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位于南昌市西湖区丁公路街道八一大道社区八一广场南端,  占地1.7公顷。1977年为纪念“八一”起义五十周年而建,1979年1月8日建成。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为八一广场标志性建筑,塔为长方体,高53.6米,由塔基、塔座、塔身、塔顶四部分组成。塔座正面镌刻“八一南昌起义简介”碑文,东、南、西三面各有一幅反映武装起义的人物浮雕。塔身正面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铜胎鎏金大字。塔顶由一支直立的巨型“汉阳造”步枪和一面八一军旗组成。 

2018年3月,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南昌市东湖区人民广场南端

保护级别

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占地面积

1.7公顷

建造时期

1977年

管理单位

江西省人民政府

外文名

Eight one Nanchang Uprising Memorial Tower

所属地区

南昌市区中心八一广场南端

用途

纪念南昌起义

高度

53.6米

编号

6-5-001

票价

免费

形状

长方体

文物遗存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正北面是叶剑英元帅题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九个铜胎鎏金大字,下嵌“八一南昌起义简介”花岗石碑。其他三面是“宣布起义”、“攻打敌营”、“欢呼胜利”三幅大型花岗石浮雕。塔身两侧各有一片翼墙,嵌有青松和万年青环抱的中国工农红军旗徽浮雕。塔顶由直立的花岗石雕“汉阳造”步枪和用红色花岗石拼贴的八一军旗组成。

文物价值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的建成,表达了亿万人民永远缅怀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和培育解放军的丰功伟绩,鼓励国人进行新的长征。 

保护措施

2018年3月,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丁公路街道八一大道社区八一广场南端。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

门票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门票免费。

交通

公交线路: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北侧设有“八一广场北”公交站,途经线路有南昌公交BRT1路、BRT2路、6路、7路、10路、11路、22路、26路、202路、205路、210路、212路夜间线、232路;东侧设有“八一广场东”公交站,途经线路有南昌公交3路、4路、7路、13路、215路、220路、233路;南侧设有“八一广场南”公交站,途经线路有南昌公交9路、22路、210路、BRT1路、BRT2路、220路、212路、212路夜间线、6路、52路、10路、11路、21路、585路、233路、32路、K233路、248路快线、机场公交1线。

轨道交通:

乘坐南昌地铁1号线、南昌地铁2号线至八一广场站。

建筑格局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位于八一广场中心,为广场中的标志性建筑,占地1.7公顷,高53.6米,由台基、塔座、塔身、塔顶四部分组成。  纪念塔前有一条长120米,宽14米的东西向金水河,寓意军民鱼水情。河上东西两侧各架设1座宽5米的金水桥,2座金水桥相连接,风格与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协调一致。河的南岸中轴线上设置滨水舞台,北岸为观演空间。金水河下设有长100点音乐喷泉。 

历史沿革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风貌

1955年,江西省在中国范围内征集“八一起义纪念塔”设计方案。

1957年,江西省政府正式立项建一座八一起义纪念塔,以纪念南昌起义,纪念塔选址初定在老福山。同年,老福山广场举行八一起义纪念塔奠基典礼,因中国的三年困难时期,纪念塔一直没有开建。 

1976年,江西省再次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的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在江西省征集设计方案,在江西省建筑综合设计院工作的沃祖全和另外几个工作人员设计的“塔和旗枪”方案被认同。沃祖全和其他5人一起,被调进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建设指挥部”,进驻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开始了纪念塔的最后设计整合工作。当时建塔地址还是在老福山。后来许多专家和市民提出该位置不妥,原因是处在交通路口,纪念塔将吸引司机和行人的注意力,影响交通。于是,将地址改在人民广场,即当时南面江西省博物馆、北面主席台两点的中轴线上。

1977年8月1日,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工程在人民广场开工建设。 

1979年1月8日,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建成,  塔为长方体,总高45.5米。 

2001—2004年,在中共南昌市委和市政府的主持下,实施大规模的扩建改造工程中,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被提高了8.1米即为53.6米。 

2022年7月25日消息,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南昌市对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的军旗、塔身,以及周边的配套设施进行了修缮。[2]

变化介绍

1977年新建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是南昌市的标志,与原塔相比,改造后的新塔比原塔更加雄伟、庄重和挺拔,根据时代的特征,整个设计造型比例协调优美,轮廓简洁明快。据纪念塔改建项目总负责人沃祖全介绍,新塔改造按照“四不变”、“三变”原则,即“标志性建筑”的地位不变,庄严凝重的气势不变,主题雕塑、题词风格不变,纪念塔位置不变;高度变高,灯光夜景变美,外装饰材料变得质地更为高档。

新塔看点

八一起义纪念塔

新塔共有大小30多处变化。塔高增加了8.1米,即为53.6米;台阶的宽度由原来的68.8米增加到76米;军旗按照实物设计加了一道白边,红色的军旗原使用的花岗岩产自济南,现为“四川红”,使军旗颜色更鲜艳,更具飘动感,象征着革命红旗永远向前;旗座下围绕的“万年青”图案改为“井冈杜鹃”,被誉为江西省省花的杜鹃花环绕着由汉白玉雕刻成的军徽,象征着拥军爱民;塔体背阳的北面改为汉白玉,一是减轻了视觉上北面的过于沉重,二是使叶帅题字更加突出;第二层塔座上镌刻的“1927-1977”,改为“1927.8.1”,其雕刻工艺也由阴刻改为阳刻;新塔“塔志”改为阴刻镀金;为解决原来塔体花岗岩缝隙水泥流浆问题,塔体各面均采用增厚20厘米的改造工艺。设计者特别在纪念塔上下分别设置了6层灯光,还设置了若干个投射灯,使得晚上的纪念塔塔身显得明亮通透,军旗更为鲜红亮丽。新塔选址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

