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江,亦称灌阳河,古名灌水。旧称观水、灌水。长江支流湘江的一级支流,流域大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发源于灌阳县洞井瑶族乡大竹园村的犁子坪(海拔高度为1600米)(一说灌阳县海洋山系的猪婆岭,源地高程1362米),流经灌阳县、全州县,在全州县全州镇(原城郊乡)的水南村汇入湘江。全长176.63公里,全流域面积为2000.53平方公里。

流域内支流众多,主要有:鱼条江、小河江、牛江河、阴江、盘江等。解放前,从全州到灌阳黄关段可通小帆船。解放后水车水库大坝建成后,水库至官塘的库区内水面宽阔平稳,可通机动船只用于运输和游览。流域内有水车水库、灌江引水工程等水利设施。

中文名

灌江

别名

灌阳河

地理位置

亚洲

流经区域

广西灌阳县、全州县

流域面积

0.2万平方千米

长度

176.63公里

发源地

灌阳县洞井瑶族乡犁子坪

主要支流

鱼条江、小河江、牛江河、盘江等

平均流量

18.583亿立方米

集流面积

2000.53平方公里

所属水系

长江支流湘江的一级支流

河口

全州县水南村三江口

干流概况

灌江灌阳县水车乡段

灌江终点广西全州三江口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境内,源出境内洞井瑶族乡大竹园村的犁子坪,其海拔高度为1600米,西南向流经田庄坪,后转东向至下小盘洞,间有小盘江注入,后进入观音阁乡石家寨村两江口,与发源于洞井猪婆岭的鱼条江汇合。历史上把两江口以下称灌江,以上称大河江。大河江全长29.53公里,总落差为1198米,集雨面积67.94平方公里。过两江口后,西有牛江河、东有小河江注入,并向东流至文明村附近,先西纳阴江,后载盘江之水;东北向流入黄关镇境内,东迎正江、陡水,西纳牛湾河水;至新街乡东汇马山江、安乐源江,西纳柳林江、娘北江;至红旗乡仁江土桥头,有溜江自东来相会,绕县城后折向西北至三里桥西接杉罗源江之水,至官塘龙头石,纳大源江水,后折向东直入峡里;水车境内东纳秀江、泡江之水;后曲折流经文市镇,在会湘下马头屯流出县境进入全州县。灌江在境内流经洞井、观音阁、黄关、新街、红旗、灌阳、水车、文市等8个乡镇。县内长144.23公里,县内流域面积为1839.74平方公里。

灌江

灌江

在全州县境内,灌江自灌阳县上马头入境,流经两河乡的白水、两河、五桂岭、源东、枧塘乡的东江、高峰、全州镇(原城郊乡)的邓家埠、绕山,在水南村三江口汇入湘江。境内流域面积412.7平方公里,河段长32.4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8.9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7.1立方米每秒,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813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8.583亿立方米,河床坡降0.1%。

水文特征

1959年在文市建立水文站,开始对灌江水文进行观测,1960年又在新街建立水文站,后两站均被撤消。1961年始建灌阳县水文站,开始系统地对灌江水文进行观测。

河道特征

灌江灌阳县黄关镇段

在灌阳县境内,灌江源地高程为1600米,至文市下马头,其高程180米。境内总落差为1420米。上游落差大,水势汹涌、纡曲层折,流经黄关后,水量增大,水流稍缓;流至县城以北约3公里进入峡谷地带,其两岸群山陡峭,水流受水车水库控制;出峡谷,水流缓慢。

灌江两岸或为平畴沃土、或有高山深谷,其河道基本稳定,河道滩多,沙洲也多,回湾水漩涡大。据统计,河道上有大小26个洲子,其中最大的是黄关吕家州和唐官所在的洲,大溪洲、甲洲、沙壁洲、江洲、下溪洲次之。昔日有名的险滩如大龙滩、三桂滩、大埠滩现已成为水车水库库区而湮灭。

