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成立于1967年,宗旨是促进综合及比较性之研究,协助本地及海外学者提高中国文化研究与教学水平,又通过出版书刊和举办学术会议,促进研究经验与知识之交流及中国文化之建设。

2018年11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在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上获颁“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之“海外影响力奖”。

中文名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外文名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所属地区

中国香港

隶属

香港中文大学

名誉顾问

余英时,饶宗颐

历史沿革

从文史研究开始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成立缘自创校校长李卓敏博士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对民族、国家、社会的关切。他不但促成了研究所,更亲任所长,可见其重视之程度。[1]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成立(1967年)

研究所1967年成立之时,成员以新亚研究所的教授及研究员为骨干,包括王德昭、陈荆和、全汉升、周法高、牟润孙、唐君毅、薛寿生等文史哲学者。由于李校长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所所长,他引入海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看法。此外,时任校董利荣森先生有感五六十年代大量中国文物流散,故捐款在研究所下设立文物馆,以协助收藏及保存文物,该馆遂在1971年成立。[1]

概括而言,研究所初期以传统文史哲为基础,辅以海外汉学及历史文物的保存及研究。[1]

开启海外之路

随着宋淇、高克毅、郑德坤、余光中先后于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陆续加入中大,研究所开始发展翻译及考古研究。1973年,《译丛》面世,通过翻译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到了八十年代中,在前所长陈方正博士的领导下,注入了现代元素,招揽了金观涛及刘青峰两位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学者来投,创办《二十一世纪》综合学术文化刊物,迅即赢得海内外的认同。其后,更成立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推动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思想的研究,重点在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以及与西方及其他文明的比较探索。[1]

陈博士又率先应用电脑科技,由刘殿爵教授、现为副所长的何志华教授及何国杰先生专责,把商周甲骨卜辞和先秦两汉以至魏晋南北朝的一切传世文献建成电子资料库,方便检阅。资料库内容随后经重新编辑和增添,定名为汉达文库,并上载至互联网,开放给公众使用。[1]

另树一帜

中国文化研究所五十周年

耕耘半世纪,研究所现下设文物馆和六个研究中心。研究涵盖上古至今,纵线已完整。横线方面,研究范畴不但广泛,注重学术水平和创新之余,不忘民族情感,更以双语进行,面向国际。[1]

另方面,亦与英、美、德、法、中国内地及中国台湾的著名院校及研究机构素有联系,当中包括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荷兰莱顿大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交流心得,开拓合作研究。研究所并设立了法国远东学院香港中心,而蒋经国基金会亦捐款成立亚太汉学中心。[1]

研究所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下设文物馆、翻译研究中心、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及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各自发展学术及出版工作。此外,所方尚有建立中国古代文献电子资料库的长期研究计划,以及其他多种研究计划。

中国文化研究所

2006年,“中国研究”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策略计划内的五大重点研究领域之一。2011年,研究所重新改组,除了涵盖更多中国研究相关的项目外,更积极与校内多个与中国研究有关的单位建立跨部门合作关系,至今已有十二个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学科的单位加入研究所成为附属单位,务求于中国研究领域上有更紧密的合作,发挥协同效应,推动具世界学术水平的中国研究。

研究所主要出版物包括:《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译丛》、《中国语文研究》、《中国语文通讯》、《二十一世纪》、《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魏晋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丛刊》及《汉达古籍研究丛书》等。属下各单位亦分别出版专刊、丛书及其他学术专书。

机构设置

文物馆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成立于1971年,致力于中国文物的收藏、保存、研究和展览;将源远流长的中国艺术、人文精神、文化遗产介绍给大学成员及香港公众。文物馆以馆藏及惠借文物精品为基础,进行学术研究及推广交流。作为大学的教学博物馆,文物馆与艺术系及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紧密合作,在博物馆学、艺术史学及考古学各方面,提供实物研习和深度研究;亦与大学其他院系共同开发中国艺术在社会、文化、技术及历史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研究中心

翻译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成立于1971年,为香港、亚洲以至全球最早成立的翻译研究中心之一。中心一向以其国际视野见长,致力运用香港的独特优势—学术自由与资讯自由—为东、西方文化建立桥梁。1983年,中心易名为翻译研究中心,除继续肩负向世界介绍及推广中国文学的使命外,亦开始透过不同形式的活动,积极推动翻译研究的学科发展,成为中国及亚洲翻译史研究的重要基地。

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

中国文化研究所(七十年代初)

近半世纪是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谱写了中华民族古代光辉灿烂的历史,为举世所瞩目。1978年,郑德坤教授创立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目的在推进该校与世界各地对中国考古艺术之研究。中心创建之始,即致力于发展一个较完善之图书室、资料库及索引编目系统,网罗中外出版中国考古艺术之书刊。1987年始,本中心成立了田野考古实验室及考古队。近三十年来,中心在本地、国内及境外进行考古调查及发掘。

