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吻鱼(学名:Macrorhamphosus scolopax),属魣科鱼类。体略延长,甚侧扁。头中大,吻部突出呈管状。眼中大。口位于管状吻的顶端;无颌齿。体侧胸鳍上方有一些骨板,有些在腹部正中也有骨板。体被盾鳞状的鳞片,具锐利的棱脊或小刺;侧线有或无。第一背鳍硬棘IV-VIII,棘间有鳍膜相连,第II棘特别延长,第二背鳍软条11-19;臀鳍基底稍长。主要栖息于近海大陆棚砂泥底小型鱼类。以浮游动物及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有些种类在海底常头部向下,身体保持倾斜姿势,当游泳时则体呈水平状。分布于世界三大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一般个体重1.3-3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3公斤。长吻鱼是我国江河中的重要经济鱼类,因其肉嫩味美,又无细刺和体鳞,被视作淡水鱼中的珍品,尤其是那肥厚硕大的鳔,干制成“鱼肚”,是享誉中外的名菜。

中文名

鹬长吻鱼

别名

江团

外文名

Macrorhamphosus scolopax

魣科

动物界

鲻形目

长吻鱼属

鹬长吻鱼

分布区域

长江流域

拉丁学名

Macrorhamphosus scolopax

脊索动物门

辐鳍鱼纲

形态特征

长吻鱼

背鳍Ⅶ~Ⅷ-12,臀鳍19~20,胸鳍15,腹鳍5,尾鳍7~8+9+7~8。鳃耙4~6+11~13。体长为体高3.9~4.2倍,为头长2.1~2.2倍。头长为吻长1.4~1.5倍,为上颌长1.8~2.0倍,为眼径5.8~6.9倍,为眼间隔6.0~7.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0~0~1.5倍。体侧扁,长圆形。头尖而长。吻长管状。眼较大,上侧位。眼间隔稍圆凸,其宽稍小于眼径。鼻孔2个,紧接,均位于眼前方。小,位于吻端。上颌骨后部宽。无牙。鳃孔大,向前达眼前缘下方,假鳃发达。鳃耙短小,栉状。鳃盖条骨4。头、体密被小鳞,鳞面具多条纵棱,后缘锯齿状。眼球表面上下及后缘具多行小鳞。尾鳍被鳞。头;体有骨质棱板多条,前鳃盖骨边缘1条;眼上方和前方各土条,向前延伸;胸鳍上方有2条纵棱,具间有3条斜行横棱。腹面白峡部至肛门有1行骨板。背鳍2个,鳍棘部和鳍条部之间由几枚游离小棘相连,均位于体后部。第一背鳍起点至鳃孔后缘距离大于第一背鳍起点至第二背鳍基底后端距离。第一背鳍棘短小,第二鳍棘强大,头长为其长1.6~1.9倍,其后侧缘下半部各有1行向上小棘,后方各鳍棘短小。第二背鳍起点在臀鳍第九~十鳍条上方,基底短。臀鳍基底长。胸鳍中侧位,最上方鳍条短小。腹鳍小,腹位,基底完全在背鳍前方,两腹鳍紧靠,纳于腹中线的腹沟内,鳍端达腹鳍和肛门中间。尾鳍后缘凹入,尾鳍前副鳍条发达,尾鳍中部鳍条鳍端宽扁。背鳍、臀鳍、胸鳍、尾鳍及腹鳍第一鳍条均不分枝。生活时体红色,腹侧银白色。

地理分布

中国(东海),太平洋日本本州中部以南及印度洋和大西洋。

生活习性

栖息在大陆棚上,发现在海底与中层水域之间,在沙子之上。稚鱼发现于海洋表面水域了;成鱼通常接近底部生活。群居的。稚鱼主要捕食大洋性的无脊椎动物,主要地桡脚类的动物,成鱼吃底栖无脊椎动物。

长吻鱼的食物与其他鱼类基本相同,但它还对水中的青苔有特别的嗜好,这是因为青苔对接吻鱼的生长、发育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当长吻鱼吃饱之后,便在水中寻找青苔。不过,长吻鱼找到青苔后,并不是“狼吞虎咽”地吃下去,而是衔在嘴边细嚼慢咽起来,好像是在精心品味。

当另一条长吻鱼游来时,看到对方嘴上有青苔,由于挡不住诱惑,总想分食一点,因此就上前吮吸对方嘴上的青苔,这样看起来就像“接吻”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