灌江为沙卵石河床,其平均宽约60~180米,一般上游河床较窄,下游较宽,如观音阁文明村段河宽108米左右、桃花村段64米、新街村104米、县城段120米、水车村段为170多米、文市村段为160米。河床时深时浅,一般在1.2~2米左右,有的地方成滩,枯水期可涉水而过。县内段最深处为水车水库峡谷库区,河深25米左右。

径流变化

灌江全州县两河乡段

灌江空间分布特点是西南往东北递减,山区多于低丘区。受流域降水影响大,降水量大径径流量大。其年内分配不均,最高月份为5月,占全年总量的19.1%,最低为1月,连续四个月最大径流出现在4~7月份。年际变化较大,丰水年与枯水年悬殊。1968年达到最大值为17.6亿立方米,1963年最小值为6.26亿立方米。洪水灾害

灌江全州县邓家埠段

灌江洪水多发生在4~7月。据县水文站1961年至1988年资料统计,最大洪水发生在5~6月的洪水各有9年,各占洪水总次数的32.1%;发生在4月的有5年,占洪水总次数的17.9%;发生在7月的有4年,占洪水总次数的14.3%;发生在8月的只有1988年1次,占3.6%。其中流量在1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有9次,其洪峰相对水位在247.73~248.82米之间。灌江枯水季节(9月至次年2月)也有洪水发生,28年中共发生中洪水位以上洪水4次,其流量在288~597立方米/秒间。境内洪水易发易退,洪水历时在30~70小时间,以40~50小时居多,其洪峰持续时间在12~120分种不等,多在30分种左右。

据旧县志记载和实地调查,自1515(明代正德十年)至清代光绪年间曾发生14次洪水,其中记载较详细的有7次,在历代洪水中要数1794(清乾隆五十九年)和1871(同治十年)两次洪水最大,同治十年的洪水淹到当时县署,调查推算得出当时在县城段最大洪流量达5220立方米/秒,实属罕见。历次洪水出现都给两岸民众造成损失。如1953年5月30日,灌江发生洪水,黄关区联德乡小江边自然村被洪水冲走103人、溺死53人、重轻伤20人,有1户全家人淹死,12户只剩1人。

流量特征

据灌阳水文站观测,灌江多年平均流量为67.43立方米/秒。灌江县城河段最大流量为1810立方米/秒(1983年6月21日),最小流量为3.82立方米/秒(1974年12月1日)。正常年径流总量为11.3亿立方米。历史上洪水最大流量推算为5220立方米/秒(1871年)。泥沙灌江境内多年平均输沙量约在24.1万吨,出境沙量26.2万吨。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131吨,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15公斤/立方米,属含沙量较少的地区。按年代比较,年均含沙量60年代为0.09公斤/立方米、70年代为0.20公斤/立方米、80年代为0.16公斤/立方米。

水利概况

航道航运

解放前,从全州到灌阳黄关段可通小帆船。民国35年记载县内有河道60.5公里可通小帆船,时有运货木帆船11只。解放后,因在其上游拦河设坝加之上游水土流失严重而造成河床上升,在旱季只能通竹木排。水库大坝建成后,水库至官塘的库区内水面宽阔平稳,可通机动船只用于运输和游览。

航道

灌江灌阳县官塘段

灌阳县有灌江主流航道1条,灌江支流航道4条。解放前,灌江和灌江支流礁石满布,滩多水急,计有陡滩43处、拦河坝24处,筏运、船运困难。解放后,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整治河道,炸除礁石,航道畅通,灌江在商家以上河段和泡江、秀江、西江、牛湾河等5条江河可筏运,灌江自商家以下河段能行船。

筏运

解放前,竹木商人在山区收购松、杉、毛竹,于每年春夏丰水期,将松、杉、毛竹扎成小木筏、竹筏,由泡江、秀江、西江、牛湾河运到灌江,再扎成大木筏、大竹筏,沿灌江运到全州和湖南湘潭、长沙等地出售,小有名气。解放初期,县木材公司收购竹、木,仍采用此法外运出售。1969年后,因修建白水灌江拦江大坝和水车电站,筏运中断,竹木改由陆路用汽车和拖拉机运输。

