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城邦都是小型独立国家,主要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和北部地区。是一种10-15世纪中的政治现象。在西罗马帝国陷落后,意大利城市普遍比西欧其他地区享有更大的独立性。其中许多城镇都是在伊特鲁里亚和古罗马的城镇在罗马帝国中幸存下来的。罗马的共和制度也幸存了下来,一些封建领主因有大量土地与奴隶劳工也幸存了下来。很多城市,包括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比萨,锡耶纳,卢卡,克雷莫纳和许多其他国家都已经成为大型贸易都市,因此能从他们形式上的君主中独立出来。

外文名

ItalianPolis

时间

15世纪50年代

城邦制度发展

在14、15世纪,意大利封建制城邦国陆续放弃民主政治,恢复封建君主独裁制。中世纪,教会势力的发展常常威协王权,两者是既有合作又有斗争的,教权时有膨胀而凌驾于王权,从而导致矛盾激化。14世纪的意大利并不是一个统一国家,而是分散为许多封建制的城市国家(城市及周围农村,还包含一些小城镇),类似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城邦。15世纪,文艺复兴造就了多那太罗(Donatello)、波提切利(Botticelli)、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拉斐尔(Raffello)和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等艺术天才。到了16世纪早期,意大利大部分领土处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之下。城邦制开始慢慢退出意大利舞台。15世纪时意大利还是城邦制度,到16世纪初才结束的。

体系形成背景

意大利城邦

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形成于15世纪50年代。其时,意大利的政治现实是邦国林立且相互竞争,各国的对外政策无一不是围绕着本国的政治、商业和其他利益,但它们之间已有了经常性的外交交往,互派使节已开始制度化,因而产生了一种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牵制的多边关系。一些较大的城邦国家因利益冲突频繁地结盟、战争并缔和,但它们却有一个主要的共同目标,即不允许在意大利半岛出现一个占据绝对政治优势的国家。[1]

影响

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作为近代欧洲国际体系的重要来源,一是为欧洲民族国家提供了独立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模式;二是为它们的联系提供了活动的舞台。1494年爆发的意大利战争,使得正在兴起的欧洲民族国家中的佼佼者法国、西班牙、奥地利等通过干涉意大利事务走到一起,而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独立从此不复存在,它被融入一个规模更大的欧洲性国际体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