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书(Marriage Certificate)是中国古代男女双方结婚时的文约,婚书包括求婚帖、订婚单和结婚单,上面书写着男女双方的名称、生辰,以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以及祖父母、曾祖父母的名字等等。

婚书在早年间为手写,多用红纸墨书。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婚书多改用油墨印刷,婚书的质地除了有宣纸以外,还有硬本、绢面、毛边纸等等,有的还涂有金粉。

中文名

婚书

外文名

marriage certificate

拼音

hūn shū

释义

旧式结婚的文约

历史发展

婚书

早在《周礼》中就有管理婚姻事务的“媒氏”负责颁发婚书的记载,说明周朝就已经有婚书出现了。当时的婚书是写在竹简或木椟上,男女双方各执一半,作为婚姻的凭证和依据。

迄今为止能看到的最早的婚书,是敦煌文献中的唐代婚书。这份婚书分正书和别纸,正书是男方家庭请求婚姻的通婚书和女方家庭允诺的答婚书,内容多为虚话套话客气话;别纸才是婚书的主体,分别记录了男女双方各自的真实情况。婚书一旦缔结,既得到民间的认可,也具有了法律效力。

宋人的婚书正文为四六文,文体典雅,辞令优美,大量用典,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实用礼书,更是成为了文学作品;宋代婚书形式上多为叠幅形式,叠三幅为一封,是晚唐宋时书启叠褚之风的体现。[2]

清代,婚书逐渐简化。在契约式婚书中,人们往往一开始就直入正题,显示人们对于婚姻从注重形式向更重实质的转变。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化,婚姻关系中也出版现了许多以往不见或少见的现象,凸显了清代婚姻关系中“利”的因素不断膨胀、妇女地位随之低下滑的特点。清代婚书种类繁多且真伪羼杂,但从历史的纵向观察,婚书的主要内容与形式还是基本不变的。

1912年以后,婚书多改用油墨印刷,婚书的质地除了有宣纸以外,还有硬本、绢面、毛边纸等等,有的还涂有金粉。绘制的纹饰出现了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吉祥图案。有的还贴有如今价值不菲的印花税票。

195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废除了包办婚姻,这一时期的婚书中出现了婚姻法的相关条款,新郎新娘的名字也头一次并列在了一起。

主要内容

婚书一般包括求婚帖、订婚单和结婚单,上面书写着男女双方的名称、生辰,以及介绍人、主婚人、以及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的名字等等。

主要格式

订婚人男XXX,女XXX,经介绍人XXX介绍,双方及双方长辈同意,于XXXX年XX月XX日在XX举行纳聘礼。主婚人:XXXXXXXXXXXX。

历史价值

婚书是古代婚姻当事人持有并作为证据的最直接、最原始的材料,展现了婚姻各方之间、婚姻与所处社会以及与国家法律之间的真实关系,是其他史料中难以具体地和系统地领悟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