船运

灌江自商家下游至全州河段,可行驶木帆船,航程111公里,其中灌阳境内79.3公里;重要港点有商家、黄关、新街、江口、灌阳、水车、文市、两河、全州。解放前,因运货数量少,1949年全县只有8只专门运货的木帆船,32吨位。解放后,特别是1956年组织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后,木帆船大增,全县拥有28只,112吨位。1957年,文市、水车两乡因大旱减产,县委决定从黄关、新街和县城调运1000余吨粮食供应这两个乡,全由木帆船运送。1959年8月,县木帆船运输合作社与城关搬运社合并,拥有职工91人,木帆船37只、305吨位,并试制浅水拖轮1艘。1960年湖南修建取牌电站,道县公路改线,物资调运困难,临时改经全州转载木帆船,溯灌江运至文市起岸,再用人工挑到双牌电站和道县,当时灌江河上帆樯如林,最多时日达150艘,为灌阳水运最兴旺时期。后因全州两河白水灌江拦江大坝建成,文市至全州水道中断,木帆船只能往返文市至商家各点,货运减少,船民生活难以维持,多自动离社。1969年后,因修建水车电站,拦江蓄水发电,乏市至商家木帆船停航。

渡口

县内明清时期,有渡口44处。其中县城以南灌江上游22处;南津渡、王楼晚渡、荒田渡、熊家寨渡、碧潭渡、昌江渡、江口渡、樟树林渡、时官渡、车头渡、双溪渡、白沙渡、利济渡、兴秀渡、唐家渡、沙子塘渡、龙江渡、倚石渡、顺溪渡、倒风塘渡、桃花江渡、永丰渡。县城以北灌江下游21处;太子庙渡、官塘渡、汇江口渡、淮滩渡、苗源渡、犀牛塘渡、水车渡、蒋家渡、伍家湾渡、拐口渡、仁里渡、普屉渡、云溪渡、沙坪渡、文村渡、复兴渡、江西渡、达溪渡、昭仪渡、馆驿渡、会湘渡。另在灌江支流湃江上设置宁湘渡。

解放后,因在灌江上修建10座永久性大桥,已废渡口28处。现尚存16处,即;车头渡、荒田渡、王楼晚渡、太子庙渡、官塘渡、汇江口渡、蒋家渡、伍家湾渡、拐口渡、普尾渡、云溪渡、沙坪渡、江西渡、达溪渡、昭仪渡、会湘渡。

蓄水工程

水车水库

灌江流域的水车水库

水车水库,曾称东方红水库,是灌阳县第一座中型水库。位于灌阳县水车乡穿岩自然村附近灌江上,坐标为北纬25°26’东经111°13’。坝型为浆砌石重力坝,加固设计后最大坝高为44.5米,坝顶长为200.1米,其左、右两侧为非溢挡水重力坝,中部为溢流泄洪坝段,长74.1米,宽33米,布置12扇,每扇高9.5米、宽4.8米的卧式平面钢闸门。坝顶高程248.5米,溢流段堰顶高程228.7米。总库容501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57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为2563万立方米,设计洪水流量为4863立方米/秒,校核洪水流量为7579立方米/秒,设计洪水位最大下泄流量为4670立方米/秒,校核洪水位最大下泄量为7500立方米/秒,在坝两端高程230米处设有断面为1.4×1.2米的取水口,为灌区工程东西干渠出水口,各引用2.5立方米/秒的流量,设计共灌田22000亩。左坝段后为电站厂房。

该水库于1958年动工兴建,围水清基。1988年6月枢纽工程土建任务全部完成。

灌区工程包括东西2条干渠。东、西干渠开工日期为1972年10月。1978年12月全部建成。东干渠渠长36公里,经过水车乡的水车、德里、同德和文市镇的月岭、清塘、桂岩、昭仪等村,灌溉面积1.21万亩;西干渠长38公里,经过水车乡修睦、璃碧、蔡家洞、官庄和文市的瑶上、西就、联合、达溪、马莲等村,灌溉面积0.99万亩。

