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月亭记》(又名《拜月亭》、《幽闺记》)相传是元代施惠创作的传奇(戏剧),现存最早的刊本刊行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

该剧讲述王尚书之女瑞兰和母亲因避兵乱,逃难相失,结果瑞兰遇到蒋世隆,拜做兄妹,相携而行,在旅店之中结成夫妻。王尚书由此经过,巧遇瑞兰,责其不守贞节,迫令回家。瑞兰回家之后,思念世隆,庭中拜月,祈求再得相会。蒋世隆去应考,状元及第,王尚书招赘为婿,原来就是瑞兰日夜思念的人,遂圆满结局。《拜月亭记》歌颂了青年男女在患难中建立起来的爱情,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拜月亭记》与《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合称四大南戏之一,并与白朴的《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元代四大爱情剧”。亦为“五大传奇”之一。

中文名

拜月亭记

作者

施惠

作品别名

幽闺记、拜月亭

文学体裁

传奇(戏剧)

字数

169000

创作年代

元代

作品简介

金代战争动乱年间,左丞相陀满海牙因主战而遭灭门之灭,其子陀满兴福幸得逃脱,为秀才蒋世隆所救,认为义弟。战乱中,蒋世隆与其妹瑞莲在逃难中离散。世隆与兵部尚书王镇之女瑞兰慌乱中邂逅,瑞兰为了求世隆结伴同行,而许下了结为夫妻的诺言。路经陀满兴福栖身的山寨,被强掳上山,兴福传令:“二人若是兄妹,杀其兄留其妹,若是夫妻则一同杀死。”二人甘愿同死。当兴福认出义兄蒋世隆后,则盛情款待,赠银饯行。在客栈中瑞兰遂顺了世隆之愿。而瑞莲巧遇王夫人张氏,被认作义女,王镇奉旨和番荣归,路经客栈,得知其情后,拆散瑞兰世隆夫妇。世隆和兴福上京应试,二人得中文、武状元,世隆夫妻兄妹团聚,兴福招亲与瑞莲匹配——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作品目录

第一出开场始末第十一出士女随迁第二十一出子母途穷第三十一出英雄应辟
第二出兄妹筹咨第十二出山寨巡逻第二十二出招商谐偶第三十二出幽闺拜月
第三出虎狼扰乱第十三出相泣路岐第二十三出和寇还朝第三十三出照例开科
第四出罔害皤良第十四出风雨间关第二十四出会赦更新第三十四出姊妹论恩
第五出亡命全忠第十五出番落回军第二十五出抱恙离鸾第三十五出诏赘仙郎
第六出图形追捕第十六出违离兵火第二十六出皇华悲遇第三十六出推就红丝
展开表格

创作背景

这个剧目故事最早见于《南词叙录》中《宋元旧篇》的《蒋世隆拜月亭》,杂剧作家王实甫有《才子佳人拜月亭》已亡佚,关汉卿有《闺怨佳人拜月亭》还保存。该剧是根据关汉卿的剧本再创作的,把原来的四折扩大为四十出。

角色介绍

蒋世隆

蒋世隆是儒门后裔,一介秀才,“胸中书,富五车,笔下旬,高千古”。而且,他有真诚的本性和过人的胆识。他敢于冒“与本犯同罪’’的风险,济困救危,帮助落难的陀满兴福,并与兴福结义为兄弟,真可谓是一个“志诚君子”。

王瑞兰

王瑞兰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她是兵部尚书王镇的独生女儿,一直生活在天堂般的环境里,几乎不懂得愁苦的滋味。当战乱把她推入“地覆天翻受苦时”,她感到恐惧、孤独,尝到了千愁万苦,但战乱也迫使她拿出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勇气和智慧来。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剧作着重描写蒋王二人爱情的发展,并对他们的忠贞不贰予以热情歌颂,同时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家长嫌贫爱富、倚势挟权拆散青年一代自主婚姻的行为,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倾向。

