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济(1933年5月一2016年5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演员,广东梅县人,出生于苏州,成长于上海。

代表作品《文姬归汉》《锁麟囊》《英台抗婚》《梅妃》等。

2016年5月8日晚11点多因病在京去世,享年83岁。

中文名

李世济

别名

济奶

性别

出生日期

1933-05

去世日期

2016-05-08

籍贯

广东梅县松口镇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

江苏苏州

毕业院校

上海第二医学院(肄业)

职业

著名京剧演员

学生

卢杨

主要成就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代表作品

文姬归汉、锁麟囊、英台抗婚、梅妃、陈三两爬堂

获得荣誉

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获得银质奖章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演出剧照

自幼喜爱京剧,5岁学唱《女起解》,得到程砚秋、芙蓉草(即赵桐珊)的指教。

12岁随程砚秋,学演青衣,(李世济认程砚秋为干爹,但始终未拜师)后向梅兰芳、王幼卿等问艺。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打下基础。

演艺经历

李世济参加活动

1950年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肄业。

1952年至1956年组织李世济剧团,任团长兼主演。

1956年至1979年任北京京剧团主演参加北京京剧团,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配戏、合作

1976年,主演的戏曲《游龙戏凤》播出。[5]

1979年至1983年任中国京剧院二团主演。

1983年后,任中国京剧团一团副团长、团长。曾多次出国参加访问演出。

擅演的剧目有《文姬归汉》《锁麟囊》《英台抗婚》《梅妃》《陈三两》《武则天轶事》等及现代剧《党的女儿》《南方来信》等。

曾与马连良、裘盛戎合演过《杜鹃山》。

独自主演过《刘三姐》,在低回婉转的程腔基础上,又增添了山歌的风格。

曾编演过现代戏《刑场上的婚礼》。

社会任职

出席活动

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理事。2013年3月当选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

活动年表

1960年之前

1945年,农历乙酉年:程砚秋认李世济为干女

1952年,农历壬辰年:李世济弃医从艺

1956年,农历丙申年:李世济参加北京京剧团

1956年11月,农历丙申年:张君秋加盟北京京剧团

1957年3月20日,农历丁酉年二月十九日:中和戏院1957年3月20日演出

1957年12月16日,农历丁酉年十月廿五日:北京市工人俱乐部1957年12月16日演出

1959年1月24日,农历戊戌年十二月十六日:中和戏院1959年1月24日演出

1959年3月8日,农历己亥年正月廿九日:吉祥戏院1959年3月8日演出

1959年7月15日,农历己亥年六月初十日:长安大戏院1959年7月15日演出

1960~1969

1961年2月13日,农历庚子年十二月廿八日,晚:北京京剧团举行春节联欢晚会

1962年3月,农历壬寅年:张君秋、高盛麟“走马换将”

1962年3月5日,农历壬寅年正月廿九日:高盛麟1962年赴京交流演出首演

1963年5月22日,农历癸卯年四月廿九日:北京京剧团1963年赴沪演出

1980~1989

1982年11月3日,农历壬戌年九月十八日:中国京剧院二团1982年赴沪演出

1983年3月17日,农历癸亥年二月初三日:纪念程砚秋逝世25周年演出举办

1986年,农历丙寅年:于魁智首次赴青岛演出

1987年2月,农历丁卯年:于魁智首次赴武汉演出

1987年8月1日,农历丁卯年闰六月初七日:刘桂娟拜李世济为师

1989年10月12日,农历己巳年九月十三日: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

1990~1999

李世济照片

1990年,农历庚午年:李世济首演《武则天轶事》

1990年10月,农历庚午年:香港举行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演出

1991年2月23日,农历辛未年正月初九日:马连良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演出举办

1992年2月4日,农历壬申年正月初一日:1992年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播出

1992年2月11日,农历壬申年正月初八日: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上海京剧精品展演举行

1993年11月18日,农历癸酉年十月初五日:“东方雅韵——93年南北京剧名家荣誉汇演”举行

1994年4月29日,农历甲戌年三月十九日: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开台祝贺演出举行

1995年,农历乙亥年:中国京剧院二次赴台演出

1996年3月15日,农历丙子年正月廿六日:1996年“双休日少儿京剧百场演出”开演

1999年10月5日,农历己卯年八月廿六日:庆祝国庆五十周年人民剧场戏曲演出第四天

2000

2000年10月2日,农历庚辰年九月初五日:北京长安大戏院2000年10月2日演出

2000年10月4日,农历庚辰年九月初七日:北京长安大戏院2000年10月4日演出

2000年12月30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初五日,19时45分:怀仁堂2001年新年京剧晚会举行

2001

2001年1月1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初七日,下午:中国京剧院举行“新世纪演唱会”

2001年1月23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廿九日:2001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2001年10月8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二日:第一届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颁奖晚会举行

2002

2002年2月11日,农历辛巳年十二月三十日:2002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2002年4月20日,农历壬午年三月初八日:京剧音配像工作座谈会举行

2002年6月9日,农历壬午年四月廿九日,上午:北京戏校建校5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2002年10月,农历壬午年:中国京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成立

2002年10月29日,农历壬午年九月廿四日,14时:京剧电影《江姐》首映

2002年12月22日,农历壬午年十一月十九日,10时:袁世海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2003