全州灌江水利工程枢纽

灌江全州县引水渠

全州灌江水利工程枢纽位于全州县两河乡白水村上游500米处。大坝为流线型圬工坝,高8.2米。引水流量25立方米每秒。渠系总分为渠、东干渠、西干渠3条,共长8公里;支斗渠37条,共长90公里。设计灌田4.28万亩,1990年实灌田4.28万亩。沿渠建水电站4座,共装机容量5170千瓦。1958年6月始建,1960年6月23日竣工通水。1990年止,全工程总投资923万元,投工640万个,完成土石方469万立方米,是全县最大的引水工程。

除灌田4.28万亩外,并沿渠相继于1964、1966、1969、1982年辟建1台100千瓦的两河电站,1台250千瓦的罗家湾电站,3台共4720千瓦的五里坪电站和1台100千瓦的石城电站,总装机容量5170千瓦。到1990年底止,共发电27673.28万千瓦小时。

防洪工程

灌江防洪工程

灌江灌阳县段防洪堤

1965年,在城关两岸河床扩大的地段修筑近1000余米的防洪堤。而后又逐年在灌江修筑防洪堤,重点在洞井瑶族乡的桂平岩、石家寨、太和、洞井;观音阁乡的文明、大井塘;黄关镇的商家、黄关街、大椅、童官屯、半边塘、谭家渡、联德、兴秀、徐官源、唐官、老屋村;新街乡的车头、李家塘、新街、李家村、江口;红旗乡的仁江、仁柜;水车乡的水车、伍家湾;文市镇的文村等地兴修高1.2~5米左右的浆砌石挡土墙的防洪堤。

干江防洪堤工程

干江为灌江支流,位于黄关镇与新街乡交界处,逢雨流量较大,平时下游断流,而且河床弯曲,两岸河堤常遭冲毁,农田受损。1973年,黄关、新街两公社组织群众600余人修建。还有县社部分机关干部和学校师生也到干江参加修建。经一个多月的奋战,完成改直河道2.5公里,共挖土石方10万立方米。

马山江防洪工程

马山江是灌江支流,该江弯多,洪水经常泛滥,灾害频繁。1974年新街公社成立治理江河指挥部,组织马山、永富、新街、三树等受益大队民工约2000余人,奋战一个月,把弯曲的河段改直加宽,缩短300余米,既增加了土地面积又减轻洪水危害。

柳林江防洪工程

柳林江位于新街乡境内,为灌江支流。据载同治年间大水,河流从龙云许家门前破堤改道,直奔龙炼铁石堆、下州湾等村流入灌江,两岸被洪水淹没,大树、牲畜、房屋被洪水冲走。1975年开始进行治理,从葛洞麻山脚起裁弯改直,长约2.2公里,使水流畅通。

主要支流

灌阳县境

鱼条江,灌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洞井瑶族乡野猪殿村猪婆岭。该江自西向东流经黄竹坪、八工山、唐家等村屯,于观音阁石家寨两江口注入灌江。其源地高程1080米,入口高程402米,河长15.93公里,集雨面积4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6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03立方米/秒,最大流量49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3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441.2毫米。

灌江支流牛江

小河江,灌江一级支流。发源兴安岭,源地高程1530米。自北向东南流经山爬塘、广福坪、蒋家、源头、凹固坪、清塘凹后在水流寨注入灌江。其总落差1663米,河长19.88公里,集雨面积32.2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0.4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4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9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2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446.3毫米。

牛江河,灌江一级支流。发源恭城县栗木镇刘家冲,在恭城段称长靖江。流经洞井瑶族乡的七里江、新浦、木渣塘、杨家、牛江口等地,在观音阁石家寨村注入灌江。该江全长19.7公里,其中县内长16.44公里,总落差达716.1米,总集雨面积80.63平方公里,其中县内44.88平方公里。其多年平均径流量1.1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66立方米/秒,最大流量70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6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275.0毫米,其主要支流有保良河和米江源河,其中米江源河在杨家上游处汇入。1958年在其下游建有牛江河引水工程,流量为0.5立方米/秒,1980年实灌田2100亩。后因管理不善,灌溉效益逐年下降

