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念,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

简介

五省总督即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历史上陈奇瑜和洪承畴获得此职。明史记载,明年,廷议诸镇抚事权不一,宜设大臣统之,多推荐洪承畴。以承畴方督三边,不可易,乃擢奇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军务,专办流贼。[1]清史记载,崇祯初,流贼大起,明庄烈帝以承畴能军,迁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屡击斩贼渠,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督河南、山、陕、川、湖军务。[2]

陈奇瑜

陈奇瑜(?-1645),字玉铉,山西保德人。明末大臣,万历年间进士。崇祯五年(1632),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镇压农民起义军甚力,名噪关陕。七年,擢为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军务,进驰均州,调集诸将围击各路起义军。李自成等部农民军被迫退入兴安(今陕西省安康市),困于车箱峡,因明军包围严密,遂诈降。陈奇瑜檄所过郡邑传送。被围义军既出栈道,连破宝鸡、凤翔、麟游,州县告急。各省巡抚、朝廷言官交章弹劾,被除名、戍边。南明唐王立,召为东阁大学士,道远未赴,不久病死。

洪承畴

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成为清朝汉人大学士。1644年(顺治元年)四月,随清军入关。抵京后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列内院佐理机务。洪承畴宣导儒家学术,针对顺治皇帝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见,为满汉的合流打下基础。洪承畴也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献计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承畴建议满洲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1653年(顺治十年)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1659年(顺治十六年)督清军攻占云南后回北京。1661年(顺治十八年)自请致仕。1665年(康熙四年)逝世,谥文襄。[2]