担任新塔改建项目的总负责人沃祖全,又是原塔的设计者之一。1955年开始在中国征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设计方案,当时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沃祖全,参与设计的方案幸运入选。1957年,在南昌市老福山广场举行隆重的八一纪念塔奠基典礼。但由于紧接着的三年困难时期,影响到纪念塔一直没有开建。直到1977年,江西省政府再次提出建塔,地址还是在老福山。但恐影响交通。于是,将地址改在南昌市区中心人民广场南端。从老福山广场挖出来的奠基石现被放置在纪念塔地下室内。名称争议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塔

南昌市许多市民与江南都市报取得联系,称作为八一南昌起义的标志性纪念物应该叫“碑”才准确,因此建议在本次改造时把“塔”改为“碑”。沃祖全解释了为什么不叫“碑”的缘由:首先,称“塔”也一样具有纪念性,如法国纪念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的艾菲尔铁塔等;其次,当年的奠基石上刻写的名字就是“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随后叶帅的题字也是严格按照奠基石上的名字写的,这是尊重历史,后人不能随意改名。

改建内幕

随着八一广场改造的进行,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的改建一直备受关注,各种传言不绝于耳。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改建项目总负责人沃祖全做出了准确回答。

平移是误导

有媒体称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要整体平移,这是不可能的。纪念塔有3000多吨重,因技术条件限制无法完成。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的改造就是利用旧塔拆下的材料,在其西边6米处重新建造。改造后的八一广场以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为南北主轴线,采用对称布局,以纪念塔为主中心,并加大纪念塔南面空地,两侧对称种植整齐的乔木林,形成庄严肃穆的氛围。

升高8米1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

八一广场周围的建筑物普遍升高了,纪念塔作为标志性的建筑,自然也要升高。改造后的纪念塔将被垫高8.1米,显得更加挺拔、庄重。纪念塔宽度、塔座基本保持不变。纪念塔的位置将向西移6米至广场的中心轴线上。当时设计院设计是7.9米,但是为了取“八一”之意,就重新设计升高8.1米,将原先的45.5米升高至53.6米。纪念塔在原来的基础上升高。当时存在3种不同方案:一是保持原样,保留它的原汁原味,不应改变;第二种意见是为了供更多的人参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整改,使其更加气派;三是要尽量保留它的原貌,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做修改。经反复论证和审议,集思广益,博取众长,第3种方案成为最后的定夺方案。军旗飘扬

军旗在辞海中记录了旗旁有条穿旗杆的白边,纪念塔旗帜部分将按照军旗的样子,在前部(即用来插旗杆的部分)增加一根白条,使旗帜更显真实。而军旗上的红色花岗岩原是解放军战士从济南运来的,当时这些红色花岗岩是厂家专供人民大会堂建筑使用的,那时中国各地都找了,最后赶往济南才找到,当时这种颜色是中国最好的,显得庄重大方、又有气派。济南的厂家负责人说,货是有,但这些货是只供中央建造人民大会堂使用。只好通过江西省委打报告,中央听到这种情况后,免费送了150平方米。军旗加上个白边,增加了80公分,旗座与旗杆的连接处是以万年青为底色,中间还有一个两米见方的军徽标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标志,能起到突出八一起义的作用。新改建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上的军旗将变得更加鲜艳夺目。

体现以人为本

新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原来纪念塔下3米多高的台阶,叠荡,为的是方便大家上下游览,避免摔跤。此外,原来纪念塔底的地下室很脏,打算用灯光、音响控制。东西两侧都设门可进出,只限于工作人员进出。地下室里面空间很大,设有灯光、音响及公共厕所等。

纪念塔拆下的材料还可以重新利用,可以节省费用。原先塔身标有的“1927-1977"改为“1927、8、1”,更有利于老百姓追记。阶梯的长度有5200米。新的纪念塔军旗与塔身的连接处用许多“八一、八一……”连成一个“长城”,材料比以前要更精细,北边是以汉白玉为底色,金铜字熠熠生辉,点缀着红色斑点的花岗岩,象征着革命烈士的鲜血;侧面图案以万年青为底色,显得永久常青。

杜鹃花映红纪念塔

纪念塔军旗上的镰刀、斧头代表着工农的子弟,工农的兵,工农热爱子弟兵。围绕纪念塔四周增设了4盏灯,灯光射放出的颜色如同火红的杜鹃花,孕育着井冈山精神。原来使用的花岗岩产自济南,使用的是“四川红”,其颜色比以前更亮丽。

新设计的纪念塔,克服了以前塔的表面难以清洗的困难,并特意在塔柱上面设立的天沟,让雨水能顺利地从天沟中排出。

雄伟挺拔

随着八一广场周边建筑的改造和八一广场面积的扩大,八一起义纪念塔具有更加雄伟挺拔的气势。八一起义纪念塔所用的花岗岩材料随着风雨的侵蚀,已有斑驳陆离的痕迹,经专家考证,地下部分也存在安全隐患。对纪念塔的改造很有必要,在广泛听取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改造的构思,提出了“三变”、“四不变”、“两统一”的改造原则。

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

八一南昌起义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于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严重形势,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在中国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2万余人,在江西南昌宣布起义。起义胜利后,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新旧军阀”、“实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口号和政纲。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