灌江支流阴江

阴江,灌江一级支流。在观音阁乡境内,发源盘江村汇山口,流经王家漕、架桥岭、庙山坪、石磨岭、大屋场、王家山、廖家铺,于立强村注入灌江。该江总落差1123米,全长12.83公里,集雨面积17.0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0.2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0.76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42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1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405.7毫米。

灌江支流盘江

盘江,灌江一级支流,旧称彭江。源出西山,向东南流经太祖山、赵家湾、黄家、中朋、香厂、下水寨等村屯,至观音阁乡文明村流入灌江,总落差1166米,全长15.5公里,集雨面积37.6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0.55亿平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74立方米/秒,最大流量49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459.0毫米。1980年在此江上建有发电量40千瓦的盘江河水电站。

正江,灌江一级支流。在黄关镇内,发源于黄关正江村白花岭。东北向流经唐家堰,在黑塘凹折向西北流经唐家、老石桥、官田、老屋场,至联德村小江边自然村注入灌江。该江长10.15公里,总落差1029米,集雨面积41.6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0.5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63立方米/秒,最大流量51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28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南江、代竹源江,分别在正江村,下村屯汇入。

牛湾河,灌江一级支流,又称西山河,历史上称盐川水。考其源为海拔1757米的西山瑶族乡大坪村雷王殿,东南向流经正江岭、大坪、大凹桥、李家桥、柑子岭、刘家坪、罗家坪等村屯,后入黄关镇沙街而注入灌江,河长30.28公里,总落差为1477米,集雨面积186.87平方公里,该江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3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7.57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11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深1277.5毫米。自1965年起开始对其水利资源进行梯级利用,已在其江上兴建单机100千瓦以上的电站6座、装机12台、5650千瓦。牛湾河电站灌溉发电兼顾,灌溉黄关、新街两乡镇1.1万亩农田。另外,先后在其江上修建黄关、牛湾桥、李家桥3座石拱大桥。牛湾河主要支流有盐塘江、南江和砍菜源江。

白沙涧江,灌江一级支流,位于黄关镇内,源于碗厂山。自西而东流经县黄关瓷器厂、石桥头村,于下白沙自然村汇入灌江。河长10.70公里,总落差1283米,其集雨面积为12.7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0.1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0.54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3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9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338.8毫米。

陡水江,灌江一级支流,在黄关镇内,发源于陡水村竹篙岐,西北向曲折流经芭蕉山、大竹山、饭包山、四溪田、县萤石矿、白面山,于桐子山注入灌江。全长14.86公里,总落差为989米,集雨面积36.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0.44亿立方米,最大流量32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2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1.41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231.7毫米。其主要支流为大竹源江,流至四溪田处汇入陡水江。

柳林江,灌江一级支流。源于西山瑶族乡西山界,东南流经李家、柳家、范家、水碧洞,后穿全沙公路,于栗树林自然村注入灌江。全长13.49公里,总落差1138米,集雨面积26.2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0.3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09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6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0.19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309.3毫米。据调查,清同治年间发大水,其河水从龙云村许家屯前破堤改道直奔龙炼的铁石堆、下洲湾自然村。1975年后,连续几年对该河道进行取直治理,砌筑防洪堤。

马山江,灌江一级支流。源于新街乡马山村马山岭,朝西北向流经水竹坪、桥头上、江头村、岩门前、晓营、龙潭等村屯,于青箱江口老街注入灌江。该江全长14.34公里,总落差1305米,集雨面积39.0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0.4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5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37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26立方米/秒。1974年至1985年对该江进行治理,裁弯取直,砌筑防洪堤。

安乐源江,灌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判官山,西北向流经三江、叶官、魏家、鲁草塘等村屯,至青箱村江口汇入灌江。河长11.14公里,总落差1368.0米,集雨面积17.8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0.2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0.7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1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1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267.9毫米。主要支流为左江、右江,均从吴家山汇入。

灌江一级支流獬江

娘北江,灌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新街娘北村女伯林,东向流经杨家、娘北、王家、茅坪、风坊园、上笕、龙中村唐家,至下王家村注入灌江。河长18.32公里,总落差1162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6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9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34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31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277.7毫米。1975年改直了唐家段河道。

