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含水层是指埋藏于地表以下贮水性能较强的岩土层。简称含水层。其中,接近地表的含水层称为第一含水层,往下依次为第二、第三………含水层。

基本概况

(ground aquifer)埋藏于地表以下贮水性能较强的岩土层。简称含水层。一般介于两个贮水性能相对较弱的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与其上部隔水层的交界面称为该含水层的顶板,含水层与其下部隔水层的交界面称为该含水层的底板,顶板与底板间的距离称为该含水层的厚度。含水层的空间形态为不规则片状或条带几何体。含水层的三维延伸距离,小的只有几十厘米,大的可达几十千米。

按含水层的岩性组成,可划分为基岩破碎带或风化带含水层、碳酸岩岩溶含水层和第四系松散岩系孔隙含水层3种;按含水层中地下水水力特征,可分为潜水含水层(地下水位低于含水层顶板)和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高于含水层顶板)。中国各种含水层发育齐全。地表以下隔水层与含水层的相间分布,构成了地下空间上的含水层的多层展布。其中,接近地表的含水层称为第一含水层,往下依次为第二、第三………含水层。

含水层贮水量大小主要取决于含水层的厚度和岩性组成。含水层的厚度愈大,组成的岩土颗粒愈粗大,其贮水量也就愈大。在中国,山前倾斜平原的含水层厚度达20~50米,由粗砂或卵砾石组成,故贮水量大,单井出水量一般在60~100立方米/小时;滨海平原的含水层厚度只有5~10米,由中砂或粉细砂组成,故贮水量小,单井出水量一般只有20~40立方米/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