2003年1月1日,农历壬午年十一月廿九日,19时30分:长安大戏院2003年1月1日演出

2003年12月6日,农历癸未年十一月十三日,晚:北京纪念程砚秋诞辰100周年演出第一场

2003年12月10日,农历癸未年十一月十七日,晚:北京纪念程砚秋诞辰100周年演出第五场

2003年12月13日,农历癸未年十一月二十日,晚:天津纪念程砚秋诞辰100周年演出第二场

2003年12月20日,农历癸未年十一月廿七日:上海纪念程砚秋诞辰100周年演出第三场

2004和2005

2004年6月12日,农历甲申年四月廿五日:天蟾逸夫舞台十周年庆典第三天

2004年6月13日,农历甲申年四月廿六日:天蟾逸夫舞台十周年庆典第四天

2005年2月8日,农历甲申年十二月三十日:2005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2005年11月5日,农历乙酉年十月初四日:李世济在天津图书馆报告厅演讲

2006

2006年1月16日,农历乙酉年十二月十七日,晚:“唐在炘作品——名家名段演唱会”举办

2006年1月23日,农历乙酉年十二月廿四日,晚:2006年新春京剧晚会——李瑞环同志改编剧目专场演出第四天

2006年3月1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初二日:戏曲界举行王选追思会

2006年3月18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十九日,晚:中国京剧院落实“三贴近”赴辽宁省慰问演出第一场

2006年3月19日,农历丙戌年二月二十日:中国京剧院落实“三贴近”赴辽宁省慰问演出京剧艺术讲座举行

2006年3月20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廿一日:中国京剧院落实“三贴近”赴辽宁省慰问演出第二场

2006年3月21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廿二日:中国京剧院落实“三贴近”赴辽宁省慰问演出第三场

2006年3月22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廿三日:中国京剧院落实“三贴近”赴辽宁省慰问演出第四场

2006年3月23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廿四日:中国京剧院落实“三贴近”赴辽宁省慰问演出第五场

2006年9月17日,农历丙戌年闰七月廿五日,上午:王立军、张克、石晓亮、董玉杰、崔洪集体收徒仪式举行

2006年9月20日,农历丙戌年闰七月廿八日,晚:中国大戏院开业70周年庆典演出第二场

2006年10月23日,农历丙戌年九月初二日:纪念谭富英诞辰百年系列演出第四场

2006年11月4日,农历丙戌年九月十四日,19时30分:纪念李少春先生诞辰八十七周年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举行

2006年11月18日,农历丙戌年九月廿八日:2006年“百花芬芳——京剧名家演唱周”第七场

2007

2007年1月31日,农历丙戌年十二月十三日,晚:全国政协京昆室2007迎新春戏曲晚会第一场

2007年2月18日,农历丁亥年正月初一日,19时30分:中国京剧院2007年新春演出季第十七天

2007年2月19日,农历丁亥年正月初二日,19时30分:中国京剧院2007年新春演出季第十八天

2007年5月11日,农历丁亥年三月廿五日: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2007年9月20日,农历丁亥年八月初十日:第三届中国民族戏曲优秀剧目大汇演举行

2007年11月28日,农历丁亥年十月十九日:梅兰芳大剧院落成开业暨中国京剧院更名为中国国家京剧院

2007年11月29日,农历丁亥年十月二十日:梅兰芳大剧院2007年11月29日演出

2007年11月30日,农历丁亥年十月廿一日:梅兰芳大剧院2007年11月30日演出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2016年5月8日晚11点多因病在京去世,享年83岁。

2016年5月16日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

其他作品

擅演的剧目有《文姬归汉》、《锁麟囊》、《英台抗婚》、《梅妃》、《陈三两》、《武则天轶事》等及现代剧《党的女儿》、《南方来信》等。曾与马连良、裘盛戎合演过《杜鹃山》。独自主演过《刘三姐》,在低回婉转的程腔基础上,又增添了山歌的风格。曾编演过现代戏《刑场上的婚礼》。

主要弟子

其弟子有王学勤、刘桂娟、李海燕、吕洋、卢杨 、隋晓庆、张巨平、杨磊、张丽丽、李佩红、王耀星 

程派

真传

自幼受家庭影响,五岁登台演出《女起解》,十二岁幸得程砚秋艺术大师赏识,收为义女,开始攻学程派戏。她的程派技艺获得了“小程砚秋”的美称。一九七八年她到中国京剧院,致力于程派戏之整理加工,她请名剧作家汪曾祺修改《英台抗婚》、范钧宏修改《文姬归汉》、《碧玉簪》,又请杨毓珉修改《梅妃》,唐在炘为之再创新曲,一批程派戏又以新的姿态重现舞台。李世济对程派艺术的创新,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感情变化,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使观众为剧中人落难而叹息,为团圆而欢笑。她在《文姬归汉》中则删去了拖沓琐碎的场次,保留了原有的三大慢板精彩唱段,加强了别子、送子的情节,使原来的戏更能扣人心弦。《英台抗婚》是程师最后代表作;程师吸取越剧的特点,用“哭头”吊上下句式“散板”贯穿全剧。她整理时保留了各式“哭头”,加用“二黄慢板”、“二黄中板”替代过多的“散板”,以弥补某些不足。十多年来她不懈怠的整理、修改、加工,终于获得了成功。 

人物评价

对于李世济的评价,无非是拥崇她的一派,认为她的声音优美,反对的一派感觉她背离了先生的程式,把程派改的乱七八糟。李世济确实是一个“叛逆者”,她大胆地改革了程派的声腔,以至于在八十年代初期,在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歌曲大受青睐的年代,确实吸引了大批观众。她善于改革,初期改编了一批程派的剧目,迎合了许多观众的审美观,也遭到许多程派痴迷者的反对,统统这些都奠定了她遭到抨击的基础。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她更大胆的改革,随着那些默契的配角逐渐退出舞台,使得抨击的言语也逐渐增大。(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