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镇位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1958年建彭思公社,1960年改区,1987年建乡,1996年设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5公里,距(北)京九(龙)铁路10公里。面积110平方千米,人口49038人。区划代码为421126104,长途区号为0713,邮政编码为438000,车牌号码为鄂J。横(车)茅(山)公路穿境。辖19个村委会,1个乡级实验林场。镇政府驻彭思街,距县城25千米。

中文名

彭思镇

政府驻地

彭思桥

地理位置

县境西南部

面积

102.38平方千米(2017年)

人口

26826人(2017年)

方言

湖北话

气候类型

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

电话区号

0713

外文名

Pengsi Town

下辖地区

彭思、螺蛳港、茅山等村

车牌代码

鄂J

邮政区码

438000

著名景点

牡丹村庄

行政区类别

乡镇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中

历史沿革

因镇内一彭思桥得名。1987年分属彭思乡、茅山镇,1996年彭思乡撤乡设

奋斗新时代 献礼70年 蕲春县彭思镇:以绣花工"绣出新画卷"

镇。1996年,彭思镇面积61.4平方千米,人口2.7万人,辖彭思、林山、郑岗、叶垸、独山、方港、白石岭、伍岳、丁港、夹河、余凉、大洼厂、王铺、雷祠堂、陈桥、康桥、清塘、碎石山、伍松19个行政村,境内有1个乡级实验林场;茅山镇面积48.6平方千米,人口2万人,辖螺蛳港、茅山、朗山、王牌楼、凤凰、丁家咀、刘堑、黄柏城、长塘、张滩10个行政村,境内有1个果园场。

2001年,撤销茅山镇,并入彭思镇。2004年,镇政府驻彭思桥,人口49038人,面积110平方千米,辖彭思、螺蛳港、茅山、朗山、王牌楼、凤凰、丁家咀、刘堑、黄柏城、长塘、张滩、林山、郑岗、叶垸、独山、方港、白石岭、伍岳、丁港、夹河、余凉、大洼厂、王铺、雷祠堂、陈桥、康桥、清塘、碎石山、伍松29个行政村。

行政区划

辖村民委员会29个(彭思、五岳、大洼厂、五松、独山、丁家嘴、叶塆、灵山、螺蛳港、余凉、清塘、茅山、朗山、王牌楼、凤凰、刘堑、黄柏城、长塘、张滩、郑岗、方港、白石岭、丁港、夹河、王铺、雷祠堂、陈桥、康桥、碎石山)。

康桥村方港村叶垸村张滩村
碎石山村伍岳村大洼厂村凤凰村
林山村伍松村黄柏城村王牌楼村
王铺村陈桥村茅山村朗山村
夹河村清塘村螺蛳港村白石岭村
郑岗村彭思村刘堑村天子堂林场
展开表格

经济

全镇有弹簧金属制品、传统米粉加工、商贸、畜禽、烟花鞭炮、农机配件等乡镇企业。

蕲春县残疾人叶荣喜改良沼气工艺获国家专利

农业以粮、棉、油料作物种植为主。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五师十四旅政委张体学曾率部在此“三打彭思桥”。

2017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到25.87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16亿元,同比增长15.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5亿元,同比增长10.54%;农业总产值9.87亿元,同比增长13.8%。上交利税7708万元,同比增长24.3%。

社会

教育

彭思镇中心学校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几度更名,历经变迁,至1994年正式命名为张体学中学。学校现有三个年级共2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00余人,教职工人数76人。校园占地面积为6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000多平方米。近年来学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校园建设步子加快,办公楼,教学楼,科教楼,教师公寓,学生公寓布局合理,教学区,运动场,生活区,勤工俭学区井然有序,电化教室,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室,体音美活动室,工会室,校园网程控通讯电子化管理食堂,一应俱全。另外

黄冈市蕲春县彭思镇郑岗村

学校还实行"333.5教育模式"即:纪念馆,影视馆,时事馆;生态景观,文化景观,人文景观;科教课堂,活动课堂,劳动课堂;读书成长,感悟自然,生活科技,人生设计,走向社会。校园环境优美,绿草如茵,芳草遍地,花团锦簇,相映成趣。教学楼、科教楼、综合楼、宿舍楼巍然耸立;多媒体教室、实验室、阅览室、音乐室、书画室、文体活动室、井然有序;清清的池塘,碧波荡漾;假山喷泉,亭台楼榭点缀在高大的香樟、玉兰林中;象征理想追求的大型雕塑高高耸立。我们学校实现了教学用房楼房化、教学设备配套化、校园环境园林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我们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百姓放心的学校”为宗旨,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围绕创建“精神文明的校园,培养人才的学园,发展个性的乐园,优美整洁的花园”为工作目标,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方向,全面实施“培尖、促优、推边”工程,牢固树立“文明勤奋,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团结进取,求真务实,教育教学硕果累累。近年来,学校先后被黄冈市人民政府授予“黄冈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教育局授予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实验教学“合格学校”更是受到县教育局多次表彰。2003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又被评为“湖北省绿色学校”。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更得益于我校开展传统教育取得的丰硕成果。

财富是我们传承、发展创造现代学校文化的基石和培育现代学校精神的源泉。学校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发展和创造,学校精神的发扬和光大在于提炼和培育。如今我们学校开辟和充实了德育基地。德育室、校史室、校报校刊、德育橱窗、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媒体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志趣品行、人生价值观念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教育引导,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志趣和性情。谱写了一曲曲团结友爱、奉献助人、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精神文明赞歌,培育了校园精神,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片赞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