在《拜月亭记》这个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中,爱情与伦理的主题是结合在一起的。王瑞兰与蒋世隆在战乱中结婚,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门当户对,为当时社会所不容,因而受到了王镇的反对。作品却肯定这对青年男女的行为,指斥“倚势仗权,将夫妻苦苦拆散”的王镇为忘恩负义。通过人物之间的冲突,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悖谬情理,赞扬王瑞兰的不忘故旧、忠于爱情。剧中还从许多方面描写了人们在危难中相互扶持的美好感情,如王夫人与蒋瑞莲、王瑞兰与蒋瑞莲以及蒋世隆与陀满兴福之间的深情厚谊,诚实的热心肠的客店主人黄公夫妻的形象也相当动人。金元以来,战乱频仍,人民饱受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的痛苦,益发感到忠贞的爱情和纯正的友谊之可贵。《拜月亭记》中形象的塑造,流露了古代群众的这种朴素的愿望和要求。王瑞兰的艺术形象寄托了剧作家的理想,刻画得真实动人。她出身于尚书府第,是一个不识人间苦难为何物的千金小姐。战争突然把她推出了安逸的家庭,惶急中得到蒋世隆的帮助和保护,由深怀感激而产生爱慕。但她毕竟是一个贵族小姐,深受封建教养,不可能一下摆脱礼法和荣誉观念的束缚,因而引起了内心的冲突。她的性格的重要发展,是对王镇拆散他们婚姻的暴行的反抗。严酷的现实推动她与封建礼教进一步决裂。作品后半部着重刻画了王瑞兰对蒋世隆执着的思念,对父亲的不满,以及对与自己命运相似的义妹瑞莲的深情怜惜。她是戏曲人物画廊中一个美好善良的妇女形象。

艺术特色

《拜月亭记曲谱》

全剧所写人物不多,情节结构也不算太复杂,但所展示的生活场景却相当广阔,蕴含的思想内容也比较深刻,剧作以番兵(即当时在漠北崛起的蒙古族)入侵金邦所引起的社会动乱为背景,描写了朝廷内部群臣的斗争和人民流离颠沛的生活。剧情双线发展,一条线索是蒋世隆和王瑞兰在乱世中的悲欢离合,是为全剧主线;另一条线索是陀满海牙与奸臣聂贾列的斗争和其子陀满兴福的出逃,是全剧的副线,起着交代故事背景和衬托主线的作用。

《拜月亭记》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作品,悲、喜因素的融合、巧合手法的运用都非常成功,曲词、宾白也很有个性。不足之处是,在结构上,对蒋世隆和王瑞兰这条主线安排得相当完整紧凑,而对陀满兴福和蒋瑞莲这条辅线却未写出特色,开头也显得比较松散、拖沓,揭示矛盾较晚。

作品评价

明代吕天成《曲品》:“元人词手,制为南词,天然本色之句,往往见宝,遂开临川玉茗之派”。

明代李贽:“《拜月》曲白都近自然,委疑天工,岂日人造。”

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北有《西厢》,南有《拜月》。……《拜月亭》系元施君美撰,何元朗以为胜《琵琶记》。”

作品争议

关于此剧的作者,学术界历来多有争议,在明代,人们多认为它是元代施惠所作,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曲论》,王世贞《曲藻》、《艺苑卮占》,工骥德《曲律》,沈德符《顾曲杂言》,臧晋叔《元曲选序》均主此说,清代王奕《新传奇品》,黄文吻《曲海目》亦沿其说,明清多种《幽闺记》刊本均署为施惠所作。

日本青小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第五章“复兴期内之南戏”论《拜月亭》,则以为此剧第五出下场诗还有“一身跳出是非门”句,亦为改明太祖所题春联下句“一刀斩断是非根”而成,这两句虽然出于明人手笔,但古剧中常有把后人词语羼入前人剧作的现象,像《杀狗记》为元代南戏,其第二十二出下场涛亦有此二句,而难以仅根据剧中一二词语而断定全剧创作年代。

学术界对《拜月亭记》作者问题,未能取得统一意见。有的认为是施惠所作,如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有的表示存疑,如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工季思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李修生主编的《古本戏曲剧目提要》等。

作者简介

施惠,元代戏曲作家。一说姓沈,字君美、均美,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卒年不可考,钟嗣成《录鬼簿》将其列为“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中,可见施惠在钟嗣成作《录鬼簿》时已去世,而《录鬼簿》作于元至顺年间,故施惠生活于元至顺以前。施惠巨目美髯,奸谈笑,居杭州吴山城隍庙前,以坐贾为业,是一位书会才人。与钟嗣成、范居中、赵良弼、阵彦实、颜君常等相交,曾与范居中合撰《肃霜裘》杂剧。作有南戏《拜月亭记》,又名《幽闺记》。另据传抄本《传奇汇考标目》所载,施惠尚作有《芙蓉城》、《周小郎月夜戏小乔》两剧,今皆佚。

版本信息

该剧在《喜咏轩丛书》作《幽闺怨佳人拜月亭记》四卷,《六十种曲》作《幽闺记》二卷,都说元施惠著。

作品争议

但是,也有学者对施惠是否真是《幽闺记》作者表示怀疑,明代吕天成《曲品》认为“此记“于施君美笔,亦无的据”。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根据钟刖成《录鬼簿》所载施惠事迹无一语语及《拜月亭记》,亦对明人所说存疑,并且以《幽闺记》第五出“下场涛巾有“双手劈开生死路”句,认为这是明太祖微行时为阉豕家所题春联之语,断定作者当为元末明初人。日本青小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第五章“复兴期内之南戏”论《拜月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