同性恋的红色或者粉红色条纹,底端是代表异性恋的蓝色条纹,中间是代表双性恋的紫色条纹。

双性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