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

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的前身是“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66年。1978年易名为“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80年吴多泰先生慨捐巨资协助中心的研究工作,中心因此命名为“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中心的研究务求做到新知旧学并重、理论及实践结合,为中国语文研究作出贡献。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1993年,旨在推动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思想的研究,重点在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近现代转型及与西方及其他文明的比较探索。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历年开展不同研究计划、举办多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多个学术讲座,并出版一系列有关中国思想史研究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书籍,以及《二十一世纪》学术期刊。

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

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原名“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大学为纪念刘教授对中国古籍研究中心之贡献,于2011年11月29日将中心命名为“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前身为汉达古文献资料库(建库于1988年),其成立之宗旨在于全面校订、整理中国古代传世及出土文献,并建立电脑资料库,藉此进行研究工作,然后通过各种媒体出版研究成果。

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中国文化研究所

1963年,西方研究中国大陆的学者在香港设立了“大学服务中心”,专为海外到香港来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服务,在中国对外开放以前,中心一直是西方中国研究学者的大本营。按80年代初的统计,大约有200多本有关中国大陆研究的学术著作,都在中心完成。中心为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大陆的了解,为国际中国研究学术圈的形成,都起到相当的作用。1988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后,于1993年更名为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如今,中心已成为拥有当代中国国情研究资料最齐全的图书馆,其使用之方便为海内外学者称道。中心旨在营造最佳的学术研究环境、促进中、外学者交流以及提倡研究、为社会服务。附属研究中心

人间佛教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中国音乐资料馆

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研究中心

明清研究中心

香港文学研究中心

雅礼中国语文研习所

粤语研究中心

道教文化研究中心

戏曲资料中心

法国远东学院香港中心

法国远东学院(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创办于1898年,现隶属法国高等教育和研究部,其使命是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研究亚洲的古典文明和当代社会。学院在12个亚洲国家设有18个研究中心,拥有42位研究员(人类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和其他专家)及数百位其他员工和合作者。他们联合亚洲当地的专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亚洲学家,对古往今来的亚洲文明进行实地调查,开展保护工作。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法国远东学院于2007年发起创立了亚洲实地研究欧洲联合会(European Consortium for Asian Field Study)。该联合会由远东学院负责协调,成员包括欧盟、俄罗斯和亚洲的四十多个顶尖学术机构。联合会的宗旨是共享设在亚洲的22个基地,从而为欧洲学者提供实地研究的机会和条件,同时鼓励从事亚洲研究领域的跨学科合作项目。2012-2013年,联合会正在申请获得自主法律身份,成立致力于整合亚洲实地研究资源的公共利益集团(Public Interest Group)。

法国远东学院在多年与香港汉学界开展个别合作的基础上,1994年在香港成立了一个固定的联络中心(EFEO Centre)。该中心设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亚洲实地研究欧洲联合会的合作创办机构之一)。除了与中国文化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保持着传统合作关系,中心也积极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其他院系部门和香港、中国大陆及台湾的其他机构发展关系,共同举办学术活动,促进港、欧之间的学术交流。

亚太汉学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蒋经国基金会亚太汉学中心成立于2006年1月。中心由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的慷慨捐款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拨款支持,其成立是为了促进两岸三地、亚太区以至国际间的汉学研究与中国研究。

亚太汉学中心是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第三所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亦是整个亚太区的第一所。

主要人员

研究所所长

梁元生教授(所长)、何志华教授(副所长)、黎志添教授(副所长)[2]

名誉顾问

余英时教授(名誉顾问)、饶宗颐教授(讲座教授)

名誉高级研究员

王泛森教授、李欧梵教授、李炽昌教授、信广来教授、张洪年教授、陈方正博士、傅飞岚教授

特聘研究员

特聘研究员

研究兴趣

孔慧怡博士中国翻译史,早期的中国的共和党妇女,文学翻译
杜愽妮教授人权;中国异议文学及审查;文学翻译及跨文化研究;翻译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戏剧与电影及思想史;私密性研究;中国妇女
夏含夷教授周代文化与文学史
高美庆教授中国绘画史,以明清及近现代为主,并旁及中外艺术交流及美术教育
傅飞岚教授道教史
展开表格

研究中心主任

王宏志教授翻译研究中心主任
何志华教授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主任
梁元生教授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赵志裕教授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主任
邓聪教授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邓思颖教授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主任
展开表格

顾问委员会

主 席利乾先生(北山堂基金)
委 员欧阳伯康先生(Vida Nova Ventures Inc.)
张妙清教授(香港中文大学)
朱云汉教授(台湾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
Prof. William C. Kirby(美国哈佛大学)
莫华钊先生(莫庆尧慈善基金)
展开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