澥江,灌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杉木岭,上游称头道水,自东南往西北流经抱木坪、孙家岭、龙塘、范家、新屋、福星、周上,至桥头上注入灌江。河长17.09公里,总落差1034米,集雨面积65.5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0.7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5立方米/秒,最大流量为54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达0.4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203.3毫米。

灌江一级支流杉罗源江

沙罗源江,灌江一级支流,发源于雷王殿,东向流经竹坪、杨家、鱼塘、范家、横板桥、社头坪、沙子铺、庙湾、肖家等村屯,至三里桥太子庙流入灌江。全长为23.76公里,总落差为1518米,集雨面积65.0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0.8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64立方米/秒,最大流量达43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4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280.5毫米。1988年在仁合村范家筑坝引水至仁义发电,装机2台2500千瓦。

大源江,灌江一级支流,旧称马渡江。发源于分水凹,东向流经叶家、马头、两岔江、曾家、廖家、上黄家、黄家铺、阎家、沙子桥、假村庙等村屯,至仁渡村马渡桥龙头石流入灌江。全长24.5公里,总落差1131米,集雨面积102.3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2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91立方米/秒,最大流量达75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4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204.5毫米。1804年大水冲崩马渡桥。1985年5月27日大水冲崩仁渡公路桥头。主要支流苏东村黑岩地下河,于沙子桥汇入大源江。

秀江,灌江一级支流,旧称飞江、秀水。发源于县境滑石山,向西北向流经双江口、秀风、上王蒋家坝等村屯,至飞江口注入灌江。全长25.3公里,总落差为1767米,集雨面积136.3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5.21立方米/秒,最大流量9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9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204.9毫米。主要支流有拾道江、雷家江,均在双江口汇入。1959年在雷家江筑坝建引水工程,有效灌溉面积1200亩。1982年利用跌水建电站,装机2台,640千瓦。

泡江,灌江一级支流。发源于上泡村新隘子,西北向流经老屋场、竹山湾、肖家、庙后头、桅杆田、麻园等村屯,至大埠塘(水车水库库区内)注入灌江。全长18.75公里,总落差1544米,集雨面积为49.8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0.6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为1.9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32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0.3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213.7毫米。

西江,灌江一级支流,旧称苏江。发源于水车乡大营村癞子山。西北向流经六江源、八工田、钟家湾、社头岭、景德岭等村屯,于水车夏云村汇入灌江。全长14.49公里,总落差1267米,集雨面积55.58平方公里,径流总量为0.6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为2.14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0.3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214.3毫米,主要支流为铁口源水,于社头岭注入西江,1958年开始在其上游兴修铁口源水库。

深浦源江,灌江一级支流,又名解放江。发源于新圩宝界山东面。东向流经鱼岩、瓦屋边、黄泥田、下棚等村屯,在两江口纳流溪源江后进入全州境内,后经上刘家、下刘家、新富洞、上宅至全州两河注入灌江。全州境内河段称新富江。深浦源江县内长15.99公里,总落差1657米,集雨面积为44.7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0.5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为1.7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198.0毫米。

流溪源江,灌江二级支流。发源于新圩宝界山东面,东北向流经合力的冲古.坪、四山背、火烧柴、大桥边、头井石等村屯,后在两江口注入深浦源江。其河长15.99公里,总落差1593米,集雨面积为25.7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0.3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0.9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为21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0.1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200.2毫米。1958年在该江上游四山背筑坝建流溪源引水工程,1964年发挥效益,有效灌溉面积0.32万亩。1969年利用引水工程跌水建电站1座,装机2台、250千瓦。

全州县境

主要支流有璜溪江、新富江。

新富江,古名深浦源水,是湘江二级支流。发源于灌阳县海洋山系的宝盖山东,源地高程1935米。从灌阳县新圩的西岭入境,县内河段长17.3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31.3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4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0.4立方米每秒,河床坡降2.9%。主要支流流溪源,流经上刘家、下刘家、新富洞、上宅至两河注入灌江。上游植被差,山洪易发,河道常改,水土流失严重,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冲坏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