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超(也作惠超,704年-783年),是唐朝时朝鲜半岛新罗国僧人。

国籍

新罗国

个人生平

他描述了唐朝与吐蕃两大势力在西域对峙的情况,迦叶弥罗国(今克什米尔)东北有大勃律(今巴基斯坦西北边省之吉尔吉特地区)、杨同等三国属于吐蕃,而与大勃律相邻的小勃律,虽然“衣着、人风、饮食和语音”均与大勃律相同,但归唐朝管辖。大勃律原先曾是小勃律的一部分,是小勃律王的驻地,后来在吐蕃的压力之下,不得已放弃大勃律,逃入小勃律,其在大勃律的属民归入吐蕃管辖。

从迦叶弥罗西北行1月程为犍陀罗,慧超记载了西突厥征服此国的过程,说这里“兵马总是突厥,土人是胡”。突厥贵族在此称王后,受当地文化影响,皈依了佛教,“甚敬倌三宝”。当时西域“土人是胡”,兵马是突厥的有不少国家。阿姆河上游喷赤河以北的骨咄(今塔吉克斯坦南部之库里亚布),国王是突厥人,“当土百姓,半胡半突厥”,而其语言“半吐火罗,半突厥、半当土”。这里虽然已经为大食所征服,但国王“及首领百姓”均“敬信三宝,有寺有僧”,流行小乘教法。

慧超还追述了波斯被大食灭亡的大致经历,说大食原来为波斯的“牧驼户”,后来背叛波斯,杀波斯王,吞并其国。慧超注意到波斯人擅长经商,有许多波斯胡商从西海(今阿拉伯海)泛舟至南海(今印度以南印度洋水域),向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取诸宝物”,亦向昆仑国(今东南亚)“取金”,还航至“汉地”即中国贸易。

葱岭以西之绿洲农耕区,即所谓“昭武九姓”,已经成为大食的属地,当时这里虽然各自有王,但“并属大食所管”。这些绿洲大多信奉火祆教,“不识佛法”,唯有康国(今撒马尔罕)“有一寺,有一僧”,但遵从教规已经不很严格。康国以东的跋贺那国(今费尔干那盆地)是西突厥与大食势力交错的地区。胡国,即粟特之北,“北至北海(今咸海),西至西海(今里海)”,东至汉国(唐朝本土),均为突厥疆土。

在吐火罗以东7日程的胡密,慧超遇到唐朝使臣。两人行路方向不同,但均十分感慨旅途的艰苦和漫长。慧超作诗为识,诗中有句:“君恨西蕃远,余嗟东路长。”

个人著作

慧超归来后写作了《往五天竺传》。据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记载,该书有3卷,但后代散佚。本世纪初敦煌遗书发现以后,西方列强的“探险家”蜂拥而至,大肆抢掠。经学者辨认,在伯希和运往法国的敦煌残卷中,有一件首尾残缺的抄本与慧琳所介绍的《往五天竺传》吻合,从而确定